保定人物志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先秦至南北朝

更新时间:2019-12-31 22:34:22点击次数:315806次

庆都(约公元前21世纪)女。陈锋氏,帝喾第三妃,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的母亲。据《望都县志》载:庆都生于今望都一带。所以秦朝时以庆都为县名。史书记载庆都出生时有黄云覆其上,成年后常有黄龙随之。据传庆都怀孕14个月生尧,把尧培养成千古圣贤。庆都慈善而手巧,能用葛、麻、丝和兽皮制作漂亮衣服,使人们逐渐改变了裸体习惯,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后人避其名讳,一般都以尧母称之。庆都死后葬于今望都县境内,今望都县城有尧母陵遗迹。


唐尧(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据《史记·索引》等相关史籍记载,尧为黄帝四世孙,帝喾之子,相传生于今顺平县西部的伊祁山,故姓伊祁氏。初封于唐(传说在今唐县),唐河流域为其辖区。号陶唐氏,名放勋,尧为其谥号,史称唐尧。

帝喾去世后,其长子挚嗣帝位,执政9年,因为政不善,为人所弃,而唐尧却把其侯国治理得繁荣昌盛,众人便拥戴唐尧执掌国政,建都平阳(传说在今山西临汾西南)。尧是中华民族的杰出领袖,他统一华夏大地,建立了千秋功业。他注重农业生产,推广良种,命重黎之后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居东南西北四方,根据气候变化安排农时。建造房屋,结束了巢住穴居时代。改革婚姻制度,划天下为九州,设官职加以管理和教化。他爱护百姓,生活简朴,住茅草房,食糙米饭,饮野菜汤,穿粗葛麻衣服,冬天就披件兽皮御寒。如果百姓缺吃少穿,或有人犯罪,他就反躬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他简陋的宫殿“三尺土阶,茅茨不剪”,而且在宫门外设置“欲谏之鼓”,百姓有什么冤屈,或有什么要表达的意见,都可以击这面鼓,尧就出面接待,听其诉说。

尧清正廉洁,任人唯贤,晚年为选择贤德之人继承帝位殚精竭虑,有人推荐其长子丹朱,他认为以丹朱的德行不能够治理天下。众人推荐平民舜,尧也听说过舜的贤德,为进一步考察舜,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考察他处理家事的能力,又让9个儿子与舜相处以观其处理外部事务的能力。舜把内外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尧便授他司徒之职,要他推行道德教化,舜教臣民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处理百官事务也井然有序。又让他进入神秘难测的大麓,让烈风雷雨和毒蛇猛兽考验他的勇气,他坚定果敢,而且任何时候都不迷失。经过一系列考验,尧才确认舜确实能够治理天下。于是由舜摄行天子政。摄政8年后尧去世。舜为尧守孝3年,又以帝位让丹朱,天下人不许,舜才登帝位。

传说尧去世后,百姓悲哀,如葬父母。三年之内,四方不举乐,表达对其思念之情。《史记·五帝本纪》说唐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帝在今顺平、唐县、望都、满城等地皆有生活遗迹。相传尧帝之子丹朱,曾在今顺平县大王、子城一带筑城居住,遗址至唐玄宗开元年间方废,当地人称“丹朱城”。


李悝(kuī)(前455~395)战国时期中山(今定州)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学生子夏的弟子曾申门下。魏文侯攻灭中山,封太子击(即魏武侯)为中山(今定州)君,李悝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出任中山相。在治理中山过程中,要求各县县令呈报赋税应讲求实际,不能虚报。曾建议魏文侯“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并提出选拔相国的标准。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粮食,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汉书·食货志》录其农作规划:“一家五口,治田百亩,亩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以解决衣食、病困以及赋敛等开支。

魏文侯任用李悝等推行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实施平籴与出粜,取有余以补不足,使农户不致轻易贫困破产。他的措施付诸实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魏国于是富强。他还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


郭隗(约前351~297)战国中期燕国(传为今满城郭村)人。燕王哙七年(前314),齐宣王攻破燕国,哙被杀。赵武灵王闻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燕昭王元年(前311),职被燕人拥立为王,称燕昭王。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修筑“黄金台”,昭王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各国贤士争相奔赴燕国,著名的有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昭王在郭隗等人的辅佐下,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使燕国日渐富强。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诸国共同伐齐,连破70余城,史谓“昭王中兴”。郭隗逝世后,后人于满城郭村建祠树碑。清康熙四十六年(1781)重修,碑上刻有“周燕昭王贤士郭隗先生故里”。


姬职(?~279)战国时燕国国君,即燕昭王。燕王哙庶子。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哙晚年时,禅位于相国子之,引起内讧和齐国入侵,哙和子之被杀。姬职先曾流亡于韩国,在燕国存亡之际,被赵武灵王护送回燕,拥立为燕昭王。在郭隗等人的辅助下,筑起黄金台(位于今易县城东南燕下都遗址),广纳贤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争相奔燕,使燕国日趋强大,乐毅向昭王提出“举天下而图之”的策略,积极争取其他诸侯国联合反齐,并派苏秦向齐国游说,施反间计,时机成熟后派乐毅率五国联军征伐齐国,几乎灭掉齐国。又令秦开开拓北部大片疆土。成为燕国最强盛时期。


乐毅(生卒不详)战国时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名将乐羊之后。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为官。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此时,乐毅为魏昭王出使燕国,燕王以宾客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当时,齐国很强大,而齐湣王很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到了,就征求乐毅是否可以攻打齐国。乐毅认为齐国是个大国,仅凭燕国一己之力还不能战胜齐国,若一定要攻打它,应联合赵、楚、魏等国,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别人去联合楚、魏、韩等国。得到几国诸侯的支持。

燕昭王动员全国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也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乐毅指挥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攻打齐国,在济水西大败齐国军队。乐毅把其他四国军队遣回,独率燕军攻击齐军,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70多座,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燕昭王据其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后来,燕昭王死,燕惠王立,误信齐人田单反间计,派骑劫统率军队。乐毅被迫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最后老死于赵国。


秦开(生卒不详)战国时燕国人。曾为人质于东胡,很得信任。回燕国后,燕昭王令他带兵袭击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燕国在开拓的土地上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魏略》:“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藩汗为界,朝鲜遂弱。”《盐铁论·伐功》:“燕袭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其事约在燕昭王时。其孙秦舞阳曾随荆轲往刺秦王政。

苏代(生卒不详)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之弟。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活动于公元前298~266年间,他闻听赵国将攻打燕国,遂替燕国做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一个故事:从燕国到赵国的途中,经过易水(位于保定中部,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正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鹬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鹬鸟的长嘴夹住。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回答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憋死。”双方各不相让。这时来了一个打鱼人,一下子把他们都捉了起来。赵惠文王听了苏代的话,就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这就是典故“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由来。


廉颇(约前305~230)赵国苦陉(今定州邢邑)人。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领兵攻齐,大败齐军,官拜上卿。后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之会,秦王欲羞辱赵王,被蔺相如以大智大勇挫败,相如亦因此官拜上卿,地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多次欲欺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再三退让,最终感动廉颇,亲自上门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两人结为刎颈之交。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廉颇统率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后赵王中秦人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撤换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招致惨败,除240名幼俘被释放外,其余降卒全部被活埋,此役赵军损失达40余万人。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军攻赵,赵再用廉颇迎战,大败燕军。赵王赐食邑,封为“信平君”,官拜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因不听调令而获罪,逃到魏国,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赵屡受挫于秦,赵王欲重新起用廉颇,因被谗毁而未成。廉颇自魏至楚,为楚将,无功,病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据传,当年廉颇作战曾路过今保定市新市区廉良村,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廉颇庙,庙前有石梁,该村称廉梁村,又演变为廉良村。


蔺相如(生卒不详)传为今曲阳县相如村人。曾为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人卞和所献玉璧。秦昭王闻后,遣使给赵王一书称:愿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赵王拿不定主意,送和氏璧,怕秦国不给赵15座城,不给和氏璧,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出兵攻赵。就在赵王左右为难时,宦者令缪贤向赵王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由蔺相如奉玉璧去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了秦王。秦王十分高兴,却不提15座城之事。相如见秦王毫不讲信用,便巧妙地收回了玉璧,并命随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尊严,毫不惧怕秦国的强大,勇敢地和秦王进行斗争,终于完璧归赵。赵王因此拜他为上大夫。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秦昭襄王约会赵惠文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秦王有意寻找借口侮辱赵王,借酒兴请赵王弹瑟,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相如认为这是对赵国的莫大侮辱,便端起瓦缶走过去,跪请秦王敲击,并说:“如果大王不肯答应我的要求,我情愿拼着脑袋不要,也要溅你一身鲜血。”秦王只好勉强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以其机智和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赵惠文王因蔺相如有功于国家,拜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认为自己攻城野战立功无数,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动动口舌,却官拜上卿,很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相如处处忍让,属下不服,相如却说:“所以我在廉将军面前退让三分。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的缘故。如果我和廉将军之间非要争个高低不可,不管谁胜谁负,都对赵国没有好处,秦国还会趁机攻打赵国,国家就危险了。”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惭愧,遂到相如处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如初。秦国得知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睦,长期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


田光(?~227)战国时燕国人,传为今徐水县田村铺人。燕王喜二十七年(前228),秦灭赵,兵屯燕界,燕太子丹恐惧,邀田光谋刺秦王,田光自辞衰老,遂荐挚友荆轲,太子应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太子丹闻之跪拜哀泣。田光悲壮之举,为后人传颂。为纪念田光忠义,其故里更名田村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敬立石碑一通,上书“田光故里”。


樊於期(?~227)战国末年秦国将领。明嘉靖十三年(1534)、清光绪二年(1876)《蠡县志》均记樊为蠡县南庄村人。秦王嬴政十年(前237),樊於期任秦国将军。翌年与王翦率兵攻打赵,取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城,继而攻占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大胜,杀赵将扈辄。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他率军攻打赵国,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

秦王嬴政二十年(前227),秦国灭赵国后兵至燕国南界。燕太子丹惧怕,准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对太子丹说:“今秦王用黄金万两,封邑万家的重赏捉拿樊将军,如果拿樊将军的人头和燕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的见我,那时我可趁机刺杀秦王,以报太子大恩。”太子丹沉默无语。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杀樊於期。便自己去见樊於期说:“秦王与将军可谓有深仇大恨,父母宗族都被他杀害,现在又重赏缉拿将军,你难道没什么打算吗?”樊於期仰天长叹,痛哭流涕:“我每想到这些,真是恨入骨髓,就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荆轲说:“今我有个计策,既可解燕国的忧患,又能报将军深仇,你看怎么样?”樊於期问是什么计策,荆轲便将对太子丹说的话重述了一遍。樊於期赤膊取长剑在手说:“我朝思暮想要报这切齿之恨,今日幸得指教!”遂自刎。他死后,其遗骸葬于故里南庄村,后人立祠祭祀。据清《蠡县志》载:“南庄有大冢,呼为樊将军墓。旧有庙碑,今俱废。”


荆轲(?~227)其祖籍是齐国,后来迁居到卫国。他为人豪爽,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他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因燕有紫荆山,遂更名荆轲,故被当地人称为荆卿,也称荆叔。在燕国,他与高渐离、田光交好。当时,秦军已攻灭赵国,到达燕国边界。于是田光把他推荐给燕太子丹,太子丹拜他为上卿,想要派他刺杀秦王,以阻止秦对燕的进攻。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他拿着秦国叛逃将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督亢(今高碑店、易县、涿州、固安一带)地图前往秦国以献图及献头为名,行刺秦王。出发时燕太子丹和众宾客都到易水边送行。

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悲壮,在场的人都为之须发上指,冲冠而起,荆轲等上车西去。到秦国都城咸阳后,先厚赂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由蒙嘉转致燕王的敬服之意,并说派使者来献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秦王大喜,穿上朝服,设九宾礼,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荆轲捧着樊於期的头函,秦舞阳捧着地图盒,来到大殿。走到殿上,秦舞阳这位在燕国杀人不眨眼的勇士,看到秦王的威势,却心惊胆战,露出恐惧的神色,引起秦朝大臣们的猜疑。荆轲镇定自若,微笑着回顾了一下秦舞阳,来到秦王前谢罪,说:“来自北方偏僻地方的人,没有见过天子,因此心怀畏惧,请大王见谅,让我们完成使命。”

秦王让荆轲捧上地图,秦王徐徐展开地图,当图展尽时,裹在里边的匕首显露出来,荆轲急上前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匕首逼向秦王。秦王大惊,急忙站起,衣袖被扯断,手脚慌乱,想拔出随身带的宝剑,但一时拔不出,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殿上大柱而逃。殿上群臣一片混乱,因他们上殿时不能带寸铁,只得以手与荆轲搏斗。这时有人大喊:“王背剑!”秦王猛醒,立即将剑背在背后,将剑拔出,击中了荆轲的左腿。受伤的荆轲向秦王掷出匕首,但没有击中秦王,打在铜柱上。秦王又用剑刺荆轲。荆轲知道事已不成,倚坐在柱子边仍然面带笑容,厉声说道:“今天的事之所以不成,是想生劫秦王,立下契约,以回报太子。”秦臣们上前杀死荆轲。秦王感到头晕目眩了许久。荆轲剌秦王对后世影响极大,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的源头之一。


燕太子丹(?~226)战国末期燕王喜的太子。秦国灭韩前夕,他被送到秦国当人质,因受到冷遇,逃回燕国。秦国灭韩、赵之后,直逼燕国南界。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燕太子丹派荆轲借献督亢地图以及樊於期头颅之机,行刺秦王政。事败后,秦国急速发兵攻燕,毁下都,占领蓟(今北京)。燕太子丹退保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于秦国。


高渐离(生卒不详)战国时燕国人,传为今定兴县高里村人。他性格刚毅,善击筑,与荆轲为信义之交。二人屡次饮酒高歌于燕下都街市,志趣同一,常有怀才不遇之感。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渐离随燕太子丹及众宾客送至易水,渐离击筑,荆轲和律而歌,歌筑之声悲壮慷慨,众人怒发冲冠,荆轲登车而去。荆轲行刺未遂被杀。他因曾参与燕太子丹与荆轲刺杀秦王政的密谋,秦建立后,他为逃避搜捕,更名改姓,藏匿于宋子(今河北巨鹿),为人佣保。后来被人发现。秦始皇爱他善击筑,免其死罪,将眼熏瞎,留在宫中,秦始皇经常叫渐离到身边击筑。渐离思忖报仇时机已到,遂把铅块放入筑中,增加筑的重量。秦始皇再次听筑时,渐离靠近秦始皇身边,突然以筑击始皇,未中。高渐离被杀。秦始皇一直到死不敢再接近六国之人。


李左车(生卒不详)据《曲阳县志》载,李左车祖籍赵郡,相传是曲阳县南养马村人。曾祖李齐曾任中山相,子孙遂迁居中山曲阳。祖父李牧,战国时任赵国大将军,封为武安君。父名汩,任秦中大夫詹事。秦末,天下大乱,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派韩信、张耳率兵数万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不采纳李左车计策,结果战败,成安君被杀,李左车亦被俘。赵亡以后,韩信待李左车为上宾,倾听其良策,接连取胜,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策略,韩信采用其计,收复燕、齐之地。他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并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李左车卒后,葬于曲阳城南穆山之阳,田庄儿村东,并立有“汉广武君李左车之墓”碑。


田叔(生卒不详)西汉赵国陉城(今蠡县)人,其祖先是齐国田氏后代。田叔喜欢剑术,曾在乐巨公处学习黄、老学说。为人刻峭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国人把他举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任职几年,得到赵王的赏识。恰逢陈豨于代地反汉,汉高祖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讨伐,途经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案献食,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箕踞大骂他。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怒气冲冲,对赵王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可谓周全,可是皇上对待您竟如此,我们请求造反。”赵王咬破手指,说:“我的先人失去国家,没有陛下,我们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就私下谋划弑杀皇帝。事情被发觉,朝廷下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于是赵午等人自杀,只有贯高愿被囚系。这时皇帝下诏:“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剃掉头发,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搞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他推荐田叔等十多人,皇帝全部召见,谈话后,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任命他们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

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汉景帝时,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景帝召田叔到梁国审查此案件,田叔查清案件的事实,回朝报告。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回答说:“有这件事。”景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请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景帝说:“为什么?”田叔说:“现在梁王不伏法被处死,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这又是您的忧虑!”景帝非常赏识他,派他做了鲁国国相。田叔刚到任,就有不少百姓找到他,控告鲁王夺取100多人的钱物。田叔抓住为首的20个人,每人打50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20,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府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田叔说:“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

鲁王好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苑囿,鲁王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坐在露天地等待鲁王。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他终究不肯去,说:“我们鲁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独自到馆舍中呢?”鲁王因此不再大举出外游猎。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任上死去,鲁王用100斤黄金给他作祭礼。田叔小儿子田仁不肯接受,说:“不能因为100斤黄金损害先父的名声。”

刘胜(?~113)汉景帝刘启的妾生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庶兄,被封为中山靖王,在位43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先后封了许多异姓王和同姓王,到汉景帝刘启时,各诸侯王拥有大量军队,自置官吏,政治、经济力量迅速膨胀。在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便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消灭七王之乱后,景帝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将原来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分割成若干小国。中山国原是赵国属地中山郡,因削藩将其从赵国分离,晋升为中山国。刘胜为中山国第一代王。中山国的都城即现在的定州市。当时管辖14县,卢奴县(今定州)为首府。其面积大约北至易水,南至滹沱河,方圆数百里,人口70万。在当时所封的20多个诸侯国中是较大的。

刘胜是一个荒淫奢侈的封建贵族,生活上贪酒好色,据传光为他酿酒的就有数百人,后宫美女成群。他的人生信念是“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在刘胜的墓穴中存放着30口陶制大酒缸,每个酒缸可盛酒300斤,计可盛酒上万斤。刘胜在政治上维护封建割据,反对中央集权。一次,汉武帝设宴招待诸侯王,刘胜在宴席上当众大哭,引经据典,借古喻今,攻击汉武帝削减封国权力政策,恳请武帝看在骨肉的份上,保留诸侯王的权益。这就是《汉书》中记载的“闻乐对”。

刘胜陵墓在满城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是目前我国发掘的40多个汉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崖墓。满城汉墓出土文物10633件,其中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达4000多件。


