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博野县—历史名人

更新时间:2012-09-11 16:29:00点击次数:22569次

博野虽为小县,但历来人文文化发达,名人辈出,在历史长河中,在不同领域,各领风骚。

赵广汉(?~前65)

西汉大臣。字子都,蠡吾(今博野)人。早年做过郡吏、州从事等小官,比较了解民众的疾苦。他知人善任,为洞察民情,创用了“钩距法”,即通过婉转的方法,求得真实情况,使赵广汉比较准确地掌握了所管地区情况,加之他办事果断,执法不避权贵,有力地打击了不法之徒。因而政声卓著,很受百姓拥护。汉宣帝时,赵广汉升任颖州太守,颖州的原氏、储氏两大家族养客行盗,横行乡里,民愤极大,前任太守对他们的恶行束手无策。赵广汉就任后,惩办了原、储两家行盗猖狂者,接着又以分化瓦解、逐个解决的策略,严惩原氏、储氏不法之徒。沉重打击了当地的邪恶势力,使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地方豪绅不敢轻易为非作歹。显示了赵广汉不凡的胆略和才干。后调任长安京兆尹。

京都豪绅杜建也豢养了大批宾客,经常四处作恶,兼并土地,残害百姓,赵广汉对其警告,不听,就坚决将其抓捕,京都一些与杜建有牵连的豪绅、官吏都来说情,赵广汉不允,他们便密谋劫狱。赵广汉警告他们说:“如果敢于劫狱,一律满门抄斩!”赵广汉把杜建绑在大街上示众,没有一人敢动。此举轰动了京城,百姓赞不绝口,认为自汉以来,做京兆尹的没有人比得上赵广汉。后来,连匈奴也知道了赵广汉的政绩,称赞不已。

西汉末年,贵族官僚、大地主都拥有大量奴婢,他们任意蹂躏、宰割奴婢,奴婢问题成了仅次于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赵广汉上书控告宰相随便杀害了他府下的一个奴婢,被汉宣帝以控告证据不足、诬陷大臣为名逮捕入狱。赵广汉不服,拿出证据,汉宣帝恼羞成怒,竟将赵广汉处以腰斩的极刑。赵广汉被处死后,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弹冠相庆,平民百姓、下层官吏却痛哭呼号,深深地怀念他。

王商(?~前26)

西汉大臣。字子威。蠡吾(今博野)人。其父王武因是汉宣帝舅父,封为东昌侯。王商曾任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原称”。甘露三年(前52)其父死,王商被荐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时至右将军、光禄大夫。成帝即位后,敬重王商,任其左将军。元帝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奢”,商对王凤多有议论,王凤对王商衔恨。建始三年(前30)秋,关内霪雨40余天,京师百姓传言洪水将至,人心慌恐,长安城中大乱。皇帝也将群臣招至前殿,商议此事。王凤认为太后与皇帝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附和,只有王商说:“此必讹言,不宜全上城,重惊百姓。”皇帝听从王商之言,时间不长,人心安定下来。经询问,果然是讹传。皇帝对王商大为赞扬,而王凤则满面羞惭,自恨失言。

第二年,王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得到皇帝的信任。王商身高8尺有余,仪表堂堂,威严庄重。河平四年(前25),匈奴单于来朝,王商引见于白虎殿,单于拜谒王商,王商离席与单于讲话。单于仰视王商,心里畏怯,鞠躬而退。皇帝听说后赞叹:“此真汉相矣。”王凤有罪,其姻亲杨彤在王商面前为其说情,王商拒绝,并奏免其职。经王凤周旋,未能准奏。这使王凤对王商更加不满,他网罗张匡、史丹等人一再上奏皇帝,诬陷王商。皇帝下诏御史,说王商任了5年丞相,没有上过“忠言嘉谋”,且有不忠之罪,应犯死罪。因王商与先帝有亲,不忍加罪。免去了王商的丞相职务。王商被免丞相后3天吐血而死。《汉书·王商传》称:“王商有刚毅节,废黜以忧死,非其罪也。”

刘志(132~167)

汉桓帝。汉章帝玄孙,蠡吾侯刘翼之子。刘翼于元初六年(119)被封为蠡吾(今博野县)侯。刘志在蠡吾随父母度过童年。本初元年(146)刘志晋位桓帝。诏封其父翼为孝崇皇,翼陵为博陵。析原省入蠡吾的陆城地设博陵县,置令丞以奉祀。和平元年(150),桓帝刘志追封其祖母博园贵人为孝崇皇太后,在今博野大程委村立陵庙,令丞委托程姓村民奉祀。梁太后病死后,桓帝正式亲政。延熹二年(159)八月,桓帝依靠宦官势力铲除了以大将军梁冀为首的梁氏集团,结束了外戚梁氏专权,东汉政权从外戚手中转移到了宦官手中。桓帝政治上平庸无能,不听忠良之言,受制于宦官。延熹九年(166),桓帝下诏逮捕李膺等200人,并禁锢终身,制造了“党锢之祸”。桓帝在位22年,死后葬于宣陵,谥孝桓皇帝。

程羽(生卒年不详)

北宋大臣。字冲远。博野程委人。宋太祖年间进士,任山西虞乡(今永济县)、陕西醴泉、四川新都县令,皆有政绩。程羽初任开封府判官时,太宗赵光义做京兆尹,对他非常敬重,太宗即位,拜为给事中,后为文明殿学士,辅佐太宗有功,升任兵部侍郎。太宗在京师赐羽住宅一套。逝后追赠礼部尚书。羽之曾孙程珦为程颐、程颢之父。

