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人物志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更新时间:2019-12-31 22:59:04点击次数:252837次

何礼(生卒不详)清苑人。因才行卓异,明洪武初年(1368),被举为官,后升任兵部尚书。何礼曾向明太祖朱元璋奏请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广、江西、淮安、苏州等处征收马草及支放马料,放免各卫所年老残疾军士返归乡里,准许自己选择壮丁更代,有错误受拘留者,按一定条例予以惩治后均允许返乡。又请令天下诸卫所农隙之时,选择善于骑射者更番赴京校试,中者赏钞5锭,连中者赏钞10锭;不中者遣返乡里,并罚其上级指挥人员。明太祖欣然采纳。后因事免官。


武彧(生卒不详)保定人。明洪武初年(1368),因知识广博,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予侍读之职。洪武三年至二十年(1370~1387),由魏国公徐达荐举,受命训教诸王。当时燕王朱棣等尚小,武彧为其讲解经史,为诸王之师。其后,归返乡里。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继位,征授侍读学士。后因年迈请求退休,明成祖赐敕褒赠,称其博通六艺五经,为儒林之硕望,受到时人尊崇。


孟善(?~1412)海丰(今山东无棣)人。曾仕元为山东枢密院同佥,明初归降,随军北征,授定远百户。后征云南、征金山、收降纳哈出,升迁为燕山中护卫千户。率军出长城,打败瓦剌军,缴获大量战利品。建文元年(1399)随燕王朱棣“靖难”兵攻夺北平(今北京)九门,俘获薛参议,攻破松亭关,晋升为佥事指挥。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战役中打败耿炳文率领的北伐军,升任北平都指挥佥事。此后又在白沟、济南等地建立功勋,在夹河、藁城击败盛庸军。建文三年(1401)在保定城保卫战中,他以数千人抵抗数万建文军的围攻,由于防御得法,不仅保全了城池,还收降13万多名建文军,晋升为左军都督同知。战后,孟善加固保定城墙,以砖石砌四门瓮城,在城墙上增筑垛口3710个。

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位,孟善被定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第六勋,封保定侯,食禄1200石,世袭,并赐给传世铁券,世代免死。永乐元年(1403),孟善出镇辽东。永乐七年(1409)召还北京,成祖见他须眉皓白,十分感慨,让他退休。逝后赠滕国公,谥“忠勇”。


刘观(生卒不详)字荣觐。雄县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授太谷县丞,被推荐升任监察御史。三十年(1397)迁署左佥都御史。后因坐事下狱,不久被释放,出任嘉兴知府。永乐元年(1403),擢云南按察使,还没去上任,就又拜户部右侍郎。二年(1404)调左副都御史。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欲迁都,在北平营造宫室,刘观奉命往浙江采购木材,刘观回朝后,向皇帝秉报采伐木材的艰辛。恰在此时山西大旱,第二年冬天,皇帝命刘观到江南传圣旨,遣散采木材的军民。六年(1408),刘观升礼部尚书。八年(1410),西北地区凉州卫羌族千户虎保、永昌卫千户亦令真巴等叛乱。刘观奉命与都督佥事费献督师征讨,讨平叛军。十三年(1415)改任左都御史。十五年(1417)督浚河漕。十九年(1421)巡抚陕西,考察官吏。仁宗即位后,加刘观兼太子宾客,又加太子少保,给双份俸禄。

宣德初年,朝臣竟相奢侈,歌妓列于前庭,贪污贿赂盛行,刘观因私纳贿赂被弹劾。宣德三年(1428)外贬巡视河道,任右都御史,又受到御史们的弹劾,恰在此时他的儿子被揭出有贪脏之事。皇帝大怒,逮捕了刘观父子,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刘观看后辩解。皇帝更加恼怒,把他下锦衣卫狱,准备第二年判死刑。因大臣求情,于是把他的儿子谪戍辽东,命他随同前往,刘观客死在他乡。宣德七年(1432),大学士杨士奇请复查刘观父子案,皇帝说:“可是,如果当时不罢免刘观,风纪能得到整肃吗?”


李原名(生卒不详)字资善。安州(今安新)人。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御史。二十年(1387)奉命出使平缅(治今云南陇川),还朝建议加强边备,以防不测,又揭发了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谦行文用大理旧印不仅非法,而且为远方之人轻视,均得到朱元璋首肯。升礼部尚书后,朝廷有关外国事务多向他咨询。安南每年向明朝贡,劳师动众,消耗民力,朱元璋命李原名谕知安南使者,改为三年一贡,遂成定制。凡有关明初祭祀典礼,诸人议论之后多由其裁定。李原名还根据明太祖之命,在全国推行养老制度,申明地方府州县岁贡数量,颁定官吏和平民服饰定式等。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年老退休。


邸鹏(生卒不详)唐县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进士。在朝为官,官至御史。为官清正廉明,知无不言,言无不当。后因直言敢谏,得罪上层官僚,被诬告,朝廷罢其官,并抄没其家,其家空无一物,只抄出木匙两只、木箸五双,还是从家乡带去的。皇帝知情后,被他的清廉无私所感动,有意收回成命,但为时已晚。后复授广东按察使。


郭琎(生卒不详)字时用,原名进。新安(今安新)人。明永乐元年(1403)以太学生资格任户部主事,以勤敏著称,历升福建、山东参政。五年(1407)进工部右侍郎,受命督修武当山宫观,从开工到竣工,没有干扰过百姓。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命他去江西安抚军民,考察官吏,次年始先后任吏部左、右侍郎。仁宗继位,命兼詹事府少詹事,更名琎。宣德元年(1426),吏部尚书蹇义年老,宣宗欲以郭琎代之,当时有威望的大臣杨士奇认为郭琎的能力和学识不足以当此重任,事遂中止。但第二年他还是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宣宗勉励他学习宋代大臣吕蒙正等人培养识拔人才的作风。当时外任官员任满,常有所属民人赴京都要求留任,中央政府即予晋级复任,郭琎认为应该认真查核,不能一有人挽留就加官晋级,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

正统元年(1436),有人建议改变官吏由大臣举荐,统一由吏部选拔,郭琎不敢担其责,建议没有实行。正统六年(1441),御史曹恭以灾异为借口,请求罢免不称职的官吏,郭琎及尚书吴中、侍郎李庸等20人被弹劾。郭琎等极力为自己辩护,受到英宗的责备,令退休。郭琎入仕早,没有能够研究学问,然而他天资聪颖,禀赋深厚,临事从容,喜怒不露于声色,精通官场事务。逝后朝廷封赠为“太常伯”,祀县乡贤祠。


赵豫(生卒不详)字定素。安肃(今徐水)人。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保定后,赵豫以诸生身份督赋守城。永乐五年(1407)授泌阳主簿,没等上任,就擢升兵部主事,进员外郎。洪熙时(1425)任郎中。宣德五年(1430)五月在廷臣中选择9人出任知府,赵豫到松江府(治今上海松江),奉敕令前往上任。

当时卫军横行不法,赵豫到任后将其中带头者施以杖刑后发配到边疆,那些卫军马上老实了。他一心一意安抚百姓,实行与民休息的方法,选择良家子弟勤谨忠厚者为吏员,用礼法加以训导。均徭役节费用,裁减一半吏员。巡抚周忱只要有所建树,必然与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后,为政暴虐,只要有人和他辩理,他就施以酷刑,民情大受扰乱,到府衙诉冤者达1100余人。又有盐司勾灶丁,也带累其他民户,成为民间一大害。赵豫都上奏章论他们的危害,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民间得到休养生息。皇帝下诏减轻苏、松等府官田重租,赵豫所辖的华亭、上海二县减租十分之二三。正统九年(1444)考绩。百姓5000多人列名上书请求赵豫留任,巡按御史上奏朝廷,命令增两个品级还任。到十年(1445)春,对众官进行考核,开始树立卓异的典型。赵豫与宁国知府袁旭都被选中,皇帝赐宴及礼服。赵豫在职15年,清静如一日。离开松江时,老幼攀扶着他的车辕,留下他一只鞋作为纪念。后来赵豫配享周忱祠。

赵豫开始任松江知府时,觉得那地方的人们健讼,凡不是紧急讼案,就告诉当事人:“明日来。”起初大家都笑他,所以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殊不知前来诉讼的不少是因为一时的愤怒,经过一夜后气消了,或者有人劝诫,因而主动停止诉讼的人很多。


谭广(1363~1444)字仲宏。丹徒(今为江苏镇江丹徒区)人。身高体壮。明洪武初年(1368),起于行伍间,从明太祖朱元璋征金山,被任为燕山护卫百户。建文元年(1399),在“靖难之役”中,随朱棣起兵,率百名骑兵攻掠涿州,生擒建文军将校30人。在白沟、真定、夹河之战中都立下战功,被朱棣迁升指挥使,留守保定。建文军都督韩观率12万大军进攻保定,谭广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孤军坚守40余天,并抓住机会击败韩观,解了保定之围。永乐九年(1411)升大宁都司指挥佥事。曾修保定城池,重建永宁寺。后受命主持建北京城。又领神机营,从明成祖北征,充任骁骑将军。永乐十一年(1413)练军山西。十二年(1414)从征九龙口,充前锋。论功,擢为都督佥事。又历洪熙、宣德、正统三朝,官左都督,佩镇朔将军印,镇宣府20余年。封永宁伯,卒后谥“襄毅”。


李友直(1368~1438)字居正。清苑人。少年时即读书通大义,兼习律法。“靖难之役”时,因带头向明成祖报告密事有功,擢升北平布政司参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建北京,设行部,李友直被任为左侍郎,因事被贬,复起用为综理沿河运输诸务,兴利除害。调行在工部署兵部,友直受命经度提督,勤劳不懈怠。成祖驾崩时,李友直以居丧不谨降为顺天府(治今北京大兴)丞,不久即升为工部侍郎,再迁尚书,改北京行部,奉命代祀周文、武、成、康陵及秦愍王墓。还朝后上言谈关中百姓疾苦。宣宗继位后,改行在工部,命往西蜀督领工匠。英宗登基后,治理修缮京仓,疏浚通济河等,他从容谋划。他与黄福、杨士奇等人是莫逆之交,去世后,杨士奇为他撰神道碑铭,称其坦夷闿敏,有长者风。


杨瓒(生卒不详)蠡县人。明永乐末年(1424)中进士,知赵城县,业绩是山西省最突出的,破格提拔为凤阳知府。正统十年(1445),大计天下群吏,始命举治行卓异者,杨瓒及王懋、叶锡、赵亮等在其中。凤阳是明代皇帝的故乡,勋臣及诸将子孙多犯法令。杨瓒请立户长,稽查出入,从此那些勋贵子弟才遵守约束。杨瓒上言民间子弟可造就者很多,请增广生员不要限额。礼部采纳他的建议,考取附学,天下学校有附学生,由杨瓒的建议开始。擢升浙江右布政使,与镇守侍郎孙原贞讨平陶得二起义。景泰二年(1451),杨瓒以湖州诸府官田赋重,上书请均之,而严禁诡寄之弊。明代宗下诏让他与孙原贞一同督办此事,解决了田赋轻重不一的问题。后来逝于任上。

寇深(1391~1460)字文渊。唐县人。明永乐初年(1403)充郡庠生,上书朝廷言时事,升补太学生。曾偕同宦官勘山东军需钱粮,用三年时间清理了积弊。宣德初年(1426)擢升为刑部主事,迁员外郎。他善于审断疑狱,有“神明”之称。正统九年(1444)授山西按察司副使。当时天久不下雨,录所属地方重囚有疑点的50余人上奏释放,又上边务几十件,多被采纳。正统十一年(1446)入朝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讨松番的割据武装,接受命令马上行动,不到一个月就到了那里,他申明军纪,练兵制械,筑关堡城池64所,哨台370多座,进攻割据武装的营寨,擒获其头领,送至京城处斩,降伏了地方割据武装,使其主动献出盔甲刀剑3000多件,良马400多匹。升左副都御史。以母亲年老上书请求归养,没得到批准。不久命他提督辽东军务,那些权贵和武臣在他面前都表现得很规矩。

景泰四年(1453),李福在海上起事,寇深遣都指挥周英捕获千余人,寇深只让囚其首领20余人送到京城,其余人一律释放。景泰五年(1454),蒙古部落内侵,寇深领军作战,斩获敌兵70余人,马600多匹。又上奏请求回家养老母,又没得到允准。景泰七年(1456)召入朝议事。母亲去世后又夺情起用。他再三上疏请辞,天顺改元后才获得批准。后再起用为左都御史,率台臣弹劾曹钦骄纵不法之事。天顺四年(1460)七月二日,曹钦图谋不轨,密遣其党羽把寇深害死于朝房。赠少保,谥“壮愍”。


谢定柱(1402~?)广昌(今涞源)牌坊村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定柱12岁,家里丢失了牛,随母亲寻至村西。忽然,一猛虎跃出,母亲忙抱起幼子,定柱以牛鞭将虎打退。定柱接过弟弟,扶母亲前行。虎又追来,定柱又用石块猛击,虎方离去,母子三人均得保全。侍郎霍方向朝廷上书此事,明成祖召见定柱,亲自过问,嘉奖其孝勇,赐钱、粮,并在县城建立一座牌坊,取名“谢孝子坊”。


李仪(?~1437)涿州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被荐举授户部主事。宣宗讨平朱高煦的叛乱后,李仪上书请裁掉赵王的护卫,宣宗没有采纳。既而上书这样说的人越来越多,宣宗就遣使谕赵王按李仪所说的办,赵王即献出护卫,最终才无事。不久李仪出任九江知府,有惠政。

英宗即位之年(1436),开始设诸边巡抚。佥都御史丁璇督大同、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军储,李仪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这两地,均有所建树。第二年又请以大同东西二路分责于总兵官罗文、方政,朝廷采纳。督粮参政刘琏不称职,李仪上书弹劾他,刘琏就诬陷李仪有淫乱事。正当参将石亨欲奏镇守中官郭敬罪,先向李仪咨询,李仪误将咨牒封于核饷主事文卷中,皇帝下诏让李仪、刘琏自陈。李仪虽引罪,而自负其直,言词颇为激烈,遂被弹劾下狱饿死。李仪为官廉洁谨慎,边民一向感恩于他,听到他的死讯,建昭德祠祭祀他。