蒯通(生卒不详)本名彻,为了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故《史记》、《汉书》以“通”称之。西汉范阳(今定兴固城)人。秦末陈胜起义后,任武臣为将军,率军3000攻秦国燕、赵之地。蒯通劝说范阳令徐公归降,徐公应允,他又游说武臣,让其迎接徐公。此策略成功后,降者众多,遂不战而得燕赵30余城。汉初,韩信背叛项羽作了汉将,蒯通游说韩信引兵击齐。定齐后,汉高祖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蒯通知天下大权掌握在韩信手中,遂又游说韩信背叛刘邦自立,韩信犹豫不忍,蒯通装疯为巫而去。韩信被杀后,高祖问吕后:信死时何言?答:他说,悔不听蒯通之言。高祖召见蒯通问罪,责问其为何劝说韩信叛汉,欲用烹刑。他辩解说:人各为其主效劳。最初,我只知韩信为齐王,不知归属陛下,况且秦失天下,高才者先得,想要与您争天下的难以数计,只是力小不能罢了,您能全杀掉吗?高祖听信其言,赦他无罪。惠王时,丞相曹参请蒯通为宾客。

据《史记·田儋列传》记载:蒯通“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名为《隽永》。《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蒯子》5篇,今佚。


田仁(?~前91)字少卿。西汉赵国陉城(今蠡县南)人。其父田叔官至鲁国相。汉武帝时,田仁以壮健为大将军卫青舍人,数次跟从出击匈奴。汉武帝下诏,募择大将军卫青舍人以为郎。卫青推举富家子。适逢少府赵禹来大将军府,认为富家子不行,于是悉召大将军府百余名舍人,以次访问,认为只有田仁、任安可以。卫青便以田仁、任安上报朝廷。汉武帝召见二人,问其才能韬略,并令相互推举。田仁说:“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任安。”任安说:“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汉武帝十分满意,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由此,扬名天下。田仁为丞相长史,后来失官。几次上书请刺举三河(即河南、河内、河东郡),因为三河太守都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关系,无所畏惮,应先正三河,以儆天下奸吏。

当时,河内、河南太守都是御史大夫杜周的父兄子弟,而河东太守是丞相石庆的子孙。田仁奉命刺举三河,不畏丞相、御史大夫权势,不顾他们的请托,三河太守都下吏诛死。还朝奏事,汉武帝认为田仁能不畏强暴,于是拜为京辅都尉,后又迁为丞相司直,威震天下。征和二年(前91)七月,爆发巫蛊之祸,皇太子刘据矫称使者诛杀治巫蛊使者江充等人,旋又矫节发兵。汉武帝命丞相刘屈田豪发兵捕斩太子刘据,太子发兵对抗。田仁奉命掌闭城门,他认为皇太子是骨肉至亲,因此,放太子逃亡出城门。汉武帝派人追查此事,田仁坐纵放反者,被诛杀。


李广利(?~约前88)西汉中山(治今定州)人,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武帝闻西域大宛产良马,名为汗血马,故遣使前往购买,但每次使者均被杀,钱物全被抢。太初元年(前104),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6000骑兵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前往,因为是想至贰师城取良马,故称“贰师将军”。所过之西域各小国皆坚守,不供给粮食。只有攻下的才获得粮食。至郁威城,被杀伤甚多,不得已引军还。往来二年,士卒生还至敦煌者不过十分之一二。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公卿讨论,以为宜罢伐大宛,专力进攻匈奴,武帝不同意,反而增兵,派兵18万令李广利再往。此次兵多,所到小国都开城迎接,给军队食物,到了轮台(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遇到抵抗,攻了数天,才攻下轮台,进行全城屠杀。到了大宛,攻城40多天,占领其外城,大宛人终于杀其王与汉议和。汉军取得大宛良马数十匹,中马以下3000匹,并且立宛贵人中与汉友善的名叫昧蔡的人为宛王,与其结盟而罢兵,最终没有入中城,就回军了。汉军回到玉门关的仅万余人,武帝封李广利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征和三年(前90),李广利奉命率7万骑兵出五原攻匈奴,渡过郅居水,被匈奴打败,投降了匈奴,单于还把女儿嫁给他,第二年就因为有人在单于面前进谗言,单于把他杀了。李广利被杀后,匈奴接连发生灾害,匈奴单于恐怕,建李广利祠进行祭祀。


李延年(?~87)西汉中山(治今定州)人。乐工出身,自幼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作曲水平高超。《史记》记载“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曾在汉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被歌中所描述的绝色美女而动心,惊叹道:“天下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这位佳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他把妹妹献给汉武帝。武帝一见,果然是一位绝世佳丽,便为其美貌倾倒,选进宫,称为李夫人。李夫人非常得宠,李延年也因此被任为乐府协律督尉(负责宫廷音乐的官员)。“绝世独立”、“倾城倾国”也流传于后世,被人们用来形容美貌女子。

李延年曾为当时文人司马相如等所写的诗歌配曲,为《汉郊祀歌》10章配乐。又仿张骞传自西域的《摩诃兜勒》曲,作“新声”28解,用于军中,称为“横吹曲”。这些乐曲流传甚久,直到数百年后的晋代尚能演奏其中的《黄鹄》、《陇头》、《出关》、《入关》等10首。这种将西域音调改编为新曲的创作实践,不仅体现了李延年作曲艺术的高超水平,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李延年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在作品上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并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他还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李夫人(生卒不详)女。中山国(都今定州)人。出生于从事音乐歌舞的家庭。其兄李延年,知音乐,善歌舞。有一次在汉武帝前唱了一曲《北方有佳人》,使武帝为之陶醉、向往。借此机会,通过平阳公主的推荐,李延年之妹李夫人入宫见汉武帝。因曼妙善舞,得到武帝的宠幸,生子昌邑哀王刘髆。其兄长李广利、李延年也都因此升迁。

不久,李夫人得了重病。汉武帝亲临探视,想见她一面,而李夫人却不肯。汉武帝许愿如能见一面,将赏千金,并升其兄官职。李夫人仍坚持不见。她认为,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武帝所以想见自己,是平生容貌,拒绝同武帝见面,则有利于兄弟。几天后病逝,以皇后礼葬于英陵(位于今陕西兴平南位乡范家村)。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甚为思念,命画师绘其像,悬挂于甘泉宫。又请方士作法,召李夫人的灵魂。汉武帝亲自作赋,以表达思念、向往之情。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依汉武帝心愿以李夫人配飨,追上尊号孝武皇后。

赵广汉(?~65)字子都。西汉蠡吾(今博野)人。早年做过郡吏、州从事等小官,比较了解民众的疾苦。他知人善任,为洞察民情,善用“钩距法”寻找线索,使赵广汉比较准确地掌握了所管地区情况,加之他办事果断,执法不避权贵,有力地打击了不法之徒。因而政声卓著,很受百姓拥护。汉宣帝时,赵广汉升任颖州太守,颖州的原氏、储氏两大家族养客行盗,横行乡里,民愤极大,前任太守对他们的恶行束手无策。赵广汉就任后,惩办了原、储两家行盗猖狂者,接着又以分化瓦解、逐个解决的策略,严惩原氏、储氏不法之徒,沉重打击了当地的邪恶势力,使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地方豪绅不敢轻易为非作歹。后调任长安京兆尹。京都豪绅杜建也豢养了大批宾客,经常四处作恶,兼并土地,残害百姓,赵广汉对其警告,不听,就坚决将其抓捕,京都一些与杜建有牵连的豪绅、官吏都来说情,赵广汉不允,他们便密谋劫狱。赵广汉警告他们说:“如果敢于劫狱,一律满门抄斩!”遂把杜建绑在大街上示众,没有一人敢动。此举轰动了京城,百姓赞不绝口,认为自汉以来,做京兆尹的没有人比得上赵广汉。后来,连匈奴也知道了赵广汉的政绩,称赞不已。

西汉末年,贵族官僚、大地主都拥有大量奴婢,他们任意蹂躏、宰割奴婢,奴婢问题成了仅次于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宣帝元康元年(前65),赵广汉上书控告宰相随便杀害了他府下的一个奴婢,被汉宣帝以控告证据不足、诬陷大臣为名逮捕入狱。赵广汉不服,拿出证据,汉宣帝恼羞成怒,竟将赵广汉处以腰斩。赵广汉被处死后,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弹冠相庆,平民百姓、下层官吏却痛哭呼号,深深地怀念他。


王尊(生卒不详)字子赣。西汉高阳县城(今高阳旧城)人。幼年丧父,由叔伯抚养,常牧羊河淀之畔。他顽强自学,通晓史书。13岁求为狱小吏,几年后任涿郡书佐,掌监狱事。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任虢县(今陕西宝鸡东)令,又兼美阳县(今陕西扶风东)令。是年一月,美阳一位妇女状告其义子:“儿常以我为妻,不从则遭毒打。”王尊将其义子收审,供认不讳。王尊愤然:“律无妻母之法,是圣人所羞于书,此为不入律之死罪!”于是将其吊在树上,命属吏乱箭射杀。

初元五年(前44),汉元帝出巡,途经虢县,王尊依照规定,为皇帝安排食宿和娱乐活动,深受赏识,提升安定(治今宁夏固原)太守。上任伊始,即发公文,要求郡内官吏奉法守职,对下以身作则,明慎己任,不要以身试法。时有掾吏张辅,倚仗权势,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王尊将其下狱治罪。此举威震郡中,连盗贼也纷纷亡散他处,不敢滋扰。永光二年(前42)随护羌将军任转校尉,护运军粮。遇羌民起义,王尊受数万羌兵围困,冒死率千余骑突围。因其功绩未列上达皇帝,以擅离部署罪免职回乡。未久,经涿郡太守徐明举荐,任郿县(今陕西眉县)令,后升任益州刺史。在任二年,州境内外,皆服其威信,因此升任东平国傅相。东平王所为,凡不合法度者,均谏而止之。此事遭到太后征史诬告,王尊被削职为民。建始元年(前32)复出,任高陵县令。后被举荐,作谏大夫、京辅都尉、代理京兆尹。当时,南山傰宗作乱,校尉一年多不能擒。王尊上任仅旬月间,盗贼肃清。四月,升任光禄大夫、京兆尹。在职三年,政绩卓越。建始四年(前29),王尊巡视属县,途中有平民郭赐向王尊告状:“许仲家十多口人,结伙杀死我兄郭赏,竟公然而归,肆无忌惮,官吏却不敢奈何凶手。”王尊立刻命缉凶犯,并上书皇帝:“民间不能容许以强凌弱的现象存在,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官府应宽和待民,政令才能畅通,天下可得太平,全国上下就会同心同德。”书入朝廷后,御史大夫中有人因此弹劾王尊:“外为大言,倨慢嫌上,不宜备位九卿。”王尊再被免职,吏民惋惜。

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三老(古代主掌教化的乡官)公乘兴等上书皇帝,称王尊守京兆“尽节劳心,拨剧整乱,诛暴禁邪,功效日著。怎能乍贤乍佞,黑白不明?”皇帝迫于舆论,重新任用王尊为徐州刺史,又迁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南)太守。当年秋天,阴雨十余天,水溢金堤,百姓老弱争相奔走。王尊亲率属吏民役防洪抢险,并手持圭璧,欲以身填堤,吏民救止。王尊昼夜宿居堤上,官吏民役数千人,叩请其撤离险境,终不肯。一日河堤决口,王尊不避危险,组织吏民退离险区,以安众心。事后,吏民誉其勇节,皇帝制诏通报嘉奖,秩中二千石,加赐黄金20斤。数年后,卒于任上,东郡吏民勒石纪之。


王商(?~26)字子威。西汉蠡吾(今博野)人。其父王武因是汉宣帝舅父,封为乐昌侯。王商曾任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甘露三年(前51)其父死,王商被荐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时至右将军、光禄大夫。成帝即位后,敬重王商,任其左将军。元帝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奢”,王商对王凤多有议论,王凤对王商衔恨。建始三年(前30)秋,关内霪雨40余天,京师百姓传言洪水将至,人心慌恐,长安城中大乱。皇帝将群臣招至前殿,商议此事。王凤认为太后与皇帝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附和,只有王商说:“此必讹言,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皇帝听从王商之言,时间不长,人心安定下来。经询问,果然是讹传。皇帝对王商大为赞扬,而王凤则满面羞惭,自恨失言。第二年,王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得到皇帝的信任。王商身高八尺有余,仪表堂堂,威严庄重。

河平四年(前25),匈奴单于来朝,王商引见于白虎殿,单于拜谒王商,王商离席与单于讲话。单于仰视王商,心里畏怯,鞠躬而退。皇帝听说后赞叹:“此真汉相矣。”王凤有罪,其姻亲杨彤在王商面前为其说情,王商拒绝,并奏免其职。经王凤周旋,未能准奏。这使王凤对王商更加不满,他网罗张匡、史丹等人一再上奏皇帝,诬陷王商。皇帝下诏御史,说王商任了五年丞相,没有上过“忠言嘉谋”,且有不忠之罪,应犯死罪。因王商与先帝有亲,不忍加罪,免去了王商的丞相职务。王商被免丞相后三天吐血而死。《汉书·王商传赞》称:“王商有刚毅节,废黜以忧死,非其罪也。”


卫子豪(生卒不详)西汉中山卢奴(今定州)人。官至卫尉。其妹为汉宣帝倢伃,生楚孝王嚣。其长女是汉元帝倢伃,生平阳公主。汉成帝时,中山孝王刘兴无子,皇帝认为卫氏吉祥,以卫子豪少女配孝王。元延四年(前9),生箕子。箕子两岁继承中山王位。元寿二年(前1)七月,即帝位,是为汉平帝,更名刘珩。卫子豪之子卫玄、卫宝,以帝舅封爵关内侯。元始三年(3),因王莽之子王宇与卫宝联系,让中山卫太后上书求至京师,密谋反王莽,卫氏支属被全部诛杀。

卫后(?~约10)女。又称卫姬、中山卫姬、中山孝王后。西汉卢奴(今定州)人。父卫子豪,官至卫尉。汉成帝时,中山孝王刘兴无子,皇帝以卫氏吉祥,使卫姬配中山孝王刘兴。元延四年(前9),生男刘箕子。刘箕子两岁继承中山王位。汉哀帝死后无嗣,元寿二年(前1)七月,太皇太后王政君和外戚权臣王莽决策迎中山王为嗣,立刘箕子为帝,是为汉平帝刘珩。王莽鉴于汉哀帝时外戚傅氏、丁氏与外戚王氏争权的教训,以汉平帝刘珩为汉成帝后嗣。其母卫姬及外家不得至京师(今陕西西安西北)。拜卫姬为中山孝王后,以苦陉县(今定州南)为汤沐邑。又封卫姬兄弟卫宝、卫玄为关内侯。王莽长子王宇不同意王莽的做法,指责王莽隔绝卫氏,恐怕皇帝长大后王氏受害,就与卫宝等通信密谋,教卫后上书朝廷,请求到京师。卫后遵照其意上书。王莽让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褒扬中山孝王后明晓圣法,以故安县(今易县)七千户,增益中山孝王后汤沐邑,并赐黄金百斤。卫后日夜啼泣,思念皇帝。王宇又教卫后再次上书请求到京师,事情败露,不仅王宇等事败身亡,卫氏支属也全都被杀,只剩卫后一人。初始元年(8),王莽代汉称新皇帝后,废卫后为庶人。一年后,卫后死,葬中山孝王墓旁。


邳彤(前45~30)字伟君。东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其父邳吉,为辽西太守。邳彤虽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却有一颗仁爱之心。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处在西汉末年,他看到因社会动乱,百姓困苦不堪,并常常遭受疾病折磨,遂立志学医,以济世救人。父亲对他学医非常支持,延请名医予以施教。邳彤聪慧过人,学习又很用心刻苦,未出三年,便能独自问诊。为了求得更大长进,邳彤毅然放弃富裕的家庭环境,走出家门,一边遍访名医求教,一边为缺医少药的普通百姓义务诊断,当时就被民众誉为“神医”。但是,随着他对民间百姓疾苦和对社会现状了解的加深,逐渐认识到,只靠个人医术,实难达到济世救人的目的。于是他放弃了从医,抱着匡复社稷的宏大抱负,踏上了仕途。凭着过人的才智和父亲的帮助,很快便升任和成卒正(相当于太守)。后来他辅佐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先后封邳彤为武义侯、执大司空事、左曹侍中。

建武六年(30),邳彤在河北巡视途中卒于安国(《后汉书》、《祁州志》)。邳彤作为光武帝的心腹谋臣战将,且长期征战在河北广大地区,特别是安国一带,常为民间百姓问疾治病,配药神奇,药到病除,深得民众爱戴,被尊称为“药王”。至今安国一带仍流传着药王邳彤为军民治病的神奇故事。自东汉初到北宋王朝建立这长达千年时间,药王邳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据传,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芳身患重病,诸多名医都束手无策。后来,有一自称祁州(治今安国)南关人的俚医将其病治好后悄然离去。宋室要酬谢此人,差人来祁州寻访,但遍查城内外未发现此人。听说此地有一邳王神阁,被百姓尊为“药王”,便以其显灵之名,敕修庙宇,以感其恩,彰其神。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追封其为“灵贶公”。南宋咸淳六年、元至元七年(1270),南宋度宗敕封邳彤为“明灵昭惠显祐王”。使邳彤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皇封药王。今安国市区建有药王庙,祀药王邳彤。

刘焉(3890)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建武十五年(39)封左冯翊公。十七年(41)进爵为王。因为刘焉是郭太后小儿子的缘故,所以独留京师。三十年(54),徙封中山王。永平二年(59)冬,各诸侯王都到京师来会辟雍,事毕归蕃属地,诏刘焉也到他的封国去,令虎贲官骑跟从他。刘焉上疏辞让,明帝下诏让他不要推辞。因为刘焉是郭太后特别偏爱的,所以明帝也对他特加恩宠,让他能够单独往来京师。永平十五年(72),刘焉的一位姬妾韩序有过错,刘焉将她勒死,国相向朝廷举报了此事,刘焉的封地被削去安险县(今定州东)。元和年间,章帝刘炟又把安险给还中山国。

永元二年(90),刘焉去世。自东汉建立至和帝时,皇子始封的王死后,都赙钱3000万,布3万匹;嗣王死后,赙钱千万、布万匹。因为那时候是窦太后临朝,窦宪兄弟专权,他们都是出于东海一系,所以对刘焉亲厚而加丧礼,加赙钱1亿。还下诏济南、东海二王都到中山国,大规模为刘焉修坟茔,开神道,平了上千家普通人的坟墓,征1万多人施工。发常山、巨鹿、涿郡柏黄肠杂木,3郡还备不齐,又调其他州郡工徒等数千人。征发工徒物料涉及到618郡。

