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人物志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隋唐五代

更新时间:2019-12-31 22:44:58点击次数:245413次

刘昉(?~586)博陵望都人。父刘孟良,仕北魏为大司农卿,从魏孝武帝入关,被宇文泰任命为东梁州(治今陕西安康西北)刺史。刘昉性轻狡,有谋术。北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周宣帝即位,以技佞见幸,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

周宣帝病重,召刘昉与颜之仪嘱托后事。周宣帝口哑不能说话。刘昉见周静帝年幼,不能担负治国重任,又见皇后父杨坚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划,引杨坚辅政。杨坚固让,刘昉说:“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杨坚遂从。杨坚为大丞相,执掌朝政,以刘昉为司马。刘昉又用计使周宣帝弟汉王宇文赞离开宫廷归还府第。杨坚以刘昉有定策功,拜其为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腹,赏赐丰厚,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目,称为黄、沛。刘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加上性情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日盈其门,而对政务则不甚用心。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杨坚用兵讨伐,欲用刘昉监军,刘昉推辞未曾为将不肯前往监军,从此恩礼渐薄。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也先后起兵反对杨坚,杨坚日夜筹划,调兵遣将,废寝忘食。而刘昉游逸纵酒,丞相府事务多所遗落,为杨坚所恨,以高颎代为司马,对其更加疏远。杨坚代北周称帝建隋朝,进刘昉位为柱国,改封为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再任使。

刘昉自以为佐命元功,中间被疏远,很不自安。后遇京师饥荒,隋文帝下令禁酒,刘昉使其妾赁屋,当垆酤酒,被治书侍御史梁毗弹劾,有诏不问。刘昉郁郁不得志,与失职怀忿的上柱国梁士彦、宇文忻相交往。又与梁士彦谋反,许推梁士彦为帝,谋划泄漏,隋文帝穷治其事。刘昉自知不免于死,默然无对。开皇六年(586)闰八月,刘昉伏诛,家财田宅被抄没。


灵裕(518~605)定州曲阳人。俗姓赵。幼习儒学,18岁在赵郡(治今河北赵县)应觉寺出家为僧,长从道凭学地论。具戒后,多方拜师,广泛学习,通晓大统法等前所未闻的佛教知识。此后,专攻《华严》、《涅槃》、《地论》律部,并精通儒家经典,一时著称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灵裕经常博采旧解,穿凿新异,讲说则意存纲领,而不在寻章逐句地解释,因此打动了各方面的人物,被称为裕菩萨。

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灭佛,灵裕如丧考妣,引同伴20余人,居住在聚落中。夜里研读佛教理论,白天谈儒家五经。因灾荒绝粮,灵裕著成一卷占卜书,事占卜以取钱活命,以每天得米2升为限。隋朝复兴佛教,灵裕在燕赵游化宣传。开皇十年(590),被召入京师(今陕西西安),不久辞归,居住于相州(治今河南安阳)演空寺,以讲说为务。大业元年(605)正月二十二日去世。灵裕一生研读佛教经典,宣扬佛教教义,著述甚多,主要有《十地疏》、《四分律疏》、《华严疏》、《众经宗要》、《大乘义章》、《圣迹记》、《佛法东行记》、《安民论》、《灭法论》、《齐世三宝记》等。


卢思道(约531~586)字子行。幽州涿(今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的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一生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卢思道诗可分为古诗、乐府两类,风格也迥然不同。乐府诗大多模仿南朝艳情诗,明显受到南朝诗华艳软媚的影响;但其《从军行》变传统的五言短诗为七言长篇,把征人思妇的乡思离愁与常年不断的征战生活结合在一起,融柔婉轻倩的情调于刚健俊逸的气势之中,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文风。开初唐七言歌行之先声。古诗多为赠别、应酬、咏物,内容无甚新意,但善于从苍秀清远的景色中寻味一种凄迷的情调;《听咏蝉篇》以蝉声的哀嘶对应游子的悲鸣,用蝉的高洁反衬尘世的鄙俗,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今存《卢武阳集》。


卢恺(?~592)字长仁。幽州涿(今涿州)人。其父卢柔为魏中书监。卢恺聪明孝友,很有才干,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后袭爵为容城伯,食邑1100户。从齐王伐北齐,卢恺游说下柏杜镇,迁小吏部大夫,增邑700户。转内史下大夫,再转礼部大夫,为聘陈副使。原使者多从陈国礼节,卢恺为使,都依北周礼仪,陈人不能使其屈服。建德四年(575)秋,为李穆攻拔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北)、柏崖作露布,十分得皇帝欢心。不久授襄州(治今湖北襄樊)总管司录,转治中。大象元年(579),征拜东都吏部大夫。隋开皇初年(581),加上仪同三司,除尚书吏部侍郎,进爵为侯,仍摄尚书左丞。每有疏奏,侃然正色,虽逢喜怒,不改其常。隋文帝赞美卢恺有为吏才干,给予赏赐,并加散骑常侍。开皇八年(588),隋文帝亲自考察百官,以卢恺为上。开皇九年(589)七月,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国子博士何妥上奏苏威阴事,卢恺坐与苏威朋党,被关进监狱。卢恺为自己辩白,触怒隋文帝。十二年(592)七月,被除名为民,不久逝于家中。


卢贲(生卒不详)字子征。卢思道族弟。他略涉群书,颇解音律。北周时,袭爵燕郡公。后历任鲁阳太守、太子小宫尹、仪同三司、司武上士。宣帝初年(579),加开府。他为隋文帝顺利受禅立下功劳,所以隋朝建立后,即命卢贲清宫,典宿卫。卢贲奏改周代旗帜,青龙、驺虞、朱雀、玄武、千秋、万岁之旗,都是卢贲所创。不久拜散骑常侍,兼太子左庶子、左领军、右将军。当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卢贲心中不满。即联合人谋划整掉高颎和苏威,并谋立晋王杨广,事情泄露,隋文帝穷追此事,卢贲被除名为民。一年多后,卢贲恢复爵位,任检校太常卿。他上表改定宫中音乐,奉诏删定周、齐音律。后相继任郢州(治今湖北京山)、虢州(治今河南灵宝)、怀州(治今河南沁阳)、齐州(治今山东济南)刺史。著有《乐书》。


杜台卿(?~597)字少山。中山曲阳人,杜弼次子。杜台卿性情儒素,好学博览,以“雅道”自居。北齐时历任司空西阁祭酒、司徒户曹、著作郎、中书黄门侍郎。武平末年(580),迁卫尉少卿兼国子祭酒,领尚书左丞。他主置文林馆,引文学之士撰《御览》360卷。周武帝平齐后,回归故里,以《礼记》、《春秋》讲授弟子。隋开皇初年(581)被召入朝,编著《玉烛宝典》,文帝观后大喜,赐绢20匹,并欲加封,他以患耳聋为由不愿受职,请修国史。文帝应诺,拜著作郎。历经14年艰苦努力,修《齐记》20卷,著有《杜台卿集》15卷。开皇十四年(594),奏请文帝请求退休,文帝下诏让他带职还乡,卒于故里。


卢昌衡(约534~605)字子均,小名龙子。幽州涿(今涿州)人。其父卢道虔为尚书仆射。卢昌衡博涉经史,精草书行书。与从弟思道,为宗族精英。17岁被魏济阴王元晖业召补太尉参军事,兼外兵参军。北齐时,历任平恩(今河北丘县东南)县令、太子舍人。不久,为仆射祖孝征所荐,迁尚书金部郎。后兼散骑侍郎,迎劳北周使。周武帝平北齐,授为司玉中士,与大宗伯斛斯征修礼令。隋开皇初年(581),拜尚书祠部侍郎。隋文帝曾大集群臣,令自陈功绩,人人都自我称誉,只有卢昌衡无言。

陈朝使者贺彻、周氵贲相继来聘,卢昌衡经常奉命接待。出为徐州总管长史,甚有能名,被吏部尚书苏威称为:“德为人表,行为士则。”曾行至浚仪(今河南开封),所乘马被一牛所触而致死,牛主陈谢,求偿其值,卢昌衡拒而不受。转寿州(治今安徽寿县)总管长史。为总管宇文述所敬重,委以州务。岁余,迁金州(治今陕西安康)刺史。仁寿年间,奉诏持节为河南道巡省大使,及还,以奉使称旨,授仪同三司。请求退休,不许。大业初年(605),征为太子左庶子,赴洛阳,逝于路途。

许智藏(生卒不详)高阳人。其祖父许道幼年时因母亲长期患病而博览医方,且究极医理,遂成名医。他曾告诫儿子们说:“为人之子,尝膳视药而不知方术,岂能称做孝子?”于是世相传授。许智藏从青年时起,便以医术高超名传遐迩,且因此而显达,先仕南朝陈,任散骑常侍。

陈灭后,隋文帝任用为员外散骑侍郎。开皇二十年(600),许智藏奉旨到扬州,正遇秦孝王杨俊病危,隋文帝派人召许智藏为其医治。诊脉后,智藏说:“病已入心,不可救也。”果如其言,杨俊数日而亡。皇帝为表彰他医术高明曾赏赐其绸缎百匹。大业元年(605),许智藏辞官回乡。隋炀帝每有疾病,都令中使来询访,或以辇迎入宫殿,扶登御床,凡许智藏所开药方,无不奏效。后一直行医于本乡,80岁卒于家。

族人许澄,亦以医术显赫一时。许澄博有学识,继承家业,医道益精,历任尚药典御、谏议大夫,封贺县伯。


赵元淑(?~613)博陵郡(治今定州)人。其父赵世模初事北齐高宝宁,后以众归北周,授上开府,寓居京兆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南)。隋文帝时,赵世模常典宿卫,从晋王杨广伐陈战死。朝廷因其身死王事,以赵元淑袭其本官。赵元淑性情疏诞,不治产业,家徒壁立。后授骠骑将军,欲赴任,无以自给。得长安(今陕西西安)富人宗连资助,并娶其女为妻,赠奴婢20口,良马10余匹,加以缣帛绵绮及金宝珍玩,赵元淑因此致富。

仁寿四年(604),隋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举兵反,元淑从杨素出击平定,以功进位柱国,拜为德州(治今山东陵县)刺史,转颍川(治今河南许昌)太守。入朝,逢司农不按时纳诸郡租谷,赵元淑上奏。隋炀帝问赵元淑几日可完,赵元淑称不过十日。为此,即拜赵元淑为司农卿,纳天下租,按时完成,隋炀帝很高兴。礼部尚书杨玄感有异志,认为赵元淑可共事,遂与结交,送与金宝。辽东之役,赵元淑领将军,典宿卫,加授光禄大夫,封葛国公。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再征高丽,以赵元淑镇临渝(今河北抚宁东北)。及杨玄感起兵,其弟杨玄纵从隋炀帝处逃归,路经临渝。赵元淑使妾魏氏见玄纵,因与通谋,并给杨玄纵赂贿。杨玄感失败,有人上告其事,隋炀帝交由法吏审查。赵元淑称与玄感结婚姻,所得金宝则为财聘,实无其他。魏氏又言初不受金。隋炀帝亲自审问,最终没有异词,认为此即是反状,斩赵元淑及魏氏于涿郡,抄没其家。


卢楚(?~618)涿郡涿(今涿州)人。祖父卢景祚,官至魏司空掾。卢楚少有才学,性情耿直,着急时口吃。隋大业年间为尚书右司郎,甚为公卿所畏惮。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巡江都(今江苏扬州),卢楚奉命与越王杨侗等留守东都(今河南洛阳)。东都官僚多不奉法守纪,卢楚经常纠举,无所回避。

大业十四年(618)五月,东都留守官闻隋炀帝被杀,奉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卢楚为内史令、左备身将军,摄尚书左丞、右光禄大夫,封涿郡公,与元文都等同心戮力辅佐皇泰帝。六月,宇文化及兵临东都,卢楚等谋划使李密攻打宇文化及。李密归降,拜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封魏国公,引起王世充不满。卢楚又与元文都谋划伏兵于室,擒杀王世充,机密泄漏。七月,王世充发动政变,带兵攻太阳门,武卫将军皇甫元逸斩关逃难,呼卢楚一同去。卢楚表示与元文都有约,若社稷有难,誓以俱死,今舍去不义。乱兵入,卢楚藏匿于太官署,被乱兵所执,送于王世充所。王世充令斩之,于是锋刃交下,肢体碎裂。


祖君彦(?~618)涿郡遒(今涞水)人。祖莹之孙。他身材矮小,不善言辞。隋大业末年(617)官至东平郡书佐,翟让攻陷东平郡,祖君彦为李密所得,李密对他很敬重,任他为记室。军书羽檄,都出自他的手。李密失败后,祖君彦被王世充所杀。作品有《为李密檄洛州文》、《为李密与袁子千书》。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之语,成为千古佳句,流传后世,也是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


许善心(558~618)高阳北新城(今徐水)人。9岁而孤,为母范氏所抚养,自幼聪慧,过目成诵,统览自家藏书万卷。南朝文学家徐陵阅善心15岁时所作文章称赞说:“才调极高,此神童也!”初任南朝陈新安王法曹太子詹事。后授度支侍郎,称撰史学士。祯明二年(588),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于隋,时遇隋文帝伐陈,善心欲返,文帝慕其名,惜其才,将其扣留,至祯明三年(589)陈灭,善心哀服号哭,勉为通直散骑常侍。

隋开皇十六年(596),有神雀降于含章闼,文帝召百官赐宴,将神雀降临一事告知百官,许善心当场请纸笔,即兴作《神雀颂》,文帝称赞“善心制文,即席成颂,文不加点,笔不停毫,一挥而就”。翌年,任秘书丞。仁寿元年(601),辅黄门侍郎,次年兼辅太常少卿。仁寿四年(604),文帝亡故,炀帝调整京城官员,善心放为严州刺史。大业元年(605),任礼部侍郎。是年,因触犯左卫大将军宇文述降品二等。大业七年(611),又因冒犯隋炀帝被免官,大业九年(613)辅左翊卫长史,建节尉。义宁二年(618)三月,宇文化及弑炀帝夺政,朝臣皆贺,唯有善心不从,遂被害。他的母亲范氏殓丧不哭,抚其灵柩长叹:“能死国难,我有儿噫。”不食而卒。后越王追封善心为左禄大夫,高阳县公,谥“文节”。

许善心一生多著述,与虞世基合撰《区宇图志》600卷,继其父志撰《梁史》70卷,并有《灵异记》,《西域图志》,《方物志》20卷,《符瑞记》10卷,《皇隋瑞文》13卷,部分作品流传至今。


王须拔(生卒不详)上谷(今易县)人。隋大业十一年(615)起义,称漫天王,国号燕,众至10余万人。后北连突厥,南攻河北、山西北部,克高阳(今高阳县东),继攻克幽州(今北京)。后中流矢死,所部归另一起义军首领魏刀儿。一说大业十四年(618)为窦建德所败,逃亡入突厥。