樊忠(?~1449)高阳板桥村人。初为太仆主簿,因其少有勇力,选充朝中护卫将军。明正统十四年(1449)随英宗朱祁镇北征。当时宦官王振专权,妄立边功以自重,挟英宗率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经居庸、宣府(治今河北宣化),抵大同。突然军报紧急,王振仓皇下令回师,与英宗逃至距怀来城20里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铁骑军围困于无法汲水的高地。后瓦剌军佯作撤退,王振不察虚实,贸然下令移营就水,瓦剌军乘势四面围攻,明军死伤大半。而在此生死存亡之际,王振还要与英宗对弈,护卫将军樊忠见情势危急,愤以所持金瓜捶杀王振,尔后护驾突围,一路捶杀瓦剌军百余人,后筋疲力尽死于阵前,其墓在高阳板桥村。


孟鉴(生卒不详)博野小店村人。明宣德八年(1433)中进士,初任吏科给事中,后擢升户部左侍郎。当时广东黄萧养起义,反抗明王朝,朝廷选将出征,命孟鉴以户部侍郎参赞军务。在离广州城百余里时,左右请求为他增加护卫军校,他没答应,只以5人为随从。广州城门已关闭近两个月,城内柴米奇缺。孟鉴下令大开城门,让人们随便出入,黄萧养见状请求投降。孟鉴知其有诈,严备以待,果然黄萧养率义军夜间袭击广州,孟鉴令精锐部队出击,擒获黄萧养,并把黄的首级送到京城,起义被镇压。景泰年间(1450~1457),孟鉴调往山西边储,总理湖广军饷,所到之处都能建立功业。


李敏(生卒不详)字好学。新安(今安新)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中举人。宣德四年(1429),出任凤阳府(治今安徽凤阳)同知,政绩显赫。后任户部左侍郎,总督苏(治今江苏苏州)、松(治今上海松江)粮食储运,巡抚应天(治今江苏南京)等府。景泰五年(1454)夏,洪水泛滥,李敏组织人力疏浚青墩浦、横沥塘56里,以通白茆。又凿三堰引水通鲇鱼口,决海口淤塞,锄丛苇千余亩,于是水泄入大海,百姓忧患得除。后升任户部尚书,退休。


马恭(?~1461)唐县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中举人,为杭州府(治今浙江杭州)推官。正统二年(1437)升任御史。八年(1443),奉命赴陕西巡视边务,继而奉命协助处理延绥等处军务。十一年(1446)二月,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理前事。景泰二年(1451),因功升任右副都御史。在边十余年,军政修明,兵民悦服。四年(1453),因老而退休。天顺五年(1461)十一月去世。


王瑾(生卒不详)安肃(今徐水)人。明宣德四年(1429)举人。任咸阳(今属陕西)知县,除强扬善,兴学劝农,颇有政绩。任职期满,新官前来代任,百姓不忍王瑾离去,上书请留,明宣宗特许进升六品,留任二年。后升任延安(治今陕西延安)知府。九载考满,军民请留任。继而加三品秩,升任河南布政使。逝于任上。


宋杰(生卒不详)字廷英。定兴人。明宣德五年(1430)中进士,任兵科给事中、光禄少卿等职。正统七年(1442),安南(今越南)王麟死,明英宗命宋杰带兵科给事中薛谦前往册封麟之子濬为王。后巡抚陕西,处理甘肃军务。天顺年间(1457~1464),因政绩突出而升迁。成化初年(1465),升任右都御史,巡抚苏(治今江苏苏州)、松(治今上海松江)。苏州知府邢宥严而不苛,宋杰向上推荐,邢宥遂出任浙江左参政,仍理府事。半年之后,宋杰被邢宥取代,巡抚苏松历二年而罢。宋杰处理中外之事凡40年,壁立不阿,屡为权幸所排挤,但仍泰然处之。


牛玉(1409~1500)字廷圭,号退思居士。涿州人。明永乐十一年(1413),以俊秀选入内宫,隶司礼监。宣德二年(1427),进司礼监,主管内外章奏,从大学士杨溥学儒家经典,日有长进。七年(1432),升奉御,陪伴皇太子朱祁镇读书,仍掌旧职。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率师亲征,牛玉奉命提督内宫事宜兼典机务。景泰帝继位,奉命随侍皇太子朱见深于东宫,升司礼监丞。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牛玉因拥戴功升太监,掌司礼监印,掌理中外章奏。小心谨慎,咨决庶务,率称明英宗旨意,委任日隆。五年(1461)七月,曹钦发兵叛乱,牛玉随机应变立功,受赐丰厚。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重,牛玉奉命执笔写遗诏,罢宫妃殉葬。宪宗继位之初,牛玉总领朝纲,内外井井有条。八月,明宪宗怒废吴皇后,牛玉以擅易中宫罪下狱,被贬南京孝陵种菜。其从子太常少卿牛纶、外甥吏部员外郎杨琮并被降职,姻家怀宁侯孙镗失权。后掌南京司礼监。弘治六年(1493)辞职归闲。

张鹏(1420~1491)字腾霄,号拨庵。涞水人。明景泰二年(1451)中进士,授御史职。后奉命出巡大同、宣府(治今河北宣化),目睹“两镇军士敝衣菲食,病无药,死无棺”的悲惨情景,上疏朝廷,请求发医药、备棺槥、设公墓,明代宗采纳,传谕诸边执行,得到戍边将士赞誉。

天顺元年(1457),张鹏与同僚杨瑄、刘泰等因弹劾受明英宗宠爱的权臣石亨、曹吉祥跋扈擅政,被下狱治罪。张鹏与杨瑄被贬戍辽东,后又转戍南丹(今属广西),直到英宗死,宪宗即位,张鹏才被官复原职。不久,又升为福建按察使。成化四年(1468),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镇压了西南少数民族起义,因功升南京都察院长官,负责漕务,兼抚淮、扬四府。成化十八年(1482),宪宗因灾荒欲遣内侍为使出巡地方,张鹏闻悉,据理力谏,主张宜派御史,而不当遣内侍。由于言词恳切,理由充足,宪宗只得罢遣内侍。

镇守大同的权宦汪直要求增兵,张鹏认为如突然有急无以为备,建议亲兵不可轻动,宪宗采纳,并加封其为太子少保。晚年,张鹏渐失刚直气节。明孝宗时刘吉等专权营私,张鹏视而不见,循职苟安,不久辞归故里。逝后谥“懿简”。


杨宣(1425~1497)字振之。新城(今高碑店)人。明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授御史之职。天顺初年(1457),上疏请杀太监曹吉祥,朝野舆论甚为称赏。成化初年(1465),升任鸿胪寺正卿。当时捕捉荆襄农民起义军刘千斤等人,株连甚众,杨宣请求释放无辜。明宪宗嘉纳其议,特赐御制连环诗一首,《一统志》、《资治通鉴》各一部,升任礼部右侍郎。后退休,优游林下。


刘吉(1427~1493)字祐之,号约庵。博野大程委村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中进士,后改庶吉士,任国史编修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其间,因编纂《寰宇通志》有功,晋为修撰。天顺四年(1460),充任侍讲侍读,讲论文史,供君主顾问,后因母丧回家守孝。

天顺八年(1464),宪宗即位,组织编纂《英宗实录》,刘吉上奏章,请求守孝三年期满后再赴任,宪宗不允。《英宗实录》修成后,升为侍读学士,兼经筵讲官,后迁为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1475),刘吉由宪宗恩准以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不久,升为礼部尚书,并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为父守丧期满后,主持《文华大训》的编纂。书成后,又加太子太保,再加武英殿大学士。后改任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

孝宗即位后,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等上疏劾刘吉、万安与尹直为小人,不应在皇帝左右。不久,万安与尹直相继被罢斥,但刘吉善钻营,不仅没被斥退,反而屡有升迁。当时民谣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纸糊三阁老”,是指对宪宗的失德行为不敢劝谏的刘吉等阁臣。

后来直臣徐薄和刘健入为阁臣,刘吉附和徐、刘,共为正论。弘治二年(1489),孝宗令儒臣撰文祷雨,刘吉出面谏阻,指出这是邀宠召祸之举,使孝宗有悟而中止此行。代王进献海青、吐鲁番贡狮子等事,刘吉亦多予劝谏,并劝说孝宗修德防微,慎终如始,减少宴乐游观,学习太祖、太宗创业守成的勤廉政风。华中大旱,西北饥荒,刘吉上疏孝宗,建议节用度、罢宴游、屏谗言、斥异教,留心经史、讲求治道,停止沙河修桥、南海子缮墙和江西造瓷的不急之务。孝宗勉为从之。五年(1492),孝宗封皇后之弟为伯爵,命刘吉撰写诰文,刘吉却提出应尽封二太后家子弟,孝宗大为不满。不久,被迫致仕。卒后赠太师,谥“文穆”。


田景旸(1427~1506)字时中。高阳东王草庄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授职山东道监察御史。在职期间,谏论时弊,直言不讳;弹劾污罔,不避权要。但勤慎明大体,监察不苛求完美无缺。天顺二年(1458),条陈兵事,详尽有据,举荐大将韩斌。是年,因病疏请改命刘釪代理自己的职务。山东佥事胡鼎连上奏章,说田景旸病愈,请留勿代。左都御史寇深亦疏陈:巡按之职,非才干者不能胜任,恳请仍以景旸留任。皇帝准奏。

天顺五年(1461),曹钦举兵叛乱,田景旸讨伐叛兵有功,补大理寺左丞。历任大理寺右卿、左卿。成化十五年(1479),升任大理寺卿。到任伊始,首先详细审查前任所定狱案,凡属冤假错案者,均给予平反昭雪,全活众多无辜者。成化二十一年(1485),上疏陈事:内外刑狱反复不决,有的甚至拖延四五年之久,却不具备定罪条件,致使许多无辜死于非命。建议对案件,有司主事者应亲自审问决断,不得转委拖延。另有灾民赈恤、边粮供给等事,均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改进意见,都被皇帝采纳。当时一些朝廷谏臣对田景旸表示不满,私下议论纷纷。为此,田景旸上疏请求辞职归乡。此后隐居乡间20年,谢绝世事,吟咏自适。后起用为礼部尚书。逝后谥“文懿”。


侯瓒(生卒不详)字奉璋。雄县人。明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上任后,逢湖广地区灾荒,被派往灾区视察,见灾区哀鸿遍野、饿殍横路,即刻上奏朝廷,请旨赈济灾民,并免去当地历年积欠80万石,使“民困以苏”,度过灾荒。回京后被任为户部员外郎,之后被派任山西凤翔知府,任职9年,升任山西参政。后回朝任佥都御史,奉命巡抚甘肃。

甘肃地瘠民贫,征粮困难,军队也是薪饷不继,驻军军官就把马料填补亏空,甚至吃空饷,时间久了,犯此错误的指挥以下军官有800多人,查出后都被捉拿下狱。侯瓒到任后,面临这个棘手问题,想出一个解决之策。让这些军官先偿还亏空粮食的一半,另一半日后再还,先行结案。时间不长,粮食还上了,在押人员也被放了出来,保障了边疆的守卫力量。在此期间,他还平息了哈密地区八城的叛乱。上奏朝廷,平叛有功人员都受到嘉奖,侯瓒升任兵部右侍郎,后又调任南京工部尚书,参赞兵部军机,在这个职位上退休,退休时加封荣禄大夫。侯瓒禀性刚直,交友慎重,不尚奢华。


吴槚(生卒不详)字大用。博野大西章村人。明景泰七年(1456)举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为礼科给事中,遇事敢言,任陕西布政使时,上书朝廷提出数条救荒措施,都被皇帝采纳。后任湖广巡抚时,恩威并用,治理有方,很得民心,后又总督南京粮储。吴槚为人谦恭谨慎,乐善好施。多次捐资办学修桥筑路,施药救治。人们称他做官无愧于朝廷,居里无愧于先民。

张贯(生卒不详)蠡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授河南知县,从政慈祥简易,受到百姓的爱戴。后任至陕西按察司佥事,整军讲武,边境安然。弘治十一年(1498),哈密兵乱,张贯带兵讨平,被赐彩币。擢贵州按察使,因得罪宦官刘谨,改任参议。后起用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整饬边关武备,修城防,建墩堡,练兵积粮,很有成效,被赐玺书、加二品俸、蟒衣三袭。逝于任上。


吕雯(1429~1494)字天章。安州(治今安新)人。明景泰四年(1453)中举人,成化年间(1465~1487),选为御史。因敢于直谏,颇有声望,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治今陕西榆林)。当时敌寇来侵,众议未决。吕雯以为敌兵既已深入,宜坚壁待之,敌无所获必困而归,此时出强兵击其后,必大获全胜,事果如其言。其后筑边墙300余里,使敌不能随意入出。山、陕饥荒,流民多趋榆林,吕雯多方安置,使10万余人得以活命。任至兵部侍郎。


韩文(1430~1499)字贯道。新城(今高碑店)人。明天顺元年(1457)中进士,授行人之职,后升任给事中,出使琉球(今琉球群岛),严明礼度,屏弃积弊。后任职户部郎中,期间,北直隶(今河北)、山东大水泛滥,韩文上书10事,以救水灾之急。再出任陕西参议,遇岷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暴乱,韩文出奇兵镇压。升任右布政使,榷盐易米,以备储蓄,得20余万石。继而升右副都御史,巡抚中夏,留心边事。年老退休。


刘禹(1431~1503)字汝器,号静庵。蠡县北忠卫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初授监察御史。当时,陕西科举考试舞弊现象严重,刘禹受命莅陕西监督科考,整肃选才秩序,到任后,趋利避害,革旧布新,重用公正清廉官员统掌“三法”,查处殉私舞弊的腐吏,深得民心,被任为苏州知府。在苏州任职期间,秉公办事,严明执法,苏州地区妇孺皆知,声誉极佳。经吏部尚书举荐,调任山西省左参政,分管泽、潞、辽、汾4州政事,当时这一带很不安宁,饥民逃荒,盗匪四起,刘禹到任后一面缉拿盗匪,一面开仓放粮,安抚饥民,保一方平安。后升任福建省右布政,赴福建任职不足一年,奉旨迁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国家的粮库储备。当时,南京地区积粮大户囤积居奇,欺行霸市,低价收购,高价售出,很多饥民流离失所。刘禹到任后,下大力整治,对恶霸绳之以法,很得民心。他勤政数年,积劳成疾,明弘治六年(1493)辞官回家,沿途受到百姓和官员的热情迎送,都赞赏他的清廉正气。病逝后,进士、吏部郎中冯兰(蠡县大百尺村人)撰文,进士、四川道监察御史王凯(蠡县东北寺村人)篆书,进士、余杭知县冉继志(蠡县万安村人)书丹,为其立碑。


