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人物长廊 > 现代、当代人物 > 外国友人 > 正文

柯棣华

更新时间:2013-02-19 11:34:00点击次数:223521次

柯棣华(1910~1942)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Dwarkanath S. Kotnis)。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镇人。1936年格兰特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生理学助教。1938年9月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中国。为了表示援华抗日的决心,他在柯棣后面加了一个“华”字,即柯棣华。9月17日到达广州,后经武汉,于1939年2月12日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是年12月赴晋东南抗日前线,在张店战斗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把手术台设在前沿阵地,及时抢救伤员。

1940年3月,柯棣华到达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他随军迂回转战,东至运河,北抵长城,闯过道道封锁线,参加了多次战斗,抢救和治愈了无数伤病员。仅在涞源县一带为时13天的激战中,就接收了800多名伤病员,施行手术558人次,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同年6月,他在唐县参加了白求恩大夫陵墓落成揭幕式后,印度政府来电催他回国,他决心向白求恩学习,留在中国献身于反法西斯事业。

柯棣华后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外科教员。1941年1月,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对冀中平原发动了极为残酷的“扫荡”,他和抗日军民一起行军、作战、抢救伤员,按照普通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于同年7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此期间,他的癫痫病多次发作,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但仍在艰苦环境中带病编完《外科总论》。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来继续工作。他说:“我这点病算不了什么,我一分钟也不愿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不幸于1942年12月9日在唐县葛公村病逝。30日,延安各界召开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赠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1942年12月17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葛公村为柯棣华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和送葬仪式。1943年7月,在唐县军城晋察冀烈士陵园为他修建了陵墓。新中国成立后,柯棣华的灵柩迁葬于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

(编辑:admin)
  • 上一篇:林迈可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