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人物志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金、元

更新时间:2019-12-31 22:54:46点击次数:242298次

时立爱(1056~1137)字昌寿。涿州新城(今高碑店)人。辽太康九年(1083)中进士,调泰州幕官。后调同知春州事。不到一年,调任云内县令,再授文德令。枢密院选为吏房副都承旨,转都承旨。迁任御史中丞,因刚正敢言触犯权贵,调燕京副留守,后迁辽兴军节度使兼汉军都统。

金太祖定燕京后,访求得平州(治今河北卢龙)人韩询持诏招谕平州。当时,因奚王回离保还在卢龙岭,时立爱没有立即来朝见,先使人带话来:“民情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金太祖下诏说:“朕亲巡西土,底定全燕,号令所加,城邑皆下。爰嘉忠款,特示优恩,应在彼大小官员可皆充旧职,诸囚禁配隶并从释免。”这时候,辽帝还在天德,平州虽降,民心还没安定下来。奚王回离保军所在保聚,蓟州已降又叛,民间有很多流言。时立爱虽开谕而不肯信,又上表说:“乞下明诏,遣官分行郡邑,宣谕德义。他日兵临于宋,顺则抚之,逆则讨之,兵不劳而天下定。”金太祖看过表章后,下诏回答:“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结,故迁处于岭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或有将卒贪悍,冒犯纪律,辄掠降人者。已谕诸部及军帅,约束兵士,秋豪有犯,必刑无赦。今遣斡罗、阿里等为卿副贰,以抚斯民。其告谕所部,使知朕意。”其后,以平州为南京,用张觉为留守,时立爱才去了平州。而张觉却因为燕京人东迁,其部众有怨气,就叛金入宋,时立爱就离开平州回到乡里。金太祖把燕、蓟划给宋朝,新城入于宋。宋朝屡次给时立爱下诏,让他出任宋朝官员,时立爱见北宋朝政败坏,不肯去,还告诫其宗族不得到宋朝为官。

完颜宗望再取燕山,时立爱到其幕府拜谒,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其子侄多人。时立爱跟从宗望军数年,谋划居多,封陈国公。上表请求赋闲,没有得到允许。天会九年(1131),任侍中、知枢密院事,后加中书令。天会十五年(1137)退休,加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去世后,皇帝下诏同签书燕京枢密院事赵庆袭护丧事,丧葬费用由官府负担。


张通古(1088~1156)字乐之。易州易县人。他博学多才,辽天庆二年(1112)中进士,补枢密院令史。辽亡后,宋朝廷召张通古出山为官,张辞谢,在易县太宁山下隐居。金左副元帅宗望回燕京,侍中刘彦宗与张通古是好朋友,知其才华,召他为枢密院主奏,后改为兵部刑房承旨。

天会四年(1126)建尚书省,任工部侍郎兼六部事。高庆裔设磨勘法,很多官吏被夺官,张通古也被免职。辽王宗干不想让他离开,他不肯,说:“很多人都离任了,我为什么一定要求职呢。”宗干为他理论,他出使南宋。南宋皇帝要求面南而坐,而让张通古面北而坐,张通古说:“你是金朝的臣,宋朝的君。金朝天子将河南、陕西赐给南宋,南宋应该按约向金朝奉表称臣,使者不能随意面北。若想贬损使者,使者不敢听命。”宋主命设东西两个座位,金使坐东面正位,宋主坐西面侧位,东西两位同时接受百官朝拜。张通古回到上京禀报宗干,宗干让他参知行台尚书省事。不久,金帝下诏宗弼收复河南,张通古自请先到汴梁传旨,等到汴梁,宋兵早已南去,有人对他说:“宋兵南退,其中有诈,我听宋将说,不久即来袭击。”他说:“宋将宣传来袭击,正是说明他们要撤退。”派使臣观察,宋兵果然溃退,宗弼拍腿大笑:“谁说书生不懂兵法。”

天德元年(1149),张通古任左丞相,拜平章政事,封谭王,又封郓王,他托病辞职,不准,又拜司徒,封藩王。海陵王对下属非常严厉,对亲王大臣很少给脸面,唯有对张通古总是以礼相待。正隆元年(1156),由丞相进封为曹王,同年病故。


范承吉(生卒不详)字宠之。好学问,即使在变乱岁月也读书不辍。辽天庆八年(1118)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大定府金源令。后回朝任御前承应文字。金天会初年(1123),迁任殿中少监。天会四年(1126),从攻太原,任少府监。天会五年(1127),完颜宗翰灭北宋,所得金珠由范承吉掌管出入,丝毫没有差错,北还时,用牛车载书史而已。不久任昭文馆直学士,知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天会六年(1128),改河东北路转运使。当时百姓赋税繁重失当,范承吉为之筹划改革,立法简便,国家所增收的有十数万斛,官府丰足而百姓也有余。后历同知平阳尹、西京副留守,迁河东南路转运使,改同签燕京留守事。

皇统年间(1141~1148)任顺天军(治保州,今保定)节度使,这一带发生地震,很多民房倒塌,有的想赶快把房子建起来,工匠就要高价,范承吉命官署安排重建,无论贫富,都按统一次序重建,使民众节省了很多费用。后来又再任顺天军节度使。当时奚族的军卒散居在境内,有数千人为盗,范承吉对犯法者严惩不贷,没有人敢再犯。贞元二年(1154),以光禄大夫退休,66岁时去世。


李成(约1091~1158)字伯友。雄州归信(今雄县)人。他自幼练习武艺,臂力过人,北宋宣和初年(1119)招为弓箭手,以骁勇闻名,屡立战功,官至雄州归信知县。金兵占领河北,攻陷归信城,李成率众南逃,回归北宋朝廷,被授以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河北、京东都大捉杀使,因朝廷对他兵势强盛有疑虑,命他分兵两千去应天(今江苏南京)防守,带兵一千前往宿州就粮,其余人马随皇室南撤。李成带兵赴宿州,北宋皇室南逃浙江,形势纷乱。李成军中有道士陶子思,造舆论说李成有割据之相,李成就招兵买马扩大势力,拥兵割据在长江至淮河一带。南宋绍兴元年(1131),攻破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占有州郡多处。后投金傀儡张邦昌。绍兴三年(1133)进占襄阳等郡。次年,被岳飞击溃,张邦昌死后归金。又从完颜兀术攻陷洛阳等地,任河南尹,都管押本路兵马。

李成带兵号令严明,士兵不敢侵扰百姓。爱护士兵,在战斗中往往身先士卒。有人在完颜兀术面前告他谋反,兀术把告状人交给他处理,他将那人责打后释放。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李成被任用为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尹,封济国公。


敬嗣晖(?~1172)一作嗣辉,字唐臣。易州(治今易县)人。金天眷二年(1139)中进士,为怀安县丞,又为县令,进补为尚书令史。嗣晖有才干,善辩论,很受海陵王完颜亮器重,海陵王继位前,以其为幕僚,继位后,以其为谏议大夫、吏部侍郎、左宣徽使,修起居注。后又拜为参知政事。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征伐南宋,令嗣晖随征,到南京(今河南开封)后,又令其留守,权知尚书省事,总理朝政。

金世宗继位后,尽改海陵王暴政,斥退奸佞之臣。御史大夫完颜元宜上书弹劾嗣晖为海陵王亲信,不当再用,遂降为通议大夫,放归田里。但金世宗知道其为人正直,并未参与海陵王暴虐之事,故不久又起用为丹州(治今陕西宜川)刺史,继而入朝为左宣徽使、参知政事。金世宗与嗣晖谈论道术,嗣晖建言世宗不要在宫内宰杀牛羊,朔望前7天有司不得奏刑名之事。不久,有人在大街上揭匿名榜,说海陵王时的旧臣不满当朝圣上,图谋不轨。金世宗知道这是针对敬嗣晖的,便劝道:卿性情明达,能辨是非,只因太自负,惹怒众人,才有此谤言,以后当改之。嗣晖听后沉默不语,不久离职。大定十一年(1171)十月,复任参知政事,十二月二十六日(1172113)去世。


李偲(生卒不详)字子友。定州安喜(今定州)人。金天眷二年(1139)中进士,历任县主簿,入朝任户部主事,又任同知河东南路转运使事。大定初年(1161),改任同知中都路都转运使事。

李偲为人刚直忠厚,颇有干才。曾有人请金世宗让李偲出任地方官,金世宗不肯,让李偲主管京师地区的漕运诸事。大定三年(1163),李偲权知登闻鼓院事,又迁户部侍郎。朝会时,李偲常与高德基屏人私语,金世宗怪而问之,知二人对所奏之事都要反复商议。金世宗问右丞石琚:李偲为人如何?石琚说:“为人正直,能干之吏。”用为同知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留守,管理金人故地。

李偲后任沂州(治今山东临沂)防御使,见当地为准备攻南宋,官府借民田种草禾作刍草。宋金相对安和十数年,种草仍不间断,当地民户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李偲陈明利害,金世宗诏令停种,还田于民。山东转运使让民户送军粮到驻军处,道路泥泞,民甚苦之。李偲得知驻军粮仓存粮仍可支半年,奏请朝廷缓运。山东一带州县城中任民户开店营业,官府只收税而不规划,店肆混乱。李偲在沂州城内率先罢收商税,然后统一规划商店、民宅,使街道由曲变直,于官于民极为方便,并为邻近州县所效仿。改任陕西西路转运使,病逝于任上。

石琚(1111~1182)字子美。唐县中长店村人。他博通经史,善作词章。金天眷二年(1139)殿试状元。曾出任弘政(今辽宁义县)县令、邢台县令。在任邢台县令时,邢台郡守贪暴,各属县令均搜刮民财,行贿郡守,唯石琚一物不送。继而郡守贿事败露,其他县令均涉此案,唯石琚以为官清正著称,遂调任秀容(今山西忻县西北)县令,不久迁任邢台郡礼部主事。后又奉召擢任左都司事,升任吏部郎中。

贞元三年(1155),父丧,去官守制,起复为吏部侍郎。大定三年(1163)升任左谏议大夫,奉命厘定金朝典制。石琚上疏“正纲纪,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的六议案,深得世宗嘉奖并采纳。任吏部尚书,母丧去官守制,起复拜尚书右丞。时天长观火灾,主管官员欲毁房扩建观场,费钱30万贯。蔚州知州采地蕈,使役数千人,石琚上奏:皆不急之务,当停办,世宗采纳。当时金朝廷禁捕狐、兔等野兽,违者入狱者甚多。石琚上疏言:“百姓违者,皆为生计,不可系狱,应释之。”世宗采纳,上千人出狱。不久复拜左丞兼太学太师。世宗问石琚:古有居下位能忧国为民,直言无忌者,今何以无之?石琚答:是岂无之?后石琚为世宗寻访荐举忠良干臣数人进朝任职。原参知政事唐括安礼因顶撞世宗,被贬边关任职,多年不复召还。石琚奏:唐括安礼性忠耿,忠贞不二,久任外官不妥。世宗从之,召回安礼复拜尚书右丞。

大定十七年(1177)拜参知政事,封莘国公。世宗议事避记注官,不能记录。石琚奏:古来史官,天子言行必书,以敬戒人君,庶几有畏也。若恐泄露机密,择慎密者任之。世宗采纳。朝奏议事,记注官不避自此始。石琚以年老体弱请求退休,世宗屡屡不准,并对宰臣说:“朕为天子,未敢独断专行,每事必问石琚等卿。可行则行之,不可行则止也,天下幸甚。”逝后谥“文宪”。其原籍唐县中长店村立有状元碑。


刘焕(生卒不详)字德文。中山(治今定州)人。自幼聪颖懂礼节,北宋末年战乱中与母亲被困城中,煮糠皮为食,自己吃稀,让母亲吃稠,被士人称颂。后因家贫无柴取暖,冬夜读书时燃牛粪,常通晓达旦不知疲倦。金天德元年(1149)中进士,任为任丘县尉,又为中都(今北京)市令。

刘焕初入京师任职时,同乡石琚为吏部侍郎,告诫刘焕京师城大人杂,与其他城市不同,当慎之又慎。任职期满,升任京兆推官,又迁警巡使。京师有两个恶少横行闾里,刘焕抓捕杖责,并训诫道:孝悌敬慎为君子,暴戾隐贼为小人,自今以后不得再有劣行。从此众恶少流痞都畏惮刘焕,不敢再胡作非为。升任监察御史兼户部员外郎,当时代州(治今山西代县)钱币粗劣,民间盗铸颇多。刘焕奏称,出现盗铸是因为代州地区官府先改变钱质比率,不用纯铜,杂以劣质青铜,才引起民间盗铸之风,仅治罪盗铸者无济于事,当由官府重铸纯铜标准钱,兑换流行的劣钱,盗铸无利可图,自然消失。照此法行后果然奏效。

刘焕为官廉洁正直。金世宗巡幸时,所过州县都提前征发民夫修路架桥,以图恩赏,刘焕却照常行事,受到金世宗嘉赏,升任辽东路转运使。不久,逝于任上。


高有邻(生卒不详)字德卿。遂城(今徐水)人。金大定三年(1163)中进士。历州县,为尚书令史。当时相议在科举考试时要罢去词赋,专考明经,高有邻认为赋有谲谏之义,反复诘难,最后得以保留。后来考中进士者殿试时务策,也是高有邻建议设置的。明昌初年(1190),任安国军节度使。泰和年间(1201~1208),出使南宋,回朝后拜工部尚书,退休后去世。