魏刀儿(生卒不详)又作魏刁儿。高阳人。隋大业十一年(615)与王须拔同时于上谷起义,自号“厉山飞”,率众10余万转战于今河北、山西等地,次年部将甄翟儿率兵10万攻太原,困李渊于西河雀鼠谷,杀隋将潘文长。王须拔战死,魏刀儿尽收其众,踞深泽称魏帝,后被窦建德俘杀。


李文博(生卒不详)博陵郡(治今定州)人。性情耿直,好学不倦,尤留心于教义名理。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研究分析。隋开皇年间(581~600),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经常让他参议得失。薛道衡每得其语,无不欣然接受。后直秘书内省,典校文献典籍,守道居贫,欣然自得。虽然衣食缺乏,而操守清廉不改,不妄通宾客,常以礼法自处,为人所敬重。薛道衡知其贫困,经常给予接济。

文博商略古今,明于治政得失,然而无行政才能。迁为校书郎,后出任县丞,考核为下等,久不得调。薛道衡为司隶大夫,奏以文博为从事。在洛阳,曾访房玄龄,房玄龄问文博,近来激浊扬清有多少?文博厉声说:“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10贪郡守,亦何所益!”当时朝政败坏,政治腐朽,人多赃贿,只有文博不改其节操,受到时人敬重。文博主张循名责实,录过计功,必使赏罚不滥,功过无隐。因秦孝王妃生男,隋文帝赏赐群臣,李文博认为是妄受赏。文博本习经学,又读史书,熟知诸子,长于议论,善写作,所著《治道集》十卷,行于世。


宋金刚(?~620)上谷(治今易县)人。隋末起兵造反,众至一万余,与魏刀儿连结。唐武德元年(618),魏刀儿被窦建德攻灭,宋金刚援救魏刀儿战败,率4000余人西投占据马邑(今山西朔县)之刘武周,因善于用兵被封为宋王,主掌军事,并分得刘武周一半家财,遗弃故妻,娶武周之妹为妻。次年,向武周献策取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南向争夺天下,被任命为西南道大行台,带兵3万杀向太原。同年六月,与武周逼近介州(治今山西介休),派僧人道澄用佛幡缒入城中,攻陷介州城。

唐派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与行军总管李仲文前来抵抗,金刚用诱兵之计,设伏大败唐军,生擒二将。唐又派右仆射裴寂前来反击。宋金刚转攻浩州(治今山西汾阳),不克而退。裴寂到达介州城下,金刚据城以待。裴寂扎营于度索原,金刚绝其涧中水源,士兵饥渴,只得移营就水。金刚乘机纵击,唐军大溃,亡失略尽,裴寂狼狈逃回晋州(治今山西临汾),晋州以北城池尽被金刚占领。武周与金刚进逼太原,据守太原的唐齐王李元吉仓惶逃回长安。武周占据太原后,金刚挥军攻下晋州,俘虏唐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再下龙门、浍州,军势锐不可当,吓得裴寂驱民入城不出。夏县民吕崇茂起兵响应刘武周,自立为魏王。占据蒲坂的隋将王行本也与武周相呼应。关中震骇,唐高祖畏惧,想放弃河东,谨守关西。秦王李世民自告奋勇前去讨伐,唐高祖命其率领关中兵出战。同年十一月,李世民乘冰渡过黄河,进屯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休兵秣马,寻机抄掠,大军则坚壁不战。金刚求战不得,军势受挫。唐将李孝基攻夏县,吕崇茂求援,金刚派骁将尉迟敬德、寻相突至夏县,里外夹击,大败唐军,生擒李孝基等。二人还浍州(治今山西翼城),途经美良川,遭到李世民伏兵邀击,丧兵3000余。二人又率精骑援救王行本,再次受到李世民邀击失败,只身逃回柏壁大营。

金刚悬军深入,利在速战,但被李世民看破,唐军坚守不出,金刚士气渐落,粮草短缺,坚持到武德三年(620)四月,只好北撤。李世民紧追不舍,金刚边战边退,连战皆败,一昼夜奔逃200余里,到达介休。这时仍有兵2万,在西门外摆开南北长达7里的大阵,与李世民决战。金刚在阵前击却唐将李世勣,不料阵后遭到李世民精兵偷袭,全军大溃,3000兵士阵亡,只好轻骑奔逃。尉迟敬德收余众退守城中,见大势已去,只得接受谕降,与寻相一起投奔了李世民。刘武周得到金刚战败之讯,弃太原逃往突厥。金刚边逃边收集余众,想再战,但部下已无斗志,不肯听命,也只得率领100余名骑兵逃往突厥。不久,金刚背弃突厥,想返回故乡重整旗鼓,被突厥追获腰斩而死。


祖孝孙(生卒不详)范阳(今涿州)人。隋开皇年间(581600)任协律郎,参定雅乐,曾奉命向南朝陈山阳太守毛爽学习“京房律法”,亦曾建言用“三百六十律”,未被采纳。入唐后,历任著作郎、吏部郎、太常少卿等职。武德九年(626),唐高祖诏祖孝孙与协律郎窦琎等修定雅乐。祖孝孙又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以十二月各顺其律,旋相为宮,制12乐,合32曲、84调。至贞观二年(628)乐成。他的音律学著作已亡佚,部分篇章在《音乐志》、《礼乐志》中有收载。


张行成(586~653)字德立。定州义丰(今安国)人。少时师从学者刘炫,刘常对人说:“行成文才过人,虚怀若谷,乃国家栋梁之才。”隋大业末年(618),被举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事王世充,任度支尚书。唐武德四年(621),王世充兵败,降唐任谷熟尉,迁陈仓尉,后被荐为富平主簿,才华显露,升殿中侍御史。张行成为官清廉,执法严明。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一次宴中李世民谈及关中、山东人时言语失之偏颇,行成直言道:“天子应以四海为家,不能有地域之分,否则会在百姓中造成隔阂。”太宗深以为是,赐行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称。此后,每议事,均令行成参与,行成直言不讳,所提建议,大部分为李世民所采纳,累迁给事中,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

张行成随太子李治驻定州时,向李治推荐了不少人才。李治每有要事奏报,均令行成前往。一次,太宗巡视灵州(治今宁夏灵武),欲诏皇太子随行,行成劝阻道:“皇太子当留京都掌管国事,料理朝务,既能控制京师重地,又能诏示盛德于天下。”太宗采纳。以其忠,封侍中,兼刑部尚书。李治继位,封张行成北平县公,监修国史。后出任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653)三至五月滴雨未下,人心浮动。行成引咎请辞,高宗劝道:“国家遭灾,乃我寡德,非宰相之过。”又赐以宫女、黄金器。行成执意要走,高宗哭求作罢。不久逝于尚书省舍。高宗下诏,九品以上官吏为其陪灵送葬,谥“定”。弘道元年(683)配享高宗庙。


崔仁师(592~652)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唐武德初年(618)应制举后,任管州录事参军,博通史学,参加撰写《梁史》、《魏史》。贞观初年(627),改任殿中侍御史。当时,青州(今属山东)有人阴谋作乱,凡是参与其事的人都被投入监狱,致使狱中人满为患。诏令崔仁师前去复查。崔仁师到了青州,命令卸去囚犯的刑具,给他们饮食,加以宽慰,只将首犯10余人定罪,其他人都释放。太宗令人又去审判。大理寺少卿孙伏伽对崔仁师说:“您平反了那么多人,依人之常情谁不贪生,只恐怕这些首犯见同伙免罪释放,不肯甘心,我深为您忧虑。”崔仁师说:“凡定罪断案应当以公正宽恕为根本,怎么能自己为逃避责任,明知其冤枉而不为他们申诉呢!万一判断不准,放错了人,我宁愿以自己一人换取十个囚犯的生命。”孙伏伽羞惭地退下。等太宗派的人到了青州,重新审讯犯人,他们都说:“崔公公正宽仁,断案没有冤枉,请求立刻处死我们。”没有一人说有冤情。从此,仁师名声昭著。后来,迁度支郎中、户部侍郎。他敢于直言上疏,伸张正义,曾以《清暑赋》讽谏太宗奢侈享乐,太宗赏赐绸缎50匹,升他为中书侍郎。后被贬职,授简州(治今四川简阳)刺史,死在任所。

卢承庆(?~670)字予余。范阳(今涿州)人。他风度翩翩,博学有才干,少年承袭父亲的爵位。唐太宗贞观初年(627),为秦州都督府户曹参军。因奏河西军事,太宗欣赏其明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太宗曾经问历代户口的数量,卢承庆叙夏、商至于周、隋,都有依据,太宗赞赏许久。很快就令他兼检校兵部侍郎,仍知五品选事,他推辞说:“选事职在尚书,臣今掌之,便是越局。”太宗不许,说:“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又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他在典选校百官时,有一官督漕运,因遭遇风浪损失了米,他考评说:“监运损粮,考中下。”那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他看重那人的雅量,改注说:“非力所及,考中中。”那人既无高兴的样子,也无愧词。他很赞许,又改评语:“宠辱不惊,考中上。”高宗永徽时,因事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又贬简州(治今四川简阳)司马。一年多后,转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长史。高宗将临幸汝州(治今河南汝州)温汤,擢卢承庆为汝州刺史,入为光禄卿。

显庆四年(659),代杜正伦为度支尚书,仍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因坐度支失所,出为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刺史,再迁雍州长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总章二年(669),代李乾祐为刑部尚书,以年老致仕,仍加金紫光禄大夫。次年病卒。临终告诫儿子说:“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治今北京)都督,谥“定”。


许敬宗(592~672)字延族。祖籍北新城(今徐水)人。自幼习文,隋大业年间举秀才,即任淮阳书佐,后任通事舍人事。唐太宗闻其名,诏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八年(634)授著作郎兼修国史,后改中书舍人。贞观十年(636)皇丧时因侮笑大臣欧阳询,贬为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司马,后复任给事中兼修国史。贞观十七年(643)修成《武德·贞观实录》,以修史功绩,受封高阳县男、检校黄门侍郎。高宗识其才,迁为太子右庶子,因多次上表朝廷有功,即升为检校中书侍郎至礼部尚书。

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群臣劝阻,唯许敬宗解其意,进谏相助。武后参朝政,敬宗竭力辅佐,仰承武则天意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后拜为右相。显庆三年(658),转升为检校中书令,与李义府同掌朝政,曾按武后授意,篡改太宗和高宗实录。去世后,高宗为其举哀,三日不理朝政。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主要著作有《许敬宗集》80卷,《文馆词林》1000卷,《文馆词林文人传》100卷,《文馆词林弹事》4卷,《丽正文林》20卷,《芳林要览》300卷,《永徽五记》130卷,《西域图志》60卷、《姓氏谱》1卷,《高宗实录》40卷,《瑶山玉彩》500卷、《垒璧》400卷、《东殿新书》200卷,监修《晋书》等。

卢照邻(约635~680)字升之,自号忧幽子。范阳(今涿州)人。十余岁从曹宪学习文字训诂学与经史,博学善文。又从王义方学经史。之后,至唐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游于公卿间。在中书令来济的关照下,于永徽五年(654)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成布衣之交,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他在邓王府10年,先后随任于寿州、襄州等地。

显庆五年(660),西使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萨尔),会见被贬庭州刺史的来济,并体验了边塞生活,以边塞为题材写了《刘生》、《紫骝马》、《关山月》等边塞诗。总章元年(668),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新都)尉。翌年秋末,以故邓王谋反武则天事,受到株连,被捕下狱,幸被友人救护,免遭于难。后迁陕西太白山草屋居住。曾拜名医孙思邈为师,求治病之法,因服丹药中毒,病势加重,手脚残疾。后徙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具茨山,著《释疾文》、《五悲》以自述其苦,又预为坟墓,偃卧其中。终因病痛不堪,自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擅长诗歌与骈文,尤以七言歌行最佳,对推动七言诗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幽忧子集》7卷,附录1卷,是比较完备的辑本。今存诗90多首。


许彦伯(生卒不详)祖籍北新城(今徐水)人,许敬宗之孙。约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前后在世。颇有文采。起家著作郎。许敬宗晚年不便用笔,凡大典册都由许彦伯代作。许敬宗曾对儿子许昂说:“我儿不如你儿。”许昂对答:“他父不如我父”。官终太子舍人。著有《许彦伯集》10卷。


卢鸿(生卒不详)又名鸿一,字浩然。范阳(今涿州)人,后徙家洛阳,隐居嵩山。博学工书画,其书擅长籀、篆、隶、楷诸体。唐开元十二年(724)曾撰写并八分书唐普寂禅师碑。其画工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笔意与王维画相媲美。玄宗备礼召至东都,拜为谏议大夫,固辞还山。赐隐士服,为营建草堂居住。聚徒至500人,所居室号“宁极”,自绘《草堂十志图》,并作十体书题诗其上,写其居处景物,当时号山林胜绝。有摹本流传。


张昌宗(?~705)张易之(?~705)定州义丰(今安国)人。张行成族孙。张易之少年时即被封官。武则天称帝后张昌宗由太平公主举荐入宫,专侍武则天。昌宗复荐张易之,言其才过人,且善冶炼药石。武则天见易之体貌俊美,通晓音乐,留宫中,兄弟二人都受到武则天的宠幸。不久,张昌宗封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张易之封司卫少卿,赐甲第,赏布帛,给奴婢。二人名声显赫,满朝文武皆惧之,连武则天的兄弟都争相结纳,讨好奉承,并称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诏建控鹤府,张易之为府监,后改称奉宸府,易之任府令。武则天每诏宴群臣,俱令易之、昌宗亲侍。一些人为讨好张昌宗,说他是王子晋转世。武则天便准其穿羽衣吹笛箫跨寓鹤,在厅中嬉耍。久之,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武则天为避人口舌,诏令张昌宗于宫中著述,同李峤、张说等编撰《三教珠英》,封张昌宗为司仆卿,张易之为麟台监。后封张昌宗春宫侍郎、邺国公,张易之恒国公。二张依仗武则天,专横跋扈。武则天患病后,久居长生院,宰相亦不得进见,只许张昌宗侍奉。二张借此把持朝政,为所欲为。

武则天病重,昌宗恐其死后祸至,乃与私党日夜谋划,企图作乱。阴谋暴露后,左台御史宋璟奏请武则天镇压,武则天佯装准奏,旋即下诏将宋璟外调幽州,改命司刑卿崔神庆办理,崔妄奏武则天,言二张应赦免,宋璟等直谏武则天,请求将二张依法斩首,武则天始终未准。神龙元年(705),张柬之、崔玄玮等率羽林军迎中宗李显复位,斩张昌宗、张易之于迎仙院。