刘焉墓在今定州北庄子,1959年发掘,发现800块带铭石刻或墨书题字,出土陶器208件,铜器129件,玉石器47件,金银器各1件。


孙程(?~132)字稚卿。涿郡新城(今徐水)人。东汉时宦官。安帝时,为中黄门。安帝死后,他与中黄门黄康等18人拥立济阴王称帝(即顺帝),消灭外戚阎氏势力,被封为浮阳侯,食邑万户,任骑都尉。后死于封地望都。孙程墓位于望都县城城郊所药村东,1954年发掘时称望都汉墓,其墓壁画均为彩色,有很高艺术价值。其中出土的石制围棋盘,表明1800多年前的东汉,保定周围已盛行围棋。


刘志(132~167)即东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在位。章帝曾孙。其祖父刘开曾为河间王,经汉顺帝准设蠡吾国,治所在今博野县里村。以子刘翼(汉桓帝之父)为蠡吾侯。刘翼逝后,子刘志继承侯位。公元147年,汉质帝崩,蠡吾侯刘志继帝位,是为桓帝。初期由梁太后临朝,外戚梁冀掌握朝政。延熹二年(159)宦官单超等合谋诛杀梁冀,由宦官掌握朝政。延熹九年(166),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专权,他命令逮捕李膺等200余人,后称“党锢之祸”。


刘祐(?~168)字伯祖。东汉安国人,汉室宗亲。少时读《严氏春秋》、《小戴礼》、《古文尚书》,注重品行修养。刘祐为某郡主簿时,郡将之子常使刘祐买果品,刘祐却屡买回纸笔给他。郡将责问,刘祐答道:“你儿子已到入学年龄,但性傲骄横,不明事理,人们说你府上无教养,请让我教他读书。”其子遂拜刘祐为师,终成学业。适遇察举孝廉,刘祐补任尚书侍郎,他办事干练,笔锋犀利,处理奏章、公务及时准确,颇受同僚敬重,后官拜任城(今山东济宁)令,政绩突出,升扬州(治今安徽和州)刺史。当时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太守梁旻依仗堂兄梁冀之势横行无忌,刘祐据实弹劾,使梁旻受到惩治。继而升河东太守,属县官吏多为中官子弟,横行霸道,鱼肉乡民,百姓深受其害。刘祐惩贪官、雪冤案,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三河(河东、河西、河南)表率。

延熹四年(161)刘祐官拜尚书令,旋任河南尹,转司隶校尉,他执法严明,誉满朝野。时卸职州郡官吏携财返京,至刘祐辖区都改换装束、车马,隐匿财宝,唯恐被查获。后刘祐官拜宗正,转大司农。当时中常侍苏康、管霸把持朝政,霸占良田美业、山林湖泽,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无人敢惹。刘祐不畏权势,颁令没收其所占财产。苏、管怀恨,诬告刘祐,桓帝怒将刘祐降职囚禁,后获释,官复原职。刘祐因不满权奸当道,托病辞归,诏封中散大夫,遂闭门谢政。后每当朝中三公位缺,桓帝便有意起用刘祐,都因权奸谗言而作罢。建宁元年(168),灵帝刘宏继位,陈蕃辅政,复用刘祐为河南尹。陈蕃等谋诛宦官失败后,刘祐罢官回乡,逝于家中。

郦炎(150~177)字文胜。东汉范阳(今定兴固城镇)人。秦汉之际策士郦食其之后嗣。他精通音律,很有文才,应对敏捷,善辩,众人服其能。灵帝建宁、熹平年间(172~178),州郡多次召用,都未应召。后身染精神病,言行异常。炎素性孝顺,因母死,病大发。妻在生产中受惊而死,妻家告官,郦炎精神病发作,不能正常对答被囚禁。熹平六年(177)死于狱中,年仅28岁。尚书卢植为其作辞哀悼,彰其美德。郦炎自幼聪颖过人,十四五岁时就已著书多部,可惜存世者不多。其中以《见忘诗》著名。平生擅长写诗,诗文多写个人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感愤,有《大道》、《灵芝》诗2首存《后汉书》文苑列传、本传。


张钧(?184)东汉中山(治今定州)人。官至侍中(一作郎中)。汉灵帝时,宦官十常侍专权,得皇帝宠信,父子兄弟布列州郡,贪赃枉法,为民祸害,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中平元年(184)二月,黄巾起义爆发。张钧上书称:张角等人兴兵,万人响应,根源在十常侍党羽典据州郡,侵害百姓,百姓无处诉冤。应当斩十常侍,悬头南郊,以谢百姓,并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用师旅,而大寇自消。汉灵帝将张钧奏章让十常侍张让等人传看,张让等叩头请罪,请求自己到洛阳诏狱,并出家财以助军费。但汉灵帝却让他们照常办事,反称张钧:“此真狂子。”张钧又一次上书,内容与上次相同,遂被扣留不报,诏廷尉、侍御史拷讯张钧。侍御史按照张让旨意,诬陷张钧学黄巾道。四月,张钧下狱死。


卢植(?~192)字子干。东汉涿郡涿(今涿州)人,故里在涿州城东15里卢家场村。卢植少年时与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同为马融的学生,能通古今学问,好钻研精义而不拘守章句。灵帝建宁时任博士。熹平四年(175),由于广才学、通文武,被任为九江太守,又转庐江太守。后任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等共校中书《五经》传记,补续《汉记》。后来历任侍中、尚书。黄巾起义时,他任北中郎将,进攻广宗(今河北广宗),被张角击败。后因得罪董卓,被罢职。著作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今已失传。

卢植在东汉末年名望甚高。他不但对经学深有研究,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均有建树。特别是董卓乱政时,别人唯唯诺诺,他挺身而出,犯颜抗争。清康熙《涿州志》载:“董卓之逆,唯植与争。”因汉昭烈帝刘备少年时曾拜卢植为师,故清代学者朱筠有“扶风经学授康成,别有卢君得更精。弟子终能蜀国主,先生早与董公争”的诗句。

卢植死后,其子遵遗嘱用布单裹体,不用棺椁,葬于“州东河村”。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柳城过涿郡,下令说:“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并遣承掾修其坟墓。

卢植家族世代以儒学显,以忠义相传,人才辈出。从三国至隋唐,历时数百年之久,以卢植为始祖开列22世,凡668人,有官爵者达308人。


公孙瓒(?~199)字伯圭。东汉末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曾在郡中作过门下书佐。他相貌英伟,声音洪亮,出身贵族。因母亲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涿郡太守刘基很赏识,他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跟从卢植读书,粗通经传。后又被举为上等郡吏。刘基因事犯法,发配日南。当时法律不许部下随槛车同行。他就化装成侍卒,带上刘基日用品,驾车护送。后被举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为辽东郡(今辽宁辽阳)附属国的长吏。他作战勇猛,威震边疆,与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激化,互相攻打,公孙瓒杀死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刘虞部将及袁绍部合战公孙瓒,瓒军数败,依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间可避世。”退至易京(故址位于今容城昝村)固守,筑围堑十重,于堑内筑城,高五六丈,又在上面建楼;中堑为京楼,特高10丈,公孙瓒自居其中,积谷300万斛,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云‘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袁绍调兵遣将攻打,连年不能攻克。

建安四年(199),袁绍率军围攻,公孙瓒遣子求救于黑山军,又欲自己率领突骑直出,傍西南山,拥黑山之众,断袁绍后路。长史关靖对公孙瓒说:“今将军将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者,皆因顾恋其所居老小,以将军为主耳。将军坚守旷日,袁绍当自退,四方之众必又合攻,若将军舍此而去,军无镇主,易京之危立时可至,将军失本,孤奔四野,何事能成?”公孙瓒就在易京城中待援军到来,相约举火为号,内外夹击袁绍军。不料邀援军的书信被袁军截获,袁军在城外放火诱敌,公孙瓒误认为援军已到,遂领兵出战,伏兵四起,军马损失大半,退守城中,袁军掘地道直入公孙瓒所居楼下,放起火来,地陷楼焚,公孙瓒走投无路,先杀妻子,然后自杀,全家都被烈火焚烧。袁绍收公孙瓒败军,势力大增。

易京城在魏晋时仍为军事重地。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虎伐蓟城归,经过此城,见城高峻坚固,怕为人所用,发军卒将城平毁。


高诱(约180年前后在世)东汉涿郡涿(今涿州)人。少年时受学于同县卢植,学习儒家经典。建安十年(205)任司空掾,旋任东郡濮阳令,后迁监河东。高诱学涉经史,精于校注,在从事公务的同时,注释儒学经典和诸子文献多种,著有《孟子章句》(今佚)、《孝经注》(今佚)、《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今与许慎注相杂)、《吕氏春秋注》等书,并有论、叙等文章多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今涿州)人。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建立者,221~223年在位。故里在涿州城南大树楼桑村。刘备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胜子刘贞,元狩六年(前117)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因献宗庙助祭金事被削去封爵,遂落户涿县。刘备幼贫,与母织席贩履为业,少有大志,宅旁生有一棵高5丈余的大桑树,枝叶繁茂,远远望去如车盖,他曾指着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15岁奉母命拜卢植求学。但他不甚喜读书,而喜爱狗马、音乐和衣着。平日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谦恭和蔼,善结交。与关羽、张飞意气相投,在涿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宦官当权,朝政腐败,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得到中山(今定州)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的资助,与关羽、张飞组织起一支乡勇参加到镇压起义军的行列。他随校尉邹靖作战有功,先后任安喜县(治今定州)尉、高唐令等职。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刘备为了保存自己,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带有千余人的队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从多次失败中认识到,创立大业除须有雄兵勇将、稳固的地盘外,尤其要有智谋之士和高明的斗争策略。建安十二年(207),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诸葛亮为其提出了“夺荆州、取益州,作为立足之地,对外联合孙权,共拒曹操;对内搞好政治,发展生产,认真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完成霸业,统一全国”的良策,即著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提出的策略,联合东吴,抗拒曹操。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夺取了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又攻取了汉中,自立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221),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年号彰武。次年,率军进攻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彰武三年(223),病死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永安宫,谥昭烈皇帝,世称刘先主。其“桃园结义”、“三让徐州”、“三顾茅庐”、“甘露寺结亲”、“白帝城托孤”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东汉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因战乱逃亡至涿郡(治今涿州),正值东汉朝廷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镇压黄巾起义。他在涿郡结识了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为生不离、死不弃的兄弟,组织起一支武装,加入到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中平元年(184),刘、关、张带着刚刚组建的一支兵马,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下功劳。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围攻黄巾军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后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刘备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建安六年(201),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赤壁之战时,关羽所率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赤壁之战后,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蜀,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七月,关羽率主力北攻荆襄,曹将于禁被迫投降。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奋勇抵御。关羽军虽猛攻,一时不能下。战斗中,关羽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左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遇阴雨天气,骨头常常作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当时关羽正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均投降关羽,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谏止。曹操派使者去见孙权,破坏孙、刘联盟。

关羽在曹军和东吴军夹击下,兵败走麦城,被吴军擒获,孙权招降关羽,关羽不屈,被杀。蜀汉景耀三年(260)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后历代对关羽屡有追封,其身份从“武安王”到“关圣帝君”,成为忠义的代表,民间和官方都建祠祭祀,保定城乡曾遍布关帝庙。


张飞(?~221)字益德,又称翼德。东汉涿郡涿县桃庄(今涿州市忠义店)人。早年与刘备、关羽意气相投,在涿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张飞、关羽和刘备聚集乡勇起兵涿县,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曹操发兵取荆州,刘备败走夏口,至当阳长坂坡,曹兵把刘备等人打散,张飞领20人断后,见曹兵迫近,据水断桥,横刀立马,拒退曹兵,使刘备得以脱身。后在进川路上,生获巴郡太守严颜。刘备占领益州后,封张飞为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曹操派大将张郃取巴西,相持50余日,大破张郃。张飞与关羽颇具声威,同称“万人敌”。刘备为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彰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张飞任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东吴袭取荆州,关羽被害。张飞随刘备攻吴,行前因打骂部下,为部将张达、范疆杀害。追谥桓侯。

张飞在民间有着深远影响,为后人树立了“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典范。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张飞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涿县志》载有两首诗,一首是吴镇的:“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如。”一是纪昀的《涿州道中杂咏范阳日事》(其二):“慷慨横戈百战余,桓侯笔札定然疏。哪知拓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今人柳博庆在《正楷书法家的简历和逸闻》中也说:“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亦不少,如张飞、岳飞等。”《三国志》评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简雍(生卒不详)字宪和。东汉三国时期涿郡(治今涿州)人。原姓耿,因幽州人称耿为简,于是随方言而改。年少时与刘备有交情,随从刘备到处周旋,刘备到荆州(治今湖北江陵),简雍和糜竺、孙乾为从事中郎,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及刘备占领荆州立下功劳。建安十六年(211),简雍随刘备进入益州(治今四川成都),深得益州牧刘璋宠任。十九年(214),刘备率军围攻成都,简雍奉命前去游说刘璋。刘璋听从简雍建议,出城投降。因功拜为昭德将军。简雍生性狂傲,敢说敢为,很得刘备赏识。当时蜀国禁止酿酒,违反者处死。有官吏从一户人家搜到酿酒的器具,有人建议应当与酿制酒的人一样施以刑罚。简雍与刘备外出游玩,在路上见一对男女赶路,就建议刘备把这对男女绑缚起来。刘备问及原因,简雍说他们有行淫的器具,与有酿酒器具的人一样。刘备明白其意,便赦免了有酿酒器具之人。


孙礼(?250)字德达。三国魏涿郡容城人。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幽州时任司空府军谋掾、河间郡丞、荥阳都尉等职,后任鲁国(治今山东曲阜)相,讨平山盗,历任平原、琅邪等太守。太和二年(228),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口,孙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治今河北馆陶南)太守,入朝为尚书。魏明帝要修宫室,而节气不和,粮食又少,孙礼谏言罢此劳役。明帝曾经在大石山打猎,一只猛虎直扑明帝的乘舆,孙礼投鞭下马,挥剑去刺虎,明帝因担心其有闪失而下诏让他上马。景初三年(239),明帝临死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将来辅佐,在床下受遗诏,拜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

孙礼为人刚直而有勇略,曹爽不喜欢他,出任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正始二年(241),吴大将全琮率军数万侵魏境,当时州兵不多。孙礼亲自指挥卫兵御之,战于芍陂,从早到晚,将士死伤过半。孙礼亲冒矢石,其坐骑也多处受伤,他仍然手擂战鼓,奋不顾身,吴军退去。朝廷下诏书慰劳,赐绢700匹。孙礼为战死者设祭,亲自哭悼,极度哀伤,把赏赐的绢都分给阵亡将士的家属,自己不要一丝。后官拜少府,出为荆州(治今湖北襄阳)刺史,迁任冀州牧。太傅司马懿使孙礼处理清河、平原二县争地事,对他说:“今清河、平原争界八年,更二刺史,没人能决之;虞、芮待文王而了,宜善令分明。”孙礼答:“讼者据墟墓为验,听者以先老为正,而老者不可加以刑讯,又墟墓或迁就高敞,或徙避仇人。如今所闻,就是皋陶也是为难的。要想使其没有诉讼,应当以烈祖初封平原时的地图来裁决。何必推古问故,以增加辞讼?过去成王以桐叶戏叔虞,周公便以封之。现在地图就藏在天府,便可于座上决断,何必再等到州里呢?”得到司马懿的赞同。孙礼取来地图,图上所标是属平原。可是曹爽却信清河言,给孙礼下书说:“图不可用,当参异同。”孙礼上疏:“管仲霸者之佐,其器又小,犹能夺伯氏骈邑,使没齿无怨言。臣受牧伯之任,奉圣朝明图验地著之界,界实以王翁河为限;而鄃以马丹候为验,诈以鸣犊河为界。假虚诉讼,疑误台阁。窃闻众口铄金,浮石沉木,三人成巿虎,慈母投其杼。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者,因有解书图画,可以按其所标注裁决。平原在两河,向东上,其间有爵堤,爵堤在高唐西南,所争地在高唐西北,距离二十余里,可称长叹息流涕者也。案解与图奏而鄃不受诏,此臣软弱不胜其任,臣有何颜面尸禄素餐。”于是束带着履,驾车待放。曹爽见到孙礼的奏章后大怒,劾奏孙礼对朝廷有怨气,把孙礼判刑5年。在家过了一年,很多人都在朝廷上为孙礼说话,出任城门校尉。

嘉平元年(249),曹爽被诛后,孙礼入朝任司隶校尉,历任75州之职,都有威信。迁任司空,封大利亭侯,封邑100户。去世后谥“景”。

许允(?254)字士宗。三国魏高阳人。出身于名门,他的父亲许据曾任过典农校尉、郡守。许允少年时与同郡崔赞都知名于冀州,被召入军。魏明帝时任尚书选曹郎,因为选郡守不当,被收进监狱,明帝下诏旨严厉责备。后来选拔的官员都称职,就把他放出来。皇帝望着他破烂的衣服,不禁说:“清吏也!”给他赏赐。后任用他为一郡的太守,迁为侍中尚书中领军。镇北将军刘静去世后,朝廷以许允任镇北将军,假节督河北诸军事。大将军给许允写信说:“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这就是穿着锦绣白天行走啊。”许允心里很高兴。可是还没出行,有司奏许允擅自放散官物,因此收付廷尉,审讯完后,减死徙乐浪(今朝鲜)。妻子不得跟随,走到半道上而死。


张特(生卒不详)字子产。三国魏涿郡(治今涿州)人。初从镇东将军诸葛诞,不受重用。后毋丘俭代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张特奉命守卫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嘉平五年(253)四月,吴太傅诸葛恪率军围攻合肥新城,张特与将军乐方宇军约3000人守城。当时士兵因病及战死者超过半数,诸葛恪又在城外起土山急攻,几处城墙已塌陷,城将陷。张特一方面勉励将士尽力守城,一方面向吴军诈降,以期拖延时间。吴军听信其降辞,于是停止攻城。张特乘机连夜组织将士拆除房屋,用材栅修补城墙,次日,又对吴宣战。吴军再次攻城,张持与将士死守,多次击退吴军进攻。八月,吴军撤走。张特因守城有功,受到齐王曹芳嘉奖,署为杂号将军,封列侯。后又迁任安丰(治今河南固始东)太守。


卢毓(?~257)字子家。三国魏涿郡涿(今涿州)人,卢植子。东汉末,曹操为丞相,任他为法曹议令史,转西曹议令史。魏文帝时,历任黄门侍郎,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又迁安平、广平太守,在任上都很有政声。明帝即位后,任侍中,擢升为吏部尚书。齐王芳时,被曹爽贬为廷尉、光禄勋。司马懿专魏国政,复为吏部尚书,后迁司空。明帝命刘劭等增删《甲子科》(曹操所定法令),参酌《汉律》另订《新律》,他上书论古今科律之意,认为“法宜一正,不宜有两端,使奸吏得容情”。成为考课法,他主张对于人才举荐,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认为“才所以为善也,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也”。高贵乡公即位后,迁司空,封容城侯。著有《九州人士论》一卷。