冯贯(1433~1496)字大用。蠡县大百尺村人。少年时曾在家务农。18岁时发愤读书,因家贫无钱买灯油和蜡烛,就经常拿着书在月光下诵读。明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被授任为御史,出巡边关。成化年间(1465~1487)上疏论时事,有“慎爵赏,卹穷民,处流移,修兵政,广储蓄,禁盗贼,平刑狱,息边患,节冗费,重职宪”等10件事。得到宪宗的采纳。执掌三法司后,治山西民变,弹劾兵部大臣不法之事,擢升为大理寺卿。他精通法律,而又宅心仁厚,曾经说:大理寺是掌管刑狱审案的,有冤狱的责任在当政者,所以有案件应反复审讯,直到没有疑点了才罢休。每次在朝堂上议事都公允恰当,他的话被记载于条例中,成为有司遵行的条文。经常应诏列举他所知道的事情。弘治六年(1493)拜南京工部尚书。九年(1496)因病退休后去世。


韩春(生卒不详)蠡县南大留村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中进士,授睢宁知县,因有治绩,当年即升为北台御史。他巡查百官善恶,对贪官污吏、危害百姓者依法惩治。因监修紫荆关一带1700多里长城,并为孝宗督建陵寝有功,受到武宗的嘉奖。韩春秉性刚直,居官清正。任陕西御史时,曾查办宦官李兴的大贪污案。升内台御史后,惩办了依仗宦官刘瑾敲诈勒索、迫害忠良、掌管机密的一名学士,为此刘瑾怀恨在心。

韩春任山东按察司副使时,刘瑾的私姘王氏,由数十名随从护送,去江南游玩,到处搜刮民财。所到之处,官府远接近迎,设筵送礼。一天他们到达山东,官府照例接待。韩春得知详情,入厅厉声质问:“你等从何而来,有何公干?”几人支吾搪塞说:“我们奉命到江南采集方物,体察民情。”韩春盛怒之下打了他们。事隔不久,韩被调回京,刘瑾以殴打上差的罪名将其入狱。幸得几位忠臣保奏,皇帝念其为四朝元老,且过去功高名显,免去廷杖,罚米1500石,撤职还乡。韩春居官,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4帝,清正廉明,家无积蓄,为交罚米,变卖了大部分家产。


南鹏(生卒不详)字腾霄。满城城内人。明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授官督造船舶兼治理河道堤坝,得到过往商旅的称颂。抚院上表称赞其德誉,升迁青州知府。到任后,教育农家勤奋耕作,并兴办学校,教民读书识字。谦恭谨慎,礼贤下士,平冤狱,对穷苦之家给予照顾,民众称颂其德政。后任凤阳知府,时值灾荒,粮米歉收,遂开仓赈济,无一人饿死。任满应诏入都,逝于京城。


张舜元(生卒不详)字伯才。望都人。明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任吴县知县。吴县为富庶之乡,赋税甲天下,县内豪右为把持敛收赋税的肥缺,每任县令刚到任,就以重金贿赂。张舜元到任后,即拒贿金,改革收取织造户税金的方法,公开价格,减少中间环节。对土地税则无论贫富,按额征收。对横行乡里的豪右严惩不贷,县内出现了豪右敛迹、平民乐业的局面,因政绩擢升为吏部稽勋主事。离县时民众遮道挽留,立生祠祭祀。后因遭谗,左迁为凤阳府判,到任伊始即迅速审结一人失其妇、株连无数且久拖不决的积案,被时人誉为“张青天”。再上调为户部主事,旋转户部员外郎。

当时权臣严嵩的爪牙仗势截留国赋,张舜元立限催缴,3个月内征收20万石。又迁广东司郎中兼视司篆,因上条陈“富国十三事”,评定百官优劣,违忤了严嵩,外补为河南左参议。义不媚嵩,最终罢官归里。仍以民为念,抚恤孤寡,为民请得免去荒地税,并减少州厂翟城役及薪库役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县民的负担。灾年自己出资办粥厂赈灾,对饿毙者施以芦席掩埋,享誉县里。晚年号“尧山居士”。



张绍烈(生卒不详)字晦,号希古。容城沟市村人。明诸生,心怀大志而行为遵古,父母去世后,他都在墓旁筑庐守墓3年。他的老师李伸去世后,也为之守墓、填土。慕刘因之学,日诵其遗文。他性情耿直,明初曾向朝廷上疏,请求朝廷废止“经筵”制度,制止士子为功名奔走竞争的风气,毁弃不在祀典的过多的祠庙,整顿马政,兴办学校。正德年间(1506~1521),又上疏请求皇帝勿听信宦官和邪教,武宗朱厚照为之动容,颁旨赐给他一套衣冠。因为张绍烈屡次上疏陈述政见,不怕皇帝不高兴和触怒恶势力,都城里善画的人据此绘制了一幅《皇都独谏图》的漫画。后来宦官刘瑾得势,为害朝廷,张绍烈依然上了千余言的疏本,由此下狱,不久又获释,回家7天而逝。死后被供奉进了静修(刘因)祠。

张天衢(生卒不详)字叔通。高阳县城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中进士,授职丰丘县令。他机警有辩才,善决疑案。凡有案诉至县衙,都能即剖立断。有布商失布,状述将布置于石狮子上而失。张天衢到现场后,鞭笞石狮,围观者众,遂假令所有围观者皆罚纳布,而后辨察布号而得失货。弘治五年(1492),升任湖广道御史。

弘治十年(1497)七月,皇帝以其“练达老成,卓有见识”而命他防守密云。兵戈之中,勤学兴文,整饬边备。翌年四月,诏令职同给事中。是年,因清宁宫火灾,皇帝命群臣修身反省,并求直言。张天衢应诏提出“容直言,宽民力,罢传奉,恤冤抑,饬织造之监法,革漕运之滥升”等建议,并对朝廷祭葬太监李广提出异议,认为是将“褒善之典加于首恶之人”,不能劝诫后人。同时,极力为因直言谏上而获罪的大臣汤鼐、丁哲等人解脱,劝诫朝廷近忠臣、远邪佞。朝廷采纳其建议,逮皇甫政等枉法之徒入刑部狱。一时间,宦官权贵为之侧目。

弘治十六年(1503)七月,任山东道御史。翌年八月,升任陕西按察司副使,驻守洮州(治今甘肃临洮)、岷州(治今甘肃岷县)两卫。适逢庄浪(今甘肃永登)等地军情紧急,此时兰州游击徐谦为宦官刘瑾的党羽,借机诬谄张天衢不御外侮。皇帝命右侍郎陶炎、锦衣卫指挥余寅前往侦讯。陶、余二人承刘瑾旨意,将张天衢降职查办,谪戍肃州(治今甘肃酒泉)。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败,张天衢得以平反,升任陕西按察使。后因病殉于职。丰丘县为其立有“去思碑”。


田景贤(1446~1519)字宗儒,号西郭。涿州人。自幼聪颖,早通大义。明成化十年(1474)领乡荐,十一年(1475)中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弹劾庆云伯周寿窃权乱政,周寿被廷杖死。弘治四年(1491),升太常寺少卿、通政使,不久,升礼部右侍郎,掌太常寺事。正德三年(1508),升礼部尚书,五年(1510)加太子少保,奉命查盘宣府(治今河北宣化)等处边储事宜,阅实居庸、黄花等关隘。祭告孔庙及岳镇山川、先帝陵寝,所至兴利革弊,广泛访问民间疾苦,上书朝廷,均被嘉纳。朝廷礼遇越厚,田景贤越谨慎,孜孜奉公,无所懈怠。九年(1514)退休。逝后赠太子太傅。

田景贤器宇恢弘,生性孝友,历官44年,不徇私情,不营产业,始终如一。权阉刘瑾横行之际,迫害缙绅,而对景贤却无所中伤。晚年清廉寡欲,笃于行义,乐于施予,所入俸资仅供日用。及卒之日,几乎无以为葬。


傅珪(1460~1516)字邦瑞,号北潭。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进士,改庶吉士。弘治年间(1488~1505)授编修,不久兼司经局校书。参与修成《大明会典》后,迁左中允。武宗即位,以东宫恩迁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当时词臣不依附宦官刘瑾者,均遭到刘瑾的报复。说《会典》成于刘健等,浪费很多钱财,把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修《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1511),迁礼部尚书。原来礼部比其他部事务较少,自傅珪任礼部尚书后,上奏章多了起来。

武宗信佛,自称“大庆法王”,将良田百顷拨为法王下院,广养众僧。皇帝降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是一样的。傅珪佯装不知,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竟敢与皇帝并书,大不敬。”八年(1513)五月四川遭灾,他上言直陈时弊10事,语多斥权贵佞幸。傅珪平常好像很木讷,可是每临大事,都坚毅果敢,不向人屈服,最终因此触犯权贵佞幸而罢官。当时户部尚书孙交也以守正触犯权贵,于是那些权贵佞幸就找个借口假传圣旨,令2人退休。傅珪退休3年后,御史卢雍称傅珪在位时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每天生活都是问题,请求给他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称傅珪刚直忠谠,应当起用。吏部请示按卢雍所说办,却没有报给皇帝,恰在此时傅珪去世。嘉靖元年(1522)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张宦(1461~1517)字惟臣,号柏山。完县(今顺平)人。14岁始学举子业,为文有法则。明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授官南京户科给事中,弹劾不避权贵。迁为四川左参议,有惠政于民。因忤犯宦官刘瑾,被罢官归家。家徒四壁,其兄给其家产,张宦固辞不受。刘瑾又借他事罚张宦纳粟徙燕蓟关塞,靠亲戚朋友相助,才得以完纳。刘瑾怒气不消,又令张宦出粟远徙四川松潘,张宦认为无生还希望,与亲友诀别而行,后靠四川父老帮助得以如数出粟。正德五年(1510)六月,方回归家乡。

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被诛,复起张宦为云南左参议,守金沧。金沧土司父子要起兵互相争斗,张宦入其营中,分析祸福,指明利害,父子醒悟,纷争遂平息。不久,升山东左参政。迁陕西行太仆寺卿,忠于职守,马匹增加。十二年(1517)五月,逝于任上。

张宦孝敬和顺,侍奉继母能得其欢心,与兄至白头无争吵。尤其善于教育、启迪后生,经张宦指导者,多能考取科第。


侯观(?~1522)字士宾。雄县人。侯瓒的儿子。明成化十四年(1478)中进士,第二年授为河南登封县令,他勤政爱民,抚恤孤寡,革除多年弊政。有一恶霸横行乡里,作恶多端,无人敢惹,人们把他比作“恶虎”。侯观经过明察暗访,获得证据,将其绳之以法,为百姓除了一大害。十八年(1482)登封大旱,又闹瘟疫,侯观登上中岳嵩山,为民祈雨消灾,甘愿以身赎罪,换取甘霖。不久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瘟疫也消除,庄稼获得丰收。二十年(1484)又是大旱,百姓流离,饿殍枕籍道路,侯观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使百姓得以活命,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推荐到朝廷。朝廷打算升他为御史,但因他父亲正任兵部侍郎,按回避制度,他不得任御史,于是授户部主事。

弘治二年(1489),淮南徐州地区闹水灾,侯观奉命往问百姓疾苦,奏免租税差役,九年(1496)升员外郎,进郎中,十四年(1501)行河督漕运,令行禁止,保证了漕运。十八年(1505),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五年(1510),改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七年(1512)升户部右侍郎,总督京通仓场。后随武宗北巡应州,回朝后赐绯鱼衣三袭,荫庇一子世代为官。十四年(1519)升户部尚书,仍总督仓场。疏请裁减冗员,停工役,以实京储,皇帝让廷臣集议,都认为他说得对。明世宗即位后,侯观以年老请求退休,经四次请求才被批准。去世后,赠太子少保。


张永(1466~1529)字守庵。新城(今高碑店)人。御用监太监,与宦官刘瑾结为党,为其党“八虎”之一。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督十二团营兼总神机营。不久,又厌恶刘瑾,被刘瑾发觉,欲黜其于南京,张永获悉,向明武宗申诉。明武宗召刘瑾与张永对质,方争辩,张永怒出拳打刘瑾。从此,两人矛盾加深。张永与江彬同掌四卫勇士。

正德五年(1510)四月,安化王朱寘鐇以讨刘瑾为名,据宁夏举兵造反。张永受命与杨一清率军征讨,赐特铸金印、金瓜、钢斧。杨一清因张永与刘瑾有矛盾,劝张永除刘瑾,并进行具体谋划。八月,张永西征回北京,宴间密奏刘瑾激变宁夏,阴谋不轨。张永党羽从旁相助,促使武宗下诏捕刘瑾入内狱,并抄刘瑾家,得到大量违禁物,遂杀刘瑾。以平朱寘鐇之乱及平刘瑾谋反功,张永兄弟被封为伯爵。张永又擒涿州男子王豸,定为妖人。张永欲得侯爵,为内阁所阻。九年(1514),小王子(蒙古达延汗)犯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大同,张永督宣化、大同、延绥军御边。吏部侍郎孟春巡抚宣府,有军功,忤犯张永,被罢归。十一年(1516),小王子分道入,张永遇敌于老营坡,被创走居庸,敌遂犯宣府。十二年(1517)正月,张永与彭泽西征肃州(治今甘肃嘉峪关)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朱宸濠举兵反。十一月,王守仁平定朱宸濠之乱后,武宗仍要南征,张永率边兵2000先行,以皇帝意要王守仁纵宸濠于鄱阳湖,待武宗至后与宸濠交战。王守仁极力论说其危害,张永醒悟,接收关押朱宸濠的槛车,与王守仁到江西,制止太监张忠穷治逆党,督促张忠还,江西赖以安宁。张忠等多次谗毁王守仁,也靠张永营救而获免。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死,张永督九门以防变,参与大学士杨廷和捕捉明武宗佞臣江彬的谋划,并出面在江彬入宫后,设宴稳住江彬,使江彬落入法网。明世宗立,御史萧淮劾奏谷大用、丘聚等蛊惑先帝,党恶为奸,牵涉到张永,明世宗诏张永闲住。不久,萧淮又劾奏张永在江西不法事,降张永为奉御,司香明太祖孝陵。嘉靖八年(1529),大学士杨一清等上疏列举张永功绩,于是起张永掌御用监,提督团营。不久死。

邓璋(?~1531)字礼方,号烟村。涿州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进士,授南昌府推官,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智勇公勤,敌人畏之,辽东人呼为“邓铁面”。后巡抚河南。迁右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当时哈密陕巴死,其子害怕属夷谋害而出走吐鲁番,吐鲁番派兵戍守其地,且致书甘州镇抚官:哈密金印在我处,给我锦缎1万匹,我将退出其城,否则我将率兵马进军汉人居住地区。邓璋认为吐鲁番纯属恫吓,万不可答应,并请求派兵经略此地。吐鲁番犯陇州,邓璋随机战守,虏遂退去。其后,邓璋改抚甘肃,又升任南京户部尚书。正德十六年(1521)退休。嘉靖十年(1531)十月逝,赠太子太保。


