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雄县—历史名人

更新时间:2012-09-24 09:01:00点击次数:260407次

刘[HT]昫[HTH](887~946)

五代史学家。字耀远。涿州归义(今雄县)人。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不久升任翰林学士。后唐明宗时升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后晋天福二年(937)刘昫任东都留守,兼任河南事,不久又兼管盐铁。开运元年(944),任司空、平章事,监修国史,又兼主三司。契丹攻进中原后,不改其职。刘昫托辞眼病请求离官,契丹主任命他为太保。刘昫在后唐、后晋均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200卷,是现存最早的五代史籍。

赵振(生卒年不详)

北宋将领。字仲威。雄州归信(今雄县)人。宋景德年间(1004~1007),跟随石普在顺安军中任职,因获契丹阵图,被授予三班供职。后升任隰州兵马监押。他刚强自负,精于谋略,武艺超群,擅长骑射,轻财重义,屡建奇功。官至左神武大将军。

赵[HT]珣[HTH](生卒年不详)

北宋将领。赵振之子。他勤勉好学,举止谦恭,亦善骑射,熟通兵法,著有《聚米图经》、《五阵图》、《兵事》等军事著述10余种。长于韬略,战功卓著,官至通事舍人、招讨都监。宋庆历二年(1042),在与西夏军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之战中,赵珣认为西夏军远来奔袭,利于速战速决,向军中主帅葛怀敏建议依马栏城布栅,扼其归路,固守镇戎,保障己方粮道,待西夏兵疲而击,却不被采纳,宋军贸然接敌,被西夏军截击,败退回定川寨。西夏军断宋军粮道和归路,又截断定川寨水源。在西夏军的攻击和狂风中,宋军阵营大乱。赵珣率刀斧手与众勇士据门桥奋战,击退西夏军。当晚,葛怀敏与诸将商议,准备突围走镇戎军。赵珣力主出其不意,前往笼竿城(今宁夏隆德北),又没被采纳。第二天黎明,宋军突围,遭西夏军夹击,宋军大败。赵珣与10多名宋将血洒疆场。据《宋史》载:吕夷简、宋庠上奏说:“打仗以来,谋士出谋划策,举不胜数,便是没有一个赶得上赵珣。”赵珣仪表堂堂,潇洒大方,性格坚强,特别好学,谦恭谨慎像书生,他遇难之后,许多人都非常惋惜。又据《宋史》论:“赵振挽疆命中,精晓兵机,塞门之败,振拥兵不救,何独暗于此邪?子珣年少,习诗书,阅武技,用兵以来,人以为无如珣者。笼竿一战,西人奔走不暇,从容而拔刘滬于死,英风义烈,何少哉!葛怀敏以不用计而取败,珣亦力战而没,惜哉!”

杜防

辽代大臣。雄州归义(今雄县)人,辽开泰五年(1016),擢进士甲科,官任起居郎、知制诰。太平年间,升政事舍人,官拜枢密副使。重熙十三年(1044),任辽南府宰相。十五年(1046)杜防得子,辽兴宗耶律宗真亲自上门祝贺,并赐名王门奴。后出任武定军节度使。十七年(1048)复任南府宰相。二十一年(1052)秋天,祭祀仁德皇后,诏儒臣赋诗,杜防居众臣之冠,兴宗赐他金带。兴宗死后,他出任山陵使。清宁二年(1056),官任右丞相,加封尚父。死后,追赠中书令,谥“元肃”。

何承矩(生卒年不详)

北宋大臣。河南人。宋端拱元年(988)任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驻雄州,淳化五年(994)任雄州知州,真宗继位后连任雄州知州,咸平五年(1002)兼任制置屯田使,景德三年(1006)任雄州团练使,并兼首任缘边安抚使。做制置河北边缘屯田使时,从顺安(高阳县)以东,借助原有水泊,筑堤贮水,以为屯田,且阻遏敌人骑兵。一年之间,关南诸淀泊都已存满,一直到海,广袤数百里,都成为了稻田,且水产丰富,百姓因而获利。知雄州时以诚御众,与下属及百姓同甘苦。边境百姓有告诉他机密事情的,他就屏退左右,与之密谈。因此契丹的一举一动,他都能事先知晓。契丹曾夜袭雄州城下,承矩率兵出战,击退了敌人,斩获甚多,俘获敌酋铁林相公。真宗时,他又被拜为雄州团练使。自其守边以来,一直实行怀柔境外之人的策略,致力于平息干戈,于地取利以充实土地,创设险固以增强关防,兵民春夏务农,秋冬习武,民力得以修养,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助益。因此他守边卓有功勋。

焦赞(生卒年不详)