李康(约196~265)字萧远。三国魏中山(今定州)人。性格耿直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十分欣赏。曾为浔阳长,政绩显著,封隰阳侯。李康所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处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治乱运也,穷达命也,富贵时也”,并且列举历史上正反事例加以论证,旨在抒写自己生不逢时的愤懑和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行文流畅,说理透辟。《文心雕龙》曾评价他的《运命论》与王充的《论衡》相近,而文笔之流丽胜过王充。李康的著作大都已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自李康的《运命论》。


刘禅(207271)字公嗣,小字阿斗。三国时期涿郡涿(今涿州)人,刘备之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刘禅被立为王太子。章武元年(221),刘备即帝位,又被立为皇太子。三年(223),刘备死,刘禅在成都继位,为蜀汉后主,由丞相诸葛亮辅政。因年幼愚弱,诸事均由诸葛亮决定。

建兴元年(223),刘禅派尚书郎邓芝与吴国修好,蜀、吴再度联盟对抗曹魏。同时,诸葛亮率军平定了南中(今四川南部及云南、贵州)地区西南夷和豪强大族的反叛。后诸葛亮五次北伐,与魏争夺关陇地区。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相继为相,辅佐刘禅。景耀元年(258)以后,刘禅疏远大将军姜维等人,宠信宦官黄皓,任黄皓为黄门丞,后为中常侍、奉车都尉。自此朝政日趋腐败。

炎兴元年(263),魏军三路攻蜀。此时蜀政治黑暗,内部矛盾加剧,朝纲不正,民众苦难。姜维虽身为大将,也因黄皓等人谗言,被排挤去屯田。是年冬,蜀被魏所破,刘禅不顾北地王刘谌劝谏,接受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投降魏国,举家迁往洛阳。魏咸熙元年(264),被册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在洛阳饮酒享乐,毫无亡国之愁,乐不思蜀。泰始七年(271),刘禅死,谥号“思”。建武元年(304),被起兵反晋的匈奴刘渊尊为孝怀皇帝。


卢钦(?~278)字子若。西晋范阳涿(今涿州)人,卢毓之子。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他淡泊名利有远见,笃志于经史,举孝廉,不行,被魏大将军曹爽征为掾,位至尚书郎。曹爽被杀后,他也被免官。后为侍御史,累迁琅邪(lánɡ)太守。司马懿为太傅时,辟从事中郎,出为阳平太守,迁淮北都督、伏波将军,有政绩。征拜散骑常侍、大司农,迁吏部尚书,进封大梁侯。晋武帝代魏后,任都督沔北诸军事、平南将军、假节。入为尚书仆射,加侍中、奉车都尉,领吏部。以其清贫,特赐绢百匹。卢钦荐举人才,能作到廉洁公平。逝后晋武帝为之下诏称颂,谥“元”。又因卢钦忠清高洁,不营产业,身死之后,家无一点资财,特赐钱50万,为建房舍。所著诗赋论难数十篇,名《小道》。


刘舆(约260~约307)字庆孙。晋中山魏昌(今定州南)人。因文思敏捷,才干出众,与其弟刘琨俱知名于冀州。年少时为大族王恺嫉妒,被召至王府,险些遇害,因侍中石崇搭救得免。与石崇、欧阳建等24人巴结权臣贾谧,被称为“二十四友”。初辟宰府尚书郎。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辅政,孙秀执掌重权。因与孙秀有摩擦而被免官。后因妹嫁给赵王嫡子荂,拜为散骑侍郎。二年,齐王司马冏执掌朝权,被任为中书侍郎。永安元年(304),晋惠帝被河间王司马颙、大将张方挟持至长安。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与范阳王司马虓等起兵攻打河间王颙,准备西迎天子,刘舆被任为颍川(今河南许昌东北)太守。

豫州(治今河南项城东北)刺史刘乔不应东海王越号召,遣使请求河间王顒派兵攻打范阳王虓,同时图谋除掉刘舆。刘舆闻知后,与弟刘琨率军救援范阳王虓,未至而范阳王虓已败,刘舆与范阳王虓逃至河北。范阳王领冀州刺史后,刘舆被任为长史、征虏将军、魏郡(治今河北临漳西南)太守。其时成都王司马颖被范阳王虓囚禁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光熙元年(306),范阳王卒,刘舆见成都王颖在邺极有威望,恐于己不利,于是矫诏杀害成都王颖。东海王越执掌朝政后,刘舆被署为左长史。因他聪明练达,善于随机应变而受东海王越重用。刘舆终日伏案批阅文书,有时夜以继日,很受时人称颂。侍中尚书何绥奢侈过度,简傲矜豪,刘舆劝东海王越加以制止,于是何绥被诛。

中书令缪播、帝舅王延皆受晋怀帝宠幸,刘舆认为对东海王越构成威胁,建议诛杀二臣,亦为东海王越采纳。后刘舆欲聘精通音律的王延爱妾荆氏,未及迎娶,而太傅从事中郎王俊与刘舆争夺,东海王越闻知后免去王俊官职。刘舆又建议使刘琨为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刺史,守卫北国,为东海王越采纳。后因病而逝。赠骠骑将军。因先有功封为定襄侯,谥号“贞”。

卢志(?~约312)字子道。西晋范阳涿(今涿州)人,卢钦之侄。少年时即好学,朝夕惟焚香读书,曾对书盟誓:“誓与此君共老。”善书法,取法钟瑶。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司马颖镇守邺时,爱其才量,视为心腹,用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兵,遣使告颖。司马颖问计于卢志,卢志认为赵王无道,有篡逆之举,应该举兵讨伐他,为司马颖所采纳。以卢志为谘议参军,仍补左长史,专掌文翰。朝廷封卢志为武强侯,加散骑常侍。西晋永嘉末年,转尚书。由于时局变乱,卢志携家北投并州(今太原)刺史刘琨。路上遇害。


祖纳(生卒不详)字士言。西晋范阳逎(今涞水)人,传故里为今涞水县祖各庄。父祖武,为晋王掾、上谷太守。弟祖逖为东晋豫州刺史。祖纳才思敏捷,为人正直,好学博览。少年时与刘琨都以雄豪著称。平北将军王敦辟为从事中郎,转尚书三公郎,累迁太子中庶子。为官清严,敢于直谏。永康二年(301),齐王司马冏起兵讨赵王司马伦,赵王伦拘禁齐王冏弟北海王寔和前黄门侍郎董祚弟董艾,欲诛杀。祖纳劝赵王伦不要乱杀无辜,被赵王伦采纳。后被署为中护军、太子詹事,封晋昌公。

西晋末年,祖纳避乱江东。后被晋元帝司马睿引为军谘祭酒。曾荐举王隐为史官,记述晋史,因东晋初建,政事繁乱而未被采纳。祖纳好围棋,王隐劝他说:“禹惜寸阴,不闻数棋。”他对答:“我弈忘忧耳。”在晋代围棋界影响甚重。后宋徽宗赵佶依此吟出“忘忧清乐在枰棋”的诗句。

祖纳与祖约为同父异母兄弟。祖纳认为祖约生性狂傲,有犯上之心。建议晋元帝加以约束,以防止其假权势误国,称祖约“怀陵上之性,抑而使之可也。今显侍左右,假其权势,将为乱阶”。没有被听从。大臣们都认为是祖纳因嫉妒祖约受宠而有意诬陷,祖纳因此被免官,在家闲居,每日清谈、阅读文史。后来祖约果然反叛朝廷,朝野上下才叹服祖纳有远见,又被拜为光禄大夫。后逝于家。


刘演(?~约318)字始仁。西晋中山魏昌(今定州南)人。父刘舆,为定襄侯。初辟太尉掾,拜尚书郎。为父服丧而辞官。服满后袭爵,被东海王司马越署为主簿。不久,迁任太子中庶子,出为阳平(今馆陶东南)太守。后自洛阳投奔叔父、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刺史刘琨,被任为辅国将军、魏郡(治今临漳西南)太守。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受到石勒攻击,其部将临深、牟穆等率众数万投降石勒。后又被刘琨任为北中郎将、兖州(治今山东范县西南)刺史,时尚书令荀藩又用李述为兖州刺史,两人各屯一郡,全州百姓莫知所从。

刘演随从刘琨征讨石勒、刘渊,大获全胜,斩刘渊大将王桑,击退刘渊部将赵固。建兴元年(313),在邺被石虎击败,退至廪丘(今山东范县西南),其部下谢胥、田青等率邺人投降石虎。二年(314)九月,在廪丘又受到石勒部将支雄围攻,刘演率军击败支雄。又遣部下韩弘、潘良袭击顿丘(今河南清丰),斩杀石勒所署顿丘太守邵攀,因功被晋琅邪王司马睿拜为都督、后将军、假节。四年(316)四月,在廪丘又受到石虎围攻,刘演向冀州刺史邵续求救,邵续遣鲜卑族段文鸯率军救援,石虎退走。其时兖、豫豪右张平亦起兵救援刘演,为石虎击败,石虎乘机回军攻陷廪丘,刘演败奔段文鸯,随军屯驻厌次(今山东阳信东)。建兴五年(317)六月,刘演以兖州刺史、定襄侯同刘琨等人上书劝司马睿称帝。后被杀。


祖逖(266~321)字士稚。西晋范阳逎(今涞水)人。他出生在官僚家庭,父亲早年去世。他性格豁达,不拘小节,十四五岁还不知读书。但他轻财慷慨,曾多次将财粮、布帛散发给贫苦人家。后来博览群书,遍涉古今,了解时事。青年时和刘琨同在司州做主簿,参与机要事务。两人以豪杰自许,常常共被而眠,谈到深夜。有一次半夜鸡叫,祖逖就叫醒刘琨,起床舞起剑来。即“闻鸡起舞”典故的由来。

西晋永嘉元年(307),羯(jié)族人石勒在河北起兵,称霸中原,兵乱纷纷,民不聊生。祖逖率领他的宗族、乡亲、部曲(私人武装和佃客)一起逃往南方。路上,他把车子让给老幼,财物分给大家。到了江南,琅邪王司马睿任命他为军谘祭酒(军事参谋),在离建康(今江苏南京)不远的京口(今江苏镇江)住下。祖逖向司马睿建议北伐,收复中原。司马睿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刺史。但不给他兵马和军械,只给他一些粮食和布匹,让他自行募兵。他并不因此气馁退缩,建兴元年(313),带着宗族部曲100多家渡江北进。船到江心,他站立船头,击楫发誓:“祖逖不能恢复中原,就如大江东去,绝不复还!”这是典故“击楫中流”的由来。

到淮阴(今江苏北部)后,他就组织起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开始向豫州进发,到达豫州后,调解了一些坞堡主之间的冲突,还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办法,率先收复了谯(今安徽亳县)地,后又连败坞主陈川、石勒的侄子石虎等。祖逖打仗的同时,还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他自己生活简朴,不积钱财,还让他的子弟亲自上山打柴,参加耕作,大大鼓舞了人民。人民作歌歌颂他,把他比之为“慈父”。他在北方汉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前锋北达黄河沿岸,西到广武、虎牢(今河南郑州以西)一带,完全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地区,迫使石勒不敢渡河。但正当祖逖积极准备渡河北上时,司马睿害怕祖逖的势力太大,不好控制,就派他的亲信征西将军戴若恩做祖逖的顶头上司六州都督,加以挟制。加上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激化,使祖逖忧愤成疾。东晋大兴四年(321)九月,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驻地。

祖逖死后,中原人民十分悲痛,谯、梁等地老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堂。涞水县城内原建有祖公祠,有祖逖塑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八国联军烧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建庙门而绕以围墙施彩画”,祠堂正门横书匾额“击楫中流”四个大字。《祖公祠碑记》记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变,涞水知县张琨和典史刁成烈,在“祖公之清风余韵”激励下奋起抗击侵扰涞水县的八国联军。涞水县城东北5公里的祖各庄村,原有“祖逖大将军墓”和祖氏养鱼池、浇花井等古迹。现墓已毁。

刘琨(271~318)字越石。西晋中山魏昌(今定州邢邑)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年轻时就有“隽朗”之誉,以雄豪著称。历任晋朝著作郎、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并州刺史、大将军、司空等职。据《世说新语》记载: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常共被而眠,夜半闻鸡起舞,互相激励。刘琨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祖逖)先吾著鞭。”他这种奋发有为的精神,一直为后人传为美谈和典范。刘琨在外族入侵之时,在北方辗转抗敌,屡建功业。后因抗击羯族人石勒失利,投靠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石单,后为段所害。被晋元帝追赠为侍中、太尉,谥号“愍”。

刘琨后半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领兵打仗。一次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被匈奴军围困,刘琨乘月色登上城楼,高歌思乡之曲,子夜时又奏胡笳,拂晓又复吹之,许多匈奴军士流涕唏嘘,军心动摇,不得不撤走了重围。在文学上,《隋书·经籍志》载,刘琨著有《刘琨集》9卷,《别集》12卷,都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山集》,又名《刘越石集》1卷。

刘琨的诗风慷慨悲壮,寄托高远,有清拔之气。《文心雕龙》评刘琨诗“雅壮而多风”。现仅存诗《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望葛渔城寨》、《夜饮飞虹桥》5首,诗中洋溢着忧国伤时的感情,表现出对腐败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抒发了效忠国家、抗敌御侮的豪迈气概和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满腔悲愤。刘琨诗歌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与当时浮华诗歌相比更显得充实清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写到:“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祖约(?~330)字士少。东晋范阳逎(今涞水)人。祖逖弟。逖死后继任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王敦之乱,退据寿春。明帝时,自以讨王敦功高不赏,于咸和二年(327)以讨庾亮为名,与苏峻起兵叛乱。次年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后为温峤、陶侃等击败,奔后赵,为石勒所杀。


许靖民(生卒不详)东晋高阳人。曾任过镇军参军。南北朝时的王僧虔曾录古代以来善书法的人,自秦丞相李斯至晋朝,共69人,其中写道:高阳许靖民善写隶书和草书,是王羲之的高徒。唐朝御史大夫李嗣真的《书品》中,以许靖民与谢安、康昕等12人居中品,评价许靖民书法“如丽景霜空,鹰隼初击”。又评论说:“虫篆者小学之所宗,草隶者士人之所尚,靖民笔意不减大令。”


李产(生卒不详)字子乔。东晋范阳(今涿州)人。年少时性格刚毅,志向远大。永嘉五年(311),匈奴人刘曜率军攻陷西晋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中原大乱,为避战乱随同郡祖逖南渡。后知祖逖及弟祖约有大志。遂率子弟十余人间行还乡,后依附羯人后赵主石虎,被任为本郡太守。永和六年(350),鲜卑族前燕王慕容儁率军南征,前锋到达郡界,属下劝其归降,李产不允。后被慕容儁击败,被迫投降前燕。被慕容儁擢用为尚书。李产坦率正直,勇于谏诤,极受慕容儁宠信,后转拜太子太保,因年老辞官归乡,卒于家。


许询(约345年前后在世)字玄度。东晋高阳人。少年时聪明颖慧,人称神童。成年后,风情简素,有文才,善写文章,与孙绰并称为一时文宗。好游山水,常与谢安等人游宴、吟咏,曾参与兰亭雅集。当时人说:“询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朝廷征辟他任司徒掾,他辞而不任,隐居永兴的究山。他长于五言诗。司马昱称他“妙绝时人。”著有文集3卷。


卢谌(284~350)字子谅。东晋范阳涿(今涿州)人。卢植五世孙。晋武帝选其为荥阳公主婿,拜驸马都尉,未成婚而公主卒。后州举秀才,被征为太尉掾。永嘉五年(311),石勒、刘曜攻陷洛阳,随父卢志北依并州刺史刘琨,西晋时为刘琨主簿,又转为从事中郎,深得刘琨信任,曾与刘琨有诗歌赠答。建兴四年(316),随刘琨投段匹石单,段匹石单以卢谌为幽州别驾。段匹石单杀害刘琨不久后自己也兵败被杀。当时南渡通路断绝,卢谌投辽西段末波。在此期间上表为刘琨陈述冤情,文旨甚切,表文载于《晋书·刘琨传》。

东晋咸康二年(336),卢谌被晋成帝征召为散骑中书侍郎,为段末波兄弟所留,不得南归。段末波死后,其弟段辽立,任卢谌为长史。辽西破,为石虎所得,仕后赵,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侍中、中书监。后又跟从冉闵诛石氏。冉闵建立魏国后,任命卢谌为中书监,随冉闵军队进攻后赵的石祗,大败,于永和六年(350)在襄国(今河北邢台)为石氏所害。卢谌常以陷于北地,仕于异族为耻,生前常对儿子们说:“吾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卢谌好老庄,有声誉。撰《祭法》,注《庄子》,有文集,已佚。


刘群(?~352)字公度。东晋中山魏昌(今定州南)人。性尚清静简约,有谋略。多次随父刘琨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领偏军击退刘聪、石勒的进攻。大兴元年(318),刘琨被幽州(治今北京)刺史、鲜卑族段匹石单杀害,刘群与从事中郎卢谌等率余众投奔段匹石单从弟段末波。咸康二年(336),晋成帝下诏征召刘群。因为段末波兄弟挽留,未能南渡。后被段末波弟段辽任为左长史。咸康四年(338),石虎率军击败辽西鲜卑段辽,刘群被迫归降石虎,颇受礼遇,拜为中书令。永和五年(349),石鉴即位,刘群为尚书左仆射。次年,冉闵称帝,刘群又被任为行台都督,与王泰等将领率军打败石祗部下张贺度等。永和八年(352),冉闵兵败,被前燕慕容恪生擒,刘群也被杀。


慕容儁(319~360)字宣英,小字贺赖拔。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王慕荣皝次子。东晋咸康三年(337),慕荣皝称燕王,以慕容儁为假节、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左贤王、燕王世子。慕容皝死后,慕容儁于永和五年(349)即燕王位,被晋穆帝拜为使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大将军、大单于、燕王。永和六年(350)慕容儁率军南下,攻陷蓟城(今北京西南),将都城由龙城(今辽宁朝阳)迁至蓟。

永和七年(351),慕容儁遣将军悦绾与羌族姚襄南下,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助石祗击败冉闵军。同年,又遣其弟慕容恪进攻中山(今定州),招降冉闵属下的中山太守侯龛,杀冉闵属下将领白同。又遣慕容评在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擒冉闵属下章武(治今河北大城)太守贾坚,招降幽州刺史刘准。

