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十章 “学生城”的由来 蜚声海内外的私立同仁中学

更新时间:2020-02-03 11:12:43点击次数:234709次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保定的基督教公理会委任孟省吾在保定南关止舫头村创办初等小学堂,名同仁学堂,后称同仁高小。1924年秋,杨绳武从燕京大学毕业,返回母校同仁高小任校长,他就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将同仁高小改为同仁中学。

杨绳武(19001968),原名杨恩洪,又名继宗,字绳武,清苑县田各庄人,早年家境贫寒,但俭朴用功。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因成绩优异,与冰心一起被燕京大学校长授予裴多斐荣誉金章。在燕京大学,他发起成立教育研究会,聆听美国教育名流杜威的演讲,并结识了教育家陶行知。

杨绳武回到保定任同仁高小校长后,即创办同仁中学,并决定当年招收初中班。并制定校歌《博爱》,其歌词为“天覆地载,日月照临。春风化雨,一视同仁。”刊登在学校校刊《仁声季刊》1925年创刊号上。并制定了“勤朴谦谨”的校训。

杨绳武将施政和待人接物简括为四句话:经济公开,校务共管,勤朴持己,忠厚待人。当时,一般学校多不务实际,抄袭成法,所以没有良好的效果。杨绳武受聘母校,创办同仁中学,就是要试验新教育方法,实施自己的教育理想。他脚踏实地、大刀阔斧地作了如下工作:

1、成立教育研究会。当时教职员中,多数没有读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为便于集中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试行新法,杨绳武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教育研究会,规定研究程序和参考材料,然后就研究专题进行分工,各负其责,分别展开,定期开会,报告心得,讨论问题,有时也请教育专家做专题讲演。

2、改良宗教教育,在教育厅立案。同仁学校和其他教会学校一样,都没在政府立案,而且都以《圣经》为必修课,强迫学生遵守宗教仪式。杨绳武认为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思想品性的陶冶,不仅益处很小,而反有不良影响。所以不顾舆论的反对,在学校废止强迫式的宗教教育,而以基督博爱牺牲精神为准则,积极培养学生纯洁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在直隶省教育厅申请立案。19259月,省教育厅批准了立案,取得了办学的合法地位,开了教会学校立案之先声。当时同仁中学董事长是华北基督教公理会美国牧师高厚儒,就立案问题与杨绳武出现了分歧,发生激烈争吵。许多保守的前辈,都把“离经叛道”的罪名加在杨的身上,于是教会对学校的津贴也予以撤销。杨绳武决定缩减学校开支,以学费养学校,渡过难关。直到5年以后,华北各教会学校大都仿效他的办法,改良了宗教教育,相率在官厅立案。

3、设立董事会,共渡难关。立案后,保定同仁初级中学改为保定私立同仁中学。由于教会切断了同仁中学的经济来源,学校面临严重的经费困难。为将学校办下去,杨绳武精心运作,得到保定各界的援助,专门成立校董会,教师工资低、任务重,设立高中班后,每人每周授课多达30节。杨绳武又善于团结同事,处处以身作则,所以毫无怨言,戮力同心,共渡难关。

4、试验道尔顿制。1925年春,保定同仁学校在初中一、二年级和高小一、二年级试验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人柏克赫斯特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制度,其措施是:把教室变成作业室,摆出学习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用;废除教师授课,把学科内容按月分解为作业大纲,由学生按规定的进度和要求自己学习和完成。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各科教师在各科作业室等候学生提出疑问,予以解答。进度快、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其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5、倡办男女合校。当时在华北各中级学校,没有实行男女合校的,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很少。就保定来说,当时有12所省辖公私立中级学校,仅有一所女子师范,即省立女二师,每年招收新生不过五六十人。另外,杨绳武的母亲张心慈创办的保定培基女校,立案未获批准,校长虽几易其主,但毕竟是他母亲所创,正处进退两难之际。为倡导男女平等观念,杨绳武再次冒“离经叛道”的罪名,大胆将面临停办的培基女校接收过来,19292月,实行男女合校,开了保定男女合校的先河。经过三年努力,精心治理,学校出现了秩序井然和一派盎然向上的局面,男女合校得到社会的承认。

同仁中学实行一系列改革后,杨绳武给老朋友陶行知写了一封长信,讲述了同仁中学的做法和自己的认识,陶行知很快给杨绳武复信,热情称赞和大力支持杨绳武的创举。复信使杨绳武异常兴奋,特别是读到“已经照章立案,至为钦佩”等肯定与鼓励的话,感到有了知音,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增添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陶行知关于经费问题贡献了很好的意见。于是,杨绳武在同仁中学的改革和试验,很快驶向快车道。