义净(635~713)俗姓张。范阳(今涿州)人。义净自幼出家为僧,喜好佛家经典,曾四处游历,遍寻名师高僧,研习经书。15岁时,立志学习东晋高僧法显、唐玄奘法师西去印度求经。后从水路游历印度25年,历经30余国,归国后,从事翻译和著述。义净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十一月西去印度求经,时年37岁。

从中国到印度,当时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陆路,从甘肃、新疆进入印度。一条是海路,从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法显和玄奘都是从陆路去的,义净选择了水路。他从广州乘波斯商船顺海南行。他一路走一路学习当地语言,先后到达了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羯荼国、裸人国、东印度的耽摩立底国。后又取正西路,前往中印度。西行路上,他克服了疾病、匪祸、贫穷等重重困难,到达了那烂陀寺。他在这一佛教圣地悉心学习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学说达10年之久,并瞻仰了佛教圣迹灵鹫山、鸡足山、鹿园和菩提树。于证圣元年(695)仲夏回到洛阳。取回佛经、律、论约400部。归国后,先后译出56部佛经,共计230卷。义净还在考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从事著述活动,为传播佛教文化做出了贡献。

他撰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又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南海寄归传》、《寄归传》)为历代佛家和海内外学者所重视,先后被收入《大正藏》51卷和54卷。《求法高僧传》是一部论述唐朝僧人赴印度求经的历程及事迹的传记。时间从唐朝初年至武则天垂拱年间,收入了取经唐僧56人。此外,还记载了南亚和印度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寺庙建筑等,因而为历代佛家所珍视。《南海寄归内法传》带有浓厚的纪实性,广泛涉猎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气候、物产、衣食、起居、风俗、礼节、历法、医药、文字等,填补了中外史书上的一些空白,因而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重视,广为收藏。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俗姓卢。范阳(今涿州人)。其父是一位官员,被贬到岭南,落籍新州(治今广东新兴)。慧能幼年丧父,与寡母又迁至南海,因家境贫寒,稍长以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他虽不识字,却悟性极强,一次听人诵《金刚般若经》便心有所感,发愿学佛。

24岁时,他辞家往蕲州黄梅(今属湖北省),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作“行者”。慧能初到蕲州,弘忍令慧能在寺内做劈柴舂米等劳役,在僧众中地位很低,大约过了8个月,弘忍为考察弟子们对佛教义理的理解程度,命寺僧们作偈语。作为教授师的大弟子神秀在廊壁上写下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没有得到弘忍的认可。慧能也作了一偈,因不识字,请人代书于壁上,其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了弘忍的赏识,让慧能三更登堂入室,授以法衣,这就是“继承衣钵”的出典。慧能得到法衣即刻南下,途中摆脱了众多僧人的追夺,回到岭南,在岭南隐居了15年。一日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心动。印宗法师觉得慧能“定非常人”,于是执弟子之礼,求教佛法真谛,并为他剃发,慧能正式受戒为僧。

仪凤二年(677)到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开讲佛法30余年,弘扬禅学,宣传“见性成佛”,提出“识心见性,顿悟成佛”说。因在南方倡导顿悟法门,称为南宗。“顿悟”说是禅宗南宗区别于其他教派的显著特征,这是慧能将印度传入的佛教本土化、平民化、现世化的思想和理论,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被奉为禅宗“南宗”之祖,成为禅宗正系。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为深远。

近代学者钱穆指出:“唐代之禅宗,从上是佛学之革新,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而慧能则为此一大转捩中之关键人物。”其说教后由弟子们汇编成书,称为《六祖坛经》,是中国人自创的唯一一部佛经。


卢藏用(664713)字子潜。范阳(今涿州)人。少年时以文辞才学著称,中进士后没有授官职,于是与其兄一起隐居终南山。长安年间(701~704)召授左拾遗,神龙年间(705~707)为吏部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官终黔州长史。善蓍龟九宫术,工草隶、大小篆、八分,并善琴棋,多才多艺。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两人逝世较早,卢藏用厚抚他们的子弟,为时人所称道。曾编辑《陈伯玉文集》。著有《老子注》2卷,《注庄子内外篇》12篇,《子书要略》1卷,《春秋后语》10卷,并有《卢藏用集》22卷。卢藏用出山后,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司马承祯不紧不慢地说:“在我看来,是当官的捷径。”这就是“终南捷径”典故的由来。


崔湜(671713)字澄澜。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崔仁师之孙。少年时以文词出名,进士及第,累转左补阙。预修《三教珠英》,以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很快又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典选纳赂,被御史弹劾,贬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司马。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从中回护,改襄州(治今湖北襄阳)刺史。不久,入为尚书左丞。韦氏专权,复以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后,出为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刺史,除太子詹事。景云年间(710711),太平公主引为中书令。玄宗即位后,因他曾参与逆谋,被流放到岭南。追及荆州,赐死。

崔湜执政时38岁,常暮出端门,骑在马上缓辔赋诗。张说见后感叹到:“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与弟崔液、崔澄及从兄崔涖并以文翰居要官。自比东晋王导、谢安之家。著有《崔湜诗》1卷。


崔液(约672~约713)字润甫,小名海子。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崔湜之弟。善诗文,尤工五言诗。崔湜常称呼崔液的小名说:“海子,我家龟龙也!”官至殿中侍御史。因崔湜流放,逃到郢州(治今湖北京山),作《幽征赋》以见意,用词十分典丽。遇赦回朝。卒后,友人裴耀卿纂辑其遗文,成《崔液集》10卷。


卢粲(?~713)范阳(今涿州)人。他博览经史,20岁左右考中进士。唐景龙二年(708),累迁给事中。当时节愍太子初立,韦庶人以不是自己所生,深加忌嫉,劝中宗下敕令太子取卫府封物,每年以供服用,不按太子对待。卢粲驳奏说:“皇太子处继明之重,当主鬯之尊,岁时服用,自可百司供拟。又据《周官》,诸应用财器,岁终则会,唯王及太子应用物,并不会。此则储君之费,咸与王同。今与列国诸侯齐衡入封,岂所谓宪章在昔,垂法将来者也!必谓青宫初启,服用所资,自当广支库物,不可长存籓封。”皇帝下诏从其所奏。后安乐公主婿武崇训为节愍太子所杀,特追封为鲁王,令司农少卿赵履温监护葬事。赵履温要公主上奏请为崇训造陵。诏从其请。卢粲两次上书驳奏,使皇帝依从他所奏。安乐公主大怒,以卢粲忤旨出为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刺史,后转秘书少监,封固安县侯。开元初逝于邠王府任上,溢“景”。

崔澄(生卒不详)本名涤,唐玄宗为他改名“澄”。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崔湜之弟。玄宗还在王位的时候,与他同里居住,其出任去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宾友饯行者都止于国门,只有崔澄一人跟从。玄宗即位后,非常宠信亲昵。崔湜被赐死后,玄宗仍用他为秘书监。开元二年(714),还想追赠他的父亲崔挹为吏部尚书,宰相力持不可,遂用四品礼葬,赠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崔澄侍奉玄宗左右,与诸王不让席坐,性格滑稽,能言善辩。玄宗恐怕他泄漏宫中秘密,以“慎密”两字亲自署在他手持的笏上。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喜县子。逝后,赠兗州刺史。作有《望韩公堆》诗1首。


张怀瓖(约720年前后在世)范阳(今涿州)人。唐开元年间(713741)官至翰林院供奉。曾录古今书体及能书人名,各述其源流,定其品位,成《书断》一书。记述极其详细,评论亦称公允。还著有《评书药石论》1卷,《书诂》1卷,《六体论》1卷,《古文大篆书祖》1卷等。


张果(?~约733)恒州中山(今定州)人。少年时隐居中条山,往来于汾、晋间。武则天为皇后时,遣使召他,有人说他已死,可是后人又曾见他往来于恒州山中。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令通事舍人裴晤迎入宫中,玄宗向他问治道和神仙事。有诏入图形集贤院,玄宗还想把玉真公主嫁给他,他固辞不肯,赐号“通玄先生”,擢银青光禄大夫。这一年他请求入恒山(今保定境内大茂山),赐以衣服及杂彩等,便放他归山。于是回到恒山,不知所终。玄宗为他在恒山立栖霞观。后为民间八仙传说中的张果老,事迹多在民间流传。著有《伤寒论》1卷,《阴符经太无传》1卷,《气诀》1卷,《神仙得道灵药经》1卷,《罔象成名图》1卷,《丹砂诀》1卷。


卢齐卿(生卒不详)范阳(今涿州)人。父承泰,曾任齐州长史。长安初年(701),齐卿为雍州(治今陕西西安)录事参军。当时武则天令雍州长史薛季昶选择僚吏中胜任御史者,季昶问齐卿谁可充选,齐卿荐长安县尉卢怀慎、李休光,万年县尉李、崔湜,咸阳县丞倪若水,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田崇群,新丰县尉崔日用。诸人后均为显官,时人称齐卿有人伦之鉴。景龙年间,齐卿出任徐州刺史,谒访道士王希夷,求教抚民良策,希夷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终身遵行。”齐卿深表赞同。开元初年(713),徙幽州(治今北京)刺史,赏识果毅张守珪,说数年后必官节度,后果如其言。齐卿好饮酒,至一斗不醉。性格宽厚和悦,为士友所称。累迁太子少詹事,封广阳县公。不久逝于任上。


齐浣(约678~750)字洗心。定州义丰(今安国)人。少年时以词学著称,20岁中进士,初任蒲州(今山西境内)司法参军。景云二年(711)中书令姚崇荐齐浣为御史。开元年间升任给事中、中书舍人,为唐玄宗李隆基撰写诏书旨令,颇受侍中宋璟、中书侍郎苏颋器重,常使其参与机要,号“解事舍人”。玄宗诏令秘书监马怀素、右常侍元行冲编修四库群书,二人奏请玄宗,举荐齐浣为编修使,又改任秘书少监。

开元十二年(724)齐浣出任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刺史,上任后励精图治,社会井然有序,受到百姓称颂,遂升为右丞。开封府王毛仲奸诡弄权,齐浣直言劾奏,玄宗对其忠直给以褒奖。不久大理丞麻察贬兴州别驾,齐浣为他饯行时谈了对圣上的谏言。麻察将齐浣所说俱奏玄宗。玄宗大怒,贬齐浣为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丞。后历数年,累迁至常州刺史。开元二十五年(737),任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刺史,兼江东道采访处置使,当时长江边积沙20余里,航道被阻,舟船绕行,常遭风浪袭击,翻没损伤惨重,齐浣组织人力开凿伊娄运河25里,同时建伊娄坝,南通瓜州渡口,遂复为往来通津,每年省绕行费用数十万两白银。齐浣再任汴州刺史,该境虹县至临淮50里水路水流湍急,船行艰难。他奏明玄宗,另辟河道30余里,船舶畅行无阻。齐浣开漕利民,颇有建树,但也沾染了官场流弊。开元末年(741),因行贿被李林甫劾奏罢官。

天宝初年(742),重被起用,任员外少詹事,任职东都(今洛阳),期间与绛州刺史严挺交往甚密,李林甫为防齐浣有谋,天宝五年(746)将其调任平阳郡(治今山西临汾)太守,死于任所。肃宗继位后,褒赐齐浣为礼部尚书。作有《长门怨》诗2首。


鲁炅(703~759)范阳(今涿州)人。身材魁悟,涉猎书史。初补左羽林长上,后被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辟为别奏官,颇受赏识。从破吐蕃石堡城,收河曲,以军功累迁右领军大将军。安禄山反,河北失陷,江汉危急。唐玄宗选将御守,天宝十五年(756)正月,鲁炅拜上洛太守,辞行时,为唐玄宗指划攻守方略,立迁南阳太守,兼守捉防御使。不久升任南阳节度使,率岭南、黔中、襄阳兵5万屯驻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北,树栅滍水南。安禄山遣骁将武令珣、毕思琛来攻,众将请战,鲁炅不许。敌兵自西乘风纵烟熏营。营内兵溃出,又遭乱箭射击,遂大溃不可止。岭南、黔中、襄阳兵因统领尚未至,多丢弃甲杖,怀揣金银而逃。鲁炅边奔逃边收集残兵,退保南阳。

不久,哥舒翰失守潼关,被俘投敌,自以为对鲁炅有恩,致书招降。鲁炅不从,并回书斥责。安禄山又令武令殉围攻南阳。鲁炅坚守累月,敌不能克。安禄山再令骁将田承嗣助攻。颍川太守来瑱、襄阳太守魏仲犀奉命来救,仲犀部望贼而溃。鲁炅城中粮尽,煮牛筋皮而食,一只老鼠也值钱400文,饿尸枕藉。朝廷派宦官曹日升来宣慰,加鲁炅太府卿。曹日升初不得入,后率10骑骁锐突入城中。城中本已绝望,忽见使者,都踊跃一心,士气大振。日升又闯重围运粮入城,鲁炅继续昼夜苦战,又坚持数月。前后共拒守一年,救兵仍然不至,城中粮食又绝,以至人相食,已无法坚守。

至德二年(757)五月十五日夜,鲁炅率余众突围奔襄阳。田承嗣尾追不舍,鲁炅边行边战,苦斗二日,斩杀甚众,击退敌兵,授任权知襄阳节度使。当时,叛军志在南侵,因鲁炅殊死扼守重镇南阳,江、汉得以保全,襄汉运路得以无恙。朝廷论功行赏,诏封鲁炅岐国公。乾元元年(758),又加淮西节度使,率淮西、襄阳二镇兵万余北上,与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治今河南安阳)

次年三月,与叛帅史思明部战于安阳河北。鲁炅与李光弼等率先迎击,杀伤相半。鲁炅中流矢,兵稍退。回鹘精兵战败,郭子仪在后未及整阵,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两军均大惊,叛军北逃,官军南溃,尽弃甲杖辎重,一路剽掠,各还本镇。鲁炅所部抢劫尤甚。次月,鲁炅由邓州(今属河南)刺史授陈、郑、亳节度使,赴任行至新郑,得知郭子仪整军屯河上,李光弼全军还太原,鲁炅惭惧,饮药自杀。


许嵩(约750年前后在世)高阳人。生平事迹无考。撰有《建康实录》20卷,主要记载健康(今江苏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史实及轶事别史。保存了隋代以前大量地记史料。对六朝遗迹如太初宫、建康宫、台城、华林园、青溪、陆机墓、南朝诸帝陵等均有详细考察后的记载,所记古迹达100多处。唐以后考六朝遗迹大多征引此书。较早的刊本为北宋嘉祐三年(1058)江宁府刻本。