刘完素(约1120~1200)字守真,乳名天喜,自号通玄处士。河间肃宁人。世称“刘河间”,金元时代“四大名医”之一。定居于今保定市东郊的东高庄村。精于《素问》,据《内经》中有关病机的理论,阐明六气过甚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热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一生行医民间,不肯为官,金朝三聘不赴,赐号“高尚先生”。其学术主张,拉开了金元时期医学争鸣的序幕。

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3卷、《图解素关要旨论》8卷、《治病心印》1卷、《河间刘先生十八剂》1卷、《伤寒心镜》1卷、《素问原机气宜保命集》3卷、《伤寒医鉴》1卷等。为纪念这位医学家,后人于东高庄村为其建祠,称“刘守庙”,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进行祭祀活动。


任询(1133~1204)字君谟,一作君谋,号南麓先生。易州(今易县)军市人,其父任贵,有才干,善绘画,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离乡远游江、浙,生任询于虔州(今江西赣州)。金正隆二年(1157)任询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今山东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64岁时退休,优游乡里,晚年家藏书法名画数百轴,后皆散失。任询诗文书画俱工。真草书流丽虬劲,不让二王。山水师王庭筠、张才,得其三昧。《增补中州集》中记载:“为人多才艺,其画高于书,书高于诗,诗高于文,书入能品,画入神品。”《金史》本传称他:“为人慷慨多大节,书为当时第一。”传世作品不多,仅有《古柏行》、《吕征墓表》等留传至今。


王翛(1133~1207)字翛然。涿州人。金皇统二年(1142)中进士,由尚书令史任同知霸州事,又为刑部员外部、户部侍郎等职。金世宗欣赏王翛的为人和才干,知其有刚直之名,履正无偏,令其到密云等36县赈灾。因冒请赈粟3万余石,被降官一阶,出为同知北京留守事。金章宗继位后,见王翛廉洁刚直,所治地方军吏敛迹,无讼狱,擢为礼部尚书,兼大理卿。

当时金章宗欲用大礼改葬孝懿太后之父,因为太后父参与弑金熙宗被诛,君臣以为不宜改葬。金章宗令君臣议论。王翛认为自唐以来无此礼制,力谏不可。改知大兴府(治今北京)事。大兴府内僧徒常与权贵勾结,残暴百姓。王翛下令各寺僧尼午后不得出寺门,有个僧徒不顾禁令,被王翛抓获,大长公主为之求情放了此僧。王翛说:“尊公主之命,立即放出。”随即下令杖一百,把此僧打死,把尸体扔出。改知咸平府(治今辽宁开原),当地多世袭女真贵族,骄横不羁,地方官奈何不得。王翛到任后决心惩治这些人。有个百姓欠某女真贵族的钱,因贫穷无法偿还,贵族大怒,率家丁数人闯进百姓家,把家产牛犁席卷而去。该百姓诉于官府,王翛传贵族到府应诉,该人骑着马,带着家丁多人,威风凛凛而来。王翛在堂上下令把家人赶走,逼该贵族跪在堂前。讯问清楚后,给该贵族带上枷锁,杖杀于市,权贵悚然,不敢再胡作非为。

明昌三年(1192),王翛为定海军节度使。当地岁歉民饥,盗贼很多,王翛赈济安抚,稳定了一方。王翛请求退休,章宗不许。又申请,才得允许。泰和七年(1207)去世。临终遗言不请谥号,不立墓碑。

李师儿(?~1209)女。金章宗元妃。渥城(今安新县安新镇)人。明昌二年(1191)被选入宫。她淑惠通达、贤明理情,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深受宫内上下及大小官员崇敬爱戴。明昌四年(1193)章宗皇帝封李师儿为昭容,次年,又晋她为淑妃,李师儿的父亲李湘也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公,连祖父、曾祖父也被一一追赠。章宗嫡妻蒲察氏钦怀皇后去世后,欲立李淑妃为皇后,大臣认为李师儿出身寒微,不足以母仪天下,承安四年(1199),改立李师儿为元妃,实为六宫之主。

李师儿身在京城,常思故里,章宗泰和四年(1204),以元妃李师儿故里浑泥城遗址筑城,高三丈、阔九尺,护城河深一丈,并引城东南河水环绕四周,设四门九桥。同时筑有午门,建有鹅池、莲花池、石水门。修有望鹅楼、梳妆台,另修建静聪寺为元妃香火院。因李师儿自小爱荷成癖,对荷花更是情有独钟,每当章宗皇帝来渥城巡幸时,李师儿常伴章宗来此赏荷观莲,吟诗作赋。白洋淀后人为纪念元妃对家乡的贡献,将此地称为元妃荷园。


张行简(1146~1215)字敬甫。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以词赋第一而状元及第,初授应奉翰林文字。守母丧满后历任翰林修撰、礼部郎中、礼部侍郎、提点司天台直学士、侍讲学士、提点司天台如故,期间同修国史并主持校定朝廷礼制。

泰和五年(1205),任顺天军(治保州,今保定)节度使,临行前章宗对他说:你没到地方任过职,到了保州想怎么治理那地方呢?张行简回答:“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狱讼之事,以情察之,钤制公吏,禁抑豪猾,以镇静为务,庶几万分之一。”章宗又说:你到任一年半载的就把地方情况报告给我。张行简到保州上任后,上书:“向来把官田划给军人,是有规定的,有想多要的,即满足其要求,到现在都没有停止,名义上是官田,实际上夺占的是民田,夺彼与此,引起很多争端。我所管辖之地已拨深泽县地三百余顷,又有人告知水占沙碱的已有三分之二,如果都听从这种要求,什么时候才能定下来。我以为应该限定时间,过时不许再告为好。”下尚书省议,奏请:“如实有水占河塌,不可耕种,本路及运司佐官按视,尚书省下按察司复同,然后改拨。若沙碱瘠薄,当准已拨为定。”章宗批示:“可。”

泰和六年(1206),召为礼部尚书,兼侍讲、同修国史。后迁太子太保、翰林学士承旨,尚书、修史如故。去世后,赠银青荣禄大夫,谥“文正”。著有文章15卷,《礼例纂》120卷等。


苗道润(?~1218)里籍不详。金贞祐初年(1213)为河北义军队长。金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河北义军集结。抗击蒙古兵。因为他“有勇略、敢战斗,能得众心”,在与蒙古军作战中立有功劳,就派人到金朝廷求官封赏,于是授他宣武将军、同知顺天军(治保州,今保定)节度使事。贞祐四年(1216),又因功升迁怀远大将军、同知中山府(治今定州)事。过了一个月,又因为作战有功,迁骠骑上将军、中都路经略使、兼知中山府事。不久,再加中都(今北京)留守兼经略使。他先后从蒙古军手中夺回50余座城池。兴定元年(1217),皇帝下诏要他带兵恢复中都,并让他统辖山东兵。

顺天军节度使李琛与苗道润不和,相互攻战。苗道润奏李琛谋叛,李琛也奏苗道润谋叛。宣宗以为两人失和,令山东行省枢密院安抚。苗道润与同知中都路经略使贾瑀不和,宣宗诏令分别划归各路元帅府控制。兴定二年(1218),贾瑀诈与苗道润约和,暗中伏兵刺杀苗道润。苗道润被杀,朝廷不敢过问。不久苗道润部将张柔攻杀贾瑀,并将苗道润安葬于保州城北。苗道润军由提控靖安民代领。


赵元(生卒不详)字善长。涿州范阳(今涿州)人。辽天庆八年(1118)中进士,仕辽,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辽亡后滞留燕京(今北京),被宋守将郭药师委任掌机宜文字。金军攻燕京时,随郭药师降金,金枢密院使刘彦宗欣赏赵元才干,任为枢密院令史。

金天会年间(1123~1137),赵元为同知蓟州(治今天津蓟县)事。有人被杀并被弃尸府衙前街上,官吏士人、路人耕夫聚众观看者甚多,但不知何人所杀。这时,有个放下犁前来观看的农夫,赵元立即认定此人是凶手,喝令绑赴府衙,经审问果然为此人所杀。金熙宗时规定,凡是在北宋任职者全部削官。赵元曾在郭药师手下任职,也在被考察之列。不久,金朝廷在开封置行台中书省,赵元被任为行省兵部郎中。完颜宗弼再取河南时,赵元代行户部之职筹运军用粮草,供应及时,受到奖进,升任行省右司员外郎。在行省任上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有人犯杀人罪,因与行省长官有旧被赦免,赵元屡次抗争,认为这是以私情乱公法,迫使行省长官依法处治了罪犯。不久,又改任左司员外郎兼吏部事。

赵元在行省十余年,处理政事极为迅敏得当。行省凡有事上奏朝廷,丞相都要问是否经赵元阅知。后任同签汴京留守事,改同知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尹,又任河北西路转运使,历彰德、武胜等军节度使。因老退休,病逝家中。


王扩(1157~1219)字充之。中山永平(今顺平)人。金明昌五年(1194)中进士,调邓州录事,润色律令文字。迁怀安令,改徐州观察判官,补尚书省令史,授同知德州防御使事。被诏赈贷山东西路饥民,其中以棣州饥荒最重,王扩在限数外多给救济。平章政事张万公宣抚济南,以德、博多盗,发文令王扩总督诸郡兵去征讨。

一次王扩行走在章丘道中,遇一男子举止异常,逮捕后讯问,果然是历城大盗,众人以为有神。泰和八年(1208),升任监察御史,被诏详审冤狱。当时凡是斗杀上奏判决的,章宗都减死,于是内外断狱,都以出罪为贤。王扩对同僚说:“我们活着的人这样做,地下那些冤魂该怎么说呢!”努力革除以前的弊病,受到当时舆论的良好评价。张炜任职办理西北路粮草多年,有很多亏空,尚书省上奏让王扩考核,正当此时,张炜也举王谦代任,王谦揭发他的不法之事,王扩经调查都属实。张炜原来与王扩交情很厚,便让人对王扩说:“君不念同舍吗?”王扩说:“既奉诏,怎么能顾及故友情面!”大安三年(1211),授同知横海军节度使事,签河东北路按察司事。贞祐二年(1214),上书陈述河东守御策。以保全太原功,晋大中大夫本路按察使兼同知转运使事,第二年又被召为行省尚书、户部侍郎,又任河南路都转运使。

金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召为户部侍郎,迁南京路转运使。太府监上奏说羊瘦不可供御用,宣宗召王扩诘问。王扩上奏:“官无羊,皆取于民,今民心未安,宜崇节俭。廷议肥瘠纷纷,非所以示圣德也。”得到宣宗的首肯。有一次王扩因事入朝,正见到平章政事高琪在验看皇帝吃的食物,王扩问什么原因,高琪回答:“圣主焦劳万机,赖膳羞以安养,臣子宜尽心。”王扩当面指出:“这本是厨师们的事,何至于宰相亲临!”高琪默然,然而心里却暗暗衔恨。有司抢夺市面上人们的衣服,以给前往戍卫潼关的军士,京师扰动。王扩告诉宰相,请三日内制造衣服。高琪恼怒不从。潼关被攻破,元军兵临近郊,遣王扩行六部事,规办潼关粮草,偕户部员外郎张好礼前往商、虢,过中牟,已不可进。高琪奏王扩畏避,下吏论死。宣宗减其责罚,削两阶。

兴定元年(1217),遥授陇州防御使,行六部侍郎,规办泰、巩军储。兴定二年(1218),迁任陕西东路转运使,行六部尚书,又迁嘉议大夫退休。

靖安民(?~1220)奉圣州永兴(今河北涿鹿)人。金朝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对河北、河东的防御除依靠留守官兵外,主要依靠当地土豪和招抚的农民起义军。金贞祐初年(1213),靖安民参加了苗道润领导的河北义军,苗道润从蒙古军队手中先后夺回50多座城池,被任命为中都留守兼经略使,靖安民是苗道润的得力助手,立下汗马功劳,由谋克、千户、总领、万户、都统,再到知德兴府事、中都路总领招抚使。

兴定二年(1218),苗道润被中都经略副使贾瑀谋害,靖安民接替他统领义军。次年,被任命为中都西路经略使。后又被任命为德兴府知府,代理元帅左监军,行使中都西路元帅府权力。

兴定四年(1220),金朝一次封山东、河北、河东等地势力较大的地方官吏、地主武装首领9人为公,这就是九公封建制,其中封靖安民为易水公,统辖涿(治今涿州)、易(治今易县)、安肃(治今徐水)、保(治今保定)等州及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矾山寨、青白口、朝天寨等关隘也归他管辖。靖安民受封后,也想以军事上的更大功绩报效朝廷,并试图完成苗道润的未尽事业,收复中都,不断出击蒙古军。但是金朝大势已去,当年十月,靖安民出兵到矾山(今河北涿鹿矾山镇),收复了檐车寨,并扎营驻守。可是又被蒙古军队包围,守寨提控马豹等劫走靖安民的妻子和一些老弱村民出寨投降,靖安民军中也发生骚乱,一些人劝他出降以保妻子。靖安民和经历官郝端拒不投降,被部下杀死。金宣宗下诏追赠靖安民为金紫光禄大夫。