鲜卑的段勤曾经依附慕容儁,后来又反叛。慕容儁派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在安喜(今定州境)征讨冉闵,慕容垂讨伐段勤于绎幕(治今山东平原西北),慕容儁到中山,为他们壮声势。冉闵恐惧,逃奔常山(今河北正定),慕容恪追至泒水(今沙河),大败冉闵军,擒冉闵。恪屯军呼沲(今滹沱河)。慕容恪又击败冉闵将苏亥,占领常山。又与慕容评击冉闵将蒋干,攻克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将冉闵妻子僚属及其文物送至中山。

慕容儁基本消灭了冉魏的势力,占领了幽蓟大部,于是在部下的拥戴下,称帝于中山(今定州),在永和八年(352)即皇帝位,大赦境内,建元元玺,署置百官。正式建立燕国,史称前燕。追尊慕容皝为太祖文明皇帝,追尊其祖父慕容廆为武宣皇帝。常山李犊聚众数千在普壁垒造反,慕容儁遣慕容恪率众讨平。又遣将在鲁口击败王午部下吕护。

升平元年(357),慕容儁为雄霸中原,将都城由中山移至邺,令人在邺城修建宫殿,修复铜雀台,并令护军平熙在昌黎修建慕容廆庙,在范阳(今涿州)、燕郡(治今北京大兴西南)构建慕容皝庙,令护军平熙领将作大匠,监造二庙。慕容儁又在国内检阅人口,准备聚集步卒150万,进攻东晋和前秦,因武邑刘贵上书极谏而罢。慕容儁封其子泓为济北王、冲为中山王。升平三年(359),邺城贫民暴动,邺都混乱。慕容儁诱捕结合,捕诛首领木谷和等百余人,稳定了局势。升平四年(360),慕容儁去世,谥景昭皇帝,庙号烈祖,墓号龙陵。

李续(?~360)字伯扬。东晋范阳(今涿州)人。父李产,为前燕尚书。李续年少时为人正直,口才雄辩。弱冠时为郡功曹。咸康二年(336),后赵王石虎北征辽西鲜卑段辽,军队屯驻在范阳,因连年战争,土地荒芜,百姓饥馑,所以军资供给不足。石虎大怒,欲杀太守,太守惶恐躲避。李续求见石虎,向他说明缘由,太守得以获免。后被幽州刺史王午辟为主簿。永和六年(350),前燕皇帝慕容儁南征幽州,李续随王午逃至鲁口(今河北饶阳南)。王午部下邓恒认为李续父李产已投降前燕,恐李续反叛,于是劝王午诛杀李续。王午不允,但恐李续为邓恒所害,给李续资费遣他北上。李续依附慕容儁后,拜为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颇受重用。升平四年(360),慕容暐即位后,辅政的慕容恪极力推荐李续为尚书右仆射,慕容暐忌李续敢于直言谏诤,没有答应。李续得知忧愤而死。


卢循(?~411)字于先,小名元龙。东晋范阳涿(今涿州)人。卢谌曾孙。东晋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当政,横征暴敛,激起民众反抗。隆安三年(399),琅琊人孙恩借机起事,并以江南沿海岛屿为根据地,多次向江南八郡(今浙江、江苏一带)进攻。卢循为孙恩妹夫,参加了这场起义。元兴元年(402),孙恩率军进攻临海失败投水自杀后,卢循被推为义军领袖。元兴三年(404),卢循率军到达广州一带沿海,占番禺,派徐道覆乘胜攻占始兴(今广东韶关),自此岭南均为卢循所有,卢自称平南将军。义熙元年(405)自任广州刺史。义熙六年(410),取江陵(今湖北荆州)。义熙七年(411)于交州兵败中箭,投水自杀。


慕容垂(326~396)字道明,又名道业,原名霸。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是前燕王慕容皝第五子。慕容皝对他非常宠爱,经常对人说:“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取名慕容霸,字道业。咸康五年(前燕六年,339),慕容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高句丽王钊乞盟,还军。东晋永和四年(348),慕容皝去世,慕容儁即燕王位。永和八年(352)三月,后赵将军段勤聚胡、羯万余人占据绎幕(今山东平原西北),自称赵帝。慕容霸率军前去攻打,收服段勤。慕容儁遂以慕容霸为使持节、安东将军、北冀州剌史,镇常山(今河北正定)。永和八年(352),慕容儁在中山(今定州)称帝,建号元玺,史称前燕。慕容霸因一次打猎时座骑受惊坠马,跌折牙齿,遂更名慕容垂,被封为吴王,迁镇信都,以侍中、右禁将军录留台事。

太和四年(前燕建熙十年,369),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3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率其族人降于前秦。“淝水之战”中被前秦苻坚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秦,联合鲜卑、乌桓,率军20万攻邺,一年后夺占邺城。太元十年(385)十二月,慕容垂至中山,不久,定都中山,置百官,大建宫室和宗庙社稷,太元十一年(386)正月,自立为帝,改字道明,改元建兴,史称后燕。立慕容宝为太子。太元十三年(388)三月,又以太子慕容宝录尚书事,政事都让其处理。太元十四年(389)正月,慕容垂召慕容农为侍中、司隶校尉。以高阳王慕容隆为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幽州牧,建留台于龙城,以慕容隆录留台尚书事。

后燕建兴元年(386)八月,慕容垂亲自率军南下,前锋直指青、兖、徐等州郡,重新将势力推进至淮北。之后,他消灭河北一带叛军,收复清河、渤海等地,征服了贺兰部,占据辽东,使后燕成为北方强国。接着出兵消灭了西燕。但后燕内部矛盾重重,又因扣留北魏王拓跋珪之弟拓跋觚,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建兴十年(395)五月派兵伐北魏失败,后燕军几乎全军覆没。慕容垂决定亲自出征,于建兴十一年(396)三月,亲率后燕军凿开太行山道,突袭北魏占据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因慕容垂病势沉重,只得回军。归途中病逝于上谷郡的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谥成武皇帝,庙号世祖。慕容垂逝后,后燕迅速衰败。


李先(335~429)字宏仁。南北朝时期中山卢奴(今定州)人。父李樊,仕后赵官至左中郎将。李先自幼聪明好学,特别擅长占相之术。仕前秦为尚书郎,仕西燕为秘书监,赐爵高密侯。西燕亡又仕后燕慕容垂。皇始初年(396),自井陉归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曾与拓跋珪谈及家世,自称本是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颇知经学、阴阳学和兵法,被任为丞相、卫王拓跋仪左长史。随拓跋仪奉诏平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进策有功,军功亦显著,遂迁官尚书右中兵郎。又因建策支持拓跋珪北伐柔然有功,转为尚书七兵郎,迁博士、定州大中正。

李先曾向拓跋珪建言收集天下图书典籍,认为只有经书可以益人神智,遂使战乱年代图籍有存。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因为他是先朝信臣,常令宿于内宫,以备顾问。明元帝令他讲授《韩子连珠》和《太公兵法》,深得赏识,以为腹中所知,皆为军国大事。后出任武邑(治今河北武邑)太守,有善政。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征召为内都大官。逝后,赠定州刺史、中山公,谥“文懿”。


许彦(?~441)字道谟,小字嘉屯。南北朝时期高阳新城(今徐水)人。他少年孤贫,好读书,后跟从僧人法叡学《易》。北魏太武帝把他征用,因卜筮屡次应验,跟随在左右,参与谋议。官拜散骑常侍,赐爵博陵侯。许彦性情敦厚,做事谨慎,与人说话从不谈及朝中之事。太武帝因此更加信任他。进爵武昌公,拜安东将军、相州刺史。可他在州为官时有纳贿,多违法度,皇帝下诏书责备他。不过因为他是心腹近臣,并没有将他治罪。去世后谥“宣公”。


仇洛齐(?~453)南北朝时期中山(今定州)人。本姓侯。有生理缺陷如阉人,被舅家仇氏收养为子,遂改姓仇。外祖父仇款,仕前燕为乌丸护军、长水校尉。舅父仇嵩,仕后燕官至殿中侍御史。舅父仇嵩长女本为冉闵宫妃,后转赐卢豚,生子鲁元。鲁元有宠于魏太武帝拓跋焘。鲁元知外祖父仇嵩已死,请魏太武帝为之访求舅父。仇洛齐闻讯后赴平城(今山西大同)应求入见。鲁元带从骑百余人,亲迎之于桑干河。拓跋焘欲授仇洛齐官,鲁元不得不讲明仇洛齐生为阉人,于是入宫为宦官,拜为给事黄门侍郎。北魏初建,国家法制不健全,户籍管理混乱,隐匿脱漏严重。曾采漏户为绫罗户供纶绵。于是杂营户帅遍于天下,不属政府管辖,发赋轻易,民多私附。仇洛齐向魏太武帝建言,检括户口,一属郡县。曾从拓跋焘平定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因功迁散骑常侍,又加中书令、宁南将军,进爵零陵公,拜侍中、平远将军、冀州刺史。入朝为内都大官。逝后谥号“康”。

卢度世(418~471)字子迁。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幼年时聪明颖悟,有心计。北魏时为中书学生,应选东宫。弱冠,与从兄遐都以学行为时流所重。后因为崔浩一事,弃官逃于高阳郑罴家,郑罴把他藏起来。使者囚禁郑罴长子,对其殴打。郑罴告诫儿子说:“君子杀身以成仁,汝虽死勿言。”子遵父命,遂被拷打,以至用火烧其身体,被折磨致死,最终也没说什么。卢度世后来让弟弟娶了郑罴的妹妹,以报其恩。太武帝至长江,宋文帝刘义隆使其殿中将军黄延年朝贡。太武帝问延年:“范阳卢度世坐与崔浩亲通,逃命江表,应已至彼?”延年回答:“都下无闻,当必不至。”太武帝诏东宫赦卢度世宗族逃亡及抄没者。度世才又出世,拜中书侍郎,袭爵。北魏文成帝兴安初年(452),兼太常卿,立保太后父辽西献王庙,进爵为侯。后任散骑侍郎,使宋,应对宋侍中柳元景不当。回来后就被弹劾囚禁起来,一年后才被释放,授任假节、镇远将军、齐州刺史。齐州接近边境,双方将士互相侵掠。卢度世严格要求自己的部属,送还其俘虏,边境安宁。延兴元年(471)被任为青州刺史,没到任而逝,谥“惠”。


张赦提(生卒不详)南北朝时期中山安喜(今定州)人。性格粗放豪爽,颇有威仪,长于筹划。初为虎贲中郎将,勤于职守。当时京城有两个大盗头目,自称豹子、虎子,都擅长射箭骑马,聚众在灵丘、雁门之间以抢掠为生,杀人斩首,剜肠刺肚,暴酷至极。京城巡防军骑搜捕,长期不能得手,来往客人倍受其害。张赦提提出设防穷追建议,受到主管长官称道,被任命为逐贼将军,不久便将二头目抓获归案,其党羽也一网打尽。因功迁为冠军将军、幽州刺史。在刺史任上,克己严约、清正廉明。妻子段氏,依仗权势多行不法,接受贿赂。朝官李真香奉诏巡察幽州(治今北京),采访牧守政绩,段氏之罪被按验定论。张赦提担心治死罪,想弃家逃亡。段氏依仗姑母是太尉、东阳王元丕的妻子,企图通过姑母、姑父关系求皇帝通融,又诬告李真香曾经假归幽州向丈夫索要好牛不果而携怨报复。朝廷又派人重新调查审理,段氏所犯罪行属实。北魏孝文帝元宏大怒,判处张赦提死罪,赐死于家。


王质(生卒不详)字绍奴。南北朝时期高阳易县(今雄县)人。小时候,家人犯罪,受牵连成为阉人。入宫后,因懂得书学而为中曹吏、内典监,渐迁秘书中散,加宁朔将军,赐爵永昌子。领监御,侍奉殷勤,受皇室信赖。任侍御给事,又领选部、监御二曹事务,进爵魏昌侯。转任选部尚书、加员外散骑常侍。在朝多年,约己成事,未有忤犯,为人小心谨慎,做事兢兢业业。后出任镇远将军、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刺史。在州任职十余年,所辖境内风化粗行,察奸纠罪,认真坚决,但政令严峻,受捶楚拷打的很多,不少人被处极刑。当时,北魏孝文帝元宏朝中多事,每遇大事都亲笔写信给他,视如贵戚,入朝为长秋卿。与张祐等17人特被恩宠,俱赐金券,许以不死。


李欣(?~477)字元盛,小名真奴。南北朝时期范阳(今定兴)人。其父李崇曾任北魏的平西将军、北幽州刺史、固安侯。李欣少年时为中书学生,聪敏机辩,强记明察,受到太武帝的喜爱,把他的舅舅阳平王杜超的女儿嫁给李欣,并任其为中书助教博士,曾经给文成帝讲经。文成帝即位后,李欣升迁为仪曹尚书,领中秘书,赐爵扶风公,加安东将军,赠其母亲孙氏为容城君。后出任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

李欣为政清简,善于断案,使奸盗止息,百姓称颂他。李欣上疏请求在州郡治所建立学校、设学官,献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因为李欣治理的州是诸州之中最好的,加赐衣服。李欣遂有了骄矜自得之志,于是开始受纳民财及商胡珍宝。兵民告发,尚书李敷与李欣关系很好,对其回护。有人劝李敷把李欣的所作所为上奏给皇帝,李敷不许。献文帝听说了李欣的罪状,用槛车把李欣押回京城,下诏列数李欣贪冒,对他施以百鞭髡刑,发配为厮役。不久又启用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又受宠于献文帝,参决军国大议,兼典选举,权倾内外,百官都屈节奉承他。延兴五年(475)六月,献文帝驾崩。李欣迁司空,进爵范阳公。七月,又任为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太和元年(477)二月,有人告发李欣叛国。文明太后把李欣征至京师,以叛国罪将其杀死。


李惠(?~479)南北朝时期中山安喜(今定州)人。父李盖,官至右仆射。李惠不到20岁即承袭父爵。又娶襄城王韩颓之女为妻,生二女,长女为北魏献文帝元弘皇后,生北魏孝文帝元宏,李惠遂为外戚。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征西大将军、秦益二州刺史,进爵为王。又转任雍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加长安镇大将。

李惠擅长思考和判断。雍州(治今陕西西安西北)的办事厅上有两只燕子争巢,相斗整日不停。他让人把这两只燕子捕获后,令司法官员来判断哪只燕子造巢功重。他们都推辞说,这是上智之人才能测得出的事,不是下智之人所能知。他便让士卒用软竹条弹击两只燕子,于是一只飞走,另一只仍然不飞走。他笑着对部下吏说,留下来宁可受弹击也不飞走的这只燕子,自己认为造巢功重,那飞走的燕子挨弹后受了痛楚,因功轻就不愿再争这个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巢穴了。部吏们都认为他的判断颇有道理。后来有一个背盐的人和一个背柴的人,同在树阴下暂歇,二人共争一张羊皮,都说这是自己垫背负物的衬皮。相争不下,诉到州衙。他先让这两个人出外候审,对州府负责司法的官员说,这张羊皮可以拷打出真正主人。部吏们以为是开玩笑,认为拷打羊皮怎么能知道它的主人呢?于是,他让人把羊皮放在席上,用棍棒敲打,见到一些盐屑,于是断言获得真情。据此责问背柴的人,那人只得伏罪。其后,又调任青州(治今山东济南)刺史。在任期间政绩突出。

李惠因为是孝文帝的外祖父,女儿生孝文帝三年后又早死,冯太后临朝称制后,李惠被视为潜在的政敌。冯太后为确保权力,猜忌他的行为。于是让心腹诬陷李惠在青州有叛魏南降计谋,太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479128)被诛杀。弟李初、李乐及几个儿子同遭杀戮。妻梁氏亦死于青州。家财全被没收,天下人都为他的冤情悲叹。后诏追李惠为使持节、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定州刺史、中山公,谥号“壮”。


昙曜(生卒不详)少年出家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寺院,后至中山(今定州)寺院为住持。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毁佛时,隐于民间,曾求见恭宗,述“欲礼佛守死”,恭宗劝喻。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立,诏恢复寺院,兴佛教,师贤为道人统。和平元年(460)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翌年,昙曜应诏自中山赴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

昙曜是一个信仰坚定、很有操守的僧人,为使佛教能够永远流传,不致因一时政治权力的迫害而经像法物荡然无存,提出凿窟雕佛的建议,文成帝从人力物力上给予积极支持。昙曜选择武州塞的断崖作为开窟之所,总体构想和设计方案都出自本人。他熟悉西域佛影窟的体制,还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构思起来有例可循,但他只把旧例作为借鉴,更多的是融进自己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再创造。他率先主持开凿的5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其中第20窟为露天造像,是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的露天大佛。

昙曜除开凿佛窟外,从多种途径弘扬佛教,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译经和设置僧祇户、佛图户两事。和平三年(462),他在刚刚修成的武周山石窟寺约集一批学问僧,配合印度僧人翻译《称扬诸佛功德经》3卷,《方便心论》1卷,《付法藏因缘传》6卷,《杂宝藏经》8卷。其中《付法藏因缘传》的翻译最能体现昙曜的深意。

薛彪子(生卒不详)北魏广昌(今涞源)人。其祖达头在道武帝时,赐爵聊城(今山东省西部)侯。彪子姿貌壮伟,为官正直,朝内外大臣都畏惧他。献文帝时累迁开府、徐州刺史。太守邵安、张攀都因贪赃被彪子依法查处,安等怀恨在心,上书皇帝,诬告彪子通贼。孝文帝说:“这只不过是他们挟怨报复罢了。”经调查,果然是假的。逝后入祀乡贤祠。


朱长生(生卒不详)北魏广昌(今涞源)人。孝文帝时,为散骑常侍。与副使于提出使高车(古代铁勒民族)。高车王以武力威胁,想让他们归降。朱长生与于提厉声说:“我等生为魏臣,死为魏鬼,壮士畏死耶?”他们被高车王拘禁3年才放还。孝文帝嘉其忠节,授与河内(治今河南沁阳)太守官职,与于提并赐男爵。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范阳遒(今涞水)人。童年时代,祖冲之就勤奋好学。以后他又收集和阅读了大量的天文和数学方面的书籍、文献。在学习钻研的同时,还进行了一些精密推算和实际测量工作。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数学方面,通过长期反复演算,把魏晋时期31416的圆周率推算到更精确程度,推算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1000年以后,阿拉伯的奥托才达到了这个纪录。他还详细注释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并著有《缀术》一书,唐初国立学校有一门学科叫“算学”,即以《缀术》为教材,4年才能学完。此书曾传到朝鲜和日本,被当作中学课本。