郑阳(生卒不详)字宗乾。安肃(今徐水)人。聪慧过人。明弘治九年(1496),任夏津知县,躬节俭,振颓敝,刑清政举。擢御史,巡按河南。宦官刘瑾纳赂,夺民田以兴宗藩,郑阳执法拒之,遂被下狱,左迁主簿。刘瑾伏诛后,累迁陕西巡抚,风纪肃然。明武宗西巡,郑阳督饷于边,毅然区划,事济而民不扰。又讨平葭州叛乱。后退休。


李师儒(生卒不详)字宗正。高阳人。幼年时师从吴璟研究《易经》,遂推寻河洛渊源。后因两试不第,奋发与张天衢、晁尽孝等闭门苦读。明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期间让其为寿王陪读不就,罢归。后改任四川布政司照磨(管文书宗卷之官)。弘治十三年(1500),升仁和(今浙江杭州)县令。仁和户口繁杂,摊派徭役时,难以妥当合理。李师儒仅用3个月即审编完毕,民无异议。因以提拔汝州(治今河南临汝)知州,再任裕州(治今河南方城)知州。

当时宦官刘瑾的党羽横行乡里,郡邑官员都望尘膜拜,师儒仅拱手而已。在其任郎中分管河道税时,常有盈余之金,他分毫不取。升凤阳知府,有僧杀其徒,法当抵罪,有人说僧曾赐爵,须奏准方可量刑。他说:“吾以法治公爵耳!”遂依法惩治了僧人。他巡按临清道时,执法公平,民无冤案。有商人汪信遭灭门惨案,而该户两佣人却破坏了现场,使现场勘查无证据可凭,李师儒却指出:“哪里有祸及主翁,而两佣人尚存者?”一句责问道出了真凶。士大夫为之记入雪冤录。他最后在山西布政司参政职上退休。


刘恺(1470~1524)字承华。新安(今安新)人。明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初任鸿胪寺丞,后升少卿。正德七年(1512),山东变乱,廷议以他才名素著,擢任右副都御史。因修河道,升兵部侍郎,迁礼部尚书。武宗南巡,他9次上书回銮,赐锦衣一件加蟒玉。著有《刘承华咨奏稿》、《西皋吟》等集。他退休回故里后有多首咏白洋淀的诗,如《长沟钓叟》:“芦花深处小舟横,长占烟波兴不穷。卖酒旗摇青柳外,打鱼人在白云中。小竿钓破波心月,短笛吹清水面风。时得鲜来沽酒醉,谁知天乐在渔翁。”


冯兰(生卒不详)蠡县大百尺村人。明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授吏部稽勋司主事,迁文选司郎中。他奉公守法,没有人敢以私事求谒。后任至工部左侍郎,总理易州山厂,因清慎公勤受到特别恩赏,加蟒衣三袭。逝后,于嘉靖初年(1522)赠通议大夫。冯兰博学善写诗,多有题咏。


宋琏(生卒不详)字汝器。保定北关人。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初任乐陵县教谕,升为御史,素以秉公办案而名闻一时。后调边防管理军政事务,正值宦官刘瑾在朝中弄权,横行无忌。宋琏以其克扣边防军饷数万金而愤然上书,不幸落在奸党手中,险些被谋害。刘瑾败后,宋琏深受武宗的赏识,誉为“真御史”。在关中(今陕西一带)任职时,释放了数百名遭刘瑾诬陷的人,贪官污吏望风而逃。但终因屡次直陈,而遭到奸人的谤毁而遭贬。世宗即位后,再被起用,任湖广佥事、西宁兵备道副史等职,深受当地民众爱戴,陕西榆林为其建生祠。他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学励农,慎罚薄敛,休养生息,增进民族团结,在多方面都有建树。告老还乡时有“廉慎恬退”的褒奖。


邵锡(生卒不详)字天佑,号石峰。安州(今安新)人。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授行人,擢吏科给事中。七年(1512),明武宗巡昌平,邵锡疏谏回宫,言词恳切动人。明武宗亲议北征,邵锡疏陈十不可,并率科臣遮道泣留,明武宗怒,拔剑欲斩之,太监萧敬跪奏请免其罪,邵锡才免一死。明世宗时,上疏请停迎立封爵,并曾弹劾中官,皇帝均予嘉纳。历任浙江参议、山东布政司,一尘不染,人将他与汉代杨伯起相比。后擢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秉公执法,僚属畏惮。勘王府庄田数十顷还于民,人又以其与宋代包拯相比。居官30年而逝。著有《石峰奏疏》4卷。


王德明(生卒不详)字宗周。清苑人。父王恩,官山阴令。王德明于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授封丘知县。锦衣卫指挥廖鹏之弟倚兄势凌侮长吏,王德明独不屈礼。调任嘉善,宽粮长之包赔,发豪猾之隐税,兴学课士,征卒练兵,遂有桃源之捷。后迁户部主事,出任怀庆(治今河南沁阳)知府,当时连年遭旱蝗之灾,王德明倾橐散粟,救百姓于危困之中。后任太常寺少卿,擢都御史,巡抚山西。后遭奸党陷害,罢归乡里。

郑绅(1479~1559)字公佩,别号敬庵。涞水人。祖郑友,为锦衣百户世袭,因此入居都城。父郑表,累迁至指挥佥事。郑绅于明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十年(1515)授户部主事。十四年(1519)守父丧。期满后,于十六年(1521)补职户部,晋升员外郎,累迁至工部尚书,掌通政司事。嘉靖二十三年(1544)疏请辞官,得到批准,在京都之南修筑南池书院以居。郑绅在这里引泉种树,鼓棹中流,引得一些墨客文人纷纷而至。于是郑绅又于京城西山筑成北泉书院,作为与文人学者娱乐聚会之所。

郑绅笃孝亲友,不仅孝顺父母,而且作为长子,一让嫡长应有的世袭封荫权,二让先世祖上家业给诸弟兄,在师友中备受信赖。郑绅的老师李公在弥留之际独召其入室授遗嘱,而郑绅则以事父母一般料理老师后事。另有一学友在病危不能言语之际,独召郑绅入见,将身边收藏的千金递到郑绅手中。郑绅为死者办理后事,为其遗属安置生活,后来在死者儿子略懂事理之后,将余金送还。为官几十年,从不以私求人,也未接受别人的私求。谨身立世,为人敬仰。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十七日去世。赠太子少保。


刘文焕(1482~1528)字德征,一字子纬,号兰村。定州人。自幼聪明,六七岁即善为奇对,善识奇字。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授兵部车驾司主事,累升为车驾司郎中。兵部尚书常条奏议下,诸司未能言,刘文焕全部予以说明,为尚书所称赞,升东昌府(治今山东聊城)知府。

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江彬导引明武宗南巡江汉,日侍帷幄,威权震天下,所过府、县均巨额贿赂。文焕不愿剥榨下属以取媚权贵江彬,江彬大怒,逮系文焕至扬州。后将文焕调往夔州府(治今重庆奉节)。夔州府为偏僻之地,豪家多不服租庸,且争讼无情。文焕至,不行姑息之政,亦不故意刻害,从此,夔州称治。很多权贵人士视夔州府为奇货,伸手勒索,文焕不予理睬。因得罪权贵过多,被罢官归家。文焕归家闭门读书,教育子女,有空则务农灌溉田园,与诸生讨论古今大事。宗族有不足者,则予以周济。在家以孝闻,常结交当世名士。嘉靖七年(1528)三月去世。


史道(1485~1554)字克弘,号鹿野。涿州人。明正德八年(1513)中解元。九年(1514),会试中式为贡士,未及殿试,其父去世,遂回家料理丧事。十二年(1517),赐进士出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兵科给事中。史道性格刚毅,遇事敢言,上疏弹劾江彬等谋为不轨,宦官张忠、谷大用等专权乱政,兵部尚书王宪党恶通贿;谏止大学士杨廷和等封爵共40余事,疏救王琼等死刑,章疏有上百封,多被世宗嘉纳。嘉靖元年(1522),奉命出使朝鲜,馈赠一无所受,连所赠《皇华集》也不例外。归朝后又劾奏大学士杨廷和不法30余事。升山西按察司佥事,不久又下诏狱,有人论救,贬为金县(今甘肃榆中)丞,又有几十人上章推荐,仍复原任兵科给事中。

后恳辞,出任江西按察司佥事,有功德。不久改任河南佥事,兵备颍州,以其父曾任此职被传为盛事。召回朝任光禄寺少卿,减少不必要开支,使光禄寺渐有积累。侍奉明世宗祭祀,受皇帝眷注,升为左少卿,又升佥都御史。嘉靖十三年(1534),任大理寺卿,又掌都察院印。因内争,被免官。十五年(1536),起用为左佥都御史,巡抚大同,身先士卒。十六年(1537),以破敌而升右副都御史。奏请准许民居古草场,疏请朔漠士子考试改隶本镇。十八年(1539),击退边敌进攻,创立五堡,声势相援,敌不敢犯,开拓肥田数万顷,军民耕戍其间,粮食得以自足,省却边军粮草运输之费。升兵部右侍郎。

嘉靖二十年(1541),升兵部左侍郎,入朝理兵部事。边敌入侵,史道亲身督战,获全胜。因母丧而归家守制。二十九年(1550),敌犯畿辅,召史道复旧职,史道即刻入朝处置政务,正色直言,其建议多被采纳议行。三十年(1551),欲退休不得,奉命处置宣、大边务。调停区划,殚尽心力,升兵部尚书。三十一年(1552),退休加太子少保。三十三年(1554)四月病逝。


滕祥(?~1569)字惟善,号两山。雄县人。明正德四年(1509)选入内宫,得给事禁密省。十年(1515)升为奉御,掌惜薪司事,又迁为乾清宫近侍。明世宗以滕祥笃慎,渐见信用,遂由兵仗局副使,累迁为御马监右少监,升御用监太监掌监事,特许内苑乘马,赏赐穿用蟒服。后奉命管理三千营及三千哨。明世宗巡至承天府(治今湖北钟祥),滕祥为先驱,见沿途各地灾害严重,民不聊生,而皇帝所过之处供应浩繁,遂痛自裁省,凡馈赠一概不受。滕祥掌宫中事,严格而有礼,属下无不畏惧。兴修三殿时,滕祥正提督上林苑海子,奏伐苑中枯木,以助烧殿瓦,所省以数万计。不久,掌司设监事,逢西内失火,奉命检校乘舆服御物,不足半月即完毕,人称富有才干,升任提督西直房,受明世宗眷注日隆。

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去世,穆宗继位,以滕祥掌事久,并悯其老,赐内府坐凳,仍掌宫中事。隆庆元年(1567)三月,调滕祥为司礼监太监掌监事,兼掌御用、司设二监。与孟冲、陈洪共得宠,争献奇技淫巧,排挤内官监太监李芳,收受贿赂,滥赐爵位。被工部尚书雷礼弹劾传造采办器物及补修坛庙乐器多自加征,靡费巨万。明穆宗不加罪滕祥,而令雷礼致仕。皇帝祭太庙,滕祥戴进贤冠,穿祭服以从,爵赏辞谢与六卿同。三年(1569)四月,奉命清查匠役,减少冗食者,裁去2440人,不久病卒。


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自幼随父亲游宦南京、平凉、石阡等地。聪颖好学,才华富赡。明嘉靖十六年(1537)中乡试,此后却累举进士不第,居家25年。曾得罪山东巡按段顾言而遭逮治。52岁时,到京师谒选,被授为涞水知县。他以“效忠、奉公”为官。赴任涞水时,“重以禄不迨亲为永憾。不携家累,只一童相随”。任涞水知县后,“治邑核最”,即使欲构陷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至此邑,沟洫治,途树茂,他事称是,百里改观焉”。他秉性正直,因惩办“豪民”而为势族所不容,谤诟四起,谪镇江府学教授,又迁保定府通判,隆庆五年(1571)末,改任鲁王府审理,辞未赴任。次年春,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即江南”亭,因称海浮山人,每日与朋友们觞咏其间,致力创作,颐养终年。

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主纂嘉靖《临朐县志》、万历《保定府志》等。著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其中《农家苦》、《忧复雨》、《刈麦有感》等,反映了他体察民隐,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心。另一些作品,或讽贪、或刺虐、或戳弊、或揭恶,均为警世醒民之作。所以王士祯评其散曲“独为杰出”。另著有杂剧《玉殿传胪》、《僧尼共犯》两种。所修纂的《保定府志》是保定历史上的第二部府志,全书40卷,内容详博,保存了大量有关保定地理、历史的珍贵资料。


王大绍(1512~1584)字惟孝,号秀溪。清苑阎庄村人。幼年丧父,遵遗嘱发奋读书,立志成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以诗经领顺天乡,中举。二十一年(1542)以文选于吏部,居首位,授河南陈州知州。任职期间,以扶农兴学为第一要务。当时州学颓废,他捐助俸禄修葺,选士学习。豪强兼并沟洫,他抑豪强吐出。蔡河淹塞,亲率民夫疏导。李秀才被诬入狱,他不畏权势,为其平反。有兄弟相讼者,贿以千金,力却不受。任知州三载,为民称颂。后调任汝府右长史,陈州百姓攀留遮道,不愿让他离去。在汝府,深受汝王敬重,委任他丈量土地,民皆称平。一年后辞官还家,一贫如洗,以琴棋书画自娱。逝前因家贫不能备棺椁,他还一再叮嘱儿子不要厚葬。

高燿(生卒不详)字子潜。清苑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对策直言时弊,中二甲,任工部主事。后改任吏部,又升太仆寺少卿,迁职光禄寺。因僚属违宦臣之意,诬及高燿。对簿公堂,高燿不屈,贬河南参议,后累迁南京户部侍郎,又迁户部尚书。前后上十余疏,都被明世宗嘉纳。隆庆初年(1567),遭到一御史蜚语中伤。宦官在皇帝前演戏也经常借打诨陷害正人。高燿见朝政败坏,遂乞归。在保定城东筑别墅,种竹养花,吟咏自适。有关地方兴利除害、利及乡人之事,必侃侃进言。大德容物,不与人计较短长。为文纯雅,不矫饰,著有《太保集》藏于家,其撰写的《重修清苑县学记》、《重修昊天寺记》、《清苑县志序》为乡邦文献。乡居40年,85岁卒。


