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涿州市—文物遗存

更新时间:2012-09-07 13:40:00点击次数:13867次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息繁衍,久盛不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有新石器时代以来各时期的遗址、遗迹,有雄伟壮观的塔寺宫庙,有历代名人的故居故里,有明清帝王下旨或口谕建造的宫寺桥闸。据涿州市有关部门文物普查统计,至2006年6月,涿州市有不可移动文物14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一般文物保护单位71处。2008年,涿州古城墙和永安寺塔又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古墓葬

青岗遗址:位于东仙坡镇青岗村西南。高出地面3~5米,西南高,东北低,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文化层厚0.8米。遗址有文化层、红烧土层等。遗物有陶片、瓷片、瓦片等。第一期陶片以细泥红陶为主,有较少量的夹砂灰陶,均为素面。器形有钵、鼎、壶、盆等,其中红顶钵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代表器物。第二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和弦纹等,器形有鬲、盆、罐等。第三期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主要纹饰有绳纹和弦纹;器形有鼎、罐、盆等。遗址时代为新石器至战国。2001年2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村遗址:位于东仙坡镇杜村东北。高出地面约3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文化层厚1.5~2米。遗迹有灰坑、红烧土及夯土。采集标本有石铲、石斧、红褐陶双耳罐、鬲足、绳纹小口罐、陶豆柄、绳纹板瓦等。出土有红褐陶鬲、矮足红陶鬲、夹砂红陶绳纹罐等完整器物。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遗址。但已严重破坏。2001年2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半壁店墓群:位于涿州市区南部半壁店村、西管头村一带。20世纪40年代,尚存地面封土40余座,当地人俗称“疙瘩窝子”。现仅存5座,重点保护范围是半壁店村东、东管头村北四号封土周围1500米;一般保护范围在重点以外周围500米。当地人平整土地时挖掉封土,其下大都有砖室,有的是单室,也有的有耳室、墓道等;墓内曾出土过陶兽、陶灶、陶仓、五铢钱及各种陶器。系东汉时代墓群。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官庄墓群:位于高官庄镇北高官庄村北。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0米,原有封土已平掉,现高出地面约0.5米。经调查,多处砖室已被人拆毁,文物流散。认定为汉代墓群。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庄古墓:位于双塔办事处史庄村。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旧志及原墓碑记载为明代兵部尚书史道之墓。原有石像生、石碑、石牌坊等,20世纪50年代仍排列于神道,“文化大革命”时埋于地下。墓址为菜地及民房所掩。1982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楼桑三义宫:俗称楼桑庙,位于松林店镇楼桑庙村。始建于隋代(关于三义宫始建年代,明清时期的史书与碑文记述为唐乾宁四年,涿州市档案局原局长刘桂郁于2001年考证为始建于隋代,见其《以讹传讹500年》一文)。初名“蜀先主庙”,元改名“汉昭烈帝庙”,明更名“三义宫”。金、元、明、清均有修葺。原建筑占地2.7万平方米,坐北朝南,自南而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后殿,是一座有三进院落和30余间殿房的建筑群,是祭祀三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祠堂。从前,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刘备生日。一说是刘、关、张三结义的日子),这里举行迎神庙会,名为“楼桑春社”。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建筑只剩一座书有“敕建三义宫”的山门、院内明代重修碑以及“风雨竹”碑。

原三义宫建筑,山门为歇山式布瓦顶小式建筑,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山门外面正中有匾额“敕建三义宫”。山门内有马神殿三间,为悬山小式建筑,内有红白两匹木雕马,一为刘备之“的卢”,另一为关羽之“赤兔”,马旁均有马僮一名。后有正殿五间,祀刘、关、张。东配殿祀关羽,西配殿祀张飞。后殿当中塑武侯诸葛亮及庞统;西三间为后主刘禅、关兴、张苞“少三义”;东三间为孙尚香和甘糜二夫人。原有风雨竹碑,初看是幅竹画,左边一丛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拂,名为“风竹”;右边一丛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是为“雨竹”。细观则可发现,两丛竹叶组成了四句诗:右为“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左为“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相传为关羽身陷曹营后,曹操劝降时,关羽以此答之,巧妙地以画赋诗,以诗抒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傲骨情操。