北宋将领,曾任指挥使。据《元史》焦德裕传载:“焦德裕字宽父,远祖赞从宋丞相富弼守瓦桥关,遂为雄州人。父用,仕金。”又旧志载:焦赞墓在雄县。据传其墓在杨西楼村北,其后代官居显要,墓前曾有石人石马。焦用。字世用,金末守雄州北门,成吉思汗与皇子托雷率蒙古兵包围雄州城,州人打开南门投降,蒙古兵涌入,他仍奋力厮杀,后被蒙古兵抓获。成吉思汗视其勇壮,不杀。后官复原职,跟着一起去攻打山东。死后被追赠中书左丞,谥“正毅”,加封恒山郡公。焦德裕,字宽父,焦用的儿子,20岁就精通《左氏春秋》,并练就一身好拳脚,开始任京畿漕运史,又为淮东宣慰使,后拜任福建参知政事。69岁去世,元朝廷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忠肃”。

王安(生卒年不详)

明代宦官。雄县大步村人。颇有文才。万历二十二年(1594)做了皇长子伴读。当时正值郑贵妃谋立己子为太子,宫廷斗争十分复杂,废长立幼斗争激烈。王安出于义愤,在他的照顾、拥护下,皇长子朱常洛(即光宗皇帝)终登皇位。熹宗嗣位,又全靠王安翼助,当时宫廷出现的挺击、红丸、移宫三大案件,也是王安平息的,在宫廷斗争中,被魏忠贤派人用棍棒打死。蔡东藩在他的《二十四史演义》中说:王安正直一生,活着时为明王朝多谋善政,是太监中少有的敦厚长者。王安之死,皆源于昏君;王安之死,于明廷实在是一大损失。思宗(崇祯帝)即位后,为王安修了祠,并亲赐额匾“诏忠”,安葬于房山县王国臣墓后之右。国臣也为雄县人,与王安同被魏忠贤害死。

王淑昭(生卒年不详)

清初女诗人。其父王炘(1617~1672),字济似,号晓岩,别号茨庵,直隶雄州(今雄县)人。明末国变,徙居真州六合(今江苏六合),课子女作诗,躬耕为生,是明末清初知名的布衣诗人。清康熙十年(1671)还雄州故里。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称王炘的诗“格调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气,郁勃之怀,兴亡之感,时流露于笔端”。著有《茨庵集诗钞》行世。王淑昭是王炘长女。自幼聪慧异常,诵读诗书过目不忘,终生不辍,学业益进。后来母亲过世,她带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独居,王炘对她说:“继承咱们家书香门弟的就是你了!”于是就让她除料理家务外,还要教两弟一妹读书,后来弟弟王企靖中进士,妹妹也以博学著称。王淑昭出嫁后,先后帮助她丈夫治理广东恩平、河南涉县两县,政绩非常突出,后来又帮助她做刑部侍郎的弟弟王企靖判一大案,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企靖跪地禀告说:“这都是臣的姐姐淑昭教给我的。”康熙皇帝惊异地说:“妇人有此卓识,实在应该嘉奖。”一次康熙皇帝让群臣和一首诗,企靖求姐姐淑昭代他写两首律诗献给皇帝,大受赞扬,企靖又把实情禀明,于是康熙更知王淑昭才学。不久康熙皇帝便把王淑昭召为六宫女师,派遣官员带着金帛聘礼来请。王淑昭以自己年老上陈情表辞谢。康熙细览其表许久,答应了她的辞表。87岁去世,其子左方焕收集她的诗作100余首,辑成一卷,即《王太孺人遗稿》在当时广为流传。如

《离恩平》:“晨起辞官署,归途不计程。鸡鸣荒店晓,日落远山朋。行礼图书重,衣裳绮绣轻。故乡千万里,何日到柴荆。”

陈子正(1878~1933)武术家,武术教育家。名纪平,字子正。雄县李林庄人。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擒拿法之精华。擅鹰爪拳,被誉为“鹰爪王”。1918年到上海表演鹰爪罗汉拳,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专授鹰爪拳,还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学授艺。1921年去香港精武会传艺,翌年赴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到新加坡不久,就在擂台上用半个回合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短剑一把,上刻“中国拳王”。1923年湖北武昌精武分会成立,赴该会任教。著有《鹰爪翻子拳》、《鹰爪拳艺书》、《鹰爪连拳五十路》、《鹰爪翻子拳摘要》等书。

袁鹤侪(1879~1958)

中医学家。雄县龙湾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清太医院,任太医院御医、京都内城官医院内科医生。全国解放后,致力于中医学研究,参与疑难杂症的会诊,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后编著了《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瘟病概要》、《中医诊疗原则》、《医术经谈》、《袁氏医案》等。

孙连仲(1893~1990)

国民党抗日将领。原名席儒,字仿鲁。雄县龙湾村人。1913年在冯玉祥部入伍,历任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26年,奉命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参加援陕战役。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先后任青海、甘肃省政府主席。1930年率部投蒋。1931年,奉命以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兼江西清乡督办身份赴江西。1933年晋升为上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在河北省良乡、涿县一带抗击日军,后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职率部至娘子关,与日军作战,后又兼任第一、五战区副司令长官。1938年指挥了台儿庄战役,将已陷日本侵略军之手五分之四的台儿庄奋力夺回,重创日军,获台儿庄大捷。战后获青天白日勋章,晋升为二级上将。随后又参加保卫武汉作战,豫南、鄂北会战,湘鄂等多次抗日战役。1945年,以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身份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北京故宫太和殿主持接受日军投降仪式。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李万春(1911~1985)