张休(生卒不详)幽州范阳(今涿州)人。初为石亭别将。唐天宝元年(742),累官幽州节度使判官,密言节度使安禄山有野心。安禄山攻下长安,以张休摄京兆尹,不久令追还。张休遂归朝,累迁卫尉卿,出为润州刺史,转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都督。到职撤除帷幛等用具200余件,减俸钱食用等10万余贯,以充实军府。又清狱讼,劝农耕,平物价,政教大举。再拜御史中丞、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广德元年(763),广州市舶使宦官吕太一矫诏募兵作乱,张休被逐,不知所终。


李宝臣(718~781)本名张忠志。范阳(今涿州)人。幼年时善骑射,节度使安禄山选为射生官。唐天宝年间(742~756),随安禄山入朝,玄宗留为射生子弟,出入宫禁中。安禄山叛乱后,他逃回范阳,又被安禄山收为养子,让他领骁骑8000人入太原,劫太原尹杨光翙。安禄山又令他率精兵扼井陉路,屯军于土门。唐朝九节度军队围安庆绪于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他献章归唐朝,肃宗授他恒州(治今河北正定)刺史。史思明渡河后,授他工部尚书、恒州刺史、恒赵节度使,统军3万守常山。史思明败后,不受史朝义之命,开土门路迎接唐朝军队。

史朝义死,以其地降唐,河朔平定,他被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礼部尚书、恒州刺史,实封200户,仍旧为节度使。以恒州为成德军,赐姓名为李宝臣,占有恒、定、易、赵、深、冀六州之地,后又得沧州,有步军5万、马5000匹,当时勇冠河朔诸帅。他以七州自给,与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等连结姻亲,割据一方,不禀朝旨,自选官吏,不向朝廷纳赋。他们时而互相攻伐,时而联合对抗朝廷。德宗即位后,拜司空,兼太子太傅。李宝臣晚年多猜忌,好诛杀,崇信方术,阴谋称王。


程日华(?~788)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初名华,唐德宗赐名日华。父元皓,从安禄山反,官至定州刺史。日华少年时从军,后为安禄山定州刺史张孝忠牙将。张孝忠叛成德军节度使李惟岳归国,朝廷又划拨易、沧二州给孝忠。但李惟岳部将李固烈占据沧州不交。兴元元年(784),日华奉命去劝谕,李固烈悉取沧州库藏数十车回成德,沧州军士怒杀固烈。日华逃匿,被乱军找出立为帅,张孝忠即令其代沧州刺史。

建中三年(782),幽州朱滔与成德王武俊连谋叛乱,路过沧、定不便,多遣人游说日华同反,日华不从,二人便派兵围攻。日华固守,张孝忠不援。录事参军李宇献策说:“沧州濒海,有鱼盐之利可自给,如能脱离易定,自为一使,可扼敌喉襟。”并自告奋勇至京师请求朝廷于沧州置使。日华采纳。李宇至京,备陈日华功劳,唐德宗嘉赞,拜日华御史中丞、沧州刺史,于其地复置横海军,以日华为军使。不久又加工部尚书、御史大夫。王武俊又派人去说服日华,日华说:“如借骑兵200抗贼,待道路通后即从命。”武俊很高兴,即给骑兵二百。日华留下马匹,遣兵士还。武俊怒,但又无可奈何。

后来,王武俊归附朝廷,程日华又送还其马匹,并赠送礼物以表歉意。贞元二年(786),升任节度使。四年(788)死(一作二年六月死)。赠兵部尚书。子怀直袭位。


陈利贞(? ~789)幽州范阳(今涿州)人。初为平卢将军,后从李光弼讨安史之乱,奉命救援被困睢阳的张巡,轻骑陷阵,锐不可当。以功超擢检校太子宾客,封静戎郡王。又以先锋从哥舒曜讨叛将李希烈,于郏城(今河南中牟东)出500奇兵横捣敌阵,敌锋大挫,数日不敢进。后退保襄城,为叛兵3万围攻,日夜登城捍守,70天身不解甲。原幽州将朱泚反于京师,利贞所部幽、蓟兵于午夜作乱,欲投朱泚。利贞横剑军门,厉声大呼:“欲出门,先杀我!”众惧而止。受到唐德宗的嘉奖,拜汝州防御使。贞元五年(789),头部疽发,临终遗书观察使崔纵,自憾受国厚恩,而不能效死阵前。


张孝忠(730~791)本名张阿劳。出身于奚族首领之家。唐开元年间(713~741),随父内徙幽州(治今北京)境。其身材魁伟,与同族王武俊均以勇悍闻名。天宝末年(756),以善射授内供奉。安禄山奏为偏将,从击突厥,冲锋陷阵,以功授果毅折冲。后从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均为先锋将。安史之乱平定后,随成德(治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降唐,赐名孝忠,历任飞狐、高阳军使。以忠谨骁勇为李宝臣所倚重,结为连襟。

魏博节度田承嗣攻宝臣所辖冀州,孝忠率精骑抵御,军容整肃,承嗣赞叹说:“有张阿劳在,冀州不易图!”遂焚营宵遁。迁易州(治今易县)刺史,领精兵7000抵御幽州,奏授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封范阳郡王。前后统易州诸镇十余年,颇有威惠。

李宝臣晚年忌杀大将,使孝忠弟孝节召其还成德,孝忠畏惧不去。孝节泣道:“兄不去,我回去必死!”孝忠说:“一起去才会同被害,我留此则均无患。”宝臣果然不敢杀孝节。不久,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擅袭父位,幽州朱滔奉诏讨伐,担心后方为孝忠袭击,劝孝忠归国。孝忠欣然听从,与朱滔结为亲家,合兵败惟岳于束鹿(今河北辛集)。朱滔请乘胜进击,孝忠却引军还屯义丰(今安国)。诸将佐不明其意,孝忠说:“破贼目的已经达到,成德宿将尚多,逼迫则困兽犹斗,缓待必有变故。而且朱滔可以虑始,难与守成。我屯义丰,可坐待惟岳殄灭。”朱滔见孝忠还军大惊,屯束鹿不敢进。一个月后,成德果然发生内乱,惟岳被王武俊诛杀。

不久定州杨政义降,朝廷于定州置义武军,以孝忠为节度使,兼易、定、沧等州观察使。孝忠居武俊、朱滔之间,四面受敌,修沟筑垒,激励将士,终不受武俊、朱滔的百般诱贿逼胁。朱滔发兵侵掠,朝廷派神策兵马使李晟援救,孝忠将女儿嫁给李晟之子,与李晟戮力同心,整训士卒,敌兵不敢深入。朱滔兄朱泚在长安作乱,孝忠派大将杨荣国提精兵600随李晟入关赴难,收京城有功,诏加孝忠使相。贞元二年(786),河北蝗旱,饿殍相枕。孝忠与士卒同甘苦,粗食淡饭,以俭素被称为贤将,唐德宗将义章公主嫁给其子。贞元五年(789),听从将佐之言,擅自攻取蔚州,被削官爵,不久奉诏还镇,次年恢复官爵。逝后,追封上谷郡王,赠太师,谥“贞武”。


阳城(约735805)字亢宗。定州北平(今顺平)人,徙陕州夏县,家世为官。好学,但贫不能得书读,求为隶,在集贤院当差,常窃集贤院的书来读,昼夜不出户,6年间无所不通。后来考中进士,但他不愿为官,与弟阶域隐居中条山,年长不肯娶妻,弟亦不娶。

里中有争讼事,不找官府衙门,而找阳城解决。有个人偷了阳城家的树,阳城不愿见盗树人,怕他感到难堪,无地自容,所以他从不在盗树人门前经过。阳城家里正等米下锅,便打发奴仆去买米,那个奴仆竟把买米钱买了酒喝,并醉倒在路上。阳城见其长时不归,便与弟去迎,奴尚未醒,城与弟将其背负回家。当他醒来后,觉得实在对不住阳城兄弟,深以自责。阳城劝他说:“天气寒冷,以米钱换酒喝,是正常现象,用不着自责。”阳城行事大多类此。唐贞元四年(788),宰相李泌向德宗推荐阳城,阳城推辞再三,才奉诏授右谏议大夫。阳城久不言谏,韩愈作《诤臣论》讥之,阳城毫不在意。后来陆贽等被裴延龄谄害,众大臣无人敢进一言,阳城拍案而起,说道:“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状,为陆贽等伸冤。慷慨陈词,累日不止,闻者都为之担心。而阳城言辞越发激烈,皇帝大怒,召宰相给阳城定罪。太子李诵力救,才使阳城免予处罚,改为国子司业。

贞元十四年(798)降职为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刺史。道州产侏儒,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阳城到任后不再上贡,朝廷派人去索要,阳城上奏道:“州民尽是矮人,若因人矮而上贡,怕贡不胜数。”自是上贡侏儒之例遂罢。上司来催要赋税甚急,阳城自把考绩写在州衙墙上:“抚字心劳,催科政拙,考下下。”遂挂冠而去。顺宗即位后,想召回阳城,可是阳城已去世。诏赠左散骑常侍,赐钱20万贯,官府护守归葬。

卢徵(737~800)祖籍范阳(今涿州),后移家中牟(今属河南)。少年时涉猎书传。唐永泰年间(765~766),江淮转运使刘晏辟为从事,以善理财被用为腹心,累授殿中侍御史。刘晏获罪后,卢徵被贬珍州(治今贵州桐梓)司户。兴元年间(784),为刘晏门人户部侍郎、判度支元琇荐为京兆司录、度支员外郎。及元琇得罪,卢徵又被贬信州(一作秀州)长史。入为右司郎中,骤迁给事中。为户部侍郎窦参所赏识,将荐代己。迁户部侍郎,判户部事。贞元八年(792),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缺,窦参荐尚书左丞赵憬,唐德宗此时已厌恶窦参,特诏用卢徵,以离间其腹心。

数年后,卢徵转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卢徵想复入朝,结托权宦,厚加贿赂。同、华二州地近京师,百姓贫困,所献皇帝诞辰礼物甚少,卢徵则竭财进献,加于常数,人不堪命。得病后仍卧理州事数年。


卢迈(738~798)字子玄。范阳(今涿州)人。少年时以孝友谨厚为人称道。明经及第后,历任太子正字、蓝田尉。以书判拔萃,授河南主簿,充集贤校理。朝臣荐其文行,迁右补阙、侍御史、刑部吏部员外郎,授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入朝为司门郎中,迁右谏议大夫,多次上表言时政得失。转给事中,属校定考课,他以授官日近还没有政绩而辞让,不敢当上考,被当时人所尊重。迁尚书右丞。

唐贞元九年(793)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年多时间,迁中书侍郎。当时的大政方针由陆贽、赵憬等决定,而卢迈谨身中立,守文奉法而已,而为人友爱恭俭。贞元十二年(796)九月,他于政事堂中风,用肩舆送回家,经五次上表请辞官,始得到允许,除太子宾客。逝后赠太子太傅。


卢纶(739~799)字允言。范阳(今涿州)人,后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卢纶8岁读书,唐天宝末年考进士不中。为避战乱,择居鄱阳湖,与吉中孚结为“林泉之友”。安史之乱后他写下了若干首羁旅漂泊为内容的诗歌,如《夜泊金陵》、《晚次鄂州》、《渡浙江》等。《晚次鄂州》写得尤为出色,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写出了漂泊、家业毁灭、社会动乱等情景,是唐代七律诗中的名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在中唐尤为突出。

永泰元年(765)应试失利。大历五年(770)又一次落第,赋诗《落第后归终南别业》表达自己郁闷的心情。大历六年(771)任阌乡(今属河南)尉,因有过失受停职处分。不久,被推荐为集贤殿学士、秘书省校书郎。与吉中孚、钱起、崔峒、李端等文咏唱和,驰名都下。德宗建中元年(780),为昭应(今陕西临潼)令。兴元元年(784)五月为京城西面副元帅浑瑊府判官、检校金部(户部)郎中。贞元十三年(797)三月,卢纶入内殿,和御制诗,拜户部郎中。就在这次德宗召见后不久,卢纶在长安去世。

卢纶死后,文宗派宦官把卢纶家里所藏的文稿都搜集起来,得诗500首。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写了大量的应酬诗,也写了不少军旅诗。这些雄劲高昂的诗篇,在大历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全唐诗》编卢纶诗5卷,收诗300多首。辑有《卢户部诗集》。


齐抗(740804)字遐举。定州义丰(今安国)人。少年时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剡中读书,为文长于笺奏。唐大历年间被寿州刺史张镒辟为判官,他明于吏事,敏于文学,张镒很看重他。建中初年(780),张镒任江西观察使,齐抗也随之在幕府。建中三年(782),张镒自中书侍郎平章事出镇凤翔,上奏推荐齐抗为监察御史,仍为宾佐,幕中筹画,多出于齐抗。后来朝廷变乱,德宗出京,张镒为李楚琳所害。齐抗奔赴行在,拜侍御史,又改户部员外郎。宰相萧复为江淮宣慰使,以齐抗为判官。变乱平定后,德宗还京,而国用尽竭。盐铁转运使元琇以齐抗有才用,奏授仓部郎中,条理江淮盐务。

贞元初年(785),为水陆运副使,督江淮漕运以给京师。迁谏议大夫。历处州刺史,转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入朝为给事中,贞元十年(794),又为河南尹,历秘书监、太常卿,十六年(800)转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加修国史。病后,上表请罢官,改太子宾客。逝后赠户部尚书,谥“成”。有文集20卷。


卢群(741~800)字载初。范阳(今涿州)人。少年时好读书,初学于太安山。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闻其名,辟为从事。唐建中末年(783),荐之于朝廷,会李希烈反叛,下诏诸将征讨。以卢群为监察御史、江西行营粮料使。

兴元元年(784),江西节度、曹王皋奏为判官。曹王移镇江陵、襄阳,卢群都随从,幕府之事都委托他咨决,以正直闻名。贞元六年(790),入拜侍御史。先后任左司、职方、兵部员外郎中。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擅自开决司、洧等水漕挽灌田,遣中使止之,吴少诚不奉诏。令卢群使蔡州诘问,吴少诚说:“开大渠,大利于人。”卢群答:“为臣之道,不合自专,虽便于人,须俟君命。且人臣须以恭恪为事,若事君不尽恭恪,即责下吏恭恪,固亦难矣。”滔滔数千言,谕以君臣之分,忠顺之义,吴少诚才从命,即停工役。卢群涉猎广泛,有辩才,好谈论,与吴少诚言古今成败之事,无不耸听。又与吴少诚唱和赋诗。卢群以奉使称旨,迁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义成军节度行军司马。

贞元十六年(800)四月,节度姚南仲归朝,拜卢群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先寓居郑州,典质良田数顷。及为节度使至镇,各与本地契书,分付所管令长,令召还本主,一时成为美谈。同年十月病逝。罢朝一日,赠工部尚书。