千百年来,刘关张桃园结义成了仁义忠勇的化身。三义宫一直为京畿名胜,曾吸引历代帝王将相和贤达名流,来此感受天下英雄气、人间忠义魂,并留下了许多诗文。1997年7月,三义宫遗址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传承历史文化,1995年9月开始依原貌修复三义宫,1998年10月正式对游人开放,2001年2月,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完善,同时恢复了三月二十三传统庙会。三义宫作为涿州旅游一大亮点,游客逐渐增多,满足了国内外游人瞻仰古景、追念前人的愿望。

涿州学宫:位于涿州市区文昌祠街。是涿州现存古建筑中唯一大式砖木结构建筑。学宫始建于唐代,金、元、明、清均有修葺。原庙规模宏大,有大成殿、东西庑、戟门、名宦乡贤祠、神厨、祭器库、泮池、石桥、棂星门、文昌祠、启圣祠、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尊经阁、敬一亭等,是一组有60余间殿堂的古建筑群。1987年文物普查时,仅存大成殿,其余毁坏已久。大成殿四周为涿州市医院。1990年,学宫殿前发现历代修葺学宫石碑5通。1991年市政府拨款对学宫过厅进行了修葺,但大成殿顶部两坡瓦件破损,椽飞已朽。1993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市医院投资重修了大成殿,时涿州市档案局局长刘桂郁和文保所所长杨卫东合作撰写了《重修涿州孔庙大成殿记》碑文。

涿州双塔:位于涿州古城东北隅。两塔南北对峙,南塔称“智度寺塔”,北塔称“云居寺塔”,因寺而得名。史载两座寺院建于唐代,不知毁于何时,各仅存佛塔,合称“涿州双塔”,均为八角形仿木结构楼阁式空心砖塔。南塔五级,通高44米,始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北塔六级,通高56米,始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两塔内壁皆雕有佛像和壁画,每层均辟有东西南北四个券门,每级八角下悬大铁铃,檐下悬小铁铃,迎风叮咚作响。双塔均呈辽代建筑风格,历史上是涿州代表性建筑。由于双塔造型优美,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赞咏,“双塔晴烟”为“涿州八景”之一。

1996年按国家文物局指示,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委托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双塔进行全面勘察测绘,并制定了加固修缮方案。2001年3月18日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负责施工的双塔修复工程正式开工。截至2005年8月南塔完成主体修复工程,开始北塔的修复。2001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涿州古城北1.5公里处,横跨拒马河,为九孔单路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名“巨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天启六年(1626)桥毁又重建。其后因河道南移,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直隶总督方观承奉旨在旧桥南建九孔新桥,且向南延砌堤型引桥,下设涵洞22个;北侧将旧桥按涵洞形制改砌与新桥相连,设有涵洞18个。桥两端有牌楼、茶亭、御碑亭等建筑。桥北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六柱攒尖式,黄琉璃瓦顶,内有“乾隆御敕”石碑一通,乾隆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石碑为李鸿章书“永济桥”。横跨北引桥,有八柱大厅一座,俗称“九间厅”。厅上北面匾额书“千间大庇”,其联云:“永济锡嘉名经宸翰荣颁玉蝀金鳌同瞻胜概;雄州当要辖仰神畿高拱梯山航海咸底荡平。”南面书“一叶通津”。柱上对联为“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亿苦;二千年旧郡河梁落日车停片刻感怀多”。桥南端有牌楼一座,北面匾额“黄涧清风”,南面匾额“万国梯航”。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永济桥建成后,在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多次修复,设置一如往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1917年洪水,御碑亭在“文化大革命”初拆毁。