赵思文(1165~1232)字庭玉。永平(今顺平)人。金明昌五年(1194),与弟弟同科考中进士,乡里号“双飞赵家”,授德顺州(治今宁夏隆德县)军事判官。泰和八年(1208),召补尚书省令史。贞祐年间(1213~1216),随完颜福兴守燕都。福兴死后,他逃至南宫行宫,擢升侍御史,出任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刺史,汝州防御使,又任金安、集庆两军节度使。大安末年(1211)召为礼部尚书,逝于任上。他为政清简,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安宁。为政之余,以诗酒为乐,他好吹笛,所著乐章,多为人传诵。


麻九畴(1174~1232)字知几。易州(今易县)人,3岁能识字,7岁能草书大字,被称为神童。金章宗完颜璟知道后,将他召进宫问:“你进宫殿害怕吗?”九畴回答:“君臣好比父子,子哪儿能害怕父亲呢?”章宗大为惊奇。20岁被选入太学,很有才名。麻九畴随金南渡后,寓居在河南郾城和蔡州一带,到遂平西山后,开始努力研究古文,熟读《五经》,尤其对《周易》、《春秋》的研究更为深刻。兴定六年(1222),在开封府科考,麻九畴居词赋第二,经义第一。参加省试再次夺魁,名声大振,连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名字。

朝廷开科考试,麻九畴因误而被黜,大家都为他可惜,他也因此隐居不再参加科考。正大元年(1224),他的弟子王说、王采苓都考中了进士,皇帝见他们年纪轻轻就得中,感到奇怪,一问才知是麻九畴教育的结果。平章政事侯挚、翰林学士赵秉文联名写奏章举荐他,皇帝特赐卢亚榜进士第,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官职,要求归故里,后又授他为太常寺太祝,行博士权,不久又到翰林院研究文学。麻九畴性情孤高,与人交往,一句话不投机,立即拂袖而去。他自知不能与世人合流,不久又称病退归。在郾城隐居时,他潜心研究算术,又喜欢射覆之术,晚年又研究医学,为名医张子和修改医著。他的诗文精密奇健,后来为避免别人的诽谤,放弃了诗文。天兴元年(1232),元兵侵入河南,麻九畴带全家逃入深山,被元兵所虏,被驱赶至广平病死。


蔡真人(1178~1236)女。名洞空,号湛然。金末元初满城贤台人。金明昌五年(1194)在本县岗头玉清观出家修道。大安初年(1209),拜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为师,传授悟道。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出紫荆关,攻陷河北州县。蔡真人避乱于易州郎山(今狼牙山)姑姑坨避乱,修行传道。

金中都(今北京)被蒙古军攻破后,中都留守兼中都路节度使苗道润、同知中都路节度使贾瑀和后来的易水公靖安民、高阳公张甫、恒山公武仙等在郎山附近驻扎,均拜蔡真人为师。蔡真人以广爱民、勿嗜杀相劝化。兴定二年(1218),靖安民奏请朝廷为蔡真人封号,金宣宗赐“湛然江月”之号。张柔降蒙古后驻军满城,蔡真人返玉清观,张柔常去听其讲道。蔡真人传授弟子千余人,著有《江月集》。卒后,张柔为其立碑。郝经撰长诗《蔡江月歌》。


张元素(约1181~1234)字洁古。易州(今易县)水口村人。8岁参加“童子举”考试,27岁应试经义进士,因犯金海陵王完颜亮(字元功)“庙讳”而落选,于是便专心学医。曾任过涿州学正,他虚心研究学习古代的医学理论,但不拘泥古方,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灵活吸收前人经验,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实践,不断总结,而有新的建树。

张元素善治伤寒,一次同时代名医刘完素因伤寒已8天不能进食,张元素赶去看望他的病。因当时张还没有名气,刘完素因看不起他而转脸面向墙壁。张不但断准脉情,而且指出用药不当,使刘信服。按张元素的处方服药后,刘完素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张元素名声大震,后独成一家体系,形成“易水学派”。

张元素所代表的易水学派主要研究治疗脏腑症候的病机,他的脏腑辩证理论,主要是从人的脏腑寒热虚实来谈病机辩证学说,对于一般内科杂病的治法,主张先从辨脏腑的虚实着手,如对肝病,他首先提出肝脏的正常生理,然后列述肝脉在各种不同病理情况下的变化,进而定出较标准的药物和处方,其它脏腑也大致如此。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他的遣药制方理论,即根据药物的特性疗病处方理论。中医学上,把寒、热、温、凉看作药的气,把酸、苦、辛、咸、甘、淡看作药的味,气与味合,而成药性,也就是药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张元素认为各种药物的气味厚薄是不相同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药物诸品分成五大类。他还发明药物归经之说,取各药性之长,使他们各归其经,同一泻药,有泻肝火的,有泻肺火的等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拟定了制方原则,共分“风、湿、暑、燥、寒”五种制法,他以什么特性的药治什么症候的病,借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疗病的原理。

其著作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药注难经》、《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注叔和脉诀》、《洁古本草》及《医方》等。


张甫(生卒不详)里籍不详。金朝末年曾投降蒙古军,后为金涿州刺史李瘸驴招降。兴定二年(1218),苗道润死,靖安民代领其部众。河北行省侯挚承制以李瘸驴权中都路经略使,张甫与张柔为副。朝廷又以李瘸驴为中都东路经略使,自雄州(今雄县)、霸州以东都属他管辖。张甫与永定军节度使贾仝不和,以兵相攻,夺据贾仝地盘,取贾仝马匹送给李瘸驴。不久,贾仝又出兵捕张甫部民,杀了张甫的参议官。张甫率兵攻打他,贾仝败走,自缢而死。张甫请符印以安辑部众,得到朝廷的许可。李瘸驴投降蒙古后,张甫为中都东路经略使、遥授同知彰德府事、权元帅右都监。兴定四年(1220),张甫被封为高阳公,领受雄州(今雄县)、莫州(今河北任丘境)、霸州、高阳、信安、文安、大城、保定(今河北文安境)、静海、宝坻、武清、安次县等地。元光元年(1222),因功进金紫光禄大夫,始赐姓完颜。

邸顺(1183~1256)金末元初曲阳石城村人。因社会动荡,邸顺与其弟邸常集亲族乡民数百人,在石城筑寨据守,蒙古太祖九年(1214),率众归降蒙古,授行唐令。后升曲阳为恒州,邸顺为安抚使。金将武仙据真定(今河北正定),率军来攻,邸顺与之战,大败之。赐金虎符,加镇国上将军、恒州等处都元帅。太祖十五年(1220),武仙屯兵于黄山和尧山,邸顺及弟邸常再次将其击败。

当时,西京(今山西大同)郝道章联合武仙,侵掠州县。邸顺擒杀郝道章,武仙被迫退保真定。邸顺随木华黎攻武仙,武仙弃真定南逃。邸顺因功赐名察纳合儿,升骠骑卫上将军,充山前都元帅。其弟邸常赐名金那合儿。蒙古太宗三年(1231)春,随太宗窝阔台进军河南,招降民众10余万。受命知中山府(治今定州)。十一年(1239),佩金符,为行军万户,管领诸路元差军5000人。从蒙古军破归德府(治今河南商丘),奉命留守。十三年(1241),攻涟水。蒙古宪宗六年(1256)春去世。


郝和尚拔都(?~1252)安肃州(治今徐水)人。少年时被蒙古所掠,以游牧为生。后常随军征战,善骑射,通译语。蒙古太祖年间,出使南宋,以能言善辩著称。孛儿只斤拖雷元年(1228),出任九原府主帅,驰骋疆场,屡建战功,赐佩金符。太宗窝阔台二年(1230),奉命率兵进攻宋领地潼关、陕西。

太宗七年(1235),随皇子南下至襄阳,宋兵40万在汉水迎战,拔都一马当先,率数百人冲杀宋营阵脚,大败宋军。次年又随都元帅塔海征蜀,宋以重兵防守,拔都领敢死队12人乘夜入关,里应外合,破关入蜀直捣大江,宋又以30万大军固守南岸,拔都选精兵9人,乘轻舟悄然登岸,横驰宋阵,喊杀声起,蒙古大军乘乱而进,宋军溃败。战后太宗召见拔都,解衣数其争战疮痕21处,遂嘉封为宣德、西京、太原、平阳、延安五路军民万户,赐佩金虎符,统兵2万。乃马真后三年(1244),得赐银,拔都坚辞不受,言战功是将士协力而得,不得独受,于是众人均得赏赐。定宗三年(1248)正月,拔都奉诏出治太原,时值灾荒,自出白银、粮食救济灾民,并减免过重的租税、盐课,深得民心。逝后追赠太保、仪同三司、冀国公,谥“忠定”。


何伯祥(生卒不详)易州易县人。幼年即从军,后从张柔归附蒙古,蒙古太祖铁木真攻占河北州县,只有保定(今河北文安境)王子昌、信安张进坚守不下。王子昌是金勇将,张柔命何伯祥攻取。大兵攻城,王子昌突围,何伯祥挺枪驰马追到近前,王子昌返身一箭射中何伯祥的手又穿过枪柄,何伯祥拔箭弃枪,策马上前,经一番徒手搏斗,生擒王子昌。张进听闻后,也逃走。何伯祥又转攻西山诸寨,悉数攻下。后攻汴梁(今河南开封)、拔洛阳、围归德(今河南商丘)、破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立下战功,授易州(治今易县)等处军民总管。蒙古太宗九年(1237),从主帅察罕攻南宋,攻拔30余栅,获战舰千余艘,又破芭蕉、望乡、大洪、张家等寨,俘获众多,缴获器械堆集如山。察罕把他的功劳上奏朝廷,赐锦衣、金甲。

宪宗二年(1252),蒙古军深入宋境,而察罕却北还,各路军兵仓皇失措,何伯祥说:“此必为敌所遏,不若出其不意,而遂深入其地,彼不我测,乃可出也。”于是率兵突战,直抵司空寨,疏布营垒,陵高伐木,做出攻击的态势。到夜后,命分为5营,每营点火10炬,而伏精锐于营侧险要之地。天将明时,令士卒速行,而在后面鸣鼓。宋兵果然来追,遇到伏击,惊骇溃散,何伯祥率军追击,大破宋军,转战百余里,其他各路军才得以北归。皇帝听到奏报,赐金200两。世祖伐南宋,何伯祥参预军事,多有建树,逝于军中。赠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追封易国公,谥“忠毅”。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兴定五年(1221)进士,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后绝意仕进,潜心著述。元好问在诗、词、文、曲、小说和文学批评方面均有造诣,尤以诗歌成就最高。今存诗1300余首,内容丰富。其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的诗,真实具体,富有感染力。其写景诗生活气息浓郁,描绘出山川之美。他的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

《金史·元好问传》称:“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他的词今传377首,感慨兴亡,言情咏物,登临怀古,送别赠答,题材广泛。艺术上以苏轼、辛弃疾为典范,博采众长,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他的文章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另今存散曲9首,《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元好问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附金词总集《中州乐府》),为金代保存了可贵的文化资料。还编成《金源君臣言行录》百万余言(已佚)。《元遗山先生全集》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包括诗文40卷,年谱3种,词和小说各4卷,《遗山先生文集》为诗文集,另有词集《遗山乐府》。

他晚年曾流寓于多处,其中在保州(治今保定),与王鹗、郝经聚于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门下,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在废墟上重建保州城,元好问为此写下一篇《顺天府营建记》,详细记述了保州城重建后的情况,是保定早期城市面貌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了解重建后的保定城市特色、规模、布局等。因金亡后《金实录》由张柔令人带到保州,元好问曾在保州翻阅《金实录》。此后在家建亭,在里面进行著述,记录金朝君臣的遗言往行,达到百余万言。


张柔(1190~1268)字德刚。涿州定兴河内村人。自幼善骑射,以豪侠著称。金贞祐年间(1213~1217),河北治安不宁,张柔组织同族亲属和乡勇自卫,开始了戎马生涯。中都路经略使苗道润,秉承皇帝旨意任张柔为定兴县令,后继任清州(治今河北青县)防御使。苗道润视其才,加任昭毅大将军,在元帅府供职。

不久,苗道润为同知中都路经略使贾瑀所杀,张柔遂以檄文通知苗道润部下,共谋为苗道润复仇。苗道润部下何伯祥把苗道润生前佩带的金虎符献给张柔,苗道润部下一致推举张柔代行经略使之职,皇帝又加任骠骑将军,留守中都路。蒙古军出兵紫荆关口,张柔迎战于狼牙岭(今易县狼牙山),激战中马跌被俘,遂率所部降蒙古。太祖铁木真重其才。因屡立战功,被授予保州(治今保定)等处都元帅。当时,保州因几遭兵燹,荒废近15年。

张柔把元帅府从满城迁至已是一片废墟的保州,开始重建保州城池,修整街道,建衙署、民居、军营,引泉入城,疏浚沟渠,排泄污水,使保州成为北方一座军事重镇,燕南一大都会。太宗五年(1233),参加破金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役,取《金实录》而归。次年在破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之战中负伤,升至万户。曾随忽必烈围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后被元封为蔡国公、荣禄大夫、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昭毅大将军。中统二年(1261),封为安肃(今徐水)公。延祐五年(1318),加封汝南王,谥“忠武”。张柔墓位于满城县月明山下。