董懋中(1515~?)字德甫,号凤池。高阳人。少年时机智聪颖,读书过目成诵。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初授职刑部主事,后又改任兵部武选司职方郎中。在任期间,他举荐将才,公正明允,严核军政,精审武备,革除积弊,屡有戍边防御疏奏。但时逢平虏大将军仇鸾把持京边防务,权倾朝野,嫉贤妒能,刚愎自用。因此兵部职方司凡涉及董懋中的疏请,都被其暗中阻滞。幸有兵部尚书赵锦忠谨宽厚,他认为,董懋中少年老成,畅晓边事,是可造就之材。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蒙古俺答汗统兵进犯,一举攻克古北口,蓟镇兵溃。俺答掠通州、潮白河,兵临京城。董懋中在兵部处理军务,日夜繁忙,有时“口占题覆,日上数十疏”,在兵部一时称为奇才。次年,蓟镇报捷,他以职方郎中,升任光禄少卿。

嘉靖三十一年(1552)春,俺答又兵犯大同。三月,大将军仇鸾奉命赴大同御敌,但他临阵怯懦,畏敌不战。八月被夺大将军之职。未久仇鸾病死,朝廷命“戮仇鸾尸,传首九边”。同年十月,兵部尚书赵锦因受仇鸾牵连,被贬戍边。当时董懋中仍以职方郎中身份随赵锦赴居庸前线,赞理军务,戍居永宁。他在永宁建造讲经堂,辟“希程”、“慕邵”二斋,喜为诸生讲论性命之学,远近从学者众。他性格质朴,与人友善。平时关注国家时政,对九边要塞了如指掌。其军事才华和谋略,虽久经沙场的边臣宿将也自叹不如。


张时(生卒不详)字宗易。易州(治今易县)人。少年时曾与杨继盛同学,杨继盛以兄礼事之。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值蒙古俺答汗部入侵,张时上书朝廷建议抗敌,不听,结果俺答汗以入贡为名大举寇掠。明世宗命仇鸾为大将军,倚以灭寇。仇鸾畏敌求和,请与互市市马,使蒙古军满载而归。是年,杨继盛由南京吏部调任兵部,上任前到张时家中做客,言将上书弹劾仇鸾,并示以草稿。张时以为皇帝正宠信严嵩、仇鸾,恐招来杀身之祸,杨继盛不听,誓死谏之。事发后,张时找太傅陆炳,为杨继盛巧予说情,使杨继盛免于一死。4年后,仇鸾案发被杀,杨继盛被召回兵部,但入京不过20日,便因弹劾严嵩父子被杀。张时主动为其料理后事。

嘉靖三十六年(1557),张时补刑部主事,不久,调任职方主事。三十八年(1559),升员外郎,以山西按察佥事,备兵独石。当时边防松弛,戍边军主要由不战擅逃的客兵充任。张时到任后,罢客兵,复屯戍,募壮士,加强晋北到宣化一线防务。不久,黄台吉率蒙古军入犯,张时料到蒙古军必先进犯宣化府之龙门(今河北赤城附近),遂亲率精骑700奔驰龙门,大败来犯蒙古军,获马、牛、羊等战利品无数。后来,黄台吉又挥军返围龙门,张时一面征集民车,连环成营,并绘大龙图案于车上,一面率精骑于龙门郊外与敌苦战。蒙古军远望明军战车相连数里,士气大降,而明军愈战愈勇,黄台吉只得引军败退。张时反以拒绝客兵、战而无功之罪被下部议处。不久,被贬官处罚。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北河照村人,出生于耕读之家。7岁丧母,自幼饱尝生活艰辛。11岁开始半读半牧,18岁府未中,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任为留都(今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通律吕之学,亲手制十二律吹奏,都和音律。韩邦奇大喜,尽授其平生所学。35岁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正值严嵩当道,广收义子,结党营私。

仇鸾因投靠贿赂严嵩而升为大将军,统领宣化一带边境军队。蒙古鞑靼部首领俺达汗,经常带兵侵扰北部边境。守将仇鸾不与俺达交战,反与其勾搭,卑躬屈膝,给俺达送钱送物同俺达搞“马市”。继盛入兵部后,给皇帝上了《请罢马市疏》,揭露仇鸾有损国格的行为。嘉靖皇帝初见奏疏印象还好,后因“八臣会议”上严嵩、仇鸾竭力诋毁继盛,便出尔反尔,将继盛治罪,严刑拷打,敲断小腿胫骨,夹断手指,贬官至远离京师的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为典史。在狄道,他兴办教育事业,拿自己的俸禄,卖掉自己的马和妻子的首饰,兴办了一座东山书院。他还疏浚河道引水灌田、开发煤山,还让妻子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当地百姓拥戴,读书人尊其为“杨父”。嘉靖三十一年(1552),俺达再次侵犯大同、辽阳、宁夏,仇鸾私通俺达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开棺戮尸。

嘉靖皇帝想起继盛当年所言,将其重新任用,先任诸城县令,半年时间四迁其官,调回兵部,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尽管严嵩对其威胁利诱,但继盛早已看透严嵩专权窃国、贪婪残暴的本性,决心上疏弹劾严嵩。由于严嵩势力太大,根基太深,要弹劾严嵩要冒极大危险。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但继盛决心仿效比干,不惜一死,以求得君之一悟、政之一改。遂上《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称为“明史上的一篇大奏牍”。严嵩得知后,假传圣旨将杨继盛投入死牢。初入狱时,好友托人密送来蚺蛇胆以御杖止痛,继盛说:“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在牢内,他两股棒疮溃烂,他以瓷片当刀,自割腐肉断筋,腐肉盈斗,脓血遍地。狱卒被惊得浑身颤抖不止。虽然嘉靖帝对继盛曾有好感,朝野对他也是一片解救的呼声,但最终没有逃出严嵩处心积虑的牢笼,以类似“矫诏”的手段,将继盛的名字附在死刑犯之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将其杀于京城西市。临刑前,北京“满城争睹员外郎”。继盛面对人群,吟诵诗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杨继盛多才多艺,在他的文集中,书信、疏奏及诗歌占比例较大,此外还有论及农业、水利、开煤矿、赈灾等方面的文字。在音乐理论、乐器制造方面,也有成就。他被害后12年,隆庆皇帝昭雪前代冤案,他被列为遭严嵩所害的8位直谏诸臣之首,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建旌忠祠于保定。清顺治皇帝极力褒扬继盛,御制《褒忠录序》、《褒忠录论》,清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画像。


袁宗儒(生卒不详)字醇夫。雄县西槐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被授为御史。曾巡按浙江,当时浙江一带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常有女婴被溺死,也有人家在嫁女时过度陪嫁。他到任后,经过了解民情,由官府发布通告,严禁溺妇婴和过度陪嫁的陋习,并令官员严查与疏导,逐步扭转了当地的不良风气。

巡按河南时,正遇黄河水灾,他组织当地官府和民众抵御水灾,节用民力,慎用钱粮,使百姓顺利度过灾荒。正德十二年(1517)冬,武宗游幸大同,不理朝政,袁宗儒率同僚竭力劝谏,但武宗置之不理。到第二年夏天,孝贞纯皇后将葬,武宗才回京。袁宗儒等又力请罢皇店,遣边兵,又劝谏武宗巡边,言词极恳切,可是都没回音。袁宗儒被擢升大理寺丞。嘉靖三年(1524),世宗命礼官集议崇祀生父兴献王的礼仪,即“大礼”之争,朝官分为两派,袁宗儒一派认为应尊其伯父(即武宗父)为皇考,生父为皇叔父;而另一派则认为应尊其父为帝。最后世宗追尊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颁诏时,袁宗儒等200多人跪哭皇宫左顺门请愿。世宗令将134人下狱,袁宗儒等180多人受廷杖。

嘉靖五年(1526)袁宗儒巡抚贵州,平息沙保、王阿腾的叛乱,安定了地方。后巡抚山东,因为属吏赈饥无术,不能觉察,被罢免。嘉靖十八年(1539)起用,任左副都御史。跟随皇帝出去打猎,回京后去世。归葬于雄县西槐村东。

顿锐(生卒不详)字叔养,号鸥汀。涿州人。明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出任江苏高淳知县,任职3年考绩以廉直称。巡按以顿锐守正不阿,特荐入为科道官,因不满30岁,没能选补户部主事。顿锐不乐于仕途,乞归乡里,历十余年。后晋为本部员外郎,补代藩右辅人。又乞归怀玉山,构亭浚池,吟咏自适。少负诗名,时称“涿郡有才一石,锐得八斗”。在高淳任职时,曾赋诗礼赞固城湖:“疑是洞庭秋色里,欲将瑶瑟吊湘灵。”他信奉佛教,作有多首谈禅咏寺的诗,如《逃禅室》、《云居寺》、《岩头寺宿》、《慈光寺》、《潭柘寺》、《石桥清泉寺》以及《新春访成长老方丈》等,其中以《石桥清泉寺》写得最清婉:“绿遍汀洲水绕村,碧波横印小桥痕。春流到处生芳草,江南江北人断魂。”顿锐工于古诗,五言诗尤气韵清拔。著有《鸥汀长古集》,前集2卷、别集2卷、续集1卷,《渔啸集》2卷,《顿诗》1卷及《涿鹿先贤传》。


张镐(生卒不详)字叔京。定州人。明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历确山(今属河南)、益都(今属山东)知县,勤于公务,皆有惠政。后迁刑部主事,升郎中,又出为大同府(治今山西大同)知府,轻徭薄赋,民众称颂。升山西按察副使,掌刑狱之事。又转为右参政,分司诸兵备道。备兵岢岚时,张镐亲自操武,躬率士卒屯田。又视察偏头关(今山西偏关)等军事要地,并督修垣墙300余里,以利御敌。因备山西守御有功,升为宁夏巡抚。抚政安民,疏河修渠,屯田积粮,以备军储,又练兵修武。鞑靼常南下侵掠,张镐屡败其军。又巡抚甘肃,政绩卓著。被誉为有明一代甘肃巡抚之冠。


田时秀(生卒不详)字子实,号阳川。完县(今顺平)人。14岁时考中秀才,20岁时便在艺林界享有名声。明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授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后转郎中。总理延宁军饷,出纳准、平,三军欢呼,乐为之用。事完回朝时,哭送之人遍野,以至他所乘坐的车轿都无法行进,入部(户部)掌司事,大司马王继津为户部尚书,每事都与他商议,他对国家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旁证博引,酌古准今,句句话都能说到点子上。户部的奏议都由他书写,深得王继津器重,部里每次商议完大事他告辞出来时,王继津必目送之,王多次对其僚属说:“田中郎天生奇才。”当初他自延宁回朝复命时,风度都会在朝堂上引起轰动,皇帝都暗自称奇。六科推荐边材,公推他为首,皇帝把他的名字书写在屏风上,随时准备重用。

此时,畿辅一带治安混乱,盗贼蜂起,警报不时传到朝廷。霸州等三辅要地缺治兵使,大臣们便推荐时秀,他便以按察副使的身份持节巡视京畿以南诸郡。入境后,法度谨严,处治了一批贪官污吏,逮捕了一批土豪劣绅,严格了保甲制度,整饬了治安秩序。贪赃枉法的官吏望风而逃,不法之徒纷纷遁迹,境内出现了太平景象。他勤于政务,考察核实毫无倦怠。最后逝于任上。


朱尚文(生卒不详)字质聊,号宁野。新城(今高碑店)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廉洁清明,注重气节。初任河南杞县县令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后来升任户部主事,监兑通州粮仓的粮食,毅然革除了包揽的流弊,使得人们再不敢以私事求告。继而转任户部员外郎,督办苏、淞两府的官粮,行贿人从不敢上门。事毕,升任户部郎中。过了两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提升为河南南阳府知府,他“下车之初,稽察民俗,考证文献,”发现有人所修《南阳府志》残缺不全,就命人补修,他为之作序后刊行。到考核政绩时,三次获得卓异,因而又被迁升为陕西副使,可惜朝令还没到达,他就去世了。他著有《雍邱》、《吕中》二稿,流行于世,学者称他为堡野先生。


张涣(生卒不详)字文甫。定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擢御史。为官清正,刚直敢言。三十一年(1552),首劾咸宁侯仇鸾。揭露仇鸾用重金贿俺答,求其绕过大同,东进京师,以致俺答兵至密云、通县、昌平等,进逼北京,焚掠八日才去。大学士徐阶、锦衣卫陆柄也揭发仇鸾私通鞑靼,行贿俺答,引兵东进等事。因仇鸾已恐惧病死,明世宗命剖棺戳尸,传首九边。不久,张涣出抚陕西,又赴贵州抚叛。事毕,授陕西兵备副使。筹划进击陇右鞑靼兵,多获胜。升为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巡抚。当时宣府常被鞑靼兵侵掠,尤以俺答犯扰为甚。张涣整饬兵务,号令严明,敌不敢犯。张涣见边事日紧,以父老乞养,辞官归乡。父病故,遂闭门不通宾客,受到乡人敬颂。


刘斯洁(生卒不详)字峨山。易州(治今易县)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改任祠祭郎中。当时,权相严嵩持政,尚书欧阳某追随严嵩,刘斯洁不畏权贵,在朝廷面前屡次与其争执。欧阳某非常恼恨,但刘斯洁从不计较,态度依然如故,人们都敬佩他的为人,曾有藩府奏求优伶,且夜赠千金,为其祝寿,他严词拒绝。后任浙江参议、四川副使、山东布政使。贵州一带土著首领专横暴戾,朝廷想派清廉能干、有威望的人去制之,于是刘斯洁被调往云南。当地产象、犀等物,珍贵异常,价值堪称天下第一。他认为,“制骄莫如守礼,守礼莫如先行廉”,于是发布法令,对其整治。土著首领凤继祖杀明朝廷总管,廷臣多持招抚意见。刘斯洁力主镇压,并与巡抚策划,将凤继祖擒杀之。

万历年间(1573~1620),刘斯洁升佥都御史,巡抚四川,这一带的贪官污吏望风辞官而去。九丝地区都统依仗地势险要,有恃无恐,巧立名目,鱼肉乡民,收乡丁岁饷达34万余两,米12600石。刘斯洁发檄文平定九丝,犒赏士卒,军容大振。被提升为副都御史,协堂院事,不久又提升为兵部右侍郎。万历六年(1578),巡抚江西,革除杂税,平等纳税,甚得人心。权相张居正嫉妒尚书朱衡,让刘斯洁伺机弹劾,他笑着说:“我哪能为了献媚而杀人呢?”后任南京礼部尚书。他居官多年,品行高洁,卸任后回易州,闭门督课子弟,研究儒学。曾为万历年间续修《易州志》做序。万历八年(1580),修易州城,并为万历修城记碑撰文。在易州居住28年,逝于家中,葬易州高村。著作有《太仓考》10卷。