程琳(985~1056)

北宋大臣。字天球。博野程委人。程颢、程颐之父程珦的兄弟,宋朝大中祥符举人,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寿阳县,监左藏库,改太常博士、权三司户部判官,契丹馆伴使。后修《真宗实录》,修起居注,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知制诰,拜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时,捕杀妖人,有人劾他枉杀人命,皇帝令人查实,程琳确为诛妖止乱。仁宗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程琳居开封府数年,吏治清明,盗讼稀少,狱屡空,又迁户部、吏部二侍郎、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契丹遣使到宋朝数有所求,并在西北屯有重兵,皇帝命程琳守大名,由于他素有威信,契丹不敢窥边。4年后迁任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使。居大名府前后近10年,当地人为他立生祠。后改任镇安军节度使。曾上书:“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逝于陈州,赠中书令,谥“文简”。欧阳修为其撰文,以示追念。

程颢(1032~1085)

思想家,教育家。字伯淳。祖籍博野程委,徙居河南。父珦曾为黄陂尉、太中大夫。颢举进士调鄠(今陕西户县),上元(今南京市)主簿。升为晋城县令,在县3年,政绩卓著。北宋熙宁元年(1068)任监察御史。常对身边人讲:务以诚意感悟皇帝,常劝皇帝“要防患于未然,不要轻视天下士”。皇帝高兴地接受劝戒。任监察御史9个月,数论时政,乞去言职。哲宗召为宗正丞,未上任而卒。颢天资过人,自十五六岁时与弟程颐师从于周敦颐,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夫子”。在洛阳讲学7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不可外求。学以“识仁”为主,认为仁者得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者仁也。他与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为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收入《二程全书》。程颢去世后,士大夫为之哀伤,宰相文彦博题其墓“明道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朝廷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为河南伯,从祀孔庙。

程颐(1033~1107)

思想家,教育家。字正叔,程颢之弟。18岁游太学,胡瑗得其文大惊,当即聘请程颐在太学就职。吕希哲带头以师礼对待程颐。北宋治平至元丰年间(1064~1085),大臣们多次推荐,拒不为官。元祐元年(1086),经司马光、吕公著共同保奏,任其为西京国子监教授,仍力辞不任。后任秘书省校书郎,擢升崇政殿说书,与苏轼不合,程颐和苏轼的门人互相攻击,“遂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后又加直秘阁,颐再上表辞。绍圣年间(1094~1098),被削籍到涪州(今重庆涪陵)。宋徽宗即位后,恢复其官职。崇宁年间(1102~1106)又被革职。程颐遇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本,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如一,以圣人为师。讲学30余年,诲人不倦,故学者多出其门,皆为名士。其学以“省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一理”即万物之理,“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主张“涵养须用敬,讲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是“去人欲,存天性”。南宋朱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宰相文彦博为其墓题铭:“握管濡毫,伸纸行墨,心在其中,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感。”世称程颐为伊川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正公。淳祐元年(1241)封伊阳伯,从祀孔庙。著有《周易程氏传》等,后人将其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二程及其弟子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二程及朱熹被称为理学派,他们认为理气相依又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的关系,提出“凡事无不相反又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阴中有阴阳,阳中又有阴阳。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家正宗地位,程朱理学在博野县影响深远。明朝太师刘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清朝吏部尚书尹会一等都是程朱理学的追随者。

史弼(1212~1297)

元代将领。字君佐,又名塔剌浑。博野北阳庄人。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力举500斤,踏壁上下如飞,通蒙古语,读书明大义,元朝潼关守将王彦见弼奇才,荐于左丞相耶律铸。中统末,授金符,管军总管,辅佐刘整元帅攻襄樊,取松堡,屡战屡胜,升怀远大将军、副万户,随丞相伯颜南征,攻沙洋堡时,臀中飞箭,坚持到破城,赐金虎符,后进定远大将军。至元十三年(1276)破扬州,授昭勇大将军,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入朝拜中奉大夫,江淮中书省参知政事,行黄州等路宣慰使。后除签书沿江行枢密院事。镇建康(南京)。至元二十九年(1292)征爪哇(印度尼西亚),率5000人,渡海2万里,俘其王。升平章政事,加银青荣禄大夫,封鄂国公。著有《景行录》。

刘吉(?~1492)

明代大臣。字祐之。博野大程委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后改庶吉士,任国史编修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其间,因编纂《寰宇通志》有功,晋升为修撰。天顺四年(1460)充任侍讲侍读,讲论文史。后因母丧,回家守孝。宪宗即位后,组织编纂《英宗实录》,吉上奏章,请求守孝3年期满后再赴任,皇帝不允。《英宗实录》修成后,升为侍读学士,兼经筵讲官,后迁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1475),吉与刘羽同受命入阁,为翰林院大学士,参与军机要务,十三年(1477)任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十八年(1482),回家守父丧,未满3年,皇上召吉回京,吉3次上书,恳求守孝3年期满后再回京赴命,皇帝不允。《文华大训》写成后,加封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后晋为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刘吉居内阁18年,屡劾不倒,智数颇高。人称他“刘阁老”,又称“刘棉花”。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