当时数学的计算方法和工具比较落后,祖冲之在推算圆周率的值时,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在此以前,有人算出圆周率接近于22/7。祖冲之经过精心推算后,提出了圆周率更为精确的数值是355/113,他把22/7叫做“疏率”,把355/113叫做“密率”。其中密率是在分母小于1000条件下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这就是著名的“祖率”。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暅之,还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在他们之前的《九章算术》中,关于球体积的计算公式是错误的,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发现了这个错误,但他没有找出计算球体积的公式。祖冲之父子在我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推导出了正确的球体积公式。

祖冲之还研究过开平方和开立方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发现当时采用的历法《元嘉历》不够精确,于是着手编制新历法。经过精心计算和努力,在他36岁时编制出新历法——《大明历》,是当时比较先进和精确的历法。在《大明历》中,第一次引进了“岁差”这个概念。原来,地球绕太阳一周,并不是正好回到上一年的位置,春分点要稍稍向后退一点,也就是向西移一点儿。由于春分点的移动,全年的24节气也要移动。祖冲之算出岁差是每45年零11个月后退一度(我国古代把周天分为三百六十五度零四分之一度,一度又分为六十分)。过去使用的《元嘉历》每17年有7个闰年。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改为每391年有144个闰月,比《元嘉历》更精确。在历法计算中,祖冲之还引入了“交点月”,就是月亮连续两次经过黄白交点所需要的时间。祖冲之测得交点月的时间是2721223日,和现代测得的2721222日非常接近。因为日食、月食都发生在交点月附近,这就为准确地推算日、月食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祖冲之上书要求实行《大明历》,遭到守旧派的阻挠。致使《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未能实行,直到他去世10年后,梁武帝才正式颁布采用《大明历》。

在机械制造上,祖冲之重新设计制造了久已失传的指南车。无论铜车怎样变换方向,车上的铜人总是指向南方。祖冲之还制造出利用水流推动的石磨,用来舂米磨面。当时,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先进的粮食加工工具。祖冲之还制造了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为我国的造船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此外,祖冲之还研究音乐,研究文学,并著有《述异记》10卷。国际天文学会自1967年以来,先后决定以李白等23位中国历史名人命名火星、水星、月球的环形山,在月球背面有以祖冲之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紫金山天文台把他们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为纪念祖冲之,涞水县政府于1998年建祖冲之中学一所。


卢渊(?~501)字伯源,小名阳乌。北魏范阳涿(今涿州)。性格文雅寡欲,崇尚学业,家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会南齐雍州刺史曹虎遣使请降,以卢渊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督前锋诸军赴樊、邓。卢渊推辞不成,他认为曹虎是假投降,应加以防范,果然如他所言,他因带兵少,为曹虎所败,坐免官爵为民。不久母亲去世,孝文帝遣谒者到他家宣慰,后兼太尉长史。孝文帝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不久又兼徐州京兆王愉长史,元愉是一少年,事无巨细,都由卢渊作决定,他以诚信待人接物,治理得东南百姓和睦。景明元年(500),除秘书监。第二年逝于任上。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懿”。卢渊秉承家学,善书法,京城宫殿题字多是卢渊所题。


卢道将(生卒不详)字祖业。卢渊长子,应袭父爵,却让其八弟道舒。他涉猎经史,颇有文才,为一家后来之冠,连他的长辈对他都很敬畏。北魏彭城王元勰、任城王元澄都想把他征到自己身边。元勰为中军大将军时,任卢道将为行参军,迁司徒东阁祭酒、尚书左外兵郎中,转秘书丞。出为燕郡太守。到任后,表乐毅、霍原之墓,而为之立祠。优礼儒生,鼓励学业,劝课农桑,垦田辟荒,岁收成倍增长。仕终司徒司马。逝后赠龙骧将军、太常少卿,谥“献”。所著文章有几十篇。


李坚(生卒不详)字次寿。南北朝时期高阳易县(今雄县)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时因犯事被阉。冯太后临朝称制后,因功迁至中给事中,得爵为魏昌伯。为人小心谨慎,常在皇帝左右,深受任用。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任太仆卿。宣武帝元恪即位后,出任安东将军、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刺史,自以历仕四朝,资历功业颇显,所在受纳钱财,家产蓄积巨万。永平元年(508),京兆王元愉在冀州造反,李坚奉命率军讨元愉,兵败而还。后被征回京,几年后,死于光禄大夫任上。赠抚军将军、相州剌史。

卢昶(?~516)字叔达,小字师颜。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祖父卢玄,父卢度世均知名当时。卢昶治学广博,经史皆通,声誉远播,早有时名。北魏太和初年(477),为太子中舍人。太和十八年(494),以兼员外散骑常侍职与王清石、张思宁等出使南齐。临行前受到孝文帝元宏接见,令至南齐后要不分彼我,以诚见信,以和为贵,不失国使风度。

当他到达南齐时,正值萧鸾夺得帝位,元宏遂以讨逆为名南伐萧鸾。两国交兵,使者便受凌辱。南齐给他吃腐米、臭鱼、莝豆。随行谒者张思宁对此不满,斥责齐官员,遂被害于馆舍中。卢昶却汗尿横流,哭泣悲叹。返北魏后受到元宏痛斥,被罢官。后起为王友,转秘书丞。随后又迁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曾请求魏宣武帝元恪任外州官,以求多得俸禄,未准。后迁散骑常侍,兼尚书。当时洛阳县获得一只白鼠,他借此上奏,认为根据《瑞典》记载,刺史、二千石县令长,不从上命,刻暴百姓,人民怨怒,就会出现白鼠。指出近年兵革屡动,士兵屯戍不息,百姓转运战死,十室九空,苛兵酷吏,日逞凶威,遂使民众流亡,赋税不供,生业凋零。希望皇帝能广延朝臣奏对,了解实情,存问孤寡,除免苛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因论谏之功,历官侍中、吏部尚书,备受宣武帝宠信。出任徐州刺史。宽和矜恕,善于绥抚,戍兵有病,亲自检查安慰。由于爱兵至诚,番兵年满不愿离队返乡,自愿充当兵役,待他离任,老兵才与他同时离去。永平四年(511),出兵攻取朐山戍(今江苏连云港),设兵驻守,后萧梁派兵反攻,卢昶请兵支援,魏宣武帝派河北四州中品羽林、虎贲4000增援。

卢昶本不懂军事,又信任羊祉的儿子羊燮,命其专任军事,遂使将士生怨。朐山戍主傅文骥在粮草军需尽绝之时,投降了萧衍。卢昶见势不好,害怕南梁和傅文骥军夹攻,先行退军,诸军遂相互奔逃。时值仲冬寒盛,又遇大雪降温,军人冻死及脱落手脚者有三分之二,成为北魏与南朝政权间进行争战失败最惨的两次战役之一。卢昶被押至京城免官。不久,又拜为太常卿,任雍州(治今陕西西安西北)刺史,进号镇西将军,加散骑常侍。熙平元年(516)死于任所。赠征北将军、冀州刺史,谥号“穆”。


鲜于修礼(?526)北魏人。丁零族。曾任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北魏末年六镇兵民起义失败后,余众被置于冀、定、瀛(今河北河间)三州就食,称降户。明帝孝昌二年(526),柔玄镇民杜洛周起义,鲜于修礼也率北镇流民于定州左人城(今唐县西北)起义,建元鲁兴。六镇兵民响应,与杜洛周配合,发展到10万人。他率众围攻定州,以迎取定州城内北镇流民。北魏将领杨津带兵往救,入据定州城,击退鲜于修礼军。北魏以杨津为定州刺史兼北台行道,长孙承业为大都督北讨诸军事,与河间王元琛合兵镇压鲜于修礼军。孝昌二年(526)四月,杜洛周率军攻蓟城(今北京),鲜于修礼进攻滹沱河北岸的长孙承业军,将其击溃,进围瀛、定二州。八月,鲜于修礼为部将元洪业杀害,葛荣又杀洪业,收鲜于修礼所部。


杜洛周(?~528)北魏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人。高车族。孝昌元年(525)八月,杜洛周于上谷(今北京延庆)聚众发动反对北魏统治的起义,改年号真王。义军攻陷附近郡县。当时,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高欢、尉景等都响应杜洛周。杜洛周率义军围攻燕州(治今河北涿鹿)刺史崔秉,崔秉弃城奔定州。孝昌二年(526)正月,北魏安州(今北京密云东)等三戍兵变,响应杜洛周。鲜于修礼也在定州左人城(今唐县西北)起义。七月,杜洛周率军南下围攻范阳(治今定兴固城)。十二月,范阳城内居民暴动,擒魏将军常景和幽州刺史王延年,开城门迎义军入城。永安元年(528,杜洛周与另一支起义军首领葛荣率军围定州,北魏不能救。定州刺史杨津派其子杨遁求救于柔然头兵可汗,头兵遣精兵1万多往救定州,前锋至广昌(今涞源),流民起义军堵塞隘口,柔然兵不能进,只得回兵。定州无援,长史李裔引起义军入城,攻下定州,俘杨津。起义军转攻瀛州(今河北河间)。二月,杜洛周被葛荣所杀,部众归葛荣。


葛荣(?~528)北魏末年曾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镇将。鲜卑族。孝昌二年(526)正月,原怀朔镇兵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今唐县西北)起义,葛荣参与起义。孝昌二年(526年)八月,叛将元洪业杀鲜于修礼,请降于北魏,葛荣杀元洪业自立,领导起义部众。当年九月,北趋瀛州(今河北河间),广阳王元深引兵追击,葛荣于白牛逻(今博野境),以轻骑掩击北魏军,杀北魏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建国号齐,年号广安。后乘胜进军。不久,擒斩北魏广阳王、骠骑大将军元渊,杀魏军最高统帅元琛,次年正月,攻陷殷州(今河北隆尧东),杀刺史崔楷,进围冀州。十一月陷冀州,俘刺史元孚。魏以都督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兵讨葛荣。十二月,葛荣率10万起义军在阳平(今山东莘县)东北漳水曲大败魏军,击杀魏将源子邕、裴衍等人。占据河北数州县,拥兵数10万。

永安元年(528)初,与另一支起义军首领杜洛周攻下定州。二月,杀死杜洛周,并其众。三月,克魏沧州(今河北盐山西南),擒刺史薛庆之。六月,北魏孝庄帝亲御六戎镇压河北流民起义军。八月,葛荣引兵围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号称百万之众,九月,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精骑攻义军,葛荣骄傲轻敌,被尔朱荣击溃,葛荣被俘后遇害,起义失败。

北魏末流民起义前后持续四年,河北地区的范阳一带曾经是起义军与官军作战的地方。战争过后,战场上尸横遍野,幸存者沿路收敛死者骸骨,归葬在范阳县(今定兴)沙丘寺下。北齐天统三年(567)建石柱,称义慈惠石柱,柱体上镌刻3000余字,记录了范阳一带的这段历史。义慈惠石柱保存至今,位于定兴县石柱村西北。


卢广(生卒不详)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自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卢谌之后。自幼好学,精通儒学经典。梁天监年间(502~519)南归梁朝。先任员外散骑常侍,后出为始安(治今广西桂林)太守,坐事免官。不久,又起为折冲将军,率100人北伐。回来后拜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遍讲《五经》。当时北方南来的儒者有崔灵恩、孙详、蒋显等多人,只有卢广言论清雅,最合南方士人口味。尚书仆射徐勉兼通经术,二人交好,互相欣赏,只叹服侍中谢举学识博通。不久迁员外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后出为信武将军桂阳嗣王萧象长史、寻阳(治今江西九江西南)太守。中大通元年(529),武陵王萧纪任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刺史,卢广又改任武陵王长史,仍为寻阳太守。死于任上。


邸珍(生卒不详)字安宝。北魏中山上曲阳(今曲阳)人。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525~527),北方六镇兵民起义。邸珍先是跟从杜洛周起义军,另一支起义军领袖葛荣吞并杜洛周义军后,邸珍又从葛荣。葛荣军被尔朱荣带兵镇压,他又带着自己的一支人马投奔了高欢,任长史,封上曲阳侯,授殷州刺史,后兼尚书右仆射、大行台,节度诸军事。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东徐州城的百姓杀了刺史,要把城献给南朝梁。北魏任邸珍为徐州大都督,前去讨伐,击退了梁朝将领侯成俊等,解了东徐州城之围,回军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因为他待下属残酷,在士人、豪族面前也傲慢无礼,导致众叛亲离,被当地人所杀。北魏朝廷追赠他为定州刺史、司空公。其后世立《魏赠定州刺史邸珍碑》,收藏于曲阳县北岳庙内。碑文隶篆相兼,清秀涓丽,是研究由篆入隶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和史料价值。

成景儁(生卒不详)字超。南北朝时期范阳(治今涿州)人。父成安乐,任北魏淮阳太守。景儁先在北魏任镇东将军参军。梁天监六年(507),淮阳守将常邕和杀死成安乐,举城降梁。八年(509),景儁为报父仇,也杀死北魏宿预城(今江苏宿迁东南)守将严仲贤,举地归梁。后官至徐州刺史。普通五年(524)八月,率军攻克北魏童城(今江苏睢宁)。九月,又攻拔北魏睢陵(今江苏盱眙西)。六年(525),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来降,成景儁与将军陈庆之、胡龙牙等率军接应。同年,常邕和任鄱阳王萧恢王府长史,景儁即募人行刺,以报杀父之仇。不久,用重金收买常邕和家仆人,终毒杀其全家。梁武帝感其忠义,未加治罪。景儁家仇已报,常思报效梁武帝之恩。后任北豫州刺史,屡攻北魏,尽其智勇,时人将他比做骁将马仙琕。大通元年(527),一举攻拔北魏临潼、竹邑二地。又尽心治理地方,颇有政绩,北豫州官吏百姓为他树碑纪德。逝后,谥“忠烈”。


祖暅之(456~536)字景烁。南北朝时期范阳遒(今涞水)人。祖暅之自幼秉承家学,博学多才,“究极精微,有巧思入神之妙”。故后世对他有“巧思之神”之称。当其深思之时,天打雷亦不知晓。他深得父亲祖冲之的学术精髓。在数学方面,一是彻底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二是整理、续撰《缀术》,他提出“幂势即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的横截面积相等的两个立体物,其体积也相等,这就是数学上有名的“祖暅定理”;在天文学方面,首次发现纽星(北极星)不在北赤极的不动点处(相差一度),比欧洲早发现700多年。在机械制造方面,发明制作了欹器、漏刻铭、铜日晷、漏壶等机械和精密观察仪器,著有《漏刻经》、《权衡记》、《称物重率术》等。


许懋(464~532)字昭哲。南北朝时期高阳新城(今徐水)人。少孤,性至孝,笃志好学,为乡里所称道。14岁时入太学,受《毛诗》,撰《风雅比兴义》。尤其通晓故实,称为仪注之学。初为豫章王行参军,历迁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听他的才学后,把他召到身边,侍讲于崇明殿。仆射江佑非常推重他,号为“经史笥。”梁武帝大通年间(527~529),官至太子中庶子。著有《许懋集》15卷,《述行记》4卷,《风雅比兴义》15卷。


卢景裕(?~540)字仲儒,小字白头。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少年时就很聪敏,专心学习。先居拒马河,后又避地大宁山,不问世事,一心为经典作注解。他的叔父卢同地位显要,而他却居住于园舍,寄情于郊野,谦恭守道,因此世人称他“居士”。北魏时,任国子博士。东魏天平年间(524~537),回归故里,与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征赴邺。东魏权臣高欢听说了卢景裕的学问和高行,特意把他请来,让他教诸子。

卢景裕先注《周易》、《尚书》、《孝经》、《礼记》、《老子》,注《毛诗》、《春秋左氏》还未完的时候,高欢的儿子高澄掌握东魏大权,搜求当时的名士在府第讲经典,令卢景裕讲解所注《易》。有时高澄神色俱厉,出言不逊,而卢景裕神色自若,态度闲雅,讲解从容,受到士人的赞美。他所注《易》流行于世。


祖莹(生卒不详)字元珍。北魏范阳遒(今涞水)人。《三字经》中“莹八岁,能咏诗”即指祖莹。祖莹少年时聪明好学,性豪侠,有气节,誉为圣小儿,与陈郡袁翻齐名。当时有句俗语:“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孝昌年间(525~527),在广平王府第掘得一枚古玉印,敕令召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其为之断代。祖莹看过后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年间所献。”于是用墨涂字观看,果然如祖莹所说,当时人称为博物。祖莹累官至冀州镇东府长史,迁国子监祭酒,给事黄门侍郎,幽州大中正监起居室,参议律历,车骑大将军,赐爵容城县子,进爵为伯。逝后,赐尚书左仆射、司徒公。他以文学见重,常与人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著有诗集《悲彭城》,文集《舞乐名议》。


郦范(生卒不详)字世则。北魏范阳涿(今涿州)人。他在魏太武帝做太子时,曾在东宫供职。太武帝即位以后,赐其永宁男爵位,随后被晋封为子爵。并在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部下充当司马。在平定三齐(今山东东部)时,他进献了许多策略,均被慕容白曜采纳。为此,白曜上表朝廷请求任命他为青州刺史,加冠军将军衔。回朝后,任尚书右丞,后复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暂兼范阳公。复回朝后,逝于京城,谥“穆”。


郦道元(约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今涿州)人。郦范之子。故里在今涿州市东道园村。郦道元于太和十八年(494)步入仕途,不久承袭其父爵位,为永宁伯。后任太傅掾、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其间曾两次持节进行行政区划建置更改和追讨叛军。郦道元从政期间,在任职地区大力推行汉文化,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的发展。他为官正直严猛,刚正不阿,执著认真,上下一视同仁,不因权豪犯法而有所宽容。

孝昌三年(527),北魏王朝已由盛入衰,昏庸的胡太后当政,朝政腐败,政局动荡。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时思自立。元悦等人想借刀杀人,便怂恿朝廷派遣郦道元作关右大使巡视雍州。萧宝夤害怕被他执法治罪,将他们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位于今陕西临潼县东),断绝饮水。郦道元虽力竭,却正气凛然,厉声怒斥反贼,被害,其一弟二子同时被害。遇害后,葬于长安城东,后迁葬故里。朝廷连赠他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博览群书,访求名胜古迹,养成了“访渎搜集”的习惯。撰《水经注》40卷,《本志》13篇,都为后世传诵。《水经》旧说为汉代桑钦著,经清代学者考订为三国时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文字极为简单。郦道元因其不能说明问题,才为之作注,旁征博引,细加考订。在《水经注》中引证古籍437部之多。查阅了数以万计的典籍,才找到说明问题的根据。他没有到过江南,又生活在动荡的年代里,但他并不因此而畏难,极力想办法找资料,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注文补充并阐明《水经》所记的水道情况,纠正了《水经》某些谬误,辨析了一些不可信的传说。郦道元非常注意水道与民生的关系,因而注文对水利灌溉和洪水泛滥灾害都作了详细的记载,为农业生产、水利交通、规划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料。