王鹗(1190~1273)字百一。东明(今属山东)人。幼年时聪明颖悟,日诵千余言,稍长后工词赋。金正大元年(1224)中状元,授应奉翰林文字。天兴二年(1233),金迁都蔡州后,授尚书省右司都事,升左右司郎中。三年(1234),蔡州城被蒙古军攻陷,将被杀,蒙古统兵将领张柔见他不是平常人,经问才知他是王鹗,就把他营救下来,用车载他北归,隐居在保州(治今保定)。他在保州一住9年,教张柔的儿子们读书。后应聘至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奉侍忽必烈,进讲《孝经》、《尚书》、《易经》及齐家治国的儒家学说。忽必烈即汗位后,擢为翰林学士承旨。首先建议设内外学士院,并举荐一批知名士人入院。至元元年(1264),加授资善大夫,疏奏置史局纂修先朝实录,并修国史及辽、金二史。又建议选博学多闻之士提举各路学校,实行科举制等。五年(1268)退休家居,仍常被世祖遣使谘问。逝后,谥“文康”。

王鹗以文名世,当时朝廷诰命典册,多出其手。著有《大定治绩》、《论语集义》、《汝南遗事》4卷,又有诗文集《应物集》10卷,撰有《张柔墓志》、《万户张忠武王》等。


苑德(生卒不详)清苑人。张柔部将。保州(治今保定)重建城池的指挥者。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太祖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率部攻陷金国所属90余郡,河北、山东方圆数千里人几乎被杀戳,城郭成了丘墟。保州城遂废,州治徙于满城。苑德率义军归张柔,任同知顺平军节度使权保州。至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7),被铁木真授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的张柔,将州治迁回保州,令苑德率众芟蓬蒿,平瓦砾,营建屋舍。事成,张柔授他为顺天军节度使,又命他清街拓路,引鸡距、一亩泉水进入保州城。保州从此成为燕南一大都会。


贾辅(1191~1254)祁州蒲阴(今安国)人。原为金祁州刺史,为避金将武仙谋害,投归蒙古太祖铁木真,在张柔麾下为将。张柔令其率兵攻打蠡州(治今蠡县)、庆都(今望都)、安平、束鹿(今河北辛集)诸州县,皆一举而下。张柔建帅府于满城,命贾辅行元帅府事于祁州。因功被太祖封为行军千户,赐金符。不久改封顺天、河南等路军民万户。协助张柔重建保州城(今保定),主持在莲池北侧建万卷楼,将灭金后所获《金实录》等文物图书尽藏其中,邀集文人学士至保州。元好问曾在此写成《顺天府营建记》。郝经亦在此拜元好问为师,撰写《万卷楼记》,赞“贾侯之书甲天下”。


敬铉(生卒不详)字鼎臣。易州(治今易县)人,金兴定四年(1220)中进士,授郏城主簿,改白水县(今属陕西)令。蒙古灭金后,敬铉避兵乱北渡隐居。这期间他曾在保州(治今保定)与王鄂、郝经等入张柔府。元朝访求前代遗贤,敬铉被授中都儒学副提举。敬铉博通经史,以文章著称于世,因为他曾隐居易州太宁山中,学者们都称他“太宁先生”。著有《春秋备忘》30卷,《明三传例》8卷,《续屏山杜氏春秋遗说》8卷。撰有碑文《大元易州豹泉创修玉泉观碑铭并序》和《大朝易州重修龙兴观之碑》,存于易县。


张子良(1194~1271)字汉臣。涿州范阳(今涿州)人。金末战乱不已,各地地主、豪绅多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活动于燕、蓟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者甚众。后又率定兴、新城(今高碑店)数万口,就食山东东平。继又南屯宿州(治今安徽宿县)、寿州(治今安徽寿县)。蒙古军围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金哀宗以徐、宿授子良。次年,子良运米500石至汴京。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守宿州。当时,徐、宿之间民无所食,出城拾穞穟以为生。子良派兵防护,以禁抄掠。后来,子良遭受袭击,受重伤,又率众转食泗州(治今江苏盱眙)

蒙古太宗十年(1238),率泗州西城25县、军民108万余口,归顺蒙古元帅阿术。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原附军民。又进金紫光禄大夫。十二年(1240),赐金符。蒙古宪宗三年(1253),任归德府(治今河南商丘)总管,仍管领原附军民。中统二年(1261)四月,任归德、泗州总管,授虎符。至元七年(1270),改任昭勇大将军、大名路总管,兼府尹。逝后,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杨果(1195~1270)字正卿。蒲阴(今安国)人。幼丧父母,成年后在亳州、许昌流落十余年,以教书为生。金正大元年(1224)中进士。他才思敏捷,性格幽默诙谐。在许昌时,与参政李蹊交往甚密,李极为赏识他的才能,经举荐,出任偃师县令,后改任蒲城、陕县县令,所任皆为大县,政绩卓著。元初,中原经金末战乱,民生凋敝。杨果非常关心人民疾苦,跟随杨奂征收河南路(治今河南洛阳)课税,蒙古宪宗二年(1252),史天泽经略河南,以其为参议,“随宜赞划,民赖以安”,对安定民心、恢复生产起到很大作用。中统元年(1260),杨果任北京(今辽宁凌源以西)宣抚使,次年迁参知政事。至元六年(1269),出任怀孟路(治今河南沁阳)总管,在任期间力倡教育,修文庙,办学校。旋告老还乡。

杨果工于文章,长于词曲,也是促进“曲”这种形式由民间转向文坛的重要曲家。著有《西庵集》(已失传),传世有散曲小令16首,最著名者是\[越调·小桃红\]小令11首,曲风清丽漪艳,典雅之中透露出淡淡伤感情绪。《太和正音谱》称其曲词“如花柳芳妍”。杨果品行高尚,为人称道。微贱时与一流离女成婚,虽历任显官却始终如一,与之偕老。逝后谥“文献”。


乔惟忠(1209~1264)字孝先。涿州定兴人。从张柔起兵,保卫西山的东流埚。金行台授他为定远大将军、恒州(治今曲阳)刺史。张柔投降蒙古军,招降乔惟忠,他不从。张柔攻克东流埚,乔惟忠被擒,张柔赞赏其义气,释放他,他归顺蒙古。正值投降蒙古的金将武仙又杀蒙古将领归金,张柔会诸将讨伐他,使乔惟忠摄元帅事。武仙迫于形势,想放弃真定(今河北正定),聚兵自保于狼山寨,乔惟忠对诸将说:“他想归巢穴,我们阻止他,必然与我死战。不如开其归路,他得归,无斗志,是获兽于穴也。”众将听从。武仙既过,乔惟忠率兵冲击,大破武仙军。有一将陷于武仙阵中,乔惟忠横戈突入阵中,将其救出,斩首无数。遂会攻彰德(治今河南安阳),转战至滕州(今属山东)。金军夜袭其营,乔惟忠挥戈陷阵,诸军跟进,金兵溃散。又会攻益都,败援兵于城下。蒙古太宗四年(1231)随张柔渡黄河攻金,翌年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太宗六年(1234),破南宋枣阳等州。

原来张柔开元帅府于满城时,以乔惟忠为元帅都监,迁副元帅。回师后,复从张柔镇新卫州。张柔移镇并重建保州(治今保定)后,乔惟忠在保州建府第,据郝经所写《临漪亭记》载,其府第私家花园建有临漪亭,位置就在今保定古莲花池内西北部,今已无存。

解诚(?~1293)易州定兴人。善水战。从元军南下攻南宋军,因功授金符、水军万户,兼都水监使。焦湖之战,获战舰300艘,宋军战船前来增援,解诚站在船头厉声呵斥,援兵竟不敢动,乘势追杀,夺南宋军粮300余石。既又从攻安丰、寿、复、泗、亳诸州,都立有战功。从下云南大理国,因功赐金虎符。又从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夺取南宋战舰千余艘,受到元世祖的嘉奖,降玺书奖励他。李璮反元,解诚奉命率所部会东平,逝于军中。赠推忠宣力功臣、龙虎卫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上护军,追封易国公,谥“武定”。


李进(?~1295)曲阳人。自幼从军,初为张柔部下。南宋淳祐十年、蒙古定宗后二年(1250)淮水之战中,李进以15人载一舟,转战十余里,夺南宋军巨舰,以功授百户。蒙古宪宗八年(1258),元宪宗西征,史天泽命李进为总把,由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入兴元(今陕西汉中),渡米仓关(今陕西南郑南),伐木开道700余里到定远(治今四川武胜南)七星关,以智勇夺关破堡,以功受上赏。蒙古宪宗九年(1259)春,蒙古兵围宋合州(治今重庆合川)钓鱼山寨,宋由嘉陵江以水军来援,大战三槽山东西。元军夹江而阵,李进负伤血流染臂,仍冲锋在前,授锦衣名马。战浮图关时,李进五战都以功受赏。世祖即位后,召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1261),授总把并赐银符。次年从征李璮有功。至元八年(1271),领兵赴襄阳。十二年(1275),以兵马使屯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十四年(1277),加封武略将军,升千户。十五年(1278),移屯六盘山,加封武毅将军,并赐金符。十七年(1280),升明威将军管军总管。十九年(1282),赐虎符,封为怀远大将军,移屯西域巴实伯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二十三年(1286),海都及都勒斡等反叛,李进众寡不敌被擒,后收300余名溃兵抵京师,受重赏。二十五年(1288),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签事。次年授左翼,屯田万户。逝后,赠定远大将军、轻车都尉,追封陇西郡侯。


杨琼(约1213~1278)曲阳羊平村人。杨琼从小学习石雕工艺,他的石雕“每自出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元世祖忽必烈建上都和大都(今北京),诏他去京雕刻,他取二石雕刻了一狮和一鼎,忽必烈一见大喜,称赞说:“此绝艺也!”于是命他管领燕南各路石匠。他率领5000余名石工,加入营建大都的工程,许多宫殿的石雕均出自他手。

在营建大都城过程中,杨琼三迁其官,做到领大都等路山场石局总管,后来被任为大都采石提举。至元十三年(1276),修建元皇城崇天门前的周桥,很多人“绘图以进,多不可”,而杨琼的设计方案忽必烈十分中意,“因命督之”。杨琼在雕造此桥时,运用了圆雕、涂雕、高浮雕等多种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堪称元代石雕艺术的精品。明清时期,因城垣改建和河渠改道而形成内外金水河。以杨琼建造的周桥为蓝本,在内外金水河上分别修筑了内外金水桥。

杨琼敬业精神极强,到黄山(位于今曲阳县城南)选石料,三过家门而不入。至元十五年(1278)因劳累逝于工地上,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皇庆元年(1312),杨琼灵柩安葬于西羊平村南祖茔。文学家姚燧曾为他撰作《杨公神道碑铭》,历述其生平经历。书法家赵孟兆页撰写“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神道碑铭”墓碑。此碑现存于曲阳北岳庙内。


张懋(1218~1280)字子美。涿州范阳(今涿州)人。其父张子良,官至昭勇大将军、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张懋有父风。从元丞相阿术军,镇归德府(治今河南商丘),知归德府事。李璮据济南发动叛乱,张懋奉命守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不久,改授泗州(治今江苏盱眙)军总把,佩金符。至元七年(1270),擢济南诸路新军千户。九年(1272),从攻襄阳有功。十一年(1274),丞相伯颜统兵南下攻宋,用铧车弩列阵前。以张懋勇鸷,将弩前行。凡过山川险隘,架桥铺路,安营设伏,张懋出谋划策,深受伯颜信用,升为省都镇抚,军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灭宋后,张懋驻军瓜洲(今江苏扬州南),奉命招降淮西宋将夏贵,亲至合肥,向夏贵晓以利害祸福,夏贵从命归降。伯颜大喜,令进军镇巢(治今安徽巢县)、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寿春(今安徽寿县)、怀远、淮安、濠州(治今安徽凤阳西)等州郡,所至皆捷。

至元十三年(1276),张懋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伯颜上奏其功,授明威将军、泗州安抚司达鲁花赤。十四年(1277),安抚司改为总管府,由宣慰使统领,张懋拜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十六年(1279),改授怀远大将军、吉州路(治今江西吉安)总管。张懋平时旧衣粗食,十分俭朴。而新府治,设义仓,为政廉平,很有政绩。当地万户苏良恃势为暴,手下爪牙有“十虎”之称,危害百姓甚重。张懋上报宪府,尽诛“十虎”,夺苏良虎符而免其官,人心大悦。强盗有白昼劫城者,张懋率众捣其穴,俘其首领。社会秩序逐渐安定,流亡及远郡之民来归者数千家。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去世。赠昭勇大将军、龙兴路总管、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宣敏”。


焦德裕(1220~1288)字宽父。雄州(治今雄县)人。其远祖焦赞,曾随宋丞相富弼镇守瓦桥关(在今雄县),落籍雄州。其父焦用。字世用,金末由束鹿(今河北辛集)令升千户,守雄州北门。成吉思汗与皇子托雷率蒙古兵围雄州城,州人开南门投降,蒙古兵涌入,他仍奋力厮杀,被蒙古兵抓获。成吉思汗视其勇壮,不杀。后官复原职,死后被追赠中书左丞,谥“正毅”,加封恒山郡公。