由于该桥跨度大且造型优美,远看似一道彩虹横跨两岸,被誉为“拒马长虹”,是“涿州八景”之一。2004年12月,涿州市文物部门对永济桥及两端堤型引桥进行了初步探查与试掘,同时发现御碑亭平台遗迹。永济桥由主桥、南北引桥,全长627.65米。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亲笔题词“中国第一长石拱桥”。2006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胡良桥:位于东仙坡镇下胡良村南胡良河上。桥长69米,宽9.14米,由分水石至桥面高4.43米,为单路五孔石桥。桥两侧有望柱、栏板、地袱,望柱头雕方形卷叶,栏板、望柱各33块,均为素面无饰。桥下有五个孔,中孔最大,其余孔由中间向两侧递小。胡良桥始建年代与拒马河桥相同,均为明万历二年(1574)。1993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涿州药王庙、清行宫:位于涿州市区南关。此处原有三组建筑,西部为药王庙,东部为宝庆寺,后改作行宫;中部为三义庙。现三义庙已无,仅存药王庙后殿一座,行宫中殿一座及中殿前假山。

据《涿县志》载,药王庙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该庙前祀神农,中祀弥勒,后为大悲阁八十一楹,共三进院落。每年四月、十月有庙会。初系明朝月空和尚经手建立,后传至十二代明宽和尚,于庙东院开设丛林,定名曰“宝庆寺”。由于大悲阁倾危,于1939年拆除改为平殿,额书“大放光明”。现存建筑为单檐硬山小式建筑,布瓦顶。建筑面积为762.38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9.7米,前檐高5.3米,建于高3.35米,东西长32.10米,西北宽23.75米的包砖台基上。

殿为九檩大木小式作法,前廊彩画为龙锦枋旋子烟琢墨石碾玉,廊骨明间、次间、稍间等均为雅伍墨旋子彩画。前廊东西廊芯绘有哼哈二将像;明间走马板绘水墨云龙戏水图;东西次间分别绘月空和尚择地建庙图和乾隆皇帝驾幸涿州兴建行宫图。1986、1989、1990年省文物局先后三次拨款维修此殿,并重立清代道光年间重修药王庙碑一通于月台上面东侧,碑文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丹。2001年2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行宫位于药王庙东院,原名宝庆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建。清乾隆皇帝南巡,改寺为行宫。据州、县志书载:行宫原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建筑为宫门、假山、中殿、后殿。宫门内东西有两廊,直达假山。中院有东西配殿,后院也有东西配殿。后院有土阜,上有小亭,土阜西侧有一小楼。现存中殿,大木小式单檐布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宽21.05米,南北长11.70米,月台至前檐高5.18米。屋顶吻兽皆无。殿内彩画为苏式,具有明末清初的特点。1993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涿州市永安寺塔:位于刁窝乡塔照村北。俗称“塔儿照塔”。原为永安寺内建筑物。原永安寺坐北向南,包括山门、前殿、门楼、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毁于1952年。现仅存佛塔一座。塔为八角密檐式砖塔,由塔座、塔身、密檐三部分组成。残高19.1米。塔基呈须弥座式,高3.5米,围长24.8米。因年久风化及人为破坏,其砖雕纹饰已残破不全,失去了原有面目。塔座顶层砖雕两层硕大的仰莲莲瓣以承托塔身。塔身层高3.6米,正南面辟券门佛龛,高2米,宽1米,壁厚72厘米,龛壁正面墨书“界纳须弥”四字。其他各面间作砖雕隔扇券门及破棱盲窗,每窗上方嵌石刻梵文。第一层檐置砖雕双抄五铺做斗栱,每面三攒挑出塔檐,且檐椽皆为木质。以上各层叠涩出檐,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减速。据残存木角梁判断,此塔应为七层密檐。因塔顶层破损严重,塔刹形制不详。此塔虽未见各种文献记载,但其建造工艺和艺术风格均与智度寺塔、云居寺塔相同,尤其是砖制斗拱形制做法完全一致,应为辽代建筑。2008年10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