正值同仁中学处在男女合校的舆论漩涡中时,檀香山可可商人顾德经保定教会介绍来校参观,深为教职员工的办学精神所感动,捐资1万美元作为兴建讲堂之用。讲堂按杨绳武的规划建成讲堂院,四面有教室,共12间教室(当时10间为教室,1间为化学教室,1间为教员预备室),新讲堂1929年秋落成,取名“顾德堂”。顾德堂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保定一中,1989年学校整体改造时拆除。

1930年秋天,为出入方便,杨绳武率领学生将顾德堂北面羊圈高坎处挖开,用一周时间,开出高台阶,并于高台阶之上兴建了校友门。校友门由校友师生捐资筑成,红门明柱,雕梁画栋,北面正对同仁中学大门,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巍然挺立,成为保定教育历史文物。

杨绳武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每天要参加户外体育运动。并千方百计扩大运动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锻炼项目和场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使同仁中学的运动竞技水平名闻遐迩,标枪、铁饼,短跑、长跑,足球、篮球等许多项目在华北称雄。1926年,南开大学篮球队曾来保定,与同仁中学切磋技艺。1927年北师大“飞虎队”和中国大学篮球队,先后来同仁中学赛球。

杨绳武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新教育大纲》,明确提出“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的办学宗旨。

为学习实用的知识,同仁中学设有化工厂,利用课外时间由化学教师赵芳亭指导学生制造肥皂和化妆品。市民见到同仁中学制造的肥皂和雪花膏、蜡烛之类产品,争相购买,激励了师生的学习、劳动积极性。

为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造就大批懂科学种田的新式农民,学校在附近南大园刘家疃购地14亩,建立农业试验场,由教师和聘请的农艺技术员指导学生栽培果树,练习嫁接,培育优良品种。同仁中学培育的“八一一”优良谷种,无偿送给当地农民,受到农民的好评和欢迎。学校还购买了一辆旧小汽车,作为学生学习驾驶和修理汽车之用,在那同仁中学创办的《仁声季刊》个时代无疑是超前的实用技术。同仁中学在保定的商业中心马号商场设立了无线电门市,这是学生实习基地。学校购买了十几辆自行车,四五台电影放映机,学生组成小组,到农村义务放映电影,送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图书资料,宣传科学和卫生知识,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学校还购置大量农具,杨绳武和教师带领学生去修桥补路,参加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劳动技能。学校还开办了医务室,设立宝光诊所,组织女生医疗护理队,为百姓看病。

校办刊物《仁声季刊》则是学生习文写作,发表言论,增长才干的文科基地。此外还有体育、歌咏、美术、文艺、书法等各种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了知识领域。

杨绳武的教育思想和在同仁中学的教育实践,较好地解决了教育与生活、社会与学校的关系问题。他新的教育理念,与生活、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的办学宗旨,引起国内教育界人士的密切关注。来同仁中学参观,甚至留住校内考察研究的日渐增多,美国的杂志也介绍保定同仁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绳武毅然投身抗日洪流,离开了自己艰苦创建、苦心经营的同仁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收管了保定同仁学校,在这里成立了兴亚中学。不久,又改成河北保定中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同仁中学复校,保定中学迁出。19481122保定解放,1123,人民政府召集保定各校师生成立联合中学,开始上课。19492月,冀中行署召集保定市所有教职员工在同仁中学集训,集训结束后,分别组成一中、二中、女中和保定师范。以同仁中学、保定中学师生为主成立的保定一中在同仁中学校园诞生。

除上述学校外,1902年在保定创立的直隶巡警学堂,是全国最早的警察学校。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统计,保定城内有官立和公立(不含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各类学堂已有33所之多。总括清末以来保定的教育,门类齐全,学校众多,教育教学质量在直隶(河北)乃至全国很有声望。

任何一场革命或变革,总有一个首发之地,他来得早,行得快,声势浩大,声名显赫。中国传统的旧教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府学、州学、县学和书院、义学、私塾等,向新型教育——学堂转型过程中,直隶省城保定一马当先,大有“惟马首是瞻”的形势,正是这种形势,铸就了保定在中国新教育入口处的辉煌,保定“学生城”的美誉也就流传开来。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