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区街巷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古今地名 > 街巷 > 保定市区街巷 > 正文

南门内东、西马道

更新时间:2013-02-18 11:09:00点击次数:238371次

南门内东、西马道保定城墙未拆除前,南城门东西两侧的马道长约2000余米,是保定旧城内寺庙学宫最为集中的区域。从东到西有兴善寺、养病堂、七圣庵、关岳庙、文昌宫、府文庙、府学、万寿宫、永宁寺、净土寺(西大寺)和城守尉等十一处。在这些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当数府学和文庙。府学和文庙西邻二贤祠(祀郝经、刘因,清朝改为万寿宫),东隔老爷庙胡同与关帝庙为邻,布局是中为文庙,西为府学,东为文昌宫,占地约有70亩。主要有大成殿、戟门、棂星门、泮池、汉白玉石桥三座、汉白玉牌楼、明伦堂、牲房、神库、教授宅、训导宅、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聚奎楼等建筑。府学原为保州州学,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位于西大街。金贞祐元年(1213)毁于战火。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在原址重建州学,蒙古宪宗五年(1255),张柔第八子万户张弘略任保定路军民总管,以州学宜在清静之地,遂在南门东马道西段选址兴建,宪宗八年(1258)竣工,殿庑一新,规模也扩大了好几倍。元代保定路总管和明代保定知府多次修葺。到清代,直隶巡抚李光地,直隶总督李绂、那彦成等都曾对府学进行修葺。每年春秋仲月,文武官员都要到文庙祭孔。永宁寺规模仅次于府学和文庙,地处原大、小安市胡同之间。建于宋、元。明永乐十八年(1420),都督谭广重建,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宣德四年(1429),又建成门庐、藏经阁、伽蓝殿、香积厨、会馔所、普庵堂、韦驮室、净圣殿、祖师堂、楼云水禅榻、延宾馆、养老病房。正统七年敕赐额“永宁禅寺”。宣德十四年(1449),建大殿后云穿堂明楼、方丈禅室,赎永宁寺左右军民地,寺院规模扩大,占地约35亩。另一座古寺是地处西南城角的净土寺,原称古遮云寺。清代将西部庙产划出,建宝直钱局。地处东南城角的兴善寺、养病堂、七圣庵相邻,七圣庵居西。文昌宫东邻为关岳庙,原为关帝庙,始建于金末。城守尉,清顺治六年(1649),朝廷遣满州佐领率甲兵500人驻防直隶省城,以便监督制约绿营,建起城守尉,为佐领衙署。东、西马道旁的大部分古建筑到清末已毁损或改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迎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谒西陵时来保定,在永宁寺遗址建行宫。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苑知县黄国瑄在兴善寺、养病堂、七圣庵旧址兴建两层中式楼房,创办保定第一所盲哑学堂。1913年,因省会迁天津,经费无来源而解散。之后,慈善单位在此创办普济医院。1936年,卫生医院迁此,两院合并称平民医院。府学和文庙在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府儒学小学堂,后改保定官立第四小学堂。民国时期裁撤,曾为军营。20世纪30年代,清苑县第一工厂在文昌宫创办,1937年停办。关帝庙由曹锟出资,1920年在原基础上建成关岳庙。新中国成立后,原兴善寺址由河北省卫生厅占驻。省会迁津后,由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占用。关岳庙前部戏楼1949年改名为新华礼堂,用做大型会议活动场所。2003年翻修戏楼和主殿,新建后殿,由保定佛教协会占用。府学、文庙及文昌宫址由保定通用机械厂占用,后改为保定地区机床厂,再改为保定机床厂,“文化大革命”时期,原留存的古建筑全部被拆除,改建成生产车间,2003年工厂迁走,此地建成力高居民小区。慈禧行宫成为保定市第二中学校址。城守尉1963年拓展永华南路时被拆除,净土寺先为部队驻地,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居民楼房。原来寺庙学宫密集的东、西马道,于1952年拆除南大街以东城墙,1970年辟通南大街以西路段,拓宽改建成环城南路,2005年改名为天威东路,旧貌已很难寻觅。

 

(编辑:admin)
  • 上一篇:荷包营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