焦德裕通《左氏春秋》,少年即勇壮善射,从舅父于军中。金将武仙杀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将史天倪,后败走。余党赵贵、王显、齐福等据守武仙旧有堡寨,屡屡侵扰。蒙古太宗窝阔台欲选廷臣才高善辩者前往招降,杨惟中荐焦德裕。德裕至真定,降齐福,擒赵贵。王显败走,为德裕射杀。太宗赐以井陉北障城田。中统四年(1263)赐金符,官阆蓬(今四川阆中、蓬安)等处都元帅府参议。宋将夏贵包围宣抚使张庭瑞于虎啸山,断水源。帅府命焦德裕援救,德裕令士卒各持3只火炬,夜攻夏贵军营,击败夏贵,俘获马匹、兵杖以万计。升京畿漕运使。

至元六年(1269),任佥陕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八年(1271),转西夏中兴道按察副使。十一年(1274),从丞相伯颜南下攻宋,授佥行中书省事,取安庆、镇江。灭南宋后,平章政事阿合马欲陷害伯颜,奏请以焦德裕为参知政事,企图引德裕为证,德裕辞不受。后仍佥行省事。十四年(1277),改淮东宣慰使。后官至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逝后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忠肃”。

郝经(1223~1275)字伯常。原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长治南)人。金亡后迁保州城(今保定),其父郝思温于蒙古太宗十年(1238)在满城任职,不久去职。因家贫,居保州铁佛寺,“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 后为守帅张柔、副帅贾辅延聘为宾客,教诸子读书。两家藏书皆过万卷,郝经得以博览群书,并师从元好问。

蒙古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开府金莲川(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一带),召见郝经,问以经国安民之道,郝经上书言数十事,极受赏识,遂留王府。宪宗统兵入蜀,命忽必烈总领东路兵马南下。郝经建议忽必烈修德布惠,绥抚百姓,控制诸道,加强边防,顺时而动,以待西路军之进展。忽必烈以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使,以郝经为副,统率归德(治今河南商丘)军,先行至江上,以布恩信,纳降附。宪宗入蜀进军缓慢。郝经分析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建议以大军压宋,逼宋讲和,军事上先荆、襄后淮甸,据淮甸而后江南,政治、军事并举,攻敌、安内并行。宪宗九年(1259),忽必烈兵围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元宪宗蒙哥死于合州(治今重庆合川)钓鱼山下。消息传来,郝经又上《班师议》,劝忽必烈与贾似道议和北返,以争夺帝位。忽必烈采纳郝经等建议,即回师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以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使宋,以定和议。郝经至宿州(治今安徽宿县),命副使刘人杰、参议高翔与宋商洽朝见日期,书上不报。郝经又致书宋相贾似道及宋将李庭芝,李庭芝对郝经表示怀疑,而贾似道正以却敌为功,恐郝经至,其阴谋败露,将郝经扣留真州(治今江苏仪征)。郝经多次上书南宋皇帝及贾似道,陈述战和利害,并请入见及归国,皆不报。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颜统兵伐宋。忽必烈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扣留使者之罪。宋惧,遣总管段佑礼送郝经归元。郝经归途患病,忽必烈命枢密院及尚医近侍迎接。次年夏回朝。逝后封冀国公,谥“文忠。

郝经尚气节,主张学以致用。拘宋16年,以著述为事。著有《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行人志》等。仅《续后汉书》90卷传世。另有《陵川文集》39卷。

在保州期间,遍游名胜古迹,吊古凭今,写下大量诗文。为廉将军庙、赵简子庙、万卷楼、铁佛寺、横翠楼、临漪亭和易州(治今易县)四贤祠、完县(今顺平)城尧帝庙等撰写了碑记,赋有《贤台行》、《张燕公读书台》等诗。


邸浃(1223~1299)曲阳石城村人,邸顺之子。蒙古宪宗九年(1259),从世祖渡江攻宋军,围鄂州(治今湖北武汉)立战功。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邸浃以所部张宣等12人奏闻于朝,世祖赐以金银符。中统三年(1262)围李璮,还守息州(治今河南息县)。至元十一年(1274)赐虎符,授金州(治今辽宁大连金州区)招讨副使,迁怀远大将军、金州万户。十三年(1276)改襄阳管军万户。三月,以枢密院奏行淮西总管万户府事,守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十四年(1277)移龙兴(今江西南昌),仍管领本部军人。十五年(1278),复为管军万户,攻赣州崖石寨太平岩有功。十七年(1280)升镇国上将军都元帅,镇龙兴诸路,兼管本万户府事,赐银印。二十一年(1284),元帅府罢,复为万户。二十三年(1286),佩降虎符归德(今河南商丘)万户,镇守吉安。后统领江西各万户,集兵7000人戍守广东。逝后赠辅国上将军、北庭元帅府都元帅护军,追封高阳郡公,谥“襄敏”。


刘好礼(1226~1288)字敬之。原籍河南开封,金元之际移家完州(治今顺平)。刘好礼少年时就喜欢读书,元宪宗时廉访府辟为参议。宪宗五年(1255),改永兴府(治今河北涿鹿)达鲁花赤。至元元年(1264),因侍仪廉希逸的推荐被世祖召见,上言举荐人材数事,得到世祖的嘉许。至元五年(1268),应诏建言:“凡有司奏请,宜先启皇太子,俾得阅习庶政,以为社稷生民之福。陕西重地,宜封皇子诸王以镇之。创筑都城,宜给直以市民地。选格不宜以中统三年为限,后是者不录。”皇帝采纳他的意见,敕令中书施行。

至元七年(1271),迁益兰州(在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等五部断事官,仿照古代的都护,治益兰。这地方的人们不知陶冶,水上没有船舶往来。刘好礼请朝廷派来工匠,教人们烧陶造船,给人们带来很大便利。至元十年(1273),北方诸王叛乱,把好礼抓住,差点将其处死,叛王的大将以好礼善应对,才放了他。

至元十七年(1280)春,刘好礼率众逃至别部,又遇叛军,被迫西越雪峨岭,以衣服赂叛王千户,东出铁壁山口,间道南下,跟从者陆续达近千人。到七月,终于见到元朝戍边的军队。入见皇帝后,赐给他钱粮。十八年(1281),授嘉议大夫、澧州路(治今湖南澧县)总管。十九年(1282),入为刑部尚书,不久改礼部,又改吏部。刘好礼向中书建言:“象力最巨,皇帝往返两都,乘舆象驾,万一有变,从者虽多,力何能及。”不久,象惊,差点伤了从者。二十一年(1284),出任北京路(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北)总管,再入朝任户部尚书。


关汉卿(约1230~1300)号已斋,一斋,已斋叟。祁州蒲阴(今安国)伍仁村人。其祖上世代为官。关汉卿幼年好学,过目成诵,善诗赋。元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县试名列榜首,后赴中都应试,因考官作梗而不第。从此认清官场腐败,不屑仕途。

约在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在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的创作年代较早,《录鬼簿》将他列于“前辈才人”56位之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也说他“初为杂剧之始”。他与杂剧作家白朴、赵子祥等组织领导了杂剧作家团体——玉京书会,结交了杂剧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杂剧女艺人珠帘秀等。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元人周德清把他与马志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多关注社会,力倡人道,诅咒战争,向往和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意表现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炼,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关汉卿不仅是一位剧作家,他还非常重视舞台实践,明人臧晋权撰《元曲选·序》中载:“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这使他掌握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更加理解和接近广大群众,从而创作质量不断提高。贾仲明补撰《录鬼簿》吊词中赞他:“姓名香四大神洲,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评价道:“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大都散佚。现存全本杂剧18种,有《关大王单刀赴会》、《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感天动地窦娥冤》、《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等。作有散曲78篇,其中小令62篇,套曲14篇,残曲2篇。关汉卿的作品在国内外具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有些剧目至今盛演不衰,远在百年之前,《感天动地窦娥冤》即有法文译本,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安国境内有关汉卿墓及关家园等遗迹。

史弼(1233~1318)字君佐,赐名塔剌浑。博野北阳庄村人。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力举500斤,能挽强弓,通蒙古语,读书明大义。蒙古潼关守将王彦奇其才,以女嫁之,并荐于左丞相耶律铸。史弼从耶律铸至北京(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北),近侍火里台又将其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命其箭射远垛,连发连中。遂赐马5匹,命侍奉左右。

中统末年(1263),授金符,管军总管,辅佐刘整元帅攻襄樊,元至元十年(1273),元军分12路围樊城。史弼攻东北隅,破城,杀宋将牛都统。以功赐银及锦衣、金鞍,升怀远大将军,副万户。继从丞相伯颜南征,攻沙洋堡,臂中飞矢,凝血盈袖。城拔,赐金虎符。军至阳逻堡(今湖北黄冈西长江北岸),伯颜宣布,先登南岸者为上功。史弼率众勇往直前,击退宋军,渡江登岸,论功为第一。进定远大将军。遂即攻占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引兵东进,驻瓜洲(今江苏扬州南)。伯颜调派3000人给史弼,令其建木堡,守扬子桥。宋扬州守将姜才乘夜来攻,史弼以炮石还击,杀伤千余人,擒宋将张都统,姜才败走。至元十三年(1276)六月,姜才再次引兵来攻,史弼三战三捷。宋扬州守将朱焕以城降。诏授昭勇大将军、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万户。同年冬,迁黄州(治今湖北黄冈)等路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入朝,升中奉大夫、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行黄州等路宣慰使。

至元十七年(1280),平定南康都昌(今属江西)人杜可用利用白莲教发动的起义,俘杀杜可用。十九年(1282),改浙西宣慰使。第二年,福建政和人黄华又举兵反元,拥众10万,进攻崇安、浦城等地,并围攻建宁(今福建建瓯)。当时,米价腾贵,史弼发米10万石,平价出售,饥民得以为生。改淮东宣慰使。史弼三次任职扬州,民刻石称颂其政绩,号《三至碑》。继迁佥书沿江行枢密院事,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元二十六年(1289),浙江宁海人杨镇龙率众起义,自称大兴国皇帝,建元安定。史弼会同诸王瓮吉带、江浙行省左丞忙兀台等将起义镇压。拜尚书左丞,行淮东宣慰使。

至元二十九年(1292),拜荣禄大夫、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与亦黑迷失、高兴等奉诏率福建、江西、湖广3行省兵2万,战船千艘,出征爪哇。十二月从泉州出发,次年二月抵爪哇。当时,爪哇国王哈只葛达那加剌被其邻国葛郎(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国王哈只葛当所杀,其婿土罕必阇耶攻哈只葛当,不胜,闻元军至,遂遣使以其国山川、户口及葛郎国地图迎降,求元军救助。史弼等率军击败葛郎兵,哈只葛当投降。土罕必阇耶声称备降表及珍宝贡品,请求离元军回国。史弼等应允,并遣万户捏只不丁、甘州不花率兵200护送。土罕必阇耶中途袭杀元军,起兵反元。史弼亲自殿后,且战且退,行300里,至海登舟,航海68日,返回泉州。损失士卒3000余人。史弼受杖责,并被籍没家产三分之一。至大三年(1310),起为同知枢密院事。不久,拜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延祐五年(1318),升平章政事,加银青荣禄大夫,封鄂国公。著有《景行录》。


王恂(1235~1281)字敬甫。唐县人。其父王良曾任中山(今定州)府掾。后弃官回家,潜心研究伊、洛之学和天文律历之学。王恂自幼受家庭熏陶,13岁学九数(即鸡兔同笼、盈不足等九章算术),14岁赴磁州紫金山(今邢台)从学于太保刘秉忠。18岁被秉忠推荐于元世祖任太子伴读。后升任太子赞善。翌年太子被封燕王、中书令,兼领枢密院事。世祖对王恂极为器重,敕令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问王恂得知。王恂还兼管裕宗起居,常为裕宗讲解尧舜善政等安邦治国之道。并将辽金兴亡事,编成故事讲给裕宗听。

王恂精通算术,对裕宗说:算术,六艺之一,兴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深得裕宗赞赏,说王恂学识渊博,是良师益友,诏令大臣子弟随王恂学习。后拜为国子祭酒。元世祖所用历法,为前朝历法,年代久远,常出现时差,意欲修历。知王恂精通算术,遂令其组班修历。王恂荐举已告老还乡的许衡、郭守敬、杨恭懿等人,通考前代历法40余部。从西汉的《三统历》、唐代的《大衍历》到宋代的《大明历》,研究总结了1182年、70多次改历经验,考察了13家历律计算方法,前后3年派专人赴各地定点实测日晷,精心计算。大胆创新,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一月为295305913天。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个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至元十八年(1281)历成,以敬授人时之意,赐名《授时历》。明代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部历法看成一种,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历时364年。

王恂在历法计算过程中,运用“求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用“招差法”(三次内插公式)来推算太阳、月亮和行星运行的度数。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所定数据全凭实测,打破古来制历习惯,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历法改革。至元十六年(1279)授予王恂太史令、嘉议大夫。至元十八年(1281)王恂父丧,回乡守孝,期间悲伤过度染病。王恂病间,皇帝几次派人探望。