《水经注》文笔清丽,记述和描写都很具体,因山记水,因地记事,不仅描绘山川面貌,而且介绍风土人情,还有历史古迹和神话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及自然环境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唐朝的《元和郡县志》、宋朝的《太平寰宇记》以及元、明、清的《一统志》和明清以来的地方志,无不以此为根据。《水经注》的某些章节,可称为优美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一例,仅用150余字,就把两岸岩嶂重叠、绵延不断的山峰和700里的峡谷突显眼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水经注》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李善的《文选注》被称为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三大名注。今涿州市西道园村建有郦道元纪念馆。

张吾贵(生卒不详)字吴子。南北朝时期中山(治今定州)人。少时聪慧,容貌奇伟。18岁时,中山郡举为太学博士。张吾贵原来读书不多,于是向郦诠学习《礼》,向牛天祐学习《易》。郦诠、牛天祐只是简略地讲授,而张吾贵览读一遍,即别立门户讲学。曾在夏学聚徒千数而不讲《左氏传》,生徒私下议论张先生不能讲《左氏传》。张吾贵知道后,告诉其生徒:“我今夏讲暂罢,后当说《左氏传》,君等来日皆当持本。”生徒们都感到奇怪。张吾贵对武邑人刘兰说:“君曾读《左氏传》,为我一说。”刘兰遂为讲解。三旬之中,张吾贵兼读杜预和服虔的《左传》注释,隐括两家宗旨,异同悉举。生徒后集,便为讲《左氏传》,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刘兰也来听,学者因此更加佩服他。

张吾贵与刘献之等齐名,被称为儒家宗师,为四方学士仰慕,弟子至者常逾千人。生徒既众,又不屈于王侯,因此所在多不见客。勃海(治今河北南皮东北)太守崔休为张吾贵设俎豆,招延礼接,使肄业而归。张吾贵聪辩过人,其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根据先儒宗旨,多出自其心裁,以新奇著称,因此每一讲唱,生徒千数。但亦以辩能饰非,好为诡说,所以学业不能久传,其生徒中行业可称者少。


卢同(477~532)字叔伦。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卢玄之族孙,父卢辅,为本州别驾。卢同身高8尺,容貌魁伟,善于为人处世,入仕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为北海王国常侍。后来渐升为司空祭酒、昌黎太守。入朝为河南尹丞。永平元年(508),豫州(治今河南汝南)民白早生杀刺史司马悦举城南降萧齐。卢同随同都督元英、尚书邢峦以军司马职前至豫州,镇压白早生。因功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后历任司空谘议参军、通直常侍、尚书左右丞、征虏将军。上表弹劾相州刺史奚康生法外横征岁调,为朝廷传颂。

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后,朝政渐渐衰败,特别是选官混乱,资格与资历相杂,政绩与勋业呈报不实。尤其是军人,多冒窃军功。卢同任尚书左丞,披阅吏部呈报军人勋业簿书,逐个核实,发现冒窃勋阶者300余人,可疑者千数。上书魏孝明帝,派官员对勋功名级加以认真核实,属实者发给黄素楷书证件,并加盖本主管部门朱印,一式两份,吏部留一,兵局留一。要求上报尚书省的勋书簿籍,必须列载姓名、籍贯、历阶,加本军骑缝印记,各报所属上级主管部门;统将、都督都要在勋书上加盖印记,然后上报行台;行台报太尉,太尉精简后报尚书省。尚书省重新复查后,报皇帝批准,批准后,将黄素朱印转存并通知吏部授官阶职位。为保证勋簿真实,防止在军中即行作弊,行台、军司、监军、都督都要各自建立文书档案,做详细记录。军人每有进一阶功勋,即给一证券,一半付行台,一半给有勋之人。记券送门下省,分别函存,以备查证。为防止作弊和遗误,军还之日就上报军人勋簿,不允许拖延至月。上述建议实行后,军勋伪滥之弊大为减少。

卢同曾赞同元叉废胡太后,并镇压过反对废太后、并乘机夺取朝政的元熙。后来,胡太后重新执政,卢同作为元叉党人被黜贬除名。孝昌三年(527)复职,历任左将军、太中大夫、左丞、齐兖二州行台。魏孝庄帝即位,任都官尚书兼七兵。魏节闵帝元恭即位后,任侍中、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历任六朝,官高位重。永熙初年(532)死。赠侍中、都督冀沧瀛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孝穆”。


刘桃符(生卒不详)南北朝时期中山卢奴(今定州)人。生时父已死,9岁又丧母。性情恭和,为人小心谨慎,勤于学习。举孝廉,对策成绩优秀,列为甲科。北魏宣武帝元恪即位后,被任为羽林监,领主书。后任中书舍人,10年不升职。景明四年(503),南梁大将萧宝夤投北魏,桃符奉诏迎接。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在边多年,军权在握,贪污聚财,宣武帝多次派桃符去宣慰,以了解情况。后命他与李世哲领兵偷袭田益宗而代其职,以防田益宗叛乱。桃符不负君命,一举占据广陵(今河南息县),并平定田益宗二子的叛乱。在任上,一改弊政,安抚蛮民。回朝后病逝。赠后将军、洛州刺史。


卢文伟(481541)字休族。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少孤,有高远志向,颇涉经史,乐于交游,为乡里所敬重。州辟为主簿。38岁时始举秀才。授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服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灌溉良田万余顷,当地百姓深受其益,修立之功,多委托给卢文伟。卢文伟既善于经营,兼扩展私人家业,他家原来一向贫俭,因此致富。北魏孝昌年间(525527),朝廷下诏兼尚书郎中,行台常景上奏朝廷,把卢文伟留为行台郎中。

北方变乱,卢文伟积稻谷于范阳城,当时闹饥荒,他对灾民多有赈济。后为杜洛周所虏,杜洛周失败后,复从葛荣,葛荣失败,他回到家中。当时韩楼占据蓟城,卢文伟率乡闾屯守范阳,与韩楼相抗。进朝廷以文伟行范阳郡事。防守二年,与士卒同劳苦,分散家财,拯救贫乏,人们对他称颂。尔朱荣遣将侯深讨平韩楼。卢文伟以功封大夏县男,邑二百户,授范阳太守。此时,侯深留镇范阳。可是文伟知侯深难信,于是诱之出猎,把侯深拒之城外,侯深只得奔中山(今定州)。中兴初年(531),授安东将军、安州刺史。太昌初年(332),迁安州刺史,累加散骑常侍。东魏天平末年(536),东魏权臣高欢以卢文伟行东雍州事,转行青州事。

卢文伟轻财,爱宾客,善于与人交往,好行小惠,因此所到之处颇得人情。由于他很会经营,所以积累不少财富。逝后,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司徒、尚书左仆射、定州刺史,谥“孝威”。


慧光(487~536)俗姓杨。南北朝时期定州人。13岁时随父入洛阳,因灵巧聪明,受到来自天竺的禅师佛陀扇多的赏识,收为弟子,在少林寺皈依佛门。他习诵佛经,执卷一览便能旁通博引,穷究入微。口才极好,议世论佛,常有出人意外的见解。胸怀宽广,超脱流俗,深受众僧称赞,被誉为“圣沙弥”。慧光经过多年的律学研究,写成律疏120纸,成为我国佛学四分律学的奠基之作,后代的律学学者奉为经典,常常引用它来议论说明。

慧光在河北、洛阳讲经传法,研习南北各地的方言,造诣深厚,参与了《十地经论》的翻译工作,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成了《十地经论疏》一书,发挥经论的奥旨,地论学派由此流传,慧光成为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又是四分律的开山祖。慧光是一位积极著述的佛教学者,他的注疏有《华严》、《涅槃》等经,并造《四分律疏》,删定《羯磨戒本》,又著《玄宗论》、《大乘律义章》等。现存著述只有《华严经义记》卷一的片段,收入《大正藏》第85卷,其余都散佚了。慧光在佛学方面的建树,仅次于前秦时的道安。

慧光因其学识和能力出类拔萃,北魏末年在洛阳担任国僧都。东魏被召入邺都,转为国统。以致后人说“千载仰其清规,众师奉为宗辖”。北齐时,朝野僧俗视慧光为圣人,有“齐代名贤,重之如圣”之说,学者称他为光统律师。

薛琡(?~550)字昙珍。南北朝时期广昌(今涞源)人,薛彪子之子。他形貌魁伟。少年时曾被任用为典客令。每次引见,他都风姿俊美,仪表严整。北魏宣武帝元恪对他说:“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薛琡回答:“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之外,非庸臣所及。”正光年间(520~524),任洛阳令,治理得地方秩序井然。当时因为天气久旱,普遍提审囚犯,看看有没有什么冤情,洛阳监狱中只有三人。孝明帝嘉奖他,赐缣百疋。

元天穆讨邢杲时,以薛琡为行台尚书。此时元颢已占据酂城(在今河南永城)。元天穆集文武商议先对付谁。大家都认为邢杲声势浩大,应先对他下手。而薛琡却认为邢杲聚众无名,虽然强盛但仍然是无名贼;元颢皇室至亲,号称是义举,居心叵测。邢杲是鼠盗狗窃,没有远大志向,应先讨伐元颢。可是元天穆采纳了众人的意见,先伐邢杲。等讨平邢杲回军后,元颢已经占据了洛阳。元天穆对薛琡说:“不用君言,乃至于此。”东魏天平初年(534),拜任七兵尚书。被东魏权官高欢推荐为丞相府长史,军国大事,多有参与。薛琡也是竭忠尽智,屡有建树。

后来范阳卢仲礼造反,薛琡与诸军讨平,转任殷州刺史。他为政严酷,属下小吏都叫苦。后历任度支、殿中二尚书。北齐天保元年(550),卒于兼尚书右仆射。临终时,令他的儿子用平常的衣服殡敛,过一个月便埋葬,也不要朝廷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不让置冥器等物。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青州刺史。谥“威恭”。


杨衒之(?~约550559)杨或作羊。南北朝时期北平(今满城)人。曾在北魏做过奉朝请、期城(治今河南泌阳西北)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官职。北魏时,都城洛阳佛寺林立。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532~534),洛阳寺院毁于兵火,满目凄凉。

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行役重过洛阳,感怀兴废,抚今思昔,不胜伤感。洛阳寺院的衰败集中反映了北魏的衰败,他怕后世人不知道这些史实,于是作《洛阳伽蓝记》。想通过佛寺的兴废来寄托对元魏王朝覆灭的哀悼,同时也表达了对王公贵族耗费民脂民膏,“侵渔百姓”行为的谴责。伽蓝,语出梵文,意为佛寺。《洛阳伽蓝记》分为5卷,卷一城内,卷二城东,卷三城南,卷四城西,卷五城北。每卷以著名佛寺为纲目,兼及附近官府、宫殿、邸第、园林、塔像、桥柱等等。当时洛阳佛寺多达1000多所,不可遍写。全书共写了44个大寺,旁及附出小寺47个。叙事要言不烦,文笔简明清丽。每记一寺,一般先写建立年代,建立人,所在位置(在某门某方位),四邻,佛刹规模造型等;再由伽蓝旁及附近的官署、巷里、名胜乃至有关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习俗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行文,结构严密,犹如一位资深的向导带领游客观赏名胜古迹。

《洛阳伽蓝记》记述洛阳佛寺建筑园林,对洛阳城的建制,以及历史古迹多所描述,每记一寺都有它的历史和故事。对于兴废变迁,距离方位,四傍依附,极为准确,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语言以散体为主,但骈偶倾向较《水经注》更为明显。在介绍佛寺建筑的同时,往往追述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北魏统治阶级内部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荒淫的生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洛阳伽蓝记》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历史著作。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北魏后期洛阳城市建筑、佛教寺院、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洛阳伽蓝记》也被收入佛经。


祖皓(?~550)南北朝时期范阳遒(今涞水北)人。祖父祖冲之,父祖暅之,并为著名科学家。祖皓从小志节慷慨,有文武才略。少传家业,精通算术历法。梁大同年间(535~545),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令,后升任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太守。太清三年(549),原东魏大将侯景降梁后复叛,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台城,祖皓亦在城中,几乎被害,逃归广陵。百姓感其旧日恩惠,常相隐蔽藏匿,使其免遭伤害。大宝元年(550)正月,广陵人来嶷劝祖皓举兵反对侯景,匡复梁室。祖皓遂与他纠合勇士百余人,袭杀侯景任命的南兖州刺史董绍先,占据广陵城。旋又推举前太子舍人萧勔为刺史,散发讨侯景檄文,并结东魏为后援,密连京城南康嗣王萧会理为内应。侯景恐惧,即派部将郭元建率众突袭广陵,不克。二月,侯景再派部将侯子鉴率水军8000,自率步兵1万,围攻广陵。3日后城破,祖皓被俘,车裂而死,城中居民全被活埋射杀。


祖鸿勋(?~550)南北朝时期涿郡范阳(治今涿州)人。他刚成年时,与同郡卢文符并为州主簿。北魏仆射、临淮王元彧表荐其文学,宜试以一官,敕令授奉朝请。有人对他说:“临淮举卿,便以得调,竟不相谢,恐非其宜。”他答:“为国举才,临淮之务,祖鸿勋何事从而谢之?”元彧听到后高兴地说:“吾得其人矣。”永安初年(528),授东济北太守,以父老疾为请,竟不到任。后来城阳王元徽奏卢鸿勋为司徒法曹参军事,赴洛阳,元徽对他说:“临淮相举,竟不到门,今来何也?”鸿勋说:“今来赴职,非为谢恩。”转廷尉正,弃官归乡里。后曾被高欢征至并州,作《晋祠记》,好事者玩其文。位至高阳太守。他为官清素,妻子儿女都跟着挨冻受饿,为当时人所称誉。北齐天保初年(550),逝于任上。作有《与阳休之书》。


卢元明(约534年前后在世)字幼章。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他涉猎群书,兼有文义,少年时,北魏中山王元熙见到他,赞叹说:“卢郎有如此风神,惟须诵《离骚》,饮美酒,自为佳器。”累迁中书侍郎。永熙末年(534),居洛阳东缑山,作《幽居赋》。东魏天平初年(534),拜尚书右丞,兼黄门郎,本州大宗正。逝后赠太常卿。他不妄交游,饮酒赋诗,遇兴忘返。性好玄理,作《史子杂论》数10篇,又著有《卢太常集》17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2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首。


杜弼(491~559)字辅玄,小字辅国。南北朝时期曲阳人。12岁寄郡学受业,被定州刺史甄琛所推崇。北魏延昌年间(512~515),以军功任广武军恒州征虏府墨曹参军。孝昌初年(525),任太学博士兼广阳王骠骑府法曹行参军,行台度支郎中,后升光州曲城(今山东招远)令。历任侍御史加前将军太中大夫、丞相府法曹参军,后转大行台郎中,典掌机密。杜弼曾密劝高欢受魏禅,后从高欢破西魏于邙山,以功加封通直散骑常侍、中军将军。杜弼倡导廉明,主张“先除内贼,隙讨外寇”。东魏武定年间(543~550),迁廷尉卿,后诏为军司,摄行台左丞。文襄帝令其陈述政要可为鉴戒者,杜弼答:“天下大务莫过于赏罚二端,赏一人使天下喜,罚一人使天下服,二事得中,自然尽美。”高洋执掌东魏权柄时,加封杜弼卫将军,转中书令,仍兼长史,进爵为侯。北齐取代东魏后,迁骠骑将军、卫尉卿,别封长安县伯。

杜弼性格刚直,北齐文宣帝高洋以其在众人前讥己而忌恨,天保十年(559)夏斩杜弼。杜弼通晓吏职,做官清廉有操守,为民所念。好老庄玄学,行军打仗,常带书经。曾注《道德经》2卷,晚年撰《新注义苑》等。

卢诞(生卒不详)本名恭祖。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卢诞幼年颖悟,博学有词彩。北魏时,郡辟功曹,州举秀才,均不起。起家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太中大夫、幽州别驾、北豫州都督府长史。当时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以州归西魏,西魏朝廷遣大将军李远率军赴援,卢诞与文武2000余人奉候大军。以功授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固安县伯,邑500户。不久加散骑侍郎,拜给事黄门侍郎。皇帝下诏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令卿为师。”于是亲幸晋王府第,敕令晋王以下,都拜之于皇帝前。因赐名为“诞”,加征东将军、散骑常侍。西魏权臣宇文泰又以卢诞儒宗学府,为当世所推,于是拜国子祭酒。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西魏恭帝二年(555),除秘书监。


卢辩(生卒不详)字景宣。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博学经籍,北魏正光初年(520)举秀才,为太学博士。高欢起兵,卢辩抗节不从。北魏孝武帝到关中,卢辩来不及至家,单骑跟从至长安。授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西魏大统年间(535551)任太常卿、太子少傅,封范阳公,转少师。西魏太子、诸王都跟从他学习。凡朝廷宪章,乘舆法服,金石律吕,晷刻浑仪,都由卢辩创制。北周孝闵帝代魏后,迁尚书右仆射。明帝即位后,进位大将军,出为宜州刺史。有《大戴礼记解诂》若干卷,《祀典》5卷,《称谓》5卷,《坟典》30卷。


张雕武(?~约564)南北朝时期中山北平(今顺平)人。家世贫贱,少年英俊,性情直爽慷慨,有志向,喜好古学。他求知刻苦,背着书箱,不远千里寻师求学,因而精通《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尤其精通《公羊》、《谷梁》、《左氏》三传。远道而来向他投师就学者不下百人。

北魏末年,权臣高欢将他召入王府,令其给诸王子讲读史书。入北齐后,乾明初年(560),官至平原太守。武成帝高湛即位(561),因师徒情份又被封为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刺史,通直散骑常侍。皇帝侍讲马敬德去世,便起用他入宫讲授经书,武成帝对他甚为器重,由他接任侍讲。这样便引起奸人穆提婆、韩长鸾等的嫉恨。后来,张雕武又升任侍中加仪府奏度支事,大受重用,武成帝常称他博士,而特地下诏允许他奏事不趋。皇帝的信任,使他更为感奋,决心立功以报皇恩。于是屡进直言,指陈时弊。他要求消减皇宫额外开支,罢免朝中受宠的奸臣,约束皇帝身边恣意妄为之徒。皇帝越信任和倚重他,韩长鸾等越害怕。

后来,终于因为他谏阻皇帝巡幸晋阳一事被长鸾等诬陷,而招至杀身之祸。临刑前,皇帝使段孝言责问他,他回答:“臣本一介书生,谬被重用提拔,位至仪府侍中,这样的恩宠,使我妄想以尘土和露水使山加高,海加深,所以敢冒死进谏,今日受刑本是理所当然的。我愿陛下珍爱金玉良言,开发神明,不要被灰尘所蒙蔽,多读一点汉朝贾谊如何治理国家的论说,使耳目不被闭塞,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因之欷歔流涕而被杀。旁观者都为之动容。


