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社会 > 正文

高阳县—地名命名特征

更新时间:2012-09-12 17:31:00点击次数:259894次

高阳全县现有行政村180个,通过调查,现有村庄多形成于明朝,更早的村庄存之甚少。汉代以前所建村9个,占总数的5%;汉代至唐代建村30个,占总数的16.7%;宋元时期建村29个,占总数的16.1%;明清时期建村104个,占总数的57.8%。地名、村名命名有以下特点。

以地理特征命名

即以地理实体、方位及地貌特点命名。如边渡口村,始建于汉代,因处县边界临高河渡口而得名。明永乐年间,移民在村东建村名东边渡口(今任丘市边渡口村),本村遂称西边渡口村。南于八村,古时此处西分唐河之水而形成坝口,称渔坝口。明永乐初年,张、王二姓来此建村,因居渔坝口以南,称南渔坝口,后简称南于八。赵口村,宋代有自曲阳至高阳的运粮河,民间称运河,又称赵王河(皇帝姓赵),此地为河口,宋末卢氏于此建村称赵河口,后简称赵口。庞口村,此地为古高河河口,据《赫氏宗谱》记载:周代赫平元从幽州迁来建村,因傍高河河口而称旁河口,又称旁口,后改称庞口。西演村,因位于古罗汉淀之西而始名西沿,后演变成西演。教台村,北宋抗辽和明代燕王靖难之役时,在此地均设校兵台而称校台,后演变成教台。三岔口村,古代为三河交汇处。

以古迹命名

如旧城,因是高阳县城旧址而得名。东赵堡、南赵堡,宋朝末年,当地豪强为抵御外族入侵打起赵王旗号,组织武装建堡自卫,称赵王堡,后演变成赵堡。佛堂村,古代此处曾多有寺庙佛堂,唐代即有人居住,称佛堂村,明初山西移民来此定居,居南称南佛堂,居北称北佛堂。

以居住者姓氏命名

此类村名在高阳地域内占村名的30%以上,如杨家佐、雷家庄、杨家屯、阎家坊子等。在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明初移民后形成的。三坊子村,清顺治年间,段、张、辛三姓于此建村,称段家坊子、张家坊子、辛家坊子,新中国成立前夕合并一村称三坊子村。

以历史事件与人物命名

如莘桥村,村名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开山(名殷峤)之裔所建,故称殷峤,后谐音为新桥,宋金时已设新桥镇。清光绪十二年(1886)后改写成莘桥。张博士庄村,唐末张姓于此定居,繁衍成庄名张家庄。明嘉靖年间张姓一人出任博士,村名改为张博士庄。贾家务村、杨家务村、边家务村,宋咸平五年(1002)顺安军在此三处置营田机构称水陆营田务,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为屯田务,并设商税务,分别由贾、杨、边三姓田主兼理税务,村即冠其姓称务。北柳庄,明初靖难之役时,高阳县多数村庄沦为丘墟,惟留此庄,故名北留庄,后取谐音为北柳庄。带屯的村庄,多与明代军屯卫所有关,军士带家属落户所在地形成村落,如骆家屯、延福屯等。

以树木命名

如柳滩村,此地在宋代即有“杨柳十八村”之称,明永乐初年,山西移民来此定居,以处淀边滩地又多柳树而名柳滩村,后因挖河迁民分居三片,明嘉靖年间于村中建药王庙,村居庙西者为西柳滩,居庙南者为前柳滩,居庙北者称后柳滩。归还村,建于宋代之前,因此地有桂花树而取名桂花村,山西移民迁来定居后,取原名谐音为归还,以方位分称南归还、西归还、北归还。

取吉祥寓意命名

如大兴庄村,本村原属南归还村,清末从南归还析出,取人丁兴旺之意,故名大兴庄。留祥佐,建于北宋末年,以赵王堡屯兵故址名赵堡屯,后因河流改道,村民择吉祥之意改称为留祥佐。

为区别同名村庄而命名更名

如西杨庄村,明永乐年间杨氏自山西迁来建村,冠其姓氏称杨家庄,1982年为区别于其东南部的杨家庄而更名为西杨庄。东杨庄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杨氏自庞口村迁居成庄,称杨家庄,1982年为区别其西北之杨家庄而更名为东杨庄。东何家庄村、西何家庄村;南梁家庄、北梁家庄,也是于1982年因同名而按方位更名。高阳原有两个王果庄,按村庄大小分别称为大王果庄(今属任丘)、小王果庄。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