王恂逝后,他创造的历算法,由郭守敬整理成《推步》7卷、《立成》2卷、《历议拟稿》3卷、《转神选择》2卷、《上中下注式》12卷流传后世。王恂家无积蓄,死后朝廷拨钞2000贯办丧事。又因其改历有功,拨钞5000贯赐其家。延祐二年(1315)追赐王恂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谥“文肃公”。


尚文(1236~1327)字周卿。祖籍深泽,迁居保州(治今保定)。少年时好学有大志。蒙古中统元年(1260),受人推荐,被河北宣抚使张文廉任为掌书记。至元六年(1269),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荐于元世祖,诏尚文等制定朔望起居,元日、冬至会觐,内外文武仗卫、服色等级、规制,由尚文掌定。

至元七年(1270),朝仪成,使百官练习,皇帝见大书“宸极御座之居”,召尚文来问,尚文答:“天极居中,众星环拱,帝德无为,天下归之,其象如此。”遂成为定制。八年(1271),擢升右直侍仪使,后转司农都事。十七年(1280),出任辉州(治今河南辉县)知州,审理多年积压的狱案。十九年(1282),升户部司金郎中。为裁减冗员,奏请朝廷撤销怀、卫二州竹税提举司。二十二年(1285),迁御史台都事。世祖因年高,欲禅位皇太子,太子闻之,极为恐惧。原平章政事阿哈玛特余党培奇呼、阿萨尔等欲借机上危太子,下陷大臣。尚文揭露其奸罪,培奇呼坐死。不久升大司农丞,转少卿,迁吏部侍郎,改江南湖北道肃正廉访使。三十一年(1294),召为刑部尚书。元贞元年(1295),拜中台侍御史。二年(1296)建言:“治平之世,不宜数赦。”及停罢不急之劳役,皇帝都予以采纳,出任河北河南肃政廉访使。

大德元年(1297),黄河决口。尚文分析黄河决口的原因,认为孟津而下,失禹故道,河南岸高出北岸约八九尺,河堤怎么会不被冲坏。由此来看,河北郡县,顺水之情,远筑长堤,以御泛滥。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三年(1299),调山东肃政廉访使,历行省参知政事、行御史台中丞。七年(1303)召拜资善大夫、中书右丞。浙西发生饥荒,救济困难,奏请让人纳粮捐官以赈济灾民。

有西域商人出售珍宝,价60万锭,中书省平章对尚文说:“这就是押忽大珠,六十万一点不过分。”尚文问有什么用处,平章答:“含之可不渴,熨面可使目有光。”尚文说:“一人含之,千万人不渴,则诚宝也;若一宝止济一人,其用处非常微小。我所说的宝物,是米粟,一天不食则饥,三天不食则疾,七天不食则死,有则百姓安,无则天下乱,以功用比较,岂不愈于宝珠?”不为宝物动心。后因病回乡。十年(1306),拜昭文馆大学士、中书左丞,商议中书省事,推辞不受。武宗、仁宗屡次以国事咨询他,进阶银青荣禄大夫。延祐六年(1319)拜太子詹事,泰定三年(1326)以中书平章事职告老还乡。逝后,追封刘国公。

张弘略(?~1296)字仲杰。定兴河内村人,张柔第八子。有谋略,通经史,善骑射。曾经跟从张柔镇守杞州,又移至亳州。蒙古宪宗五年(1255)入朝,宪宗授金符,权顺天(治今保定)万户。从征蜀地,因年幼,赐锦衣,令回镇守之地亳州。张柔退休后,授张弘略金虎符、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仍总领宣德、河南、怀孟等路屯亳诸军。

中统三年(1262),李璮反元,求救于南宋将领夏贵。夏贵乘虚北夺亳、滕、徐、宿、邳、沧、滨7州,新蔡、符离、蕲、利津4县也杀蒙古守将。张弘略率战船在涡口(今安徽怀远)阻击,夏贵退保蕲州,张弘略领驻亳军攻击,水陆并进,击败南宋军,收复了失地。李璮被杀后,追问当时与李璮通信的人,因张弘略给他的书信劝他应忠于元朝廷,才没受牵连。元朝廷借鉴李璮反叛一事,裁各驻地高级军官的兵权,解除了张弘略的兵职,宿卫京师,赐只孙冠服。至元三年(1266),建大都城(今北京),帮助其父张柔为修筑宫城总管。八年(1271),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领宿卫亲军、仪鸾等局。十三年(1276),大都城建成,赐内帑金扣、玳瑁卮,授中奉大夫、淮东道宣慰使。

十四年(1277),南宋广王赵昺占据福建、广东。当时东海县储存粮食上百万石,行省发檄文要张弘略带兵两千戍守,又命造船把粮食运至淮安。张弘略雇用民船,载粮10石的给1石,人们争相来运,一月时间即运完。十六年(1279),任江西宣慰使,平息了那里的反叛武装,他下令:“不拿兵器的,都是平民,不再追究。”不久,他因病回到亳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在龙虎台见元世祖,请求说:“臣之子玠长成年了,愿备宿卫。”世祖允准,赐他酒说:“卿年未老,谢事何为?”特命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逝后,赠推忠佐理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蔡国公,谥“忠毅”。


张弘范(1238~1280)字仲畴。定兴河内村人,张柔第九子。善马槊,能诗文,素有谋略。中统三年(1262)为行军总管,后为万户,参与围攻南宋襄樊之役,又随伯颜攻宋,为前锋先渡江。至元十五年(1278)任蒙汉军都元帅,镇国大将军,南取闽广。以弟张弘正为前锋,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俘文天祥。次年于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击败宋将张世杰所统水军,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而还,不久病死。延祐六年(1319)加封淮阳王,谥“献武”。著有《淮阳集》,有诗120篇、词30余篇,词集名《淮阳乐府》。所刻记功碑,后为明代御史徐瑁磨灭。


尚野(1240~1316)字文蔚。满城人。性豪放,天资聪颖,爱好广泛,文词秀丽典雅。孝顺继母,乡里称颂。元至元十八年(1281),以其德才被召为国史院编修官。至元二十年(1283),兼任典文署丞,后任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判官。在任期间,清正廉明,施政有方。宪司多次推荐,迁任南阳县尹,将多年积案一一裁决。因勤政,改任怀孟(治今河南沁阳)河渠副使,体察民情,解民众之疾苦。

大德六年(1302),任国子监助教,又升国子监博士,教育学生先学好基础知识,再从事创作,文章切忌华而不实。至大四年(1311),官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待属下以德,对有病、灾者资助,对非礼者必责,众人服其德威。皇庆元年(1312),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1314),改任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任职二年,因病辞官回故里,求学者甚多。逝后,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


滕安上(1242~1295)字仲礼。定州人。品学兼优,善文章诗词。被荐授中山府(治今定州)教授,历任禹城(今属山东)主簿、国子博士、转太常丞,拜监察御史。京师地震,上书数万言献策,没被采纳,遂托病隐退,后又拜国子司业。他的诗格调劲健,尤其长于七言古诗,著有《东庵集》16卷,被收录于《四库全书》。逝后赠昭文馆大学士,其墓在定州城南崔邱村。


贾文备(?~1304)字仲武。贾辅之子。祁州蒲阴(今安国)人。贾文备袭父千户职,率元军驻守三汊口。一次南宋军架云梯20余架攻打三汊口,他率兵鏖战,击退宋兵。宪宗蒙哥赐给贾文备弓矢、银盂。宪宗五年(1255),复令袭左副元帅职,兼领顺天路(治今保定)。世祖中统二年(1261)后,任开元府路(治今吉林农安)、女真水达达路等处宣抚使,开元、东京(今辽宁辽阳)、懿州(治今辽宁彰武)等处宣慰使。四年(1263),升为万户,屯驻亳州,多次击退宋兵袭扰。

至元二年(1265),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昭勇大将军、真定路(治今河北正定)总管兼府尹,后历任卫辉路(治今河南汲县)总管,宿州、河南等路统军。至元九年(1272),奉旨移驻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兼管水路漕运。后因功加封昭毅大将军,镇守鄂州(治今湖北武汉)。至元十五年(1278),改任镇国上将军,领兵攻下琼崖等州及广东沿海诸城。次年拜浙东宣慰使、加金吾上将军,镇守庆元(今浙江宁波)。十八年(1281),复授都元帅,至元二十三年(1286),迁湖广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辞职回乡。逝后,于延祐四年(1317)追封武威郡公,谥“庄武”。


卢挚(约1243~1315)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州人。元至元五年(1268)中进士,累迁少中大夫、河南府路总管。大德年间(1297~1307)授集贤学士,迁江东道廉访使。后为翰林学士,迁承旨。散曲与姚燧齐名。今传小令120多首(《全元散曲》)。他常与散曲作家马致远、女艺人珠帘秀唱和,作品多以怀古为题,写兴亡感慨,文辞典雅华美,如《折桂令》等。一些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风光之作,如《蟾宫曲·折桂令》等,生动清新,久受称誉。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作品之多仅次于马致远。前人称其散曲风格妩媚,“天然丽语”,“自然笑傲”。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以“刘卢”、“姚卢”并称。著有《疏斋集》,已佚。清人文廷式曾据《永乐大典》辑得其诗文数十篇,也失传。

何玮(1245~1310)易州易县人。何伯祥之子,初袭父职,为元将,镇守亳州。从围襄樊,宋将夏贵率水军来救,何玮建营于城东北,当其要冲。夏贵兵纵火焚烧北关,进逼何玮,万户脱因不花等呼何玮入城,何玮说:“建功立业,此其时也,何避焉!”于是率领部卒,誓死决战,开营门,身先士卒,夏贵败走。

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颜受命伐宋,征何玮为帐前都镇抚。驻军阳罗堡,夏贵率战舰列于长江,何玮从元帅阿术率众先渡,诸军跟进,夏贵又败走。南宋丞相贾似道率水军拒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长江中),何玮率勇士出战,夺舟千余艘,贾似道逃走。授武德将军、管军总管,佩金虎符。灭南宋后,进怀远大将军、太平路(治今安徽当涂)军民达鲁花赤,又升昭勇大将军、行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使。相继任参议中书省事、江浙按察使、大名路总管、湖南宣慰使等。至元三十一年(1294),拜中书参知政事。当时宰执有11人,何玮上奏说:过去只有宰相一人,专任贤德之人,现在宰执这么多,政出多门,转相疑忌,请裁减。没得到允准,于是请辞官。大德四年(1300),授侍御史,以母病推辞。七年(1303),授御史中丞,陈当世要务10条,成宗都予以采纳。京师建成孔子庙,何玮奏言:“唐、虞、三代,国都、闾巷莫不有学,今孔庙既成,宜建国学于其侧。”批准实行。

成宗驾崩,丞相阿忽台奉皇后旨,集廷臣议祔庙用摄政事,何玮反对,阿忽台怒言:“中丞称不可行,难道你不怕死吗?”众人都胆战心惊,何玮从容答道:“死怕的是不义,如果死于义,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不久,因病辞职。武宗即位于上都,授太子副詹事,至大元年(1308),迁太子詹事,兼卫率使,又拜中书左丞,仍为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再擢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提调屯田事。武宗把他召至榻前,当面交待:“汴省事重,屯田久废,卿当为国竭力。”何玮至汴(今河南开封),建诸葛亮祠,立书院,以地3000亩作为学田。三年(1310),改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逝后,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吴弘道(生卒不详)字仁卿,号克斋先生。祁州蒲阴(今安国)人。以府判致仕,元大德年间(1297~1307)已成名,其杂剧作品有《子房货剑》、《火烧正阳门》、《醉游阿房宫》、《楚大夫屈原投江》,以明快、流畅,给人以清新之感而盛行天下。著有散曲集《金缕新声》,已失传,今存小令34首,收在元杨英《阳春白雪》、《太平乐府》和明人编的《乐府群珠》中,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山间明月”。

吴弘道一生致力于散曲创作,享寿颇高,钟嗣成《录鬼簿》列其为“方今才人相知者”。天一阁本《录鬼簿》贾仲明所补挽词写道:“克斋弘道老仁卿,衣紫腰金府判升。银鞍紫马敲金镫,锦衣乡中过一生。老来也,致仕心宁。手卷记子房货剑,锦乐府天下盛行。曲海丛珠,金缕新声。”还著有《中州启札》4卷。


郝天挺(1247~1313)字继先。安肃(今徐水)人,郝和尚拔都之子。自幼好学,授业于金朝文学家元好问。元初中进士,被世祖纳为宿卫,后调任参议云南行省事,未久升参知政事,又擢升为陕西汉中道廉访使,回朝后为吏部尚书、中书右丞,与宰相共理国事,深得皇帝赏识。曾谢绝黄金百两赏赐,众人赞誉:“非贪财之臣。”至大四年(1311),被任为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纠察文武百官之政,惩恶扬善,向皇帝上书进谏,惜名爵,抑浮费,发展农业,兴办教育,选贤任能。皇帝将其建议颁行天下,一时政纪大振。皇庆二年(1313),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逝后,仁宗赐光禄大夫,封为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文定”。郝天挺精于书法,对地方经济和风土人情颇有研究,曾主持纂修《云南实录》5卷,在元初地方史志中影响很大,还注唐人《鼓吹集》10卷。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容城沟市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传出生前夜,其父梦神人用马载一儿至其家,并嘱“善养之”。幼年取名骃,字梦骥。后改名因,字梦吉。刘因6岁能诗,10岁能文,且落笔警人。后拜学者砚弥坚为师,深得教益,学业大进。初习经学,感叹“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潜心研究理学,并设学塾,边研读著述,边教授生徒,名声渐振。因倾慕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说,而名其读书授业之所为静修书院,世人因此称他为“静修先生”。