万民英(1521~1603)字汝豪,号育吾。祖籍江夏。明永乐年间(1403~1424),其祖父迁居易州(今易县)城内。万民英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山海关、山东佥事、福建兵备参议。当时,倭寇屡犯福建,他奉命驻守泉州,克尽职守,带领士卒英勇善战,屡战屡捷。一次,倭寇进犯,万民英檄文号召被倭寇胁迫的人反戈一击,杀倭寇以赎罪立功,倭寇闻迅后退。接着倭寇又集10万之众设防对垒。他分兵进攻,并亲率精锐连续击破20多个营垒,将倭寇击破于八尺岭,由此,威名大振。曾与倭寇作战的当地武装黄元舜等纷纷前来投诚,有上万人。他将抗命不降的首领江玺、李五斩首,不降回家的也有数万,从此平息了泉州的战乱。

万民英性情耿直,向朝廷上书报告边关事宜,往往杳无音信。因直言得罪了权贵,以至被人诬陷,因此对国事心灰意冷,后因母丧扶灵枢回故里,从此在易县隐居30多年。督府张崛想推荐他,他写信阻止。他在家每年都设粥棚,救济贫苦百姓。在家建家庙,收弟子切磋学问,他教的弟子李时新等20多人,都各有建树。

其著述有《易经会解》、《三命会通》、《星学大成》、《兰台妙选》、《荫符经》、《相字心经》,这些著作刊印后都流传于世。另有《道德经解》、《宗教易简录》、《言志漫稿》、《菊花谱》等著作收藏于家。

陈典(生卒不详)字子厚。保定大宁卫(今保定)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出任东昌府(治今山东聊城)推官,颇有名望,历官吏、户、兵、刑四科,与同乡杨继盛情谊深厚。曾一日上三疏言事,有违权臣严嵩之意,但严嵩之子严世蕃重其名,派亲信前去召之,陈典不往,被出为广西按察使。明断冤狱,平反全活千余人。迁任河南右布政,治黄河有功,再迁福建左布政。逝于任上。


徐行(生卒不详)博野南林里村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进士,19岁授山东济南府司理,审判定案,执法严明,一次审理凶杀案,徐行寻踪觅迹,在柴堆里发现了死者尸体,使冤案洗血。徐行为官至四川廉察使,始终两袖清风,对贿赂正色拒之,做河南左布政使时,掌管全省钱粮,一毫不染。50岁因病退归故里。


郑洛(1530~1600)字禹秀,号范溪。安肃遂城(今徐水遂城)人。郑洛博览好学,少事寡母,以孝著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授登州府(治今山东蓬莱)推官。在任期间复审聚众盗矿案,改原判之误,百余无辜人获释;查纠已判孙华抢劫案,使冤屈昭雪,真凶获捕,深得民心。遂被皇帝诏为御史,专主纠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奉旨查办鄢懋卿等贪污盐课案,查得严嵩是祸首,可皇帝诏斩鄢懋卿,郑洛唯恐避重就轻,违旨改鄢懋卿死罪为革职戍边,震惊全朝,文武皆服。万历二年(1574),转任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万历七年(1579),蒙古俺答汗率部骚扰边城,掠夺贡市,民不聊生。郑洛命沿偏关经老牛湾至雁门关500里防线修屯堡,建观敌台,敌军望而生怯,不敢妄犯,后俺答降服。郑洛戍边有功,被任为兵部尚书。万历十四年(1586),诏为戎政尚书。万历十八年(1590),鞑靼火落赤举兵侵袭。攻至洮州(今甘肃临谭),杀副总兵李联芳,总兵李承芳告急京都,郑洛受旨西征,采用“分别逆顺,声东击西”等战术,相继夺得镇羌(今甘肃固原)、水泉(今甘肃永昌)、莽剌(今青海西宁一带)、湟中(今青海东北部)等地,败敌10余万。回朝后张栋、徐琰等诬告郑洛“侮报功绩,欺骗朝廷”,要治其误国之罪,后因兵部尚书石星保奏而幸免。郑洛对此气愤至极,谢病告归故里。

万历二十三年(1595),石星以郑洛“才智多谋,战绩卓著”,奏本复职诏用,因朝臣众说纷纭,皇帝未许。逝后赠太保,谥“襄敏”。为纪念郑洛,在安肃(今徐水)城内建过街“柱国坊”,通体浮雕云纹,上刻正楷大字“太子太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经略七省总镇三边郑洛”,背刻“柱国坊”,传为御笔所书。后毁。


王轩(生卒不详)字临卿。清苑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任职六安州(治今安徽六安),廉谨自律,入朝觐见时,有人劝收取部属礼金,奉献给朝官,王轩说:“我岂是刮民而奉贵人的人。”擢南京刑部员外郎,出任宝庆府(治今湖南邵阳)知府。后改任保宁府(治今四川阆中)知府。将谋反的土司播州宣慰使杨应龙收捕入狱。因入朝觐见,来不及审治,代理其职的保宁府倅,擅自将杨应龙释放。万历二十五年(1597),杨应龙发动叛乱,掠合江、綦江一带,众人佩服王轩有先见之明。擢四川按察副使,因亲老乞归。著有《易说肯綮》、《伤寒六书》行于世。


薛论道(约1531~1600)字谈道,号莲溪居士。定兴人。幼年身患重病,致一足残疾。他聪颖过人,8岁能文,喜好谈兵。父母早亡,家贫如洗,遂辍学自读兵书,充实智略。后声誉远扬,京城内外呼之为“刖先生”。许襄毅执掌密云督府,聘他为参谋。神堂峪有敌情,他建议用精兵出战,襄毅纳其策,敌兵10万之众畏而不敢进犯。从军30年,在抵御外患中屡建奇功,被任命为指挥佥事。万历初(1575年前后),总兵戚继光镇守蓟州,他在戚家军中,戚继光欲放弃黑谷关。薛论道闻之,力陈不可,但未被采纳。因此,二人主张不合,薛论道遂弃官称病著书。后被启用,作战于大水谷,薛论道筑城于关外,别人不解其意。后敌人进犯,被骗入城内,被杀伤无数。薛论道被擢升三级,任为神枢参将加副将。由于当时朝廷奸臣当道,便弃官归里。所作散曲,悲歌慷慨,多为抒发怀才不遇、报国受阻的感愤,描写战场的景象,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也有揭露。著有《林石逸兴》10卷。


刘道亭(1531~1603)字时济,别号仰罔。新城(今高碑店)东垡上村人。15岁中秀才,明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被任为安阳县令。初到安阳任职,恰逢河北发生饥荒,大批流民到安阳就食,发赈官吏把粥涂在灾民额上,以防重领。有些灾民甘愿饿死,也不受辱。他到任后一改过去做法,发印票领粥,灾民争相颂扬。任职期间,秉公断案,清廉忠正,垦荒减赋,规划政事。任满后,被征入朝,充任兵部给事中。不久,为母亲守孝离任回家,期满后补任吏科给事中。

他针对一些地方官吏贪婪残暴,为所欲为,而巡抚和按察使却姑息不问的情况,激忿地说:“稂莠不除,谁为嘉谷?”于是上疏皇帝,揭露六部官吏违法贪污的情况。吏部批复“分别议处”后,又拟将一残暴县民的官员改调大足县任职。他又上疏:“难道偏僻地方的百姓就不是皇上的臣民吗?为什么怜惜这样一个残暴的官员而让百姓遭殃呢?”终于将这一贪官革职查办。他任吏部给事中期间,在提拔选用官吏、弹劾违法官吏、整顿军务、维持社会治安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谏议。晚年,曾上疏弹劾大学士张位结党营私、扰乱朝政、奸淫贪险的罪状。疏未得到批复,反被贬为乐清县主簿。不久,他弃官归乡,一心教育后代务须谨慎淳厚,继承家学。


鹿久徵(生卒不详)字豫轩。定兴人。明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初任职息县。当时,明神宗下诏在全国均田,部使者令地方府、县将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类,息县奸民作怪,尽以下等之田上报。鹿久徵严加核查。息县原有可耕田28万顷,而核查出隐占之田4000余顷,令其纳税。后任职襄垣。此县历年饥荒,流亡者甚众,前任以逃者之赋强加于未逃之人,鹿久徵则按现存户籍征赋,去除悬额700户,存者苏息,流亡复业。择诸生材美者传道授艺,贫不能婚者,为其择偶并予资助。因政绩突出,擢为御史。

当时,明神宗令百官修省,鹿久徵以为,天之怒不专在百僚,回天之政不专在靡文,于是力陈修省之实三事:省圣躬,禁酷吏,恤民隐。明神宗采纳。后鹿久徵按察苏松,兴革16事,悉中切要。明神宗因军政乏事,怒斥南北台50余人,鹿久徵适服丧期满还朝,上疏申救,因言辞急切,疏入而贬官泽州(治今山西晋城),施政有名,声动中外。后归乡里,杜门谢客,教子孙读书。天启年间(1621~1627),赠光禄寺少卿。

薛虎臣(约1535~1610)字桓夫,初名好道。定兴人。素性刚正沉着,有威严,爱好读书,跟随其兄薛论道在密云供职。以官籍在当地报考童试,遭到拒绝。督府许襄毅闻知此事,遂亲自召试。见其神态,惊奇地说:“此虎臣也”,遂改名“虎臣”,并准予在武学场考试,名列第一。不久,选择将才,薛虎臣被任为中卫镇抚司都司,奉命到长城外侦察,不料途中遇敌,战斗中失利,按军法当斩,但以敌我伤亡相当,被赦免,而薛虎臣仍跪而不起,再三呵斥,才得知腰上刺有刀。原来他自知有罪,以刀自刺。遂请道士治愈创伤。

明万历朝鲜之役,其他路兵所到之处,奸淫掳掠,唯薛虎臣所率“王定营”兵员,以军纪严明著称。正当此时,南原失守,其他路兵溃散窜逃,独薛虎臣所部孤军作战,坚不可摧,与日军持续作战一年有余,乘机夺取万山之老寨,保卫了朝鲜人民的生命财产,大获其功。朝鲜官民感激万分,赠送美女,薛虎臣坚决不受。其王下令筑宫,塑薛虎臣肖像于宫内,以彰其美德。薛虎臣性情刚直而遇事容易动怒,因与监军有嫌隙而埋没其功勋,仅擢升标营游击。后迁石门参将,仍以动怒罢归。薛虎臣做官20余年,厅内从不接待嬉游、宴饮之人,帷幄中严禁妻妾陪伴,自奉俭朴,俸银供养父母和诸兄长,平生无暖昧欺人之事。


贺虎臣(?~1633)保定人。明天启初年(1621),历任天津海防游击,登莱参将,移兖州。天启六年(1626)迁延绥(治今陕西榆林)副总兵。河套部大举入犯,从帅杨肇基协击,大破之。加署都督佥事。崇祯二年(1629),捕诛阶州叛卒周大旺等。任总兵,镇守宁夏。关中民军起,王嘉胤陷清水营,杀游击李显宗,遂陷府谷。其同党李老柴响应,聚众3000余人,攻合水。总督杨鹤令贺虎臣前往讨伐,在盘谷将其击溃,俘虏600多人。又击斩庆阳民军首领刘六。崇祯四年(1631),神一元攻陷保安。延安告急,延绥抚镇都东援陕西。巡抚练国事檄贺虎臣及副将李卑援剿。贺虎臣等进围保安,民军引河套数千骑挫贺虎臣军。会张应昌击败之,民军弃城而去。贺虎臣等前后斩1900多人。

崇祯五年(1632),可天飞、郝临庵、刘道江、李都司再围合水。贺虎臣偕临洮曹文诏、甘肃杨嘉谟、固原杨麒合击,大破民军甘泉之虎兕凹,斩首700多。崇祯六年(1633)五月,蒙部插汉虎墩兔共5万骑自清水、横城分道进犯宁夏。守备姚之夔等不能抵御,沙井驿副将史开先、临河堡参将张问政、岳家楼守备赵访都溃逃。敌军遂进逼灵州,贺虎臣急领千骑入守。旋尽带中兵出击,驻守大沙井。敌军汉伯堡突至,贺虎臣军未来得及布阵,而且众寡不敌,遂战死。他的儿子贺赞带50骑突围。此事上报朝廷,赠贺虎臣都督佥事,赐祭葬,世荫指挥佥事。不久录先后功,再赠都督同知,世荫锦衣副千户。


房壮丽(1555~1636)字威甫,号素中。安州(治今安新)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任山西襄陵知县7年,为政清廉,颇得当地人民好评。三十三年(1605)升礼部主事,三十五年(1607)考选湖广道监察御史,敢于向朝廷谏言,及巡按南畿(苏南),向朝廷推荐属官杨涟等13人,后都为名臣。天启元年(1621)任江西巡抚,破获一起串连明朝宗室谋反大案,消弭了一场灾难。不久升工部侍郎,河道总督。当时黄河决口,他日夜在河堤上督率河工,决口合龙时其身体疲累不堪,告假回乡养病。天启六年(1626)复任吏部侍郎。魏忠贤专权,残害忠良,他不附从,闭门不问政事。

天启七年(1627)秋,崇祯即位,久闻其有清正之名,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协助翦除魏忠贤党羽。不久改任吏部尚书,在任期间,清理冤案积案,对被魏忠贤迫害至死者,恢复名誉,在世者恢复官职。崇祯元年(1628)告老还乡。崇祯九年(1636),清兵越长城侵掠畿辅,八月破安州,房壮丽被杀。著作有《巡吴疏稿》、《抚江疏稿》、《总河疏稿》等。


阎鸣泰(生卒不详)清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为辽东参政、拾遗,被弹劾罢归。后来起用为佥事,分巡辽海(治今辽宁开原北)。开原失陷以后,被经略熊廷弼派遣巡抚沈阳,半道恸哭而返。不久,托病谢职回家。天启二年(1622),起用原职,监军山海关。不久,升为副使,受重臣孙承宗知遇,屡次上疏推荐。