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艺术教育家。字鸣举。雄县道口村人。自幼随父学艺,7岁登台,12岁到北京与师弟蓝月春合演《战马超》,一鸣惊人,誉为“童伶奇才”。后受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梅兰芳指点,艺术日益精湛。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创建首都实验京剧团。1952年,改为北京市京剧一团,任团长兼主演。1959年随团支援西藏,建立了西藏自治区京剧团。1961年为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京剧团。1979年回北京京剧院二团任主演兼任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毕生致力于京剧艺术事业,擅演《闹天宫》、《古城会》、《武松》等优秀传统剧目。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武生的唱腔、念白、武打、服装、道具、脸谱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武松、关羽、林冲、马超、黄天霸等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特别以“活猴王”著称于世,蜚声剧坛。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

韩俊卿(1916~1966)

女。戏剧表演艺术家。雄县西柳村人。幼时因家境贫寒被西柳村艺人韩月恒夫妇收养并随养父姓。6岁跟养父母学戏。10岁登台演戏,12岁成为兼演青衣、花旦、彩旦、武生、刀马旦等多种行当的演员。《杀狗》、《翠屏山》、《拾玉镯》、《走雪山》等,是她的擅长剧目。1928年,随养父母到天津,首演于龙泉栈、大昆仑剧场,名扬天津。后患病嗓子变坏,只能走平腔,于是她开始在演技上下功夫,探索声腔和唱法新路。学习前辈四声音韵,以字行腔、以腔达意方法,使声腔、字音、传情三者融为一体,逐步形成韩派演唱艺术的独特风格,成为一名功精艺绝的剧坛新秀。为发展河北梆子艺术,她虚心向京剧艺人何玉亭、三吉仙、马展云等人求教,学习他们的身段动作和表演技巧,重新排练了《玉堂春》,从京剧中移植了《孔雀东南飞》、《碧玉簪》、《荒山泪》、《锁麟嚢》等剧目,演出获得成功。

天津解放后,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福风剧社,排练了《秦香莲》、《打金枝》、《三上轿》等传统剧目和《刘巧儿》等现代戏。1952年,她主演《秦香莲》参加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员一等奖,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8年7月1日,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成立,附设小百花剧团。她任小百花剧团专职教师。1959年9月,随团参加首都国庆演出。在宴会上,周恩来总理握着韩俊卿的手说:“哦,河北梆子,韩俊卿,你干的很好,培养了一个‘小百花’,你的功劳不小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迫害。1978年沉冤得以平反昭雪。同年10月28日中共天津市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刘凯(1922~〓)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雄县道务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和晋绥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晋中、太原、扶眉、进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助理、国防大学副校长。1987年始,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徐光耀(1925~〓)

文学家。雄县段岗村人。13岁参加八路军。抗战胜利时成为一名随军记者。1947年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48年以军事家报编辑和记者身份重回部队。1950年创作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在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后写出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1961年小说发表,次年出版。同名电影在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并上映。1982年调河北省文联,先后出任副主席、党组书记,1986年任河北省文联主席。发表多篇中篇小说和短篇系列,所写3部电影剧本均被拍摄公映。为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三、四届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第一批省级优秀专家,第六、七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等荣誉。

李国春(1926~2005)

曲艺表演艺术家,曲艺理论家。雄县红西楼村人。1945年10月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期间在冀中十军分区文工队,省军分区文工团任职,自编自演了许多讴歌战斗英雄模范事迹的曲段,两次立二等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河北省文联戏改会曲艺组、河北省文化局曲艺组、河北省戏曲研究室、河北省曲艺团、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等单位工作,曾担任河北省文联常委、省戏曲研究室副主任、省曲艺团团长、省艺术研究所调研员、《中国曲艺志·河北卷》主编、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曲艺家协会顾问、一级编剧。在长期的艺术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研究总结了大量艺术理论成果,创作演出了不少曲艺作品。《胜芳保卫战》、《打容城》、《战斗生活》等于1947年冬被华北联合大学誉为“战斗大鼓”。20世纪50年代他创作的《运粮路上叙家常》和整理的《双锁山》、《大闹天宫》灌制唱片并结集出版。整理的中篇鼓书《白毛女》,3次再版,整理的中篇鼓书《劫囚车》9次再版,发行44万多册。论文有《话说曲艺改革工作》、《更好的把民间艺人组织领导起来》、《关于曲艺改革》、《农村书目调查》、《关于一书多名问题》和《编志琐议》等数10篇。著名诗人艾青亲笔题词称赞他为“富有群众智慧的大众诗人”。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