高崇文(745~809)字崇文。遂城(今徐水)人。唐贞元初年(785),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为金吾将军。贞元五年(789)夏,吐蕃举兵3万犯宁州(今甘肃宁县一带),崇文率兵3000迎敌,以少胜多,大破吐蕃兵。韩全义入觐,崇文掌行营节度留务,迁兼御史中丞。

贞元十四年(798)任长武城节度使,积草屯粮,操练兵马。元和元年(806)三月,西川节度使刘辟谋反,占领东川,宰相杜黄裳举崇文率兵讨伐,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遂解梓潼(今属四川)之围,克梓州(今四川三台)之敌,收复东川。刘辟败走西川,凭借鹿头关(今四川德阳县东北)、万胜堆(今四川德阳县东北)之险顽抗。经几次攻击,刘辟军大乱,大将李文锐率部3000投降,继而守将仇良辅献城,刘辟残部败走吐蕃。是年九月,崇文军于岷江擒获刘辟,押送京师。十月,崇文任西川节度使,册封南平郡王。翌年冬,加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刺史,邠、宁(治今四川宁县)、庆(治今甘肃庆阳县)三州节度观察使,京西诸军都统。

逝后,朝廷为之举丧,废朝三日,追赠司徒,谥“威武”。其子高承简,屡立战功,历任检校工部尚书,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使等。

郎士元(生卒不详)。字君胄。中山(今定州)人。约生于唐开元前期,逝于建中末或贞元初。至德元年(756)考中进士,宝应元年(762)选为京畿县官,诏试政事中书,补渭南(今属陕西省)县尉。在渭南尉上,郎士元有别业在半日吴村。王季友、钱起等人曾写诗赞其别业胜绝。后来郎士元入朝做过谏官左拾遗,其后又曾为员外郎,最后任郢州(在今湖北省)刺史。赴郢州时,卢纶、司空曙等人都有赠诗。

郎士元的作品多为送别应酬之作,在体裁上以五律最有功力,如《送李将军赴定州》:“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当时朝廷自丞相以下出官奉使,把无诗视为羞耻事,时有“前有沈(佺期)、宋(之问),后有钱、郎”之说,可见郎士元一时的名望。《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


齐皎(生卒不详)齐映(747~795)瀛州高阳人(传为今高阳南圈头村人)。为同胞兄弟。其父名玘,官检校兵部郎中。齐皎擅长书画,通晓音律,精通射技,工小楷古篆,名重当时,尤擅画少数民族人马及山水,其画高雅雄壮。唐建中四年(783)任泽州(今属山西)刺史。

齐映,皎弟,亦善画山水,雅正好学。大历四年(769)状元及第,选补河南府参军。又在滑亳节度使令狐彰官署职掌书记,娶彰女为妻。令狐彰病卒军乱,齐映携妻归乡。后经卢杞举荐,任刑部员外郎。未久充任凤翔节度使张镒的判官,掌练军事,后任行军司马。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在京师哗变,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张镒被部将李楚琳所杀,齐映逃入奉天谒德宗,授职御史中丞。次年,又随德宗逃奔梁州(今陕西固城以西),路途险峻难行,常为德宗牵马引路。遇马受惊狂奔,德宗恐伤齐映,命其放开缰辔,齐映不肯,他说:“马奔踢,不过伤臣,若危及圣上,臣虽死不足推责。”深为德宗赏识。因齐映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言语宏爽,德宗令其侍从左右,代传诏旨,官进中书舍人。贞元二年(786),任中书侍郎,封河间县男。当时,吐番兵进攻唐朝,德宗欲避退,齐映入谏,泣伏于地。德宗为之感悟,遂竭力遣兵抵御。后升任尚书左丞御史,与崔造、刘滋并辅朝政。

齐映官职低微时,曾与张延赏友善,齐映拜相后,张延赏为其亲属求官,遭齐映拒绝,遂怀恨于心,寻机向皇帝弹劾齐映,说他“非宰相之器”。翌年遭贬,改任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又迁任衡州,历任桂管、江西两观察使。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忠”。


程怀直(752~800)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其父程日华为横海节度使。程怀直羡慕河朔父死子继之俗,唐贞元4年(788),其父死后代领军政。朝廷以其父忠于国,授其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权知沧州刺史,不久授观察使。怀直遣李宇再次入朝,请于东光、景城置景州,由朝廷任命刺史。自河朔藩镇割据之后,已有近30年不令朝廷授刺史。唐德宗大悦,以徐申为景州(治今河北景县)刺史,以怀直为横海军留后,五年(789),拜节度使。怀直荒于畋猎,不恤军政,军士寒馁。贞元十一年(795)九月,一次打猎还城,其堂兄程怀信乘众怒,闭门不纳。怀直率属下奔入朝,唐德宗不治罪,令兼龙武军统军。十六年(800)死,赠扬州大都督。


崔损(?~803)字至无。博陵(今定州)人。唐大历末年(779)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再授咸阳尉。改大理评事,累迁兵部郎中。贞元十一年(795),迁右谏议大夫。由户部尚书裴延龄举荐于德宗。十二年(796),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给事中赵宗儒同日知政事,并赐金紫。十四年(798)秋,转门下侍郎平章事。这一年,以昭陵旧宫为野火所焚,所司请修奉。德宗命崔损为八陵修奉使,在献、昭、乾、定、泰五陵造屋570间,桥陵140间,元陵30间,唯有建陵仍旧,只是修葺而已。南北两省清要,崔损都经历过,在位时没有多少让人可称道的,但他待人谦逊,在宰相位上8年。逝后赠太子太傅。


卢景亮(?~806)字长晦。范阳(今涿州)人。学无不览,中进士、博学宏辞等科,授秘书郎。历荆南节度府掌书记,入迁右补阙。志性高耿,见义必发,言无所讳,以直谏闻名。朱泚反,随唐德宗出逃。兴元元年(784),劝唐德宗下诏罪己,以收人心。又与同官力谏提升被贬奸相卢杞官职。后因聚会泄漏谏语,被宰相李泌劾奏引善于己,归恶于君,贬朗州(治今湖南常德)司马,废抑20年。唐宪宗即位,由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别驾迁中书舍人。卢景亮善作文章,有经世之志,认为人君足食、足兵而又得士,天下可为,于是总结远古至唐治道之要,作《三足记》2卷。又作《答问》,备陈鞔运大略与西戎利害。以通达古今受到公卿称赞。元和初(806)死,赠礼部侍郎。


崔峒(生卒不详)博陵(今定州)人。约活动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又逢乱世,读书较晚,且时断时续,30多岁考中进士,登第后辟潞府功曹,入集贤院,授左拾遗,官终右补阙。崔峒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词采华美,时人称其诗句为:“披沙拣金,往往见宝。”著有《崔峒诗》1卷。


程权(?~819)原名执恭。定州安喜(今定州)人。其父程怀信,驱逐从兄弟程怀直继任横海节度使。怀信死,执恭继续领军政。唐元和元年(806),授节度使,累迁检校兵部尚书,封邢国公。六年(811)入朝,唐宪宗厚遣还镇,加检校尚书右仆射。一次,执恭梦见沧州诸门均署“权”字,遂改名程权。及朝廷平淮西,程权惶惧不安,请归朝,至京师,固辞军政,唐宪宗嘉纳。不久又授检校司空、邠宁节度使。河朔藩镇均父死子继,不秉朝命,程权一族一反旧俗,主动归朝,故备受朝廷宠待,宗族在朝中任职宿卫者30余人。

张茂昭(762~811)本名升云,唐德宗赐名茂昭,字丰明。奚族人。其父张孝忠为义武军(治今定州)节度使。其父死后,他被朝廷任命为定州刺史,充节度使留后,后为节度使。贞元二十年(804)入朝,一再陈奏河北边事,词情忠切,唐德宗听之忘倦,叹道:“恨见卿晚!”赐宴于麟德殿,赏赐良马、甲第、器用、珍币十分丰厚,并以其子克礼尚晋康郡主。次年,唐德宗死,茂昭随朝臣吊唁,哀痛气噎,人称忠恳。

唐顺宗即位,授使相,令还镇,赐宫廷女乐、甲第,以无功固辞不受。元和二年(807),复入朝,恳请留京师,唐宪宗不许。四年(809),成德(治今河北正定)王承宗反叛,朝廷诏河东、河中、振武三镇与茂昭讨伐,茂昭创廪厩、开道路,供待诸军。值正月十五上元节,军吏因外兵大集请实行宵禁,茂昭说:“三镇兵马均是官军,怎么能称外兵,放灯一如常年。”茂昭亲为诸军前锋,令子克让率兵分道进击,屡战皆胜,朝廷令罢兵时方班师。

自安史之乱后,河朔藩镇割据称雄,父死子继,如同独立王国,只有茂昭表请举族归朝。邻镇百般阻挠,茂昭去意愈坚,一再上表求代。五年(810)冬,唐宪宗以任迪简代镇易定,茂昭先遣妻子上路,教诫说:“我令你们随我归朝,为的是使后代子孙不染河朔弊俗,如此我死而无悔。”茂昭行至晋州,诏授河中节度使。至京师,唐宪宗特于双日接见于延英殿。留京两月,次年二月病疽死。唐宪宗废朝5日,册赠太师,谥“献武”。茂昭兄弟子侄均被授任显职,赏赐优厚。子克让、克恭、克勤均官至诸卫大将军。弟茂宗为右金吾卫大将军,茂和为诸卫将军。


陈楚(763~823)字材卿。定州人。节度使张茂昭外甥。有武干,为茂昭牙将,每出征,常统精兵。随茂昭入朝,授诸卫大将军,封普宁郡王。后出为易州(治今易县)刺史。唐元和十一年(816),义武军(治今定州)节度使浑镐丧师,定州军乱,陈楚奉命驰传去代浑镐。至州郊,无人迎接,左右劝陈楚不要入州城,陈楚说:“定州兵不来迎我,是在试我,今如不入城,正中其计。”于是冒雪行40里,于夜间进入州城。陈楚世居定州,城中军校兵士均是其旧部,见陈楚至,军心遂安。浑镐为乱军掠夺以至裸露,陈楚资送还京。次年,扩军一万。长庆元年(821),幽州朱克融大举来攻,陈楚拒战,前后两败敌军。二年(822),转东都留守,东畿、汝防御使。以前,东都留守罕用武人,因李齐扰乱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威胁东都,故特用陈楚为备。不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三年(823),入为龙武统军。不久死。


崔弘礼(766~830)字从周。博陵(今定州)人。他相貌魁伟,磊落有大志。考中进士后,累佐蕃府,官至侍御史。唐元和年间(806~820),吕元膺为东都留守,以弘礼为从事。当时淮西吴少阳初死,吴元济阻兵拒命,崔弘礼为吕元膺筹画,部署兵众,以固东都,最终无祸患。累除汾州(治今山西汾阳)、棣州(治今山东滨州)刺史。会田弘正请入觐,请副使,于是授崔弘礼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刺史,充魏博节度副使,历郑州刺史。长庆元年(821),复加检校左散骑常侍,充幽州卢龙军节度副使。还未到任所,幽、镇就发生兵乱,改为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刺史。第二年,汴州李纟希反,急诏追崔弘礼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东都畿汝都防御副使。

李纟希平定后,迁河阳节度使。整军练武,颇壮戎备。又上奏请于秦渠下开辟荒田300顷,年收粟2万斛,下诏批准。后又拜检校户部尚书、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刺史。再任天平军节度使。文宗即位后,加检校左仆射。改授东都留守,仍迁刑部尚书。诏赴朝廷,因病未至。大和四年(830)十月,复除留守。同年十二月卒,赠司空。


崔咸(?~834)字重易。博陵(今定州)人。唐元和二年(807)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被郑余庆、李夷简请到身边为宾佐,待如师友。入朝为官后,历践台阁,独行守正,时望甚重。敬宗欲幸东都,人心不安。裴度以勋旧入觐,既至,李逢吉不想让裴度再入中书。京兆尹刘栖楚是李逢吉的同党,他与十余人并排着挡住裴度。一天,裴度留客人饮酒,刘栖楚虚伪地讨裴度欢心,躬身附在裴度耳边低语,崔咸厌恶其矫情,举爵罚裴度说:“丞相不应当允许官员在身边嗫嚅耳语。”裴度笑着喝了一杯酒。刘栖楚觉得浑身不自在,找个借口出去了。坐中客人都为崔咸的大胆折服。后来崔咸任陕州(治今河南陕县)大都督府长史、陕虢观察等使。从早到晚,与宾僚痛饮,经常大醉不醒。白天簿领堆积,到了晚上予以披览,剖判决断,没有毫厘差错,胥吏们把他当成神人。后入朝为右散骑常侍、秘书监。崔咸长于歌诗,或风景晴明,花朝月夕,朗吟意惬,必凄怆沾襟,旨趣高奇。有文集20卷。


高霞寓(772~826)范阳(今涿州)人。家世孝友,五代同灶,唐德宗令表其门,受到乡里称颂。霞寓少年时读《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好为大言,以慷慨自许。贞元年间(785~805),徒步投长武城使高崇文,被视为族子,授任军职,累入朝奏事,甚得信任。元和初年(806),诏授御史大夫,从崇文击反叛朝廷的剑南刘辟,连战皆克,下鹿头城,降李文悦、仇良辅。剑南平,以功授彭州刺史,不久代崇文为长武城使,封感义郡王。

元和五年(810),以左威卫将军随宦官吐突承璀讨成德(治今河北正定)王承宗。诸将多败,霞寓功居多。承璀逮捕欲叛之节帅卢从史,其军惊扰,霞寓奉命宣谕,大呼道:“元恶已被缚,大家要自安。”说完脱掉铠甲,揖手而进,兵众遂安。不久拒绝其军留为统帅,间道奔还,加左散骑常侍。次年,授丰州刺史、三城都团练防御使,累转右羽林将军。元和十年(815),朝廷讨淮西吴元济,霞寓以宿将授唐、邓、隋节度使,虽称勇敢,但素无机略,尤其不长于统制。次年,率兵取萧陂与敌决战,小胜辄进,馈运不继,被敌诱入伏中,大败,只身逃出,人情惊骇,被贬归州(治今湖北秭归)刺史。后以恩例征为左卫将军。十三年(818),出为振武节度使。浚金河,灌溉卤地数千顷,改左武卫大将军。长庆元年(821),任邠宁节度使。谏官论霞寓败军贬谪,不宜为镇帅,唐穆宗不听,累加司徒。宝历二年(826),疽发于首,不能理事,求归京。同年夏征为右金吾卫大将军,返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死。赠太保。