同年八月,孙承宗自请督师蓟州(治今天津蓟县)、辽东(治今辽宁辽阳),擢升阎鸣泰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孙承宗以重臣身份守关,事权独揽,阎鸣泰不能行其志,遂于次年五月中又称病辞职,在家闲居3年。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后,阎鸣泰暗地与其结纳,因御史智铤举荐,召为兵部右侍郎,为魏忠贤歌功颂德,建立生祠。天启六年(1626)正月,宁远(治今辽宁兴城)告警,畿辅震惊。内阁顾秉谦等人认为顺天巡抚吴中伟没有抵御外侮的才能,举荐阎鸣泰代其职。不久,阎鸣泰代替经略王之臣总督蓟州、辽阳、保定军务。宁远大捷叙功,晋为兵部尚书。七年(1627),以缮修山海关城,晋升为太子太傅。后召还北京,协理军政。叙锦州解围之功,加少保。三殿落成,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明熹宗死后,代替崔呈秀为兵部尚书。

阎鸣泰依靠魏忠贤方得以重新起用,遂专事谄谀,每次陈述边事,必定歌功颂德,在蓟州、辽东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多至7所。崇祯元年(1628),被言官弹劾。次年,崇祯皇帝诏定魏忠贤逆案,阎鸣泰被遣戍边而卒。


孙承宗(1564~1638)字稚绳,号恺阳。高阳西庄村人,晚年居县城南街。13岁应童子试,成绩优异。28岁辑《高阳志略》。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应乡试中举。乘赴大同任教机会,登恒山、渡桑干河、走飞孤(在今涞源县北),行程千里,遍历大宁三卫,沿途访察戍边将士,周行边垒,绘制防御地图,借以通晓边防军事。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取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左春坊中允、左谕德、司经局洗马。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东宫“梃击”事发,御史刘元廷入狱,以疯癫蔽其罪。大学士吴道南密问孙承宗如何处置,承宗回答:“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关贵妃,不可深问。”吴道南依其言了案。是年,主应天乡试,因著述得罪阉党,欲将其贬出京师。经学士刘一燝力保,得免。但承宗一气之下,告假归乡,曾协助县令杜应芳治理境内水患。天启元年(1621),充任日讲官,得皇帝嘉许,遂进少詹事,加礼部侍郎。次年二月,后金兵连克辽阳、广宁(今辽宁北镇)重镇,危及京师。皇帝以孙承宗畅晓兵略,拜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专理边防战守。上任初,即疏请加重将权,革除“将兵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文官于幕”的弊制,同时建议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设永平大将、修筑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惩处与辽东军事失利有关将吏。即奏请巡边,职加太子太保。抵山海关后,斥责王在晋决策失当,并采纳兵备佥事袁崇焕之议,遣将戍锦州、松山及大小凌河,筑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与觉华岛相犄角。还朝后,奏罢王在晋之职,自请出关督师。皇帝赐尚方剑。到任后,首先整饬兵备,申明职守。不久,出关巡视险隘,汰逃将数百、弱兵万余,边关始固,职加左柱国。在关4年,先后修筑宁远等大城9座,堡45座,练兵11万,屯田5000顷,拓地400里。使宁远、锦州防线军威大震,论功加太子太师、世袭锦衣千户。后因宦官魏忠贤排挤,于天启五年(1625)十月解甲归乡。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生祠遍天下,又欲借孙承宗之名抬高身价,其党羽示意孙承宗在高阳为其修祠,被严辞拒绝。崇祯二年(1629)十月,后金兵入大安口、陷遵化城,举朝惶恐。崇祯皇帝颁诏,让孙承宗以原职改兼兵部尚书,驻守通州。翌年五月,一举收复永平、迁安、滦州、遵化等失地,将后金兵尽逐关外,京城舒解为安。崇祯四年(1631)一月,再出山海关。是年八月,遭后金兵围困,援军贻误战机,守将祖大寿粮尽援绝而投降后金。承宗因此又遭弹劾,遂坚意请求辞职还乡,在县城南街闲居七年。崇祯九年(1636),后金改国号清,举兵南下,欲困高阳城。孙承宗率子弟婴城固守,清兵知城中有备,遁去。是年十一月九日,清兵再困高阳城,孙承宗在北城率家人英勇拒敌,因寡不敌众,城破。他在北城楼遭俘,被挟至圈头桥。清兵统领劝降,承宗不屈大骂:“少胡说八道,快些杀了我!”清将说:“从来还没有杀阁老的剑。”于是孙承宗以弓弦自缢。他的6个儿子、11个孙子也同时战死。崇祯十七年(1644),追赠太傅,谥“文正”(一说“文忠”)。

孙承宗作为抗击后金(清)的军事统帅,重用并培养了袁崇焕、马世龙、祖大寿、满桂等军事将领,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一生著述甚丰,军事著作有《车营百八扣》,文学著作有《高阳集》等,他还总纂了天启四年(1624)《高阳县志》。

梁炳(1572~1660)字如星。容城人。11岁能文,以聪明闻名于乡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次年授郓城县知县,兴利除弊,多有善政。四十三年(1615),山东大饥荒,梁炳搜索仓库,请求赈济,劝人募捐,得谷万余石,煮粥以食贫民,缓征以俟天时,以使百姓不致流离失所。四十四年(1616),因母丧去职,行囊空空,以致不能置办丧事。后起用为阳信县知县,平息争讼,以小戒而寓大惩,为阳信人所德。又因父丧去职。

天启二年(1622),起补光山县知县,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警报一日数至。梁炳赴任之初,即议修缮,严格保甲,洁己爱人,与民休息,一切令行禁止。五年(1625),以治行征为广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城工。当时正值魏忠贤在朝专权,梁炳上疏多不称旨。六年(1626),被差查刷光禄寺一年,屡次被差监礼太庙、社稷等。因病回家。

崇祯四年(1631),复起补江西道监察御史。奉命巡按贵州,值土司安氏初平、水西诸苗观望之时,梁炳与巡抚朱燮元宽严相继,完结数十年未办的钦差要件,清理数十起不结案的盗狱,典乡约保甲以化民,备兵饷要塞以固屯守,兴学校,传播文化。六年(1633),监察乡试,革除以前弊端。七年(1634),奉命赈抚陕西,将救济银两亲授饥民,救活10多万人。八年(1635),升潞安道参政。知府与王府相争而纵兵,挟官钱粮,梁炳与巡抚定制度,从而使兵无哗变。十年(1637),升山西按察使。边防、河防,报无虚日,梁炳宿城头与府道县共治。十一年(1638),转河南右布政使,管守道事。不久,迁左布政使。因前官欠200余万,上司催补急,梁炳只得代人受过,被罚俸15级。十五年(1642),农民起义军两次围攻汴(今河南开封),梁炳全力抵御,城破,梁炳退守延津。御史举其守城功,建议授京卿衔。梁炳告辞归乡。逝于故乡。

梁炳生平孤行,不结朋党。与乡人相处,多亲近贫士,而疏远豪富。为官不求赫赫之绩,而常与民休息。做官数十年,有田不过数顷,宅第一区,俭朴无华。


鹿善继(1575~1636)字伯顺,号乾岳。定兴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授户部山东主事,与同僚袁世振起草全国盐法,因母丧归里。后补河南,主管辽饷。万历四十六年(1618),朝廷以对辽用兵为名加征田赋,此后逐年增加。鹿善继体察民生疾苦,对此极为愤慨。辽饷告急,欲上书朝廷以帑银补交之时,恰有广东一部银两运到,则愤然主张以广东银改充辽饷。万历帝震怒,遂降职、减俸,责令补偿,并外调他职,后归故里。

泰昌元年(1620),鹿善继恢复官职。不久,改任兵部职方主事,跟随孙承宗阅兵,后率兵至榆关(即今山海关),孙承宗任用鹿善继为参赞,后又拟调吏部,鹿善继拒绝。天启年间(1621~1627),宦官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专断国政排斥异己。孙承宗对此不满,欲举兵,魏忠贤恨之入骨,百般刁难。孙承宗终被排挤去职,鹿善继亦随之罢归。

崇祯皇帝即位后,鹿善继被召为尚宝卿,掌守宝玺、符牌、印章等事,未就职,擢太常少卿,管光禄寺丞事,后因病回家休养。崇祯九年(1636)七月,清兵围定兴,鹿善继主动入城守卫,城陷而死。赠大理寺卿,谥“忠节”。著有《鹿忠节文稿》、《四书说明》、《无欲斋诗抄》。


杨一桂(生卒不详)字寒质。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明万历年间进士。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1597~1605)任唐县知县。为官清正,善理民情。万历二十七年(1599)夏旱,杨一桂率下素、温家庄等沿唐河村庄村民,沿河滩开渠一道,引唐河水浇灌三庄农田千亩,获得丰收。激发了百姓开渠引水浇地的热情。翌年又旱,杨一桂复率唐县、完县(今顺平)百姓万余人开挖自西雹水引唐河水,到完县常丰村70多里的广利渠,一年渠成。

该渠经唐县、完县38个村庄,分设25闸,沿渠植柳12900株,惠及唐、完二县农民。在开渠过程中,杨一桂亲沿唐河勘察200多里,反复设计,绘制广利渠图说,整条渠道的勘测和几十座闸门、涵洞的设计,用工用料的筹算,均亲自操作。物料的购置、施工指挥、民工征调安排、支取物料、粮米等手续,无一不经他一人批拨调用。他采用借粮米供民工以食,购物料按受益村均摊的办法,经保定府批准,万历三十年(1602)二月一日动工。于西雹水村唐河东岸筑堤取水,在建南雹水过山沟水涧时,他设计出先架木为桥,再在木桥上架渡水槽的方法,使山水行其下、渠水行其上的渡槽引水法。西城子村北开卡1000余步,用人工数万个,开渠78里,达完县常丰村,是年四月渠成通水,赐名广利渠。是年秋河水瀑涨,堤坝、渡槽全部冲毁。九月又于渠首建一丈七尺石闸,加固17丈石堤至中流,又被冲毁。他再度设计,改用冬季在冰上围土筑堤法。是年冬,冰封河后,堆土冰上十余丈高,围成大土圈,来年春天冰消土落,再撤尽土圈内积水,昼夜在圈内施工不止。先铺设基石15丈,石闸台9座,分设9闸,建成后启闭自如。并重修南雹水桥。修成后共用食米500石,物料用资72万文,可浇唐、完二县农田190顷。

修渠期间,杨一桂日夜不离工地,奔驰星月之下,食宿道路之旁,工程告竣时,他累得吐血6日一病不起,病愈后他惦记着工程的维修和管理。提出:“河身渐下陷不治则渠废,渠口淤高不疏则渠废,腾桥冲断不修则渠废,城子梁塌不挑则渠废,山水冲决不补则渠废,乱规窃水不治则渠废”的管理议案,并为渠道用水各村制定了用水时间和管理方法。勒石立于渠首,以警后人。广利渠成,当地百姓为感谢杨一桂修渠之恩,自动出资在县城为其建生祠。这条广利渠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经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到西大洋水库建成,1960年唐河灌渠竣工后,广利渠主渠道才废弃,一直使用了300多年。


施朝卿(生卒不详)定州卫世袭指挥,任定州游击。依惯例,州军为春秋两防,练兵习武,疲于奔命。朝卿奏请抚按,改革此制,请免去春防,获准,军士感其德。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张守清聚党数千人,占据五台山。有司屡剿不克,施朝卿遣勇悍健卒10人,用计诛杀张守清,受到朝廷褒奖。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统军10万于釜山登陆,攻陷汉城,朝鲜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明朝廷以为,日本进攻朝鲜,意在图中国,于是遣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任防海御倭总兵官,率军救朝鲜。施朝卿奉命带兵士援朝渡鸭绿江。二十一年(1593)正月,中朝军队配合作战,光复平壤、开城。四月,光复王京及汉江以南大片领士,日军退守釜山。七月,明朝诏援朝兵还。师将归国,朝鲜王李盼以明军击倭有功,召集诸将宴别。施朝卿以是外藩王召,竟不赴宴。施朝卿官至左都督府佥事。后以事被遣,不久,赦回乡。游息林泉十余年。

李国木普(1585~1631)字元治,号续溪。高阳庞口村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历任詹事学士、经筵日讲官,官居朝中,粗食布衣,平易俭朴。以讲书经受皇帝赏识,于天启六年(1626)破格提拔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公。当时魏忠贤得宠,作威作福,朝廷内外许多官员争相献媚。

魏忠贤原籍肃宁,视国木普为同乡,竭力拉拢以作同党。李国木普坚持“避权术之私”,不与之交往,受到魏忠贤一伙的排挤。崇祯即位,知他有委曲求全以辅朝政之功,便予以重用,凡重大典册均出自他手。不久,魏忠贤伏法,但株连甚众。皇帝命他查办有关官员,同定逆案,免出冤滥。他对皇帝说:“先帝提拔我为日讲官时,曾力辞成命,时魏忠贤一伙结党营私,凡不依附他们的人,便假借圣谕,以泄私愤。幸陛下今能削除奸佞,天下一新。回想臣曾供职台司,一年之内,竟目睹忠奸同处,而不能挽救,自感愧无容颜当此重用,恳请罢免,以白臣心。”崇祯赞誉他“忠清端亮,诚然砥柱”,认为他可充任首辅,权衡重务,于是不改成命,他即竭力公平办案。

原国子监监生胡焕猷,因弹劾李国木普被革职。他不但不记前嫌,反而根据其才干向朝廷举荐,恢复其原职。是年,官左柱国、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他连上六疏申请辞官,获准后归乡。在乡下侍奉老母,并立家庙、置义仓,访少年同窗,游白洋淀,度过几年散居生活。逝后赠太保,谥“文敏”。著有《文敏遗集》3卷,由其子李霨整理成书,收入《四库全书》。


李乘云(?~1641)字腾州。高阳王福村(一说于堤村)人。少时读书,侧重治世之学,留心军事,旁及击剑之技,故文武兼备。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任山西浮山县令。简练乡勇,自成一军,境内“草寇”敛迹。后来,李自成起义军的一部攻打浮山县城,李乘云率练卒迎战,引弓射杀起义军头领。起义军退兵,浮山未克。之后,李乘云又领兵增援东平等县,解巡抚部将薛晋之困。因其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得到上司器重。崇祯十四年(1641),调任河南按察司副使,驻守禹州。是年十二月,李自成统农民起义军10万之众,连克鄢陵、陈留诸地后,兵临禹州城。李乘云率兵顽抗拒守,起义军昼夜攻城,造云梯攀上城垛,攻克禹州,他被活捉。起义军将其押往城外,他骂起义军为“贼寇”,并声称:“我为朝廷大臣,岂能向贼而跪?”遂被起义军乱刀杀死。皇帝闻之震悼,颁旨祭葬。高阳、禹州分别为其立祠,号“忠烈”。