他游历燕蓟,冀中平原、白沟河畔、太行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曾游易州之雷溪,自号“雷溪真隐”,并以燕国名人、古迹为题,写了大量诗文。因青年时历经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赵宋王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变故。“静以修身”的刘因受到极大震动,但他不得不肯定君臣大义。元至元十九年(1282),就任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元世祖诏授右赞善大夫,他以母亲有病为由辞官回乡。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又召他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他以病坚辞不就,认为“不如此则道不尊”。此后刘因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依靠菲薄的贽礼,孝养继母。逝后葬于沟市村南拒马河畔。元世祖钦佩他的骨气,称他为“不召之臣”。元成宗谕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代建刘公祠。

刘因虽为理学家,但不受其束缚,风格和观点清新、活泼,别有特点,他的诗文风格高迈,比兴深微,往往有感而发,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文名冠元初文坛。刘因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四书精要》30卷,《易系辞说》、《丁亥诗集》5卷等,被收入《四库全书》。广泛行世的《静修集》是诗文选集,共30卷。


郭贯(1249~1331)字安道。清苑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任监察御史,先后调任湖北道、江西道,升御史台都事,大德六年(1302)授翰林院直学士,奉旨与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别速合彻里铁木尔镇守高丽。大德九年(1305)召回,授河东廉访副使。至大二年(1309),武宗巡视五台山,郭贯等官员晋见,武宗问廉访使灭里吉歹何以有善政,左右答:“皆副使郭贯之教也。”武宗赐郭贯玛瑙数珠及金织文币,拜吏部考功郎,授治书侍御史。至大四年(1311)拜礼部尚书。皇庆元年(1312)调淮西廉访使,不久改侍御史,授翰林院讲学士。皇庆二年(1313)再出任淮西廉访使,建议置常平仓,考察各路农事。升任左丞相,加集贤大学士。病逝后追赠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蔡国公。郭贯善书法,元代著名篆额多出其手。

王寿(1251~1310)字仁卿。新城(今高碑店)人。精通蒙文,初为中书省官吏,不久入皇宫侍裕宗,深受恩遇。元至元十九年(1282),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至元二十八年(1291),被任命为吏部郎中,他因考虑到女婿博果密当权,请辞职。第二年,被任为大司农丞,未赴任。元贞二年(1296),出任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大德二年(1298),他的女婿博果密任中执法,他又辞官归乡。大德三年(1299),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任职期满后,升任侍读学士,不久又升为御史台侍御史。每逢议论国事时,他的指陈都能切中要害。大德六年(1302),朝廷命他到江南各地进香祭神,回朝后,他上书皇帝,主张体恤百姓,罢免豪门大户的权要,任用贤人。大德九年(1305)任中书省属官,大德十年(1306)改任吏部尚书。大德十一年(1307)任御史中丞,不久,改任左丞,后又任御史中丞。至大二年(1309),因病请朝廷派人来接替。至大三年(1310),升任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逝后追赠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


赵孟兆页(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岐王赵德芳之后。宋朝灭亡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兆页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受到重视,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诏修《世祖实录》,赵孟兆页被召回京城。至大三年(1310),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拜赵孟兆页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不久,将赵孟兆页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又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

赵孟兆页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画,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在书法上,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传世书法作品有《洛神赋》、《道德经》、《兰亭十三跋》、《赤壁赋》、《六体千字文》等。画作有《秋江饮马》、《红衣天竺僧》、《重江迭嶂》、《水村图》等。著有《松雪斋文集》、《尚书注》、《琴原》、《乐原》等。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兆页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其书画墨迹散藏于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


王伯成(生卒不详)涿州人。约生活在元至元年间前后。他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是“忘年交”,与张仁卿关系也颇密切。他所作杂剧有三种,其中《李太白贬夜郎》尚存,《张骞泛浮槎》已佚,《兴刘灭项》存数阙残曲,见清庄亲王所编《九宫大成谱》中。《李太白贬夜郎》写李白先受宠于宫廷,后因得罪杨贵妃而被贬出京,漫游江湖,最后酒醉到水中捞月而死。剧中反映了“义子贼臣掌重权”,“日月下清浑不辨”的黑暗现实,及诗人不能与浊世共浮沉的性格。另著有《天宝遗事》诸宫调,以及少量散曲,曲词潇洒跌宕,明朱权所编《太和正音谱》评他的曲“如红鸳戏波”。


王实甫(生卒不详)名德信,字实甫。定兴易上村人。约活动于元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所作杂剧今知有14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船记》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王实甫曾在金朝任县令,声誉颇佳,升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因与台臣议事不恰,40多岁时就弃官隐居,从事杂剧创作。60岁时写成商调《集贤宾·隐退》一套散曲,描写他隐退后诗酒琴棋、啸傲林泉的生活。以他亲身经历为素材,写了以金朝为背景的《丽春堂》杂剧,道出了满腹牢骚,感情真实贴切。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品。写书生张珙在蒲东普救寺遇见崔相国之女莺莺,两人发生爱情,通过侍女红娘的帮助,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而结合的故事。他打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大部分刊本分五本二十折或二十一折。情节也较丰富,把张、崔追求爱情的复杂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几个主要人物,如大胆热情的莺莺、诚挚潇洒的张生、聪明活泼的红娘和古板顽固的老夫人,塑造得十分成功。该剧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内心世界的刻画。在《寺警》一折里,主人公莺莺在强盗面前奋不顾身,准备牺牲自己的青春或生命,解救母亲、弟弟、父亲的灵柩、庙宇和300僧众的危难。说出了“三便五计”,最后一计是愿与能退贼者结亲,被老夫人采纳,免除了这场灾难,表现了她的灵魂深处之美,为她美丽的形体赋予了内在的美。另一个成功的角色——红娘,机智勇敢,坦率真诚,富有正义感。她是该剧最受人喜爱的人物形象,中国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亦因演她而闻名。

《录鬼簿续编》作者为其写的吊词说:“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王实甫的杂剧以词藻华丽著称,《太和正音谱》谓:“如花间美人,玉环(杨贵妃)之出浴华清,绿珠(晋代美人)之采莲洛浦。”“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被誉为“花间夺魁之作”。明末金圣叹批注为“第六才子书”。


李好古(生卒不详)清苑人。他生于元初,经历了蒙古军南侵和金、宋的灭亡,世事的变乱,在《谒金门》一词中仅用短短的45个字,通过叙述、对比、设想的手法,就深刻地讽刺了宋王朝的腐败、荒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所作杂剧有《赵太祖镇凶宅》、《巨灵神劈华岳》、《沙门岛张生煮海》等。

《沙门岛张生煮海》是他的代表作,与当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并称为“神话剧双璧”,享有盛誉。内容讲的是潮州青年张羽,满腹才学,在海滨石佛寺借读,深夜弹琴时,惊动了龙王三公主琼莲。二人相见恨晚,互定终身,并约定八月十五在海边再会,为东海龙王所阻。张羽得遇仙姑毛女,在她的帮助下,以铁勺舀海水,以银锅加金煮沸,使大海气温升高而沸腾,终于征服了东海龙王,成就了美满婚姻。该剧充分表现出青年人追求幸福,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刘贯道(生卒不详)字仲贤。中山(今定州)人。自幼家贫,喜欢绘画,自学而成。因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画皇帝像得到赏识,得补御衣局使。擅长画释道人物,采前人之长,为一时高手,他的应真神像尤为优雅。他也善画鸟、兽、花、竹、山水,细致逼真。元代夏文彦所著《图绘宝鉴》称他的绘画“一一师古,集诸家长,尤高出时辈”。传世作品有《元世祖出猎图》轴,辑入《故宫名画三百种》;《积雪图》轴,绢本水墨山水,结构雄伟,辑入《故宫书画集》;《消夏图》卷,绢本设色人物画,笔法坚重,款小书“毋道”二字于芭蕉竹枝隙间,藏故宫博物院。

李肖岩(生卒不详)中山(今定州)人。元仁宗至文宗时期,曾奉命绘画皇帝、皇后、皇太后及元初名臣刘秉忠等肖像,在朝廷内外有很高声望。元人程钜夫作诗称赞,其中说:“梅内画手如云起,写真近说中山李。一入都门天下闻,半纸无由及田里。群公列卿日阗咽,过眼得皮仍得髓。含毫泚墨笔且谈,忽见威仪在屏几。”(《雪楼集》卷二十九)元人刘敏中也写道:“李生顷岁游京师,豪家贵人争识之。随求随貌皆入妙,耸动跃喜或嗟咨。李生自此身价重,白璧黄金不堪送。状余老丑愧莫酬,夜草新诗呵笔冻。”(《中庵集》卷二十一)可见其当时影响之大。


敬俨(约1262~1340)字威卿。易州(治今易县)人,敬铉族孙。他好学,善写文章。被荐为殿中知班,著宪章若干卷,任太傅、太师两府掾,选充中书省掾。硃清、张瑄为海运万户,豪纵不法,恰值敬俨办理上告他们的文牍,他们就厚礼贿赂,敬俨严词拒绝,二人因罪伏法,权贵多因受贿而连坐,只有敬俨没受牵连。

元大德年间(1297~1307),授吏部主事,擢吏部员外郎,拜监察御史,历御史台都事、山北廉访副使、右司郎中。至大元年(1308),授左司郎中,擢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皇庆元年(1312),除浙东道廉访使。有钱塘退伍的兵卒,穿上僧人的衣服,假称奉太后旨,建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双谿石桥,因大兴工役劳民伤财。敬俨命有司揭发其奸赃,杖责后流放,奏请停止这项劳役。城中一场大火延烧数千家,他令开仓赈济贫困者,又取旧官衙木材建孔子庙。二年(1313),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过去的习俗,百姓有争执,往往越级上诉于省,给了那些吏员钻营谋利的机会,所以诉讼案特别多。他下令省府,不是直接主管部门,不得参与其中,避免侵害百姓利益,讼事逐渐减少。这年冬天,他因为有病退居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后召为侍御史,迁太子副詹事。延祐五年(1318)五月,拜中书参知政事,皇帝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每次入宫跸见,皇帝都称呼他的字,以示礼遇。

按照旧制,诸院及寺监可以上奏给其僚属任官,时间长了多有冒滥,那些有钱的人就拿钱贿赂,有当了大官的。敬俨认为名爵应当慎重珍惜,御史也认为应如此,于是奏请凡是这种情况的一律追查夺官,遂成为政令。延祐六年(1319)告病,赐衣一袭,派遣医生给他治疗。敬俨觉得自己的家乡离京城太近,恐怕再被征用,就迁居淮南,亲朋故旧一概不接见。65岁时正式告老。

泰定四年(1327)春天,皇帝派遣使者赐酒,征为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商议中书省事。敬俨令使者先返回,然后挈家回到易州。九月,带病入见,拜中书平章政事,复以老推辞,没有允准。天历改元后,朝议要把在上京的朝臣一律处斩,敬俨抗论,称他们都是循常例行事的,这是杀无罪之人,众人才被赦免。不久因脚伤告归。居家十余年,不能走路,仍然读书不辍。临终前,告诫后辈:“你们应当清白的守着家业,不要急于仕进。”逝后,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文忠”。著有诗文若干卷,藏之于家。


张升(1261~1341)字伯高。祖籍定州,后迁平州(治今河北卢龙)。幼年时聪敏好学,成年后苦学文辞。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被推荐到礼部受试,授职翰林院国史编修官,预修《世祖实录》。不久,又升任修撰,历任兴文署令、太常博士。武宗即位后,与群臣议定祀礼之事,张升依据《礼经》来对答,为皇帝采纳并给予嘉奖。至大初年(1308),改太常寺为太常礼仪院,张升提为判官。后出任汝宁府(治今河南汝南)知府。在任期间,有人告密投书于其家中,事过三年得阅,发现书中有当代禁书一编,书中记有许多当地大户人家姓名。张升命佐吏将书烧掉,认为这是妄言诬告他人,日后不得提及此事。其同僚恐烧书不妥,引起事端。结果,此事为朝廷得知,认为这是张升开脱奸党之行。朝廷派遣使臣查问,因无证据不能立案,只以“擅自焚烧状书”论处。张升则说:“我身为郡守,即使获罪也心甘情愿。”遂为自己罚俸两月。

