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古代、近代人物 > 历史人物 > 正文

崔蔚林

更新时间:2013-01-22 11:54:00点击次数:4414次

崔蔚林(1634~1687)字夏章,号定斋,又号玉阶。新安(今安新)人。其父崔九围为清初大儒孙奇逢弟子。崔蔚林少时即喜好读书,学习勤奋。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受学者熊赐履影响,开始钻研宋明诸儒学说。寻升弘文院侍读,晋侍读学士。不久,又转翰林院侍读学士。康熙初年(1662),迁侍讲学士。后回乡省亲,曾与新安学者杜越论学,杜越赞其辨学“猛勇深细”。假满回京后,更一心研究诸经,尤潜心于《易》学。

康熙六年(1667),他前往河南辉县夏峰村从孙奇逢求学问。孙奇逢认为,王阳明学说与程朱理学可"相济为用",两派学说相互并不牴牾,如果存一说废一说,“是有春夏而无秋冬矣”。孙奇逢兼采陆王程朱之说对崔蔚林影响很大。崔蔚林在苏门夏峰居留期间,除与奇逢论学外,还遍游山川景物,自谓有“春风舞雩之乐。”后回乡养病,更是潜心研究《易经》,并颇有所得,认为太极图说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病愈后,崔蔚林返京补原官,并奉诏撰《易经讲义》。从此,除入朝外,即闭门谢客,殚思竭虑,对《易经》中的一卦之大旨,爻、象之细微道理,无不反复推求。康熙皇帝对崔蔚林的学识和为人颇为赏识,先后赠以貂裘、文绮、珍果诸物。崔蔚林认为学有三关,即“义利”、“毁誉”、“死生”,晚年又认为,其实只“义利”二字就足够了。

一日入朝值班,忽患中风,手脚俱瘫,三日后方能说话,于是要求退休。回乡后病中仍好学不断。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688年1月25日)病卒。著有《四书讲义》、《易经讲义》、《解易》等书。

(编辑:admin)
  • 上一篇:贾珍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