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四章 民族融合 唐朝时期来保定的胡族

更新时间:2020-01-08 15:05:43点击次数:7380次

因为隋唐两朝的政治基础主要在北方,而北方正是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关键地区,所以到隋唐时代仍然延续了各民族全方位融合的态势。

特别体现在两个朝代在民族界限上有了更大的包容性。比如各民族都有平等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内迁民族同原住民一起进入隋唐皇室和大臣队伍。使隋唐皇室及其后代大都有少数民族血统,对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如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因就是鲜卑族。唐高祖李渊之母独孤氏、之妻窦氏,唐太宗李世民之妻长孙氏,唐代宗李豫之妻独孤氏也都是鲜卑族。

高层的这一客观现象也促进了民间民族融合的加速。唐朝早期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移民,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平定东突厥之战取得胜利后,俘虏东突厥十几万人。唐太宗对这些俘虏很优待,除去将100多名东突厥高层官员安排到朝廷和军队任职、一万余人安排在首都长安定居外,余众全部内徙至宁夏和河北一带,到河北者大部安排在幽州,与保定部分市县有关。自此东突厥民族的称谓消亡。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爆发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本身就是胡人,唐朝军队和叛军多次在这里开展拉锯战。其间15万胡族军人在保定及河北南部地区反复东征西突,一直到叛乱被平息,除去死亡的士兵外,余众均散落各地,其中包括保定的大部地区。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笼络河北降将,以及散落各地的胡族军士,先后任命胡人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冀六州;田承嗣为都防御使,不久升为魏博节度使,统领魏、博、德、沧、瀛五州;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统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保定全境包括在三镇之内。

直到五代时,这些割据势力才被属于沙陀族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所取代。如果从安史之乱爆发算起,到沙陀族的后唐被汉族郭威的后周所灭(951年),少数民族统治保定达196年。

河北三镇的将帅中,有不少人世居保定,在这里娶妻生子。如李宝臣、张仲武、李匡威都是范阳人,这些人虽姓汉姓,但都是胡人。由于长期受汉文化影响,他们都能熟练披读汉籍,对汉族文化典籍的学习和掌握,不亚于当地汉人。进入汉族政权后周时期,这些胡族人大部分散落河北各地。散落在保定的胡人,到宋朝建立时,已都融入汉族之中,自改汉姓张、薛、浑等,与本地汉人无异。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