大德、至大年间(1297~1311),越郡发生大饥疫,百姓死亡近半。张升责成里胥代纳民间赋税盐课,以减轻百姓负担,终使行省免除了越郡赋税盐课。解民疾苦之举,深得民心。不久,授为湖北道廉访使、江南行台治书侍御使、参议中书省事改枢密院判官,旋又复为中书参议。至治二年(1322),拜治书侍御使。翌年,任淮西道廉访使。泰定二年(1325),任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加中奉大夫。不久,改任辽东道廉访使,时逢所辖永平路(治今河北卢龙)大水,全年无收成,大饥荒。请发海道粮18万石、钞银5万缗以赈济饥民,并免除当年赋税,朝廷准请,饥民得活者甚众。天历元年(1328),出任山东廉访使,因地方不安,有关人员请张升筑城为防。张升则说:“民恃吾以生,完城是弃民也。”因此,民得安居。翌年,被召任太禧院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又改任河南省左丞、淮西道廉访使。至顺二年(1331),复为集贤侍讲学士,颇受文宗器重。

元统元年(1333),惠宗即位,诏见在廷老臣征问治国之道,张升上陈10条治国之道,受嘉奖并采纳。翌年,诏赐以奎章阁大学士、资善大夫等职,因病未就任。逝后赠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谥“文宪”。


韩若愚(1263~1330)字希贤。满城人。由武卫府史授通惠河道所都事,因开河有功,诏赐锦衣一袭。迁留守司都事,不久升经历,出知蓟州(治今天津蓟县),改中书左司都事。迁刑部郎中,提举诸路宝钞库,擢吏部郎中。元仁宗即位,按照惯例,凡潜邸官吏,不次迁转,若愚建议以时间长短定其资品,遂著为令。皇庆元年(1312),迁内台都事,改刑部侍郎,不久升中书左司郎中。

当时议禁民田猎,犯者抵死。他说:“昔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非之。”众臣深以为然,遂轻其刑。当时参政曹鼎新辞职,皇帝说:“若效韩若愚廉勤足矣,何用辞为!”即命韩若愚参议中书省事。铁木迭儿为右丞相,以憎爱进退百官,恨若愚不依附自己,给他罗织罪名。皇帝知道他是冤枉的,不但不听,反拜若愚为户部尚书。延祐六年(1319),命审理河间等路囚徒,轻重各得其情,复拜参议中书省事。丞相铁木迭儿复入相,以旧恨诬告其有罪,欲杀之,皇帝不从,复奏夺官,除名归乡里。至治三年(1323),为其昭雪。泰定元年(1324),复其官职,未久,拜刑部尚书,迁湖广省参知政事,未行,改詹事丞。当年八月,命宣抚江浙,复留为侍御史。

当时左丞相倒剌沙擅作威福,以事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下枢密狱,没人敢为其喊冤,韩若愚以计奏左丞相倒剌沙为右大夫,巧妙解决了此事。三年(1326),擢升浙西廉访使,未行,拜河南省左丞。文宗平定倒剌沙等内乱,他从中策划,得文宗嘉许,晋为资政大夫。天历三年(1330),迁淮西江北道廉访使。逝后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贞肃”。


张珪(1264~1327)字公端,号澹庵。定兴河内村人,张弘范之子。少年时就勇武善射,有一次跟从父亲行进在山林中,遇到一只猛虎,张珪拔箭上前,猛虎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张珪一箭洞穿猛虎喉咙,全军一片惊呼。元至元十六年(1279),张弘范平广海,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要投水死,张弘范救下他并以礼待之,命张珪从他受学。

张珪16岁就摄管军万户,至元十七年(1280),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戴其父虎符,统率其父原所统领的军队,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不久,张弘范去世,丧礼完后,世祖召见,亲自抚慰。十九年(1282),安徽一带地方武装蜂起,行省发檄文要张珪去讨伐,而军队多次失败,有的士卒杀百姓的猪还打伤其主人。张珪说:“这就是军队所以失败的原因。”处斩了骚扰百姓的士卒,很快讨平了地方武装。二十九年(1292)入朝,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

大德三年(1299),遣使巡行各地,张珪出使川、陕,问百姓疾苦,赈恤孤贫,裁汰冗官,罢黜贪吏。回朝后擢江南行御史台侍御史,换文阶中奉大夫,迁浙西肃政廉访使,劾奏罢郡长吏以下30余人、府吏胥徒数百人。拜佥枢密院事,江南行台御史中丞。皇庆元年(1312),拜荣禄大夫、枢密副使。延祐二年(1315),拜中书平章政事。因忤权相铁木迭儿,受杖罚后谢病家居。六年(1319)七月,皇帝想起张珪的生日,赐上尊、御衣。

至治二年(1322),英宗起用张珪为集贤大学士,又拜中书平章政事,侍宴万寿山,赐以玉带。英宗被杀,张珪力请泰定帝诛杀凶手铁失及铁木迭儿之子治书侍御史锁南等。泰定元年(1324)六月,皇帝驻跸上都。因为这些年来灾异频繁,皇帝诏百官集议,张珪与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集贤两院官,极论当世得失,与左右司员外郎宋文瓒到上都上奏章。不久,张珪病情加剧,非有人扶着不能行走。皇帝下诏:常见免拜跪,赐小车,得乘至殿门下。张珪多次辞官,犹封蔡国公,知经筵事,别刻蔡国公印赏赐他。泰定二年(1325)夏天,得旨暂且回家乡休养。三年(1326)春天,皇帝又遣使召张珪,希望一定见到他。张珪到后,皇帝问:“卿来时,民间如何?”张珪答:“臣老了,很少见宾客,远的地方不知道,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河间是臣的乡里,百姓饥寒交迫,朝廷虽以金帛赈济,得到恩惠的不到十之五六,请陛下念之。”皇帝哀怜,下旨让有司普遍赈济。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国公、经筵如故。皇帝看他真的病重,就让他到西山养病,继而得旨回家。

王结(1275~1336)字仪伯。原籍定兴,其祖王逖勤,从成吉思汗西征,聚阿鲁浑氏,自西域徙戍秦陇,又徙居中山(今定州)。20多岁时,游历到元大都(今北京),给朝廷上书议政,针对当时政事积弊,陈述了8条政治措施。有人推荐他在宫中担任宿卫。他搜集历代君臣政治得失,每日陈述于前。武宗即位后,任王结为典故。后迁集贤直学士,出任顺德路(治今河北邢台)总管。所属钜鹿县沙河地区,有唐大臣政治家魏徵、宋璟墓,于学校修建二公祠,并宣扬他们的言行,借以鼓励生员。后改任东昌路(治今山东聊城),辖境内有黄河故道,历年水漫成灾,他设法疏泄,耕地得保,民皆称颂。

至治二年(1322),授为中书省参议,不久,着手革除朝内积弊,并推荐名士宋本、韩镛等10人参政,政治焕然一新。泰定元年(1324)春,廷试进士时,任为读卷官,后又任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泰定二年(1325),任浙西廉访使,中途因病复还,后改授辽阳行省参知政事。这年,辽东大水成灾,粮价猛涨,民不聊生,他请示朝廷发谷数万石,赈济饥民。天历元年(1328),任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改同知储庆司事。次年授中书参知政事,后奔丧归里。元统元年(1333),召拜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玄校泰定、天历两朝实录,拜中书左丞。鉴于过去犯罪之人,北方人多发配海南,南方人则发配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途中死亡。王结申请朝廷更改旧法,凡移乡发配之罪,多者不超过千里之外,改过自新,则令其还乡,深得人心。顺帝至元元年(1335),诏令复入翰林,因正在养病未应诏,二年(1336)正月卒。

其一生言行皆效法古人,所以丞相张珪曾称赞说:“王结非圣贤书不读,非圣贤之言不谈,有识之士皆以所说为名言。”顺帝至元四年(1338)五月,诏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忠”。著有《文忠集》15卷行于世。


郭克明(?~1343)字德峻。高阳石氏村人。元延祐四年(1317),因其通晓法典而被选拔为中书省掾吏。平章政事赵荣仁每理冤滞案件,或揭发惩治那些贪赃枉法、为奸犯科之徒,均得到郭克明佐助。不久,授职将侍郎、靖海县(今天津静海)主簿。后召为刑部掾吏,升任右卫率府知事。至治二年(1322),改任征侍郎,提举覆实司副寻制。不久知蠡州(治今蠡县),在任期间为民谋利,该州为其立有“颂德碑”。至顺元年(1330),任奉议大夫、京畿都漕运使司副。建议发给京师孤老口粮,由上司官吏按月计口支拨,为朝廷所采纳。执掌云州银课,因管理有方,课额增加。顺帝至元元年(1335),任朝列大夫,再提举覆实司事。

郭克明为官廉慎周详,不苟一时之便。他向皇帝疏奏:数年以来,京城及各地营造所需及物色工匠,官吏因缘为奸,浪费现象非常严重,自今年起,应“度其便宜,平其价估,定其限制”,而后再支拨经费,命主监者亲临其事,以杜不正之风。皇帝采纳其主张,每年节省官资亿万锭银。后奉旨前往江南、湖北诸道查结疑案。所到之处,平反冤假错案,保全无辜者甚众。至正三年(1343),任朝请大夫,提举济南路总管。逝后赠嘉议大夫、上轻车都尉,追封太原侯。


月鲁不花(?~1360)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受业于韩性,为文下笔立就。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授将仕郎,后历任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广东廉访司经历、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

当时朝廷很重视地方守令的人选,因保定地近京师,授月鲁不花保定路达鲁花赤。向皇帝辞行时,皇帝一再叮咛。原来保定每年输运粮数10万石于新乡,路途遥远很不方便,月鲁不花请输京仓解决这一问题。不久授吏部尚书,保定父老数百到朝廷,请求让月鲁不花留任,遂以尚书仍知郡事。当时南方起义军已向北渡过黄河,月鲁不花组织军民修城浚濠做战斗准备。廷议发五省八卫军出戍外镇,月鲁不花上疏愿留其兵护本郡,遂兼统黑军数千人及团结西山82寨民义军,声势很大。起义军几次进攻保定境,都作战失利,只得退走。月鲁不花升中奉大夫,召还为详定使。保定百姓不忍他离去,绘像来祭祀他。他离开保定一个月后,保定城就被义军攻陷。

后来月鲁不花又任过大都路达鲁花赤、吏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士、资善大夫、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山南道廉访使,后由海路北还时,遇大批倭寇船,他与同舟人力战,被倭寇杀害。朝廷赠摅忠宣武正宪徇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谥“忠肃”。


丁好礼(1293~1368)字敬可。蠡州(治今蠡县)人。初在户部任职,做中书掾,后授户部主事,继之提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复入户部为员外郎、郎中,升侍郎。授京畿漕运使,建议在通州设置漕运司,讲究漕运利病,规定各种规章制度,便民交通,授户部尚书。当时国家多事,国库财银用之将空,他主持从财银里节下浮费,用于国家建设。后历任参议中书省事、治书侍御史、枢密副使等职。至正二十年(1360),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当时灾荒较多,京师大饥,天寿节时,朝廷计划按惯例举行大宴会,他上疏言:“今民父子有相食者,君臣当修省,以弭大患,宴会宜减常度。”但皇帝未采纳他的意见。他深知朝廷腐败,奸佞当道,便要求皇帝恩准他此后不再理朝政诸事,于是以集贤大学士致仕。

至正二十七年(1367),再被启用,拜中书平章政事,但由于时常与人政见不合,又辞职。顺帝念其为人刚毅耿直,公而废私,又终生效忠于朝廷,特封他为赵国公。翌年,明军攻占京城,元朝灭亡,有人劝他前去拜见明军主帅,好礼怒斥道:“我以小吏致极品,爵上公,今老矣,恨无以报国,所欠唯一死耳。”过了数日,主帅召他前去,不肯,被杀于齐化门。

魏敬益(生卒不详)字士友。雄州容城人。约生活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性至孝,居母丧时,哀毁骨立。素好施与,有男女因家贫不能嫁娶者,他就出资财为之嫁娶;闹灾荒时,老弱饥寒交迫者,他就煮粥给他们吃。魏敬益家有田仅16顷,一天他对儿子说:“自我买四庄村的田十顷,环村的民众都不能自给,我深深悲悯。现在把这些田地归其人,你们要谨守这些田地,就可以不再挨饿了。”于是招呼四庄村民,告诉他们:“我买了你们的产业,使你们贫不聊生,有亲无以养,是我不仁,请把田地归还给你们。”大家听到后,都面面相觑不敢接受,他把地强给了他们,他们接受了,而且把这件事上报给官府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又上报给中书,请示加以旌表。丞相贺太平赞叹:“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啊!”由朝廷下诏表彰。


李齐(1301~1353)字公平。祁州蒲阴(今安国)人(《元史》作广平,误)。因家贫,流寓江南。善辞章。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第一,命佥河南淮西廉访司事,后移知高邮府,有政绩。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至正十三年(1353),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大丰)人张士诚率众起义,攻破泰州。淮南行省遣李齐前往招降,被张士诚拘留。后张士诚部发生内乱,始纵李齐归。张士诚伪降,行省授以官。不久,张士诚再度起事,杀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夺取官库钱财,入得胜湖,接着又攻占兴化。淮南行省左丞偰哲笃偕宗王镇守高邮,令李齐出守甓社湖。同年五月,张士诚再度夺取高邮。李齐奉行省之命前去招降,被张士诚囚于狱中。元军攻城,张士诚令李齐跪,李齐不屈,被杀。

(编辑:保定方志)
  • 上一篇:宋、辽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