霞寓为卒伍常才,始因宦官得晋升,位既高,言语多不逊,又诽斥朝列,侮慢僚属,鄙词俚语,传于人口。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祖籍中山(今定州)人。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翌年登博学宏词科,任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800),在淮南节度使杜佑部下任掌书记,经历了一段军旅生活。两年后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

贞元十九年(803)冬,升监察御史,与柳宗元、韩愈同事,并结成挚友。贞元二十一年(805),授监察御史,参与了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县)刺史,途经荆南(治今湖北江陵)时,又改授朗州(治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久又因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诗中“语涉讥讽,执政不悦”,被贬到最为偏远的播州(治今贵州遵义),经御史裴度说情才改贬连州,其后又陆续转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奉诏返回东都洛阳,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之职。四年后裴度罢相,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颇有政绩,获赐金紫服。后转汝州(今属河南)、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因足疾返东都洛阳,改授太子宾客,会昌年间(841~846)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逝后,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的优秀作品多作于被贬的20多年间,借以寄托身世,讽喻时事,如《昏镜词》等。还有不少直抒胸臆和带有浓厚民俗特点的作品,如《学阮公体》、《咏史》等。刘禹锡众多作品的基本格调是关心国家命运,坚持革新思想,保持乐观信心,被大诗人白居易誉为诗豪。刘禹锡也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名著《天论》阐明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批评了唯心主义。他提出“天与人相交”的学说,指出了事物之间,有其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的一面,既矛盾又互相联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著作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40卷及《刘白唱和集》等。

刘禹锡临终前还作了自传,除坚持“革新”批判保守外,还介绍了本人祖籍中山,迁居洛阳的经过。雍正《直隶定州志》除在“乡贤”中详细记载刘禹锡的事迹外,在轶事中还有刘禹锡用菊苗菔酿换取白乐天六班茶以醒酒,刘禹锡制椿树馄饨法及《代杜相谢表诗》等。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涿州)人。少时家境贫寒,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来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习文,举进士却屡试不第。到唐文宗时才任长江(治今四川遂宁)主簿,人称“贾长江”。任满后,迁普州(治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会昌初年(841)改授普州司户参军,未受命而卒。

贾岛的诗以清奇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以五言律诗见长,诗风清淡朴素,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相传贾岛曾骑在驴上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拟改“推”为“敲”,正犹豫之际,迎面碰到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赞同用“敲”字为佳。即“推敲”用典的来源。韩愈赠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自此贾岛天下闻名。贾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生计拮据,况味萧条。自题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临逝之日,家无一钱,留遗言给亲人:“唯病驴、古琴可留。”

后世众多诗人学贾岛“苦吟”,尤受晚唐李洞崇拜,尊为“贾岛佛”。南唐孙晟在屋内墙壁上画贾岛佛,朝夕膜拜。南宋“江湖派”和“四灵”尊他为“唐宗”。可见他对后代还是很有影响的。著有《长江集》10卷传世,存诗378首。《全唐诗》编为4卷。


卢仝(约795~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涿州)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后居洛阳,破屋数间而已。韩愈为河南尹时,颇加礼待。曾作《月蚀诗》讥刺当时宦官专权。《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卢仝的代表作,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全诗共19句,诗人通过对制茶、饮茶的描写以及产生的联想,表达了他愿为苍生请命的思想感情。成语“大同小异”就是出自卢仝《与马异结交诗》:“昨日仝不同,异自异,是谓大同而小异;今日仝自同,异不异,是谓同不往兮异不至。”的典故。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其诗刻意求险,语言晦涩,颇受韩愈、孟郊的赞许。以险怪风格在诗歌史上自成一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卢仝体”。著有《玉川子诗集》1卷,《啸旨》1卷,《春秋摘微》4卷。


崔护(804年前后在世)字殷功。博陵(今定州)人。据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记载,崔护早年因屡试不第,曾于清明节独游城南,走到一个村庄叩门讨水喝,有一少女端来一盂水。第二年,清明节再往,门庭如故,而门却紧锁,因题诗一首于左门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数日后复去造访,有一老汉出门对他说:“吾女读左扉诗,因病而死。”崔护请一见,其女躺在床上,崔护哭着说:“某在此。”倾刻间,少女睁开眼睛复活了,那位老汉就把女儿嫁给崔护。这首题于左门扉的诗就叫《题都城南庄》。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道出了人们都似曾有过的类似生活体验,从而为崔护赢得不朽的诗名。

贞元十二年(796)崔护中进士,大和三年(829),由京兆尹改任御史大夫,终任岭南节度使。所作《题都城南庄》流传很广。到元代,被剧作家白朴、尚忠贤等分别写出《崔护谒浆》、《登楼记》、《题门记》、《桃花庄》、《人面桃花》等剧目。《全唐诗》收录崔护诗还有《郡斋三月下旬作》、《五月水边柳》、《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山鸡舞石镜》、《晚鸡》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他的诗是“诗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揉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


卢弘宣(生卒不详)字子章。范阳(今涿州)人。唐元和年间(806~820)中进士。初佐襄阳使府。裴度留守东都,辟为判官。累迁给事中。唐宪宗任命驸马都尉韦处仁为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刺史,弘宣以为不当,封还诏书。朔方灵盐节度使王晏平居官贪浊,去镇后又擅征马及兵仗自卫,被减死长流,便请河北藩镇为其求情,诏改抚州(今属江西)司马,弘宣与同列又封还制书。唐文宗只得命宦官宣谕,才得施行。

开成三年(838),奉命赈恤陈、许、郑、滑、曹、濮等遭水灾之州,迁京兆尹、刑部侍郎,出为东川节度使(治今四川绵阳东北)。时遇饥荒,境内蛮酋开仓聚众,自立为王,骚动数州。卢弘宣檄告所部,软硬兼施,反者多降,遂将强者补军,弱者还农,捕诛逃酋,反者皆平。会昌五年(845),由秘书监改任义武节度使(治今定州),施政简省,但犯法者不贷。次年春旱,先有军粟30万石贮在飞狐(今涞源),路险未运,乃令民去自取,至秋偿还,民免饥馑,军食亦足。历工部尚书,封固安县伯。以太子少傅退休,终年77岁,赠右仆射。善书法,工篆书。著有《家祭仪》。


卢商(779~849)字为臣。范阳(今涿州)人。少年时孤贫,力学自奋,中进士与拔萃科。初授校书郎,历宣歙从事、西川幕府记室,入为尚书郎,历京兆少尹、权知大理卿事。开成元年(836),出为苏州刺史,革除烦苛盐法,令民随需购买,不强配定额,百姓便利,奸吏被制,税收锐增。迁浙西节度使,入为刑部尚书,转京兆尹。会昌三年(843),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兼供军使,馈供讨伐上党刘稹诸军,飞挽越太行,环地六七镇,虽甚艰难而军用无缺。唐宣宗登基,由东川节度使入为兵部侍郎。不久升宰相再判度支,封范阳郡开国公。大中元年(847),因误释死囚,出为鄂岳观察使。三年(849),因病求代,征拜户部尚书,途中死。

张允伸(785~872)字逢昌。范阳(今涿州)人。世为幽州(治今北京)军校,累升至都知兵马使。大中三年(849),幽州节度使张直方畏变奔京师,大将周纟林自立为帅。次年,周纟林死,允伸被立为帅,朝廷授以节度使,累加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庞勋起兵于徐州,允伸上书欲遣弟允皋领兵讨伐,朝廷不许,乃捐米50万斛、盐2万斛佐军用。朝廷下诏褒美,赐玉带、宝器,进兼侍中。允伸镇幽州20余年,克勤克俭,连年丰登,边境无警,军用充足,为时人称赞。咸通十三年(872)正月病危,上表纳还印节,朝命未至而死。赠太尉,谥“忠烈”。


张仲武(?~849)范阳(今涿州)人。通《左氏春秋》,投笔从戎,累迁雄武军使。唐会昌元年(841),幽州(治今北京)军乱,节度使史元忠为陈行泰所杀,张绛又诛行泰,请朝廷任命节帅。时仲武起兵击张绛,并遣吴仲舒入朝请示,宰相李德裕询问幽州事,吴仲舒说:“行泰、张绛均为游客,人心不附,仲武五十余岁,通书,熟悉戎事,性忠义,得士心,早愿归于朝廷。”唐武宗遂授张仲武卢龙留后。不久,仲武克幽州,任幽州节度副大使,封兰陵郡公。

回鹘派兵攻渔阳(今天津蓟县),仲武遣弟仲至率锐兵3万破之,缴获7000帐,杀擒10万众,获马、牛、骆驼、旌旗不计其数,遂兼东面招抚回鹘使。回鹘遣酋长监督奚、契丹并刺探中国情况。仲武派裨将厚结契丹,杀回鹘间谍800余。回鹘欲入塞虏掠,先遣将官40人诡称结好。仲武赂其部下,尽得其谋,逗留不遣使误期,回鹘人马多病死,3万人相继来降,自此不敢犯塞。北狄威服,请于蓟北立《纪圣功铭》,唐武宗令李德裕撰写铭文,盛加赞誉。

仲武本奉诏与太原刘沔联攻回鹘,二人不和,唐武宗派人和解,仲武欣然听从,于是移刘沔镇滑台,以仲武领太原军,攻叛镇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刘稹。大中初年(847),仲武又破奚族北部及山奚,俘获杂畜甚多。累加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逝后,谥号“庄”。子张直方袭位。


张直方(?~881)范阳(今涿州)人。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之子。大中三年(849),张仲武死,张直方袭任父位。喜好游猎,不遵法度。其伯父之子张得(一作德)辅欲夺其位,发动兵变猛攻其寝处。张仲武之甥潘好问执掌宿卫,奋力抵抗,血战多时,兵变暂平。张直方畏惧变乱再起,在潘好问劝促下,假托出去打猎,率领宗族径奔京师。唐宣宗派人至郊外慰劳,授金吾卫大将军。因其族人众多,又给检校工部尚书俸禄用于赡家。后累迁检校右仆射。

张直方性情暴率,因小罪笞杀属下,被降为右羽林统军。驰猎旧习毫无收敛,甚至在路上张设网罗。身为宿卫,有时竟出猎数日不归。大中五年(851)十一月,再降为骁卫将军。家中奴婢小有过错,就格杀。次年,积众罪被贬为恩(一作思)州司户参军。后又授邠州司马。十一年(857)七月,召为右骁卫将军,分司东都。在东都游猎更甚,无有虚日,以致洛阳鸟雀见之便噪叫不安。咸通年间,迁左羽林统军。十三年(872),因纵部下为盗,再贬康州司马。乾符年间,累进左骁卫大将军。当时郑畋辅政,上言仲武会昌时有大功,今其宗族百口,贫穷不能自存,每当内宴,直方因穿着破弊而辞不赴宴,请求唐僖宗给予优待。僖宗令仍兼检校右仆射,后升左金吾卫大将军。

广明元年(880)底,黄巢起义军兵进关中,唐僖宗与公卿四散奔逃,张直方见大势已去,被迫率领数十名在京官员至灞上迎接黄巢。张直方是伪降,逃亡公卿陆续投奔其家,潜藏起来,寻机起事反黄巢。十二月二十一日(881124),黄巢派兵突袭直方住处,凿开复壁暗室,搜出亡命之徒数百名,统统处斩。张直方一家亦被起义军族灭。


李全忠(?~886)范阳(今涿州)人。累迁棣州司马,任满还乡,从军幽州(治今北京),为牙将。唐光启元年(885),奉命率兵6万围攻易州(治今易县)。易定节度使王处存以轻兵3000蒙上羊皮,夜布于原野,以精兵设伏。全忠以为是羊群,部下争去捕捉,为伏兵击败,尽失粮草甲仗,惧被治罪,集余兵反攻幽州。节度使李可举自度不敌,自焚。全忠被拥立为帅,朝廷授以节度使。次年死。子匡威、匡筹先后袭位,相继败亡。


李匡威(?~893)范阳(今涿州)人。父全忠,为幽州节度使。匡威性豪爽,唐光启二年(886)代父为节度使,自恃幽燕劲兵有称雄天下之志,人称“金头王”。联合云州(治今山西大同)赫连铎共攻太原沙陀头领李克用。援救赫连铎战于蔚州(治今山西灵丘),射杀李克用之将安金俊,并上表讨沙陀。

李克用攻成德(治今河北正定)王镕,匡威率步骑万余援救,李克用退兵。景福二年(893),再援王镕,出兵前大摆酒宴,见弟匡筹妻张氏美貌,乘酒酣留下不遣还。及军至博野(今蠡县),匡筹据幽州自立为节度使。而匡威部下逃还幽州过半,匡威退无归路,想奔京师,自深州遣判官李抱贞入朝请示。当时京师数遭攻击,人情不安,听说匡威来朝,市人震恐逃窜,均说:“金头王来图社稷!”李抱贞还,匡威已被王镕迎入成德,以父礼相待。匡威与抱贞登城西大悲寺,顾望幽州,不免涕下。

李匡威见本地山川秀美,乃谋图王镕。以修甲筑城、指授方略为名,暗中收买人心,为成德军士所厌恶。景福二年(893)四月值忌日,趁王镕至宅慰祭,劫入牙城。成德军素忠于王氏,起兵逆战,呼噪登屋,矢如雨下,匡威被杀。匡筹与李克用战,屡不胜。乾宁元年(894),李匡筹又为朱全忠击败,溃奔途中被杀。


李存孝(?~894)原名安敬思。蔚州飞狐(今涞源)人。少年时犯事入狱,后得释从军。骁悍绝伦,勇冠军中。常率骑兵为先锋,身披重甲,腰弓髀槊,挥舞铁木过,携两马陷阵,马乏,于阵中换骑,出入如飞,万人辟易,所向无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养为假子,赐姓名李存孝。从克用救陈、许,击黄巢,战无不胜。唐昭宗派招讨使张濬讨太原,河东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小校冯霸叛附汴帅朱全忠,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亦被围。李存孝奉命率5000骑援救泽州,选精骑500绕汴军大营挑战。汴军骁将邓季筠出战,存孝激励部众,舞木过冲锋,生擒季筠,获马千匹。是夜,汴军撤退,存孝直追至马牢山,俘斩万计,乘胜攻潞州。

张濬派副招讨孙揆领万人救潞州。存孝伏兵于长子西崖间,出骑横击,擒孙揆等500人。河东大将康君立率大军亦至,急攻潞州,汴骁将葛从周弃城夜遁。克用以君立镇潞州,存孝极为不满。不久,存孝围张濬于平阳,设伏击歼华州韩建所派300名夜袭兵,进逼晋州(治今山西临汾),获敌3000,晋州闭门不出。再引军攻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张濬、韩建等逃走。存孝因功被克用授汾州刺史。大顺二年(891),邢洺节度使安知建暗通朱全忠,克用以存孝代之。知建惧,奔青州。存孝与克用另一得宠假子李存信不和,欲立大功争宠,请发兵取镇州(治今河北正定)王镕,存信从中作梗。及王镕围尧山(今河北隆尧东),存孝援救不胜,又奉命佐存信进击,二人互相猜忌,逗留不进。克用只得遣李嗣勋率军进击获胜。存信还后告存孝无心击贼,疑与贼有约。存孝得知,遂暗结朱全忠、王镕,以邢、洺、磁三州归朝,仍任节度使,并请会诸道兵讨河东。

