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四章 民族融合 十六国及北朝时期胡族来保定

更新时间:2020-01-08 15:02:45点击次数:6715次

十六国及北朝时期胡人来保定是一次很重要的民族融合。晋朝发生“八王之乱”后,晋室对华北地区控制减弱。这时居于中国北部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胡族,因本地资源匮乏,便趁机向南推进。于是中原大乱,百余年间先后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政权16个,史称“五胡乱华”和“五胡十六国”。实际上当时出现的政权远逾16个。

晋永嘉元年(307),匈奴开始攻晋。永嘉五年(311年)攻入京师洛阳,俘晋怀帝,是为“永嘉之乱”。西晋官民闻风丧胆,丢下北方半壁江山,纷纷南渡避难,史称“永嘉南渡”。这期间,河北的富人、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为躲避战乱也大量南迁,导致“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329年羯族石勒打败匈奴政权前赵建立后赵,保定即在后赵管辖之下33年。从后赵建国起,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就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部分留在内地的匈奴人便和其他一些民族融入华夏族。

石勒取得政权后,还曾将俘虏的氐族、羌族10万多人迁到河南、河北,自然包括保定。为了让羯族人尽快适应内地文化,石勒还在管辖的地域内建立太学,培养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质。并“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对当地百姓进行安抚,恢复和发展生产。

但是时间不长,已从鲜卑山徙居棘城(今辽宁义县)并建立前燕国的鲜卑慕容家族,开始攻击后赵。后赵国灭,羯族余众即散落河北。慕容家族占领了河北大部地区,遂在河北收拢因战乱散落的各族百姓,进行管理和发展生产,以图长期统治此地。

此时,在陕西建立前秦国的氐族,在头领苻坚带领下开始向东扩张,矛头直指进入河北的鲜卑族,不久前燕为苻坚所灭,大批氐族人进入河北。氐族人也对当地百姓进行安抚,一度出现“田畴修辟,帑藏充实,典章法物靡不悉备”的局面。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前秦军大败,氐族失去对华北的控制力。已经散落于河北几十年的鲜卑人乘机起事,在慕容垂带领下,于太元九年(384年)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定州)。从此保定又在鲜卑族统治之下。之前定州一带曾有名叫丁零的民族占据,鲜卑族来后,击败丁零族,丁零大部散落今定州一带。据传,今定州翟城村、梁家营、杨家营,即为当年散落的丁零人所建。

这时的中山一带,由于常年战乱,十室九空,满目萧条,留者又异族较多,难于同心。慕容垂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固和战争机器的运转,从老根据地平州(今辽宁辽阳)、北平(今河北遵化)一带,将大量鲜卑人移民至中山。中山一带人口大增,成分大变。

397年,同为鲜卑族的拓跋氏北魏攻占中山,保定一带遂又在北魏统治之下。至北魏孝文帝时,出于政权稳固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加大了鲜卑汉化的力度。以行政手段强行要求鲜卑人解散部落,到本地民村落去居住。要求鲜卑族说汉话、学汉文、穿汉服,违者要遭受处罚。

孝文帝还鼓励鲜卑人与当地人通婚,孝文帝就带头娶了河北的卢氏、崔氏之女入宫,并强令自己的弟兄都娶汉族士人之女。与此同时,要求鲜卑人都改姓汉族姓氏,孝文帝带头改姓元。其他贵族也随之改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并要求鲜卑人将籍贯都改到内地。不久河北地区就胡汉不分了。

北魏末年,为了防止边境动荡,北魏政府将生活在沿长城一线的20多万鲜卑人和原来的匈奴人、高车人、氐人、羌人内迁河北。这些人在北魏胡汉统一政策的推行中,慢慢的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525年,有位叫破六韩拔陵的匈奴人,率领20万各族民众起义反魏。起义被北魏镇压,北魏政府将20万被俘的义军迁至定州、冀州等地,与当地民融合到一起。

525年八月,杜洛周在上谷率各族民众起义反魏。526年,北魏镇将葛荣和镇兵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令唐县地)率“降户”10万人起义。两支起义军互相配合多次大败政府军,起义军鼎盛时期号称百万之众。后起义军因内讧,杜洛周、鲜于修礼和葛荣先后被杀。百万之众一朝散尽,一些外来民众除战死者外,大都散落在河北、山东各地,保定是主要地区。现定兴县所存义慈惠石柱,即是记录这次起义的重要遗存。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550年东魏亡。从384年慕容垂在定州建后燕起,到550年,保定在鲜卑族统治之下达166年。鲜卑族的慕容氏、拓跋氏和元氏三个姓氏为了统治需要,在有意消弭胡汉矛盾和界限问题上,都做出过努力和贡献。

虽然北方在十六国和北朝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民族交恶也曾经给北方包括保定带来过痛苦。但这种动荡对中国历史发展却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建立,也加快了中国多种文化融合的步伐。内地人的文化全方位地熏陶了胡人,胡人的文化包括生产、生活、语言和服饰,对北方以及保定原住民也产生过积极影响。

如保定当地人生活起居,坐、卧由“席地”变为用椅用床,烹饪由以烹煮为主,变为用炙、烤、烙,内地人烙饼就是学自胡人。服饰由宽口变为紧袖,语言由古雅变为白话。胡族音乐对内地的影响尤为明显,迄今中国人喜爱的民族乐器笛子等,就是从北方胡族那里传来。另外胡族钢刀的制作、大牲畜的饲养、兽医和畜产品的加工,都是中原人望尘莫及的,对内地影响也很大。

北方包括保定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为之后隋唐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新的基础。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