常善(500~565)南北朝时期高阳人。北魏武泰元年(528),太后胡氏毒死孝明帝,欲立元钊。尔朱荣率兵入洛阳,杀死太后及元剑,立孝庄帝。常善跟随尔朱荣入洛,因讨逆有功授威烈将军,加封龙骧将军、中散大夫直寝,封爵房城县男,封邑300户。后跟随北魏权臣宇文泰讨平侯莫、陈悦,拜天水郡(治今甘肃天水)守。孝武帝西迁后,授武卫将军,进爵为武始县伯,增邑200户为禄。西魏建立后改事西魏。大统初年(535),加封平东将军,进爵为侯。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累有战功,拜持节卫将军、骠骑大将军、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刺史。大统四年(538),跟随文帝战于河桥,加封大都督,拜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刺史。

茹茹入侵,抄掠北边。常善率所部破之,尽获所掠,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西安州(治今陕西定边)刺史,转蔚州(治今山西灵丘)刺史,多次到藩镇督察,颇有政绩。西魏恭帝二年(555),进爵永阳郡公,增邑3000户。557年,北周代西魏,北周孝闵帝登基,常善官拜大将军、宁州(治今甘肃宁县)总管。保定二年(562)入为小司徒。保定四年(564),突厥入犯,隋公杨忠东伐,以常善作应接。常善历经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三国,戎马一生,终于疆场。死后追赠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


祖珽(约550年前后在世)字孝征。北齐范阳遒(今涞水)人。起家秘书郎,对策高第,为尚书仪曹郎中,典仪注。曾为冀州刺史万俟受洛制《清德颂》,文词典丽,由此北齐神武帝高欢知之,任他为开府仓曹参军,高欢口授祖珽36事,出而疏之,无一遗失,大为同僚所赏。当时高欢送魏兰陵公主出塞嫁茹茹,魏收赋出塞及公主远嫁诗2首,祖珽都和之,大为当时人传咏。他历事诸帝,屡以贪赃免官。河清四年(565),与和干开说武成帝禅位于太子纬,任秘书监。后求宰相不成,徙光州,囚于地牢而失明。天统四年(569)复被起用为秘书监,累迁侍中、左仆射,与陆令萱等陷害大将斛律光。为领军,专主机衡。后出为北徐州刺史。祖珽天性聪明,凡事没有他难学的,文章之外,又善音律,解四夷语及阴阳占候,医药之术也是其所长。与人合编有《修文殿御览》360卷。


卢光(506567)字景仁,小字伯。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他性格温谨,博览群籍,精于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善阴阳,解音律,好玄言。北魏孝昌初年(525),始任司空府参军事,迁明威将军、员外侍郎。及魏孝武帝西迁,卢光在东部呼应,遥授大都督、晋州刺史、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西魏大统六年(540),携家至西魏。西魏权臣宇文泰对他极为礼遇,授职丞相府记室参军,赐爵范阳县伯。不久拜行台郎中,专掌书记。十年(544),改封安息县伯,邑500户。迁行台右丞,出为华州(治今陕西华县)长史,又征拜将作大匠。西魏废帝元年(552),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除京兆郡守,迁侍中。六官建,授小匠师下大夫,进授开府仪同三司、匠师中大夫,进爵为侯,增邑500户,转工部中大夫。

入北周后,大司马贺兰祥讨吐谷浑,以卢光为长史,进爵燕郡公。武成二年(560),诏卢光监营宗庙,既成,增邑400户。出为虞州刺史,不久治陕州总管府长史。重论讨吐谷浑之功,增邑并前1900户。逝后赠少傅,谥“简”。著有《道德经章句》。


刘亮(508~547)本名道德。南北朝时期中山(治今定州)人。其父刘持真(一作特真),为北魏镇远将军、领民酋长。刘亮从小卓异不群,有纵横计略,姿貌魁梧,令人生畏。永安三年(530),仕北魏官至都督,随大将贺拔岳西征,在解岐州之围及攻击农民起义军侯伏侯元进、万俟道洛、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部的战斗中,常冲锋陷阵,拜大都督,封广兴县子。

永熙三年(534),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刘亮于是与诸将谋迎宇文泰为帅。侯莫陈悦被平定后,其余党邡州(治今陕西彬县)刺史孙定儿仍据州不下,泾、秦、灵等诸州与孙定儿互相呼应,众至数万。刘亮受宇文泰派遣,率20骑突入城中,斩杀孙定儿,余众降服。宇文泰改革兵制,设置12军,刘亮领一军。每次征讨,常与怡峰同为骑将。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刘亮以迎驾之功,任使持节、右光禄大夫、左大都督、南秦州刺史。西魏大统元年(535),以收复潼关之功,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饶阳县伯,旋加侍中。三年(537),跟随宇文泰在潼关擒获东魏大将窦泰,又在收复弘农和沙苑之战中大败东魏高欢,以功迁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进爵长广郡公。

刘亮以勇敢知名,又屡陈谋策,多合机宜,为宇文泰采纳。宇文泰视其为诸葛孔明,赐名亮,赐姓侯莫陈氏,以示宠信。大统十年(544),出为东雍州(治今陕西华县)刺史。为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十三年(547),死于任上。赠太尉,谥号“襄”。

许惇(生卒不详)字季良。南北朝时期高阳新城(今徐水)人。其父许护曾任北魏高阳、章武二郡的太守。许惇有远见,思维敏捷,长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判断见识为人所称道,人们称他为“入铁主簿”。东魏时任阳平太守,治绩号称天下第一。皇帝特加赏赐,把他的形像绘成图,下诏颁行天下,迁魏尹,出任齐州刺史,治绩仍然有声望。迁升大司农,正值侯景叛乱,求援于西魏,西魏将领王思政以救援侯景为名,占据侯景所据颍川(今河南禹州)等州镇。东魏出兵攻打王思政,许惇负责督运漕粮,供应及时。许惇还出计策引洧水灌城。再迁任殿中尚书。许惇长有长长的胡须,下垂至腰部,朝中都称他“长鬣公”。有一次北齐的建立者高洋喝醉了酒,用刀把他的胡须割去一截,人们又称他“齐须公”。北齐武成帝高湛继位(561)后,许惇相继任御史中丞、胶州刺史、司农卿、大理卿、度支尚书,加太子少保、少师,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进爵位为万年县子,食下邳郡。因年老退休回家。三年后去世。


卢怀仁(?~569)字子友。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博学有文辞。情性恬静,常淡然有闲放的情致。善与人交往,与琅邪王衍、陇西李寿之情好相得。曾任北齐太尉记室、弘农郡守。后卜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所著诗、赋、铭、颂有两万余言,又撰《中表实录》20卷。


卢勇(513~544)字季礼。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父亲卢璧为北魏下邳太守。卢勇以武猛见称。18岁时被幽州造反者僕骨那封为本郡范阳王。后葛荣起义,又被封为燕王。高欢起兵,卢文伟奉命召纳卢勇,卢勇不应。待东魏权臣高欢消灭尔朱氏后,卢勇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被任命为丞相主簿。适逢山西霜俭,运山东租输,皆令载实,违者治罪,卢勇奉命管理此事。

琅邪公主虚僦千余车,卢勇绳劾其事。公主上诉于高欢,而卢勇守法不屈,为高欢所赏识。迁汝北(治今河南登封西南)太守,行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事,转行洛州(今河南洛阳)事。东魏元象元年(538),卢勇随行台侯景围攻西魏广州城(今河南襄城),数旬未拔。侯景闻西魏救兵将至,召集诸将商议办法。卢勇观看形势后,率百骑,各笼一马迎敌,至大隗山,知西魏将军李景和率兵将至,遂多置幡旗于树头,分骑为10队,鸣角直前,擒西魏仪同程华,斩仪同王征蛮,驱马300匹,逼夜而还。广州守将骆越以城降。高欢令卢勇行广州事。后以功授阳州(治今河南宜阳东),镇守宜阳。韩木兰、陈忻等常为边患,卢勇大破之。上表请求入朝,高欢赐卢勇书称:“吾委卿阳州,唯安枕高卧,无西南之虑矣。”武定二年(544)病逝。卢勇有马500匹,缮造甲仗六车,遗书尽献于朝廷。赠司空、冀州刺史,谥武贞侯。


许亨(517~570)字亨道。南北朝时期高阳新城(今徐水)人。许懋之子,出身书香门第,少传家业,孤介有节行。博通群书,多识前代旧事,名辈皆推许之,尤其为南阳刘之遴所推重。出仕后任梁安东王行参军,兼太学博士,不久任平西府记室参军。太清初年(547),为征西中记室,兼太常丞。侯景之乱时,避地郢州,梁邵陵王引为谘议参军。王僧辩袭郢州,闻许亨之名,召为仪同从事中郎。迁太尉从事中郎,与吴兴沈炯对掌书记,府朝政务,都委托给他们。晋安王承制,授给事黄门侍郎。陈武帝受禅后,授中散大夫,领羽林监。迁太中大夫,领大著作,知梁史事。光大初年(567),陈顼入辅朝政,以许亨操守高洁,极为敬重,常以师礼事之。陈顼即位当皇帝后,拜卫尉卿。初撰《齐书》并《志》50卷,遇变乱亡佚。后撰《梁史》58卷,又著《文笔》6卷。


卢潜(约517~574)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他善言谈,少年时有成人的志向。仪同贺拔胜辟开府行参军,补侍御史。被东魏权臣高澄引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卢潜做事机敏果断,为高澄所了解,说他终可大用。西魏大将王思政被俘获于颍川,高澄重其才识。卢潜从容对高澄说:“思政不能死节,何足可重!”

北齐天保初年(550),授中书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官。未久授左民郎中,坐讥议《魏书》,与王松年、李庶等同被禁止。正值清河王高岳将救江陵,特赦卢潜以为岳行台郎。还朝后迁中书侍郎,又迁黄门侍郎。黄门郑子默奏言,卢潜从清河王南讨,清河王令卢潜说梁将侯瑱,大肆纳赂,还不奏闻。卢潜被文宣帝高洋杖责一百,降职魏尹丞。不久授司州别驾,出为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刺史,治理有方。后被任为扬州道行台左丞。扬州与陈接壤。卢潜内调外和,边境为之和睦。陈秦、谯二州刺史王奉国、合州刺史周令珍曾前后入侵,都被卢潜打败,以功加散骑常侍,迁合州刺史,左丞如故。又授行台尚书,再授仪同三司。又授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

卢潜在淮南13年,大树风绩,为南朝陈所忌惮。陈主曾给他的边将书信说:“卢潜犹在寿阳,闻其何当还北,此虏不死,方为国患,卿宜深备之。”武平三年(572),征为五兵尚书。至邺都不久,陈将吴明彻渡江侵掠,于是朝廷又以卢潜为扬州道行台尚书。五年(574),扬州城被陈兵攻陷,卢潜被捕,死在陈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兖州刺史。


孟业(?~575)字敬业。南北朝时期巨鹿安国(今安国东)人。家本寒微,少时为州吏,性格廉谨。同僚侵盗官绢,分30匹给他,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为定州刺史,以孟业为典签。孟业惟有的一匹马瘦死,元韶因孟业家贫,令州府官吏同食马肉,欲厚相酬报,孟业固辞不受。元韶开玩笑说孟业追求名誉,孟业说:我为典签,是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只是患没方便名目,今晚食肉多收价值恐致聚敛,有损声名,所以不敢从命。后被人诬告,出行外县事,大丞相高欢知道后写信谴责元韶。后元韶离任,孟业亦随还,赠送一无所受。元韶为并州刺史,孟业复为典签兼长史。

北齐天保初年(550),清河王高岳为司州牧,召孟业为法曹。孟业身材矮小,及谒见,高岳鄙薄其矮小,笑而不言。后见孟业处理政务,始称赞其决断之明。补河间王郎中令,清贫自守,未曾有失,为齐文宣帝高洋所知,任为中书舍人,文宣帝见孟业羸老,质性敦朴而平缓,未重用。因敷奏失所,受到谴责。皇建元年(560),累迁东郡(治今河南滑县东)太守,以宽惠著名,境内有丰年。河清三年(564),敕民间养驴,催办甚急。孟业为救急而动用库钱,被宪司弹劾。被捕之日,郡人泣而相随,迭相慰问,不少人到朝廷替孟业诉冤。皇帝命仍放还,郡中父老长途相迎接。后为广平(治今河北永年东南)太守。约在武平六年(575),为太中大夫,加卫将军,不久去世。

卢叔武(生卒不详)南北朝时期范阳涿(今涿州)人,卢文伟的侄子。他少年机警颖悟,豪率轻侠,好出奇策,慕诸葛亮的为人。曾为贺拔胜荆州开府长史。贺拔胜不用其计,弃城奔梁。后回到本县,在水边建房居住,优游自适。东魏权臣高澄下书征他到朝廷做官,他以疾病推辞。北齐天保初年(550)再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车至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授予司徒谘议,称病不受。北齐孝昭帝高演即位后,召为太子中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以当时政事相问,卢叔武劝讨关西,并陈述一番理由,得到孝昭帝的认可,令元文遥与卢叔武参谋此事,撰《平西策》一卷。不久孝昭帝死,这件事作罢。武成帝高湛即位后,拜仪同三司、都官尚书,出任合州(今重庆合川)刺史。武平年间(570~576),迁太子詹事、右光禄大夫。

卢叔武在家乡时有粟千石,每至春夏,乡人无食者令自己随便取食,到秋天时,任意偿还,从不计较,然而年年还回的常常加倍。既在朝通贵,自以年老,儿子又多,于是营建一大屋,说:“歌于斯,哭于斯。”魏收曾来拜访他,问他洛阳的往事,不等吃饭就起身说:“不要让你破费了。”卢叔武留下他,好长时间饭送来了,只有粟餐菜,用木碗盛着,还有一片肉脯。他的仆从所吃的也都是这样的饭食。北齐灭亡后,回到范阳,遭变乱城陷,卢叔武与亲族兄弟都冻饿而死。北周将领宇文神举因为卢叔武有名德,将其尸骸安葬。


石曜(生卒不详)字白曜。中山安喜(今定州)人。以儒学进。居官至清俭。北齐武平年间(570~575)任黎阳郡(治今河南浚县)守,正值斛律武都出为兖州刺史,武都贪婪暴虐,令丞以下聚敛绢数千匹赠送给他,他到黎阳后,命令左右招呼石曜及郡治下各县官。石曜手持一匹缣对武都说:“这是我老石家自己织成的,暂且拿来奉赠,除此之外都是属于吏民的。吏民的东西,我一毫也不敢敛取。”武都也知道石曜廉洁清白,笑了笑没加责备。后终于谯州(治今安徽蒙城)刺史。著《石子》10卷。


独孤永业(?~580)字世基。南北朝时期中山(治今定州)人。本姓刘,幼孤,随母改嫁独孤氏,遂从其姓。有才干,善弓马,宿卫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有人称赞其有见识,高澄召见相谈十分投机,超授中外府兵参军。北齐天保初年(550),任中书舍人、豫州司马。

永业解书计,善歌舞,甚为文宣帝高洋所知。乾明元年(560),出任河阳行台右丞,迁洛州(今河南洛阳)刺史,又转左丞,加散骑常侍。宜阳深在敌境,北周在黑涧筑城戍守以断北齐军粮道,永业亦筑镇以防御。永业有计谋,善用兵,声言春发,秋天才出兵,或封锁消息,倏忽而至,治边甚有威信,迁行台尚书。河清三年(564),北周军攻洛州,永业恐刺史段思文不能自固,驰入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东北)助守。北周军做土山地道,昼夜攻战,时达三旬,北齐援军至,北周军方退。永业久在河南,善于招抚,归降者万计,选其200人为先锋以寡敌众,北周人畏惮。但性情耿直,不交权贵。斛律光求二婢不得,谄毁于朝廷。征为太仆卿,于是河洛人情骚动。

武平三年(572)三月,奉命捉拿幽州刺史斛律丰乐,出任北道行台仆射、幽州刺史。不久,征为领军将军。河洛百姓多思永业,又因疆域不安,出任河阳道行台仆射、洛州刺史,北周武帝率军来攻金墉城,永业连夜置办马槽2000个,北周人闻知,以为大军将至,乃解围而去。永业迁开府,封临川王,拥有甲士3万人。七年(576)十月,闻晋州战败,请出兵北讨,朝廷置之不理,十分愤慨。又闻并州陷没,并为北周将常山公所逼迫,于是使其次子告降于北周。周武帝授独孤永业为上柱国。周建德六年(577)六月,升大司寇。宣政元年(578),出为襄州(治今湖北襄阳)总管。大象二年(580),被行军总管崔彦穆以谋反罪杀害。后来,独孤永业后裔上讼其冤枉,方得以昭雪。


甄玄成(?~590)字敬平。南北朝时期中山(今定州)人。博通经史,善写文章。早年为梁简文帝所知,以录事参军随萧詧(chá)(即后梁中宗)至襄阳。转中记室参军,掌书记,参与政事。当时梁元帝居江陵,兵势强盛。甄玄成怀有二心,给梁元帝秘密去信表示忠诚。有人得到他的书信,送给萧詧。萧詧信佛法,曾立下誓愿不杀诵《法华经》的人,甄玄成一向诵《法华经》,遂得免。萧詧后来见到他常说:“甄公好得《法华经》力。”历任中书侍郎、御史中丞、祠部尚书、吏部尚书。逝后赠侍中。著有文集10卷。


郎基(生卒不详)字世业。南北朝时期中山(今定州)人。他身高8尺,须髯美丽,广泛涉猎典籍,特别擅长政事。起家奉朝请,累迁至北齐海西(治今江苏涟水)镇将。南朝梁将吴明彻率兵围攻海西,郎基奖励兵民,固守100多天,弹尽粮绝,以至削木为箭,剪纸为羽。围解还朝后,仆射杨愔迎接慰劳说:“卿本文吏,遂有武略。削木剪纸,皆无故事,班墨之思,何以相过。”后任职颍川郡,把积年留下未处理的公文案件,数日之中,剖判清楚。条纲既疏,狱讼清息,远近官民,都为之庆贺。

郎基清廉谨慎,没有额外求请,曾对人说:“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事。”只是愿意写书。潘子义曾给他去信说:“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郎基回信答:“观过知仁,斯亦可矣。”后逝于任上,灵柩被送回时,远近人都来相送,大家都攀辕悲哭。

(编辑:保定方志)
  • 上一篇:综述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