景福二年(893),李克用大举攻镇州,逼王镕求和并助讨存孝,接着会兵3万进至任县,使存信屯琉璃坡。存孝夜犯存信营,虏奉诚军使孙考老而还。克用引兵至邢州(今河北邢台),掘堑筑垒围攻。次年三月,邢州食尽,存孝投降,向克用谢罪说:“儿粗立微劳,为存信逼迫,以至于此。”克用叱道:“你遗书王镕、全忠,毁我万端,也是存信教你么!”存孝无言,被囚至太原,车裂于牙门。李克用甚爱存孝骁勇无敌,本不欲处死,料诸将临刑前必劝阻,诸将嫉存孝胜己,竟无一人进谏。存孝死,李克用十分悲伤,近一旬不理事,私恨诸将。后于宴会中又言及存孝,流涕不已。当时康君立一言忤意,竟被李克用拔剑砍伤致死。

卢延让(约902年前后在世)字子善。范阳(今涿州)人。天资聪明,曾拜薛能为师学习诗词,他作诗词意偏僻,不尚纤巧,多壮健语,为当时人所嗤笑。侍御史吴融到峡州做官,当时卢延让是一介平民游历于荆、渚间,贫无游资,没有立即去拜谒。正好吴融的表弟得到卢延让的诗百余篇,吴融读后,大为惊叹,认为比别人要高出很多,虽然浅近,然而自成一体,于是厚礼待之,赠给甚多。两人后来彼此没再见过面。吴融被征用回京,经常在大臣中间称赞卢延让。光化三年(900),卢延让从襄南到京应试,与吴融一见如故。卢延让感激泪下,于是两人成为至交。卢延让就在此年考中进士。王建建蜀,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官终刑部侍郎。著有《卢延让诗集》1卷。


李庭珪(生卒不详)易水(今易县)人。本姓奚。其祖奚鼐,善造墨,所制者面有光气,印文有“奚鼐”或“庚申”二字。唐朝末年,社会动乱,庭珪随父奚超携家至安徽歙州。因此地多松树,故此定居,父子以造墨为生。

奚氏造的墨坚如玉、纹如犀,其墨松烟轻,胶质好,调料匀,捶捣细。庭珪造墨技术尤高,被酷爱书画的南唐皇帝李煜任为墨务官,并赐姓李,李煜还常以墨赏赐功臣。赐翰林院的墨都是双脊龙样,为上乘佳品。相传,庭珪的墨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墨时尚有“龙脑气”,宋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有人说,庭珪墨能削木,掉在水里经月不坏。宋太祖之后,凡皇帝写诏书都用庭珪墨。每年歙州要向朝廷进贡1000斤墨。当时市场上很难买到庭珪父子的墨。宋仁宗庆历年间,一枚墨卖到一万钱,徽宗宣和年间,竟出现了“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现象。北宋词人秦少游存有庭珪墨半锭,其质如金石。

潘谷也是宋朝的造墨名家,见庭珪墨而下拜说:“这真是李氏故物,我生再见矣。”宋太祖时的墨官张遇也是易州人,唐墨以李庭珪为第一,张遇第二,众家评论也是如此。直到以后造墨家尚铸字于墨,遵照易水法制造。奚氏家族历代为墨官,由于张遇、潘谷都是易州人,善制墨,所以世上称制墨必仿易水法。李庭珪被尊为“徽墨”的宗师和发明者。


王处直(?~921)字允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其兄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据定州割据,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处存去世,儿子王郜继为节度使,亲近李克用。王处直为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光化三年(900),朱温进攻义武军,王郜派王处直迎击,战败回军兵变,王郜出逃投奔李克用。王处直自任义武节度使,投靠朱温。

后梁开平三年(909)三月,后梁太祖朱温下诏进封王处直为北平王。次年,后梁进攻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王处直恐惧,投靠晋王李存勖。后梁龙德元年(921),王镕被义子张文礼杀害,王处直没有响应李存勖讨伐,被李存勖猜忌。王处直就派儿子新州(今河北涿鹿)团练使王郁,秘密联络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叛李存勖。定州将领不愿联络契丹,推举王处直义子王都,王都软禁养父,斩杀王处直子孙及心腹,夺取义武军节度使一职。

后唐同光元年(923),王处直抑郁而死,次年葬于曲阳敦信乡仰盘山(今曲阳西燕川村西)内。王都夺权后,为了脸面和名声,在王处直死后,请当时最好的工匠为其养父修建陵墓,因此王处直墓珍藏大量艺术品,其中以精美的壁画和浮雕最为珍贵。


卢程(?~923)范阳(今涿州)人。祖卢懿,官至凤翔陇右节度使。卢程于唐天复末年(904)中进士,任盐铁巡官。唐昭宗迁洛阳,柳粲陷害大族,卢程避地河朔,羁游燕、赵,或穿道士服,干谒藩帅,人们不识。至中山(今定州)投旧相知豆卢革、卢汝弼,不受藩帅重视。又至太原,经汝弼延誉,晋王李存勗署为推官,不久改任支使。

卢程褊浅无才能,惟矜恃门第,口多是非,为笃厚君子所薄。掌文翰判官王缄死后,按资历当由卢程接任,但先前晋王曾召卢程草奏文,卢程推辞不能。于是在一次宴会上,晋王举酒超擢巡官冯道为书记。卢程不满,对人说:“主人不重人物,令田里儿居我上。”旧例支使监诸廪出纳,卢程又推辞,专权监军张承业叱道:“公称文士,即当飞文染翰以济霸国,命草辞自称短拙,今又推辞职务,公究竟有何才能?”卢程泣谢。后历河东观察判官。李存勗将即位,求四镇判官可任宰相者,当时卢汝弼、苏循已逝,当用卢质,但卢质性疏放,不乐重位,推举豆卢革与卢程。卢程遂被升为行台丞相,及存勗即位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卢程本非宰相才,骤至显位,举止不恒,受命当天,就与豆卢革乘小轿上朝,导从喧沸。存勗听见呵导之声,问明是新宰相入门,十分惊异,登楼观看,笑其似是而非。不久,卢程奉使太原册立皇太后,山路险阻,却安坐小轿,所至州县,驱役丁夫,令长吏迎谒拜伏,稍有忤意,便加笞辱。一次,亲戚来借驴,卢程却令府中借给,府吏说无前例,卢程怒鞭其背。存勗从姊女婿任团恃宠诣卢程,卢程正身穿鹤氅,头戴华阳巾,凭案决事,见任团后怒骂其是虫豸,依恃妇力。任团无言退去,连夜驰告存勗。存勗怒对权臣郭崇韬说:“朕误以此痴物为相,胆敢辱我九卿!”促令卢程自尽。崇韬亦怒,赖卢质挺身救解,卢程得免死,降为右庶子。同光元年(923),存勗定河南,卢程随百官赴洛阳,途中坠马,中风而死。


李茂贞(856~924)本姓宋,名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今蠡县)人。行伍出身,在镇压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的战争中,升任军校。因扈从僖宗,赐姓名李茂贞。光启三年(887)任凤翔节度使,封陇西郡王。后凭借兵力,颇干朝政,曾杀宦官杨复恭等,屡次引兵入京师,杀宰相韦昭度等,焚毁宫室市肆。天复元年(901),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劫往凤翔,他挟昭宗与朱温对抗。三年(903),被迫交出皇帝。后梁建立后,自称岐王,保持割据状态。后唐同光二年(924)向后唐上表称臣。


李茂勋(?~926)深州博野(今蠡县)人。李茂贞的堂弟。唐朝末年曾任凤翔副将。李茂贞荐举他为鄜州(今陕西富县)节度使。官至兼侍中。后梁时改名周彝,署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平年间(907910),任河阳节度使,从征伐镇州(今河北正定),进围枣强县。有一居民缒城墙而出,李茂勋把他留下来,一点也没怀疑。一天,此人的盗案被揭发,这人用木棍猛击茂勋,把他打倒在地,随从人员把他救下。后迁任金吾上将军,副王瓒领兵屯于景店,王瓒令他分屯西寨,后唐庄宗将他击败,降为左卫上将军。第二年,以太子太傅退休。同光年间,复名茂勋。天成初年(926)逝于洛阳。

卢导(866~941)字熙化。范阳(今涿州)人。卢导少年时风度儒雅,美词翰,善谈论。唐天祐初年(904)中进士,历县令、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充史馆修撰,累迁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因病免官,闲居汉水旁。后唐天成年间(926930),以本官征入朝,迁右谏议大夫。长兴四年(933),为中书舍人,权掌贡举。次年,潞王李从珂自凤翔拥大军赴京,唐闵帝李从厚奔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宰相冯道集百官于天宫寺将迎潞王,当时军众溃散,人情惊骇,百官迟迟不到,惟卢导与张昭远先至。冯道请卢导起草劝进表,卢导不肯,冯道逼迫,仍坚持己见。潞王止于上阳门外,冯道又请卢导写劝进表。卢导坚持如初。宰相李愚说:“卢舍人之言为是,我辈真是罪人啊!”冯道乃止。卢导后仕晋,天福年间(936944),由礼部侍郎迁尚书右丞,判吏部尚书铨,任满,拜吏部侍郎。六年(941)秋死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卢文进(?~944)字大用,一字国用。范阳(今涿州)人。身长7尺,食量过人。少年时为幽州(治今北京西南)帅刘守光骑将,迁纳降军使。后唐庄宗李存勗攻幽州,文进首降,遥授寿州(一作蔚州)刺史。

李存勗与刘对垒于莘县(今属山东),令爱弟新州(治今河北涿鹿)团练使李存矩于山后招募劲兵,又令山北居民出战马器仗,百姓卖牛十头才换马一匹,人心怨愤。当时存矩令文进率500骑同行,至祁沟关(即岐沟关,在今涿州境),军士不愿远行送死,聚谋拥文进北返新州,据城自守,遂大呼趋传舍,杀存矩于床下。先前,存矩见文进幼女美丽,取为侧室,文进不敢抗拒,心常不满,遂从乱军。引契丹还攻新州,不克,夜走坠于堑中,一跃而起。再攻武州(治今河北宣化),又不利。为后唐兵所追,遂奔契丹,受命守平州(治今河北卢龙)。不久,又引契丹兵攻克新州,再败周德威众数万,进攻幽州。教契丹做攻城之具,飞梯、冲车毕陈于城下,凿地道,起土山,四面急攻。李存勗亲率兵援救,方解围而去。契丹以文进为幽州兵马留后、卢龙军节度使,令统帅汉军,常别为营寨。文进教契丹务农桑,中国所有者无不具备,契丹由此更加强盛。

卢文进率奚族劲骑,倏来忽往,抄掠燕、赵,中原虽以劲兵猛将防守,仍奔命不暇,致使民不聊生,荆棘满目。天成元年(926),文进率众10余万归降后唐,备受宠待,授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滑州(治今河南滑县)节度使。三年(928),移镇邓州,同年,入为左卫上将军。长兴四年(933),出镇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擒奸恤隐,甚得称誉。清泰元年(934),改安州节度使。居数镇,颇有善政,为兵民所爱。晋高祖即位,与契丹修好,文进不自安。

天福元年(936)末(一作二年正月),卢文进杀行军司马冯知兆、副使杜重贵等,率部众渡淮奔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南唐主所礼重,授宣州(治今安徽宣城)节度使,后移润州(治今江苏镇江)节度使。召为左卫上将军,兼中书令,封范阳郡王。保大二年(944)死于金陵。


王晏球(873932)字莹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开始在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即朱温)帐下,累迁厅子都指挥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降后唐。次年,庄宗李存勗授其为齐州防御使、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赐姓名李绍虔,戍瓦桥关(在今雄县),北御契丹。天成二年(927)七月,任北面行营副招讨,驻满城。

天成三年(928)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引契丹军为援据定州叛,王晏球受命为北面招讨使率诸道兵进讨。五月,在曲阳城南的嘉山,战王都、契丹联军万余人,王晏球以中军骑兵直冲其阵,符彦卿以龙武左军攻其左,高行周以龙武右军攻其右,奋力拼杀,大败王都军,契丹兵死伤过半,向北逃走,横尸弃甲60余里。

不久契丹首领特哩衮率精锐骑兵5000至唐河增援。当时下着大雨,晏球出兵迎战,击败特哩衮,追至易州,河水暴涨,契丹兵被淹死冲走的不计其数,俘获2000骑而还。遂进围定州,久困不攻,致其粮断。次年二月,王都自焚死,定州降。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后改平卢节度使,移镇青州(今山东青州),加兼中书令。去世后赠太尉。


西方邺(生卒不详)易州满城人。他的父亲曾为州校,所以西方邺自少年时就在军中,以勇力闻名。20岁时,被后唐庄宗授为孝义军指挥使。累从征伐有功,同光年间(923925)任曹州(治今山东菏泽)刺史,以州兵屯扎在汴(今河南开封)。后为明宗的李嗣源起兵反庄宗,节度使孔循怀有二心,北门迎李嗣源,西门迎庄宗。西方邺谴责他这种做法,他也不听。西方邺就带着500骑兵至西门迎庄宗,庄宗任他为先锋。庄宗被杀,明宗李嗣源继位后,西方邺在其马前请死,明宗却很赞赏他。

第二年高季兴起兵反后唐。明宗以东川董璋为西南招讨使,拜西方邺为夔州刺史,协助董璋出兵三峡,讨伐高季兴。董璋没有出兵,只有西方邺独取三州,于是以夔州为宁江军,拜西方邺为节度使。又取归州(治今湖北秭归)。西方邺出身于行武,所做的事有不少不合法规,判官谭善达数次劝谏,他不但不听,还让人告善达接受别人的钱财,导致他下狱死。


毛文锡(生卒不详)字平珪。高阳人。原为唐朝进士,仕蜀。历任翰林学士、内枢密使,官至司徒。永平三年(913)七月,皇太子元应欲夺蜀皇位,借七月七夕召诸王大臣置酒,欲趁机释群臣之权。毛文锡明察其阴谋,与集王宗翰、枢密使潘峭均不赴宴,使元应未逞其愿。元应大怒道:“集王不来,是受毛文锡等挑唆之故!”第二天便在蜀主王建面前挑拨离间,王建不明真相,一怒之下,要将毛文锡等治罪。幸有原枢密使唐袭道明白真相,毛文锡得免。元应料事已败露,便密遣心腹将毛文锡抓捕,令兵士狠狠鞭笞,以泄私愤。