王昺(生卒不详)高阳县城东街人。明万历十五年(1587)尚隆庆皇帝六女儿延庆公主为驸马。官至太子太师,掌宗人府事。他才华出众,但无勋贵之气。擅诗词创作及绘画,名闻朝廷。当时宫廷词臣董其昌、书画家陶望龄都与王昺交往密切。万历皇帝曾赠给他《帝王实录》及《历代名臣奏议》,王昺熟阅而心仪之。御史刘光复因罪下狱,王昺连连上疏为他申辩,以图解救,因而触怒皇帝,被革职。泰昌元年(1620)八月,光宗即位,孙承宗上疏请求宽恕王昺,说“王昺诚实坦率,为人廉洁方正,这使亲戚邻里脸上都增光彩,朝廷不予重用,岂不可惜?”故得以恢复原职。高阳县令唐绍尧,因违忤魏忠贤党,其祸不测,王昺即与李国木普尽力申救,使其免遭迫害。王昺逝后,高阳县城东街为其建“戚里坊”。著有《白洋诗草》、《谏草》等。


邢云路(生卒不详)字士登,号泽宇。安肃(今徐水)龙山人。5岁时诵读诗书,过目不忘。明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初任山西临汾县令,时逢大旱,百姓饥寒交迫,奔走他乡,他拨银赈济安抚灾民,并绘制河图,率众开凿,引水灌田数十里,旱情渐解。曾主持兵部武选,改革考场弊病,时人誉为“镜中曹郎”。升中州佥事、陕西按察司副使。他精通天文、地理、历法,任职期间,上书修改沿袭近300年的旧历法,万历三十八年(1610),被召入京,参加改历工作。在兰州建造6丈高的表观测日影,写成《戊申立春考证》一卷,提出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0日,和现代理论推算的精确值仅误差0000027日,即约一年差23秒。

辞官回乡后继续研究历法,深推古今,旁征博采,著有《古今律历考》72卷,有精辟独特的见解,校正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之误,成为一代全书。还著有《古今律历考》、《庚物冬至正讹》、《太一书》、《历元元》、《七政真数》等有关天文著作,另有《泽宇集》。


王登三(生卒不详)清苑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历任安阳、通许知县和兵部武选司主事、郎中,当时宦官魏忠贤窃取朝中大权,气焰熏天,他们网罗党羽,贪污纳贿,大兴冤狱,残害忠良。不少官员依附魏党。王登三主持正义,断然拒绝魏党30人经武选司谋取官职,遭毁谤贬官。后来魏党更加横行,满朝震恐,独有王登三奋然上书,历数魏忠贤的种种罪行,“乞正典刑,以抒公愤”。崇祯皇帝即位后,偶见在民间流传的《玉镜新谭》一书中有当年王登三的奏折,立即赐进宫召见,深表嘉许,擢升太仆寺正卿。但终因秉性刚直,不喜欢趋炎附势,时过两年便又罢官。逝于故里,葬于四里营。

孙铨(生卒不详)字次公。高阳西庄村人,孙承宗长子。由县学恩选为国子监生肄业,授山东高苑令。在任廉能有声,擒大盗,捍孤城,兴利除害,赢得高苑县民众一致称颂。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其父孙承宗殉节,孙铨奔丧故里,凡遇难亲属40余人均赖其办理。孙铨于颠沛之中,草草治丧完毕,立即赴京向朝廷请求抚恤。朝廷念清兵破高阳,惨及孙氏阖门,首命优卹。但因首輔薛国观从中阻挠,很长时间抚恤得不到落实,孙铨无奈只好叩见皇帝直陈,礼部方始題覆,国家为孙承宗按例祭葬,幸存妇孺得到了安置。

孙铨天性孝友,操行持重。居家节俭朴素,从不想被人看做是显贵之后。但凡遇军国大事,则带头倡议,即使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母亲王夫人患病,他衣不解带,亲自熬汤煎药,朝夕侍候在旁。妹妹出嫁时,暂且放弃为女儿置办嫁妆,拿出积蓄帮助妹妹操办婚事。其父在世时曾两次督师蓟辽,孙铨前往探望,其父部下有人向孙铨出重金行贿,以求疏通官职,孙铨严词拒绝。高阳城原是土城,县令与他商议,以砖砌城。孙铨带头捐砖20万块,县内富贾多为应和,不久全城皆用砖裹。使者告诸朝廷,朝廷特命建坊以纪。孙铨编纂完成《高阳太傅孙文正公年谱》后,不久逝世。高阳县和高苑都曾建名宦祠来祭祀他。


孙传庭(1592~1643)字伯雅,一字白谷。容城人,一说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进士,授永城知县,后调商丘,天启初年(1621)升吏部验封主事。权阉魏忠贤乱政时,他上书辞官,家居多年不出。崇祯八年(1635)任验封郎中、顺天府丞。当时因朝政腐败,灾荒连年,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相继起义,其中以陕西起义军力量最大,巡抚甘崇阔不能取胜,士大夫推荐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于是崇祯九年(1636)擢升佥都御史,巡抚陕西。三月到任后,开始围剿起义军。在周至县黑水峪俘闯王高迎祥及总管刘哲,解送北京杀害,起义军损失惨重。

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入侵北京,崇祯皇帝召洪承畴、孙传庭入援。总督卢象升战死后,孙传庭任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督诸路援军。兵部尚书杨嗣昌命洪承畴带领陕军总督蓟辽军务,孙传庭认为陕军弃家久留边防,非哗则逃,向杨陈述利弊,杨极为不满。正值孙传庭耳聋,请求返乡,杨嗣昌进谗言,崇祯大怒,将孙传庭下狱3年。崇祯十四年(1641)杨嗣昌征剿起义军,兵败自杀。次年,崇祯又起用孙传庭为兵部侍郎,二月授陕西总督。当时正值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襄阳、开封,崇祯促孙传庭出关征剿,孙传庭以兵部尚书及督师衔再度进军襄阳。由于官兵不满情绪日增,哗变于汝州,败归潼关。起义军乘胜追击,明军溃败,孙传庭阵亡。著有《白谷集》6卷、《鉴劳录》1卷。


张罗彦(?~1644)字仲美。清苑人。父张纯臣,历官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张罗彦中崇祯元年(1628)进士三甲第一名,授官行人,奉使旋归乡里。乡郡三次遭清兵侵扰,罗彦帮助当地官员守御城池,三次立功。后迁至吏部文选郎中。杨嗣昌几次借封疆事引用人员不当,张罗彦多次驳正。崇祯皇帝怀疑吏部行私,派厂卒经常在公署侦探,曹郎多因此被谴责,张罗彦独无事。迁光禄少卿,因被诬陷罢官归乡。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农民军进逼北京,保定府同知邵宗元召集通判王宗周及张罗彦等人商议守保定城,罗彦兄弟与宗元等歃血盟誓,决心死守。总兵官马岱出屯蠡县扼守要道,罗彦等纠集乡兵3000分区防守,其兄张罗俊守东城,罗彦自守西北,弟张罗辅为游兵。国家粮食不足,罗彦兄弟出私财相助。李自成农民军屡次遣人招降,罗彦兄弟防守益坚。农民军攻克北京城后,保定城中人心浮动,罗彦令每人在脖子上戴上一枚崇祯钱,以表示拥戴故主之志。农民军知张罗彦为谋主,呼其姓名,且射书劝降,罗彦不顾。

督师大学士李建泰于昌平降农民军后,奉命到保定协助农民军攻城,他率残卒数百,载饷银十余车,进入城中。农民军攻城益急,李建泰建议先向农民军投降。罗彦坚决反对,并亲自点燃西洋大炮反击,农民军全力攻打,城四面被焚,李建泰副将郭中杰做义军内应,保定城遂被攻克。张罗彦自缢而死。兄罗俊、弟罗善与罗辅等一门23口,城破后皆死。


王之仁(?~1646)保定人。曾任吴淞总兵,迁浙江定海总兵。明崇祯十五年(1642),海盗顾荣、廖二抢掠崇明,知县守备出战死。海盗将向江淮,断漕饷,皇帝下诏王之仁会应抚黄希宪共同讨伐,战于高家口大安河,接连取胜。清兵攻下杭州,之仁初议迎降清军,既而从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之约,首先率领所部入宁波,会孙熊兵一起向西行进。

东南很久没有发生过战争,百姓不知兵事,而诸军士兵多是纨绔子弟和市井无赖,众人既疑虑又恐惧。等到王之仁的部队经过,却是队伍严整,众心才安定下来。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遣举人张煌言赴台州,表迎鲁王朱以海监国。朱以海称监国于绍兴,以抗清相号召。封之仁武宁侯,进宁国公。当时诸帅争地争饷,吵闹不休,而敌兵临江却置之不问。王之仁上疏说:“起事之日,人人有直捣黄龙之志,乃一败之后,遂以钱塘为鸿沟。天下事尚何忍言?臣今日计惟有前死一尺,愿以所部之兵沉船一战,今日欲死,犹战而死,他日即死,恐不能战也。”

顺治三年(1646)三月,王之仁率水军在钱塘江上大败清军,乘胜进围杭州,不克,遂还。六月,南明各路军都溃散了,诸将也都逃了,只有王之仁一军还在,将由江入海。张国维与王之仁商议抽兵5000分守各营,王之仁流着眼泪说:“坏天下事者,方国安也。敌兵数万屯北岸,倏然而渡,孤军何以迎敌?惟一死而已!”于是载着妻妾、二子、幼女、诸孙沉于水中,而他捧所奉敕印,北面再拜,投于水中,张开旗帜,渡海至松江。清兵以为他是来投降的,护送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他峨冠大袖,坐着肩舆入城,从容去见洪承畴,说:“身为大帅,不欲暝死洪涛中,当毕于明处。”洪承畴让他剃发,他不从,而且大骂:“先帝设十三坛祭奠你,难道是祭狗吗?”洪承畴恼羞成怒,杀死王之仁。


王孙蕃(生卒不详)字三慈,号生洲。雄县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天启六年(1626)授北京昌平学正。昌平总兵委托他发放4营兵饷。当时明朝军中腐败,克扣军饷习以为常。王孙蕃却想革除弊端,按数发放。而监操营弁仍然依旧例克扣饷银,并给王孙蕃送去。他见后大怒,责令立即退回。明熹宗时,魏忠贤阉党专权,他不附阉党。崇祯初年(1628),阉党被翦除,王孙蕃升山东济宁知州,济宁位处运河咽喉。但因运河多年失修,漕运困难,船工苦不堪言。他到任后马上组织挖河筑堤,疏导漕运,专心治河。

当时济宁有一西库,存有9省上缴的治河工钱上千缗。此钱出入时照例有十分之一的私利是留给知州的,王孙蕃认为此是陋习,应该革除,他用这笔钱买漕米近万石。当时正值明末变乱时期,地方不宁,为保一方平安,他选拔训练城乡青壮年3万人,编成7营兵士,还修城池,挖护城河,保持当地社会稳定。崇祯七年(1634)因政绩卓著,被推荐任南京陕西道御史。两疏弹劾监军太监刘元斌的罪恶,使刘元斌因罪诛杀。

王孙蕃曾奉命巡视南京,清理库中虚冒粮食。北京沦陷后,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由福王监国,王孙蕃授江西巡抚,随后升佥都御史,任御史3年间,上奏疏50道。明亡后,隐居山林,著书立说,钻研《易经》,自号“居易道人”。年82去世。

梁以樟(1608~1665)字公狄,号鹪林。清苑人。与其兄以棻、弟以桂,都知名于世,当时号“三梁”。而以樟更加出众,8岁在家塾读书时,墙壁开裂,他作《壁裂歌》:“壁猛裂,龙惊出。”见者都十分惊奇。16岁补弟子员,受到左光斗的赏识。

明崇祯十二年(1639)乡试第一,第二年中进士。命试骑射,进士都是书生,没有练习过,只有梁以樟跃马弯弓,连发三箭,箭靶应声而破,观者为之惊叹。授河南太康知县。当时正值明末,朝政腐败,加之河南旱蝗灾相加,百姓无法生活,以至人相食,起义此伏彼起,四处劫掠的小股武装比比皆是。不少人认为梁以樟去上任是危险的,只有佥都御史史可法认为他有经世的才略,劝他去赴行。到任后,练乡勇,修城堡,严保甲,招募敢死士,用半年时间剿平境内的几十个打家劫舍的小股武装。他奉调商丘,当时李自成攻开封,未能攻破,于是东攻归德府(治今河南商丘)。梁以樟率军民守城血战三昼夜,城被攻破,梁以樟妻张氏率家人30口自焚死。梁以樟也受重伤,昏死于乱尸之中,苏醒后被商民救出,逃至安徽。他曾数次上书南明小朝廷,建议始终得不到回应,他忧愤成疾。史可法荐举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扬州陷于清兵,史可法被杀。以樟遂与兄以棻隐居宝应的葭湖,买田数十亩,躬耕自给。

清初,召用明臣,梁以樟才37岁,朝廷权贵致书劝他入清为官,他不赴。自筑一室,取名“忍冬轩”,每天与孙尔静等在内讲学,与当地名士相过从。晚年与乔出尘、陈钰、朱克生、刘中柱结成文字社。逝后,乡人王洁、王源兄弟集其理学、经济诸书及诗、古文合为一编,称《梁鹪林先生全书》,传世的仅有《卬否诗集》。


王正中(?~1667)字仲扌为。保定人,王之仁的侄子。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游历至高唐州,正值清兵南下,转运银杠也避入高唐。清军包围了高唐,知州认为银杠早晚都是敌人的,不如献给敌军,以免一州男女老少遭屠杀,王正中在议定书上签了字。清兵退后,他因此事入狱,数年后才出狱,知长兴县。浙西失守后,避地绍兴。南明鲁王到绍兴后,以兵部职方司主事知余姚。余姚当绍宁山海冲要之地,军将往来剽掠抢夺。王正中设兵弹压,约束各营取饷必须经县,否则以盗论。

总兵陈梧败于嘉兴,渡海掳掠百姓,正中派兵打他。百姓也奋起杀了陈梧,朝议归罪正中。黄宗羲力争陈梧被杀是因为惹起众怒,正中没有罪,才没给他定罪。此后王正中又用各种方式平息了几场乱兵骚扰,使余姚免除大祸,百姓感恩戴德,视他如父母。擢升监察御史。王正中短小敏捷干练,勇于任事,而采取的措施也很得当。他曾在狱中随福建人柯仲炯学星象,数年后通天官、律吕、星象、壬遁等。他喜欢读经世致用的书,曾受学于著名学者黄宗羲。黄宗羲曾赞叹:“传吾绝学者,仲扌为一人耳。”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山中,与一批明遗民共往来,以种田行医为生。著有《周易注》、《律书详注》等。

(编辑:保定方志)
  • 上一篇:金、元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