王建废元应太子位,毛文锡才得释放,因之更受王建器重。通正元年(916)八月,前蜀设立文思殿,毛文锡由内枢密使任文思殿大学士。其间,他编著了《前蜀纪事》一书,共两卷,记事起于唐广明元年(880),止于天祐元年(904)(其本已佚)

后唐同光三年(925),前蜀亡,随蜀主王衍归降后唐。此后,毛文锡意志消沉,日夜耽于诗酒,与欧阳炯等并以词翰供奉后唐内廷。明德元年(934),复事后蜀孟知祥,以小词为孟氏所赏,此外并无作为。为“花间派”成员之一,其作品步温庭筠后尘,多数内容颓靡,风骨婉弱。传世词作今存32首,其中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收其31首,《尊前集》收其1首。


剧可久(886962)字尚贤。范阳(今涿州)人。他为人沉毅方正,明律令。与冯道、赵凤为友。后唐同光初年(923),被荐于后唐,补徐州司法,以干练闻名。召为大理评事,赐绯。过了一年,迁大理正,坐误治狱责授登州司户。遇赦,召为著作郎。仕后晋,历殿中少监、太子右谕德、大理少卿,赐金紫。

后周广顺初年(951),改太仆卿,复为大理卿。值郑州民李思美妻到御史台诉其夫私卖盐,罪不至死,判官杨瑛却判以死刑。有司拘捕杨瑛,杨瑛伏法。剧可久判杨瑛减三等,徒二年半。宰相王峻欲杀杨瑛,招剧可久说:“死者不可复生,瑛枉杀人,其可恕耶?”剧可久坚持自己的判决,杨瑛免死。不过这也得罪了王峻,剧可久被改任太仆卿,分司西京。

显德三年(956),剧可久因所举荐的官员贪脏,连坐停任。第二年复起用为右庶子。周世宗以刑书深古、条目繁细,难于检讨。于是命剧可久与张湜、率汀、邓守中、王莹、贾玭、赵砺、李光赞、苏晓、王伸等10人,用5年时间编成《刑统》30卷。颁布实行,与律、疏、令、式并行。剧可久复拜大理卿。北宋建隆三年(962)告老,改光禄卿致仕。

水丘昭券(?~947)定州安国人。性格沉厚,能写文章。因与吴越王钱镠之母为同族,被署为吴越内都监使。后唐攻福州,闽王王审知急派使者向吴越求援。诸将多以道路险远为理由反对出兵,昭券说:“救邻恤灾,古今通义。”劝吴越王迅速出师,正与王意相合,被采纳。钱镠要诛家臣程昭悦,令昭券夜间率兵去昭悦住宅围捕,昭券说:“昭悦是家臣,有罪应公开处死,不宜夜间兴兵。”钱镠以为昭券识大体。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六月,钱弘倧即王位,忿恨内牙统军使胡进思骄横太甚,与指挥使何承训及昭券密谋逐其于外,昭券以为进思党羽势盛,不可猝去,建议姑且容忍一时,以俟后图。何承训见钱弘倧犹豫不决,怕事泄受牵连,就给胡进思通风报信。不久,胡进思率兵囚禁弘倧,将昭券等杀死。胡进思妻子听说昭券被杀,哭泣道:“别人还可杀,昭券是君子,为什么要杀死他呢?”


冯玉(?~952)字璟臣。定州人。父冯濛,累官邺都副留守。冯玉少年时举进士不中,被后晋河东节度使冯赞辟为推官。入拜监察御史,累迁礼部郎中,充盐铁判官。后晋少帝嗣位,冯玉之妹为皇后,冯玉恩宠弥厚,迁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冯玉不知书,凡草制诏均由同乡殷鹏代笔。不久,出任颖州(治今安徽阜阳)团练使,入拜端明殿学士。由户部侍郎迁枢密使,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冯皇后用事,军国大政均委冯玉。冯玉乘势弄权,四方赂遗,辐辏其门,朝政日坏。

冯玉以中书舍人卢价为工部侍郎,宰相桑维翰以卢价资望浅,不同意。冯玉极为不满,不久,罢维翰相位。契丹灭后晋,降将张彦泽入京,军士争趋冯玉居宅,巨万家财,一夕掠空。次日,冯玉借伞盖出见彦泽,仍绕指谄媚,请亲送玉玺于契丹主,以图复被任用。随晋少帝北入契丹,任太子少保。至后周广顺二年(952),其子冯杰自幽州擅自逃回,冯玉惧遭谴,不久忧恚死。


赵进(?~954)定州人。少年时有胆勇,从军隶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天雄军,以军校从戍瓦桥关(在今雄县)。后唐同光四年(926)初,由瓦桥还驻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

当时,水灾之后继有地震,传言朝廷有变,加上廪禄薄,赏给不实,军士思归不得,均有怨言。赵进遂从指挥使皇甫晖率众作乱,先杀不与同反的都将杨仁晸等,又胁逼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为帅,乘夜烧劫贝州,趋临清,下永济、馆陶,所过剽掠,攻下魏州,任马步都指挥使,纵兵大掠。李绍荣讨伐不克。唐明宗复率兵至魏,军士张破败作乱,拥唐明宗入城,皇甫晖击斩张破败等,在礼帅诸校迎拜唐明宗,泣请惟命是从。唐明宗不久以计出城,趋京得帝位。次年,以赵进为贝州刺史、邺都(即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衙内指挥使。后移宁州,率兵讨平庆州反叛,迁雅州(治今四川雅安)刺史。孟知祥镇蜀,雅州是其管辖范围,赵进去谒见,知祥责其始谋叛乱,要处斩,为人谏阻而止。及董璋攻知祥,赵进戎服谒见说:“我受明公不杀之恩,今日有机会报答了。请前蹈白刃,拼死破贼。”遂授前锋监阵使,攻战先登,以功转左冲山指挥使。

孟昶嗣位,赵进历忠、风、邛、普四州刺史、右匡圣步军都指挥使。所至军政修举,戍卒有疾苦,抚问周悉,盛暑严寒,未曾劳役,将士归心听命。广政十七年(954),率所部戍汉中,逾月得病召还,死于途中。


孙方谏(893~954)初名方简,后唐应顺初年因犯庙讳改名方谏。清苑人。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贿契丹,但契丹仍时常南侵。方谏利用宗教组织群众,筑寨狼山(今易县境内),拥众千余家,抵御契丹兵,附民日增。

晋出帝时,义武节度使恐方谏聚众山中为患,遂上表请求收编。开运三年(946),方谏率部归附后晋,任东北招收指挥使,统兵抵御契丹,并连败契丹军,乘胜入祁沟关、平庸城,破飞狐塞,契丹军望而生畏。后因求请多端,未得满足,心中不满,暗通契丹。契丹灭后晋,封方谏为义武节度使,后以耶律忠代之,改方谏为云州节度使,方谏拒不受命,率部3000复归狼山故寨。

后汉初年,契丹焚烧定州城堡,掳民北去。方谏闻之,自狼山率部拒之,并遣使归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嘉之,授义武节度使,累官至使相。后周时,改华州(治今陕西华县)节度使,以其弟行友为定州留后,弟义为德州刺史。后周世宗嗣位后,以史彦超代其职,方谏随世宗北攻太原,回师南巡时病于洛阳,世宗授方谏为同州节度使兼中书令,未及赴任,卒于洛阳。世宗停朝三日,以示哀悼,诏赠太师。


赵上交(895961)本名远,字上交,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以字称。范阳(今涿州)人。他美风仪,善谈论,尤好吟咏。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重。曾到中山(今定州)投奔王都。因有人在王都面前诋毁他,没有得到王都的礼遇。他便南游洛阳,与中官骠骑大将军马绍宏交好。马绍宏领北面转运制置大使,上表任赵上交为判官,迁殿中丞。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赵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六军诸卫推官。累迁司封郎中,充判官。

后晋初年,召为左司郎中、度支判官,历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知内外制,迁刑部侍郎。又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劾无所避忌。后周广顺初年(951),拜礼部侍郎。正当将试贡士,赵上交申明条制,颇为精密,始复糊名考校。显德二年(955),拜吏部侍郎,后免官。北宋初,起用为尚书右丞。他好吟咏,著有《赵上交集》20卷。


刘昫(897~946)字耀远。归义(今雄县)人。年轻时,以文才风度闻名乡里。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不久升任端明殿学士。明宗时升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兼主三司,加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末帝即位后,急需军费,当时王枚掌管财政,末帝查问府库虚实,王枚回答有数百万。经查,不过3万,末帝大怒,撤王枚推刘昫代任。刘昫令属官核对账目,发现许多租税并未实收,只虚系账上。刘昫建议能缴纳的督促征收,无力缴纳者予以免除。百姓非常高兴,称颂他的功德。却受到主管官吏的忌恨,不久,被罢相,代理右仆射。

后晋天福初年(936),刘昫任东都留守,兼任河南事,不久又兼管盐铁。开运初年(944),任司空、平章事,监修国史,又兼主三司。契丹攻进中原后,不改其职。刘昫托辞眼病请求离官,契丹主任命他为太保。刘昫在后唐、后晋均受命监修国史,开运二年(945)《唐书》(因北宋时又有《唐书》之修撰,故称此书为《旧唐书》)成,由其进呈,故题名为该书修撰人。

刘暤(生卒不详)字克明。归义(今雄县)人,刘昫的弟弟。少年时离开家乡。唐天祐年间(904907),后梁将领刘鄩袭太原,在乐平把刘暤俘获。后唐另一将领谢彦章见他是一位儒士,就以礼相待,对他的同乡刘去非说:“我为你得到一位族人。”马上就让刘暤与刘去非相见,刘去非询问刘暤的乡里,确实是亲族,两人在异乡相见,都很激动,相对哭泣很久。自此刘暤就随着刘去非在谢彦章门下。谢彦章后来因罪离去。刘去非任郢州(治今湖北钟祥)刺史,刘暤也随他到郢州。后唐庄宗占领河洛一带。刘去非因为曾经跟从刘守奇归后梁,怕因此获罪,就离开郢州到荆南投奔高季兴。刘暤在那儿任了荆州摄官。

后唐明宗时,其兄刘昫任为学士,派人召他去后唐。梁汉永镇邓州时,任他为州从事。后入朝任监察御史,历任水部员外郎、史馆修撰。长兴末年(933)受荐任节度判官。清泰初年后历任起居郎、驾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河南少尹、兵部郎中、太府卿等。后汉时用为宗正卿。后周初改尉卿,广顺二年(952)为高丽册史,至郓州时去世。刘暤好藏书、好喝酒,比较随意,然而急公好义,因此朋友很多。


李从日严(897946)深州博野(今蠡县)人。李茂贞的长子。少年时即被授谘议参军,赐绯鱼袋,领彭州副使、凤翔衙内都指挥使。唐天复年间(901~904),自秦王府行军司马、检校太傅出为泾州(治今甘肃泾川)两使留后。及后唐庄宗平梁,茂贞令从日严入觐,制加从日严兼中书令。李茂贞死后,遗奏权知凤翔军府事,诏起复,授凤翔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天复三年(903)九月,以魏王继岌伐蜀,诏从日严充供军转运应接使。平蜀后,继岌命从日严部送王衍一行东下,至岐,监军使柴重厚拒不接纳。从日严于是东至华州,闻庄宗之难,于是西归,明宗下诏诛重厚,从日严上书,说厚重守凤翔,军民不扰,是重厚之力,愿代其受过。此事虽然没有得到朝廷允许,但当时社会舆论对他都很赞许。

天成元年(926)五月,加检校太师。长兴元年(930),从日严入朝觐见,礼毕,移镇汴州。长兴四年(933),又入朝,改天平军节度使。后唐末帝起兵于岐下,尽取从日严的家财器仗,以助军需。末帝离开岐城时,官吏和民众拦在马前,请求以从日严为帅,末帝答应。清泰初年,复以从日严为凤翔节度使,仍封秦国公。后晋高祖石敬瑭登位,继封秦王、岐王,累食邑至15000户,食实封1500户。少帝嗣位后,加位太保。


李从昶(898938)深州博野(今蠡县)人。李茂贞的第二子。十余岁时即署本道中军使。后唐同光年间,李茂贞有病,从昶才15岁,就派他代其兄从日严为泾州两使留后,朝廷又加节制。明宗即位后,改镇三峰,累官至检校太保。正值郊天大礼,上表请入朝觐见,以恩加检校太傅。归朝后,授左骁卫上将军,改右龙武统军。不久,出镇许田(在今河南许昌东北),在许田三年。清泰年间(934936),复入朝为右龙武统军,再迁左龙武统军。后晋天福三年(938)冬天死于任上,赠太尉。

李从昶性格豪放,喜欢谈笑,喜接交宾客,几乎每天与人一起欣赏文翰,而且多才多艺,音律图画无不通晓。


柴荣(921959)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为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早年随郭威从军,后汉建立,郭威以佐命功授枢密副使,柴荣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汉乾祐三年(950),郭威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被隐帝诛杀,郭威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攻开封,柴荣受命留守邺都。后周建立,柴荣以皇子身份拜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刺史、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

后周显德元年(954),太祖郭威驾崩,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他即位后对军事、政治、经济都进行了整顿,锐意进取,从显德二年(955)起,伐后蜀,征南唐,至显德五年(958),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显德六年(959),周世宗至沧州,率步骑兵数万攻辽,辽宁州(在今河北沧州西)刺史王洪举城降。世宗命诸将水陆并进,以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世宗自乘船北上,至独流口,再向西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辽守将终廷辉以城降。世宗弃舟登陆向西,至瓦桥关(今雄县),辽守将姚内斌降,旋即辽莫州刺史刘楚信降。五月,辽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举城降。后周定州留后孙行友攻克易州(治今易县)。燕南之地尽行收复。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显德六年(959)五月三日,世宗从前线返回瓦桥关,登上一高台,当地父老牵牛举酒来欢迎他,他顺口问:“此地何名?”当地人答:“回陛下,历代相传,谓之病龙台。”柴荣听后黯然走下高台,当天夜里就突然发病。五月五日,下诏以瓦桥关为雄州(治今雄县),以益津关为霸州。五月六日,命大将李重进统兵出土门(今河北获鹿西南)击北汉。七日,柴荣回师。行前,令陈思让为雄州都部署,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各率本部驻守二州。五月八日,从雄州起程,三十日回到都城开封。六月十九日去世。7岁的皇太子柴宗训即位。

显德七年(960)一月,辽军会北汉兵南下攻镇、定二州。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率军前往抵御,军至陈桥驿,众将拥赵匡胤为帝,国号宋,后周亡。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