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五章 奇瑰的国宝 传世国宝

更新时间:2020-01-09 09:31:56点击次数:24994次

玉座屏和玉璧

在定州市博物馆珍藏着两件东汉玉器国宝,分别是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和二龙衔环谷纹大玉璧。这两件玉器都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刘畅是东汉第六代中山王。1969年冬,定县博物馆对刘畅墓发掘清理,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和二龙衔环谷纹大玉璧。

屏风本是集遮挡和欣赏功能于一身的家具,而这件玉座屏显然是摆设品。玉座屏通高16.9厘米,长15.6厘米,宽6.5厘米,由4块镂雕玉片插接而成。两侧以双胜为支架,双胜主体纹饰为透雕青龙、白虎纹;中间两屏片略呈半月形,两端有榫插入架内,透雕人物鸟兽纹饰。上屏片正中为“西王母”,分发高髻,凭几端坐,旁有朱雀、狐狸、三足乌等;下屏片正中为“东王公”,发后梳,凭几而坐,旁有侍者及熊、玄武等。这些纹饰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仙界生活。整个玉座屏雕工精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玉屏风虽然在古籍中有记载,但目前发现的实物却仅此一件。

从刘畅墓出土的另一大件玉器是二龙衔环谷纹大玉璧。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这件玉璧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玉璧体型硕大,用青玉雕制。玉质半透明,表面有温润、明亮的光泽,局部沁蚀处泛红褐色。璧之内、外边缘为素面宽带,肉面饰规整的谷纹。上部透雕二龙衔环钮,两侧各透雕一龙为耳,以阴刻线勾勒龙口、鼻、眼、耳及足爪。龙的姿态各不相同。此璧做工精良,玲珑剔透,雍容典雅,为死者生前地位、财富的象征,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块玉璧。这件玉璧自出土以来,先后到多个国家展出,充分说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窖藏国宝——保定元青花瓷

19645月的一天,保定市建筑公司的工人在市区永华南路小学施工时,发现了一处地下圆形窖穴,里面排放着一批器型硕大、瓷体厚重、纹饰缜密、色泽艳丽的青花瓷和几件精致的蓝釉描金瓷器。经过文物工作者清点,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6件元青花瓷,分别是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大罐2件、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梅瓶2件、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1件、青花八棱执壶1件,这几件国宝级文物的发现,轰动了中国文博界。河北省博物馆在《文物》1965年第2期刊登了考古报告。

出土的两件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一件通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9.4厘米,由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另一件通高41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9厘米,调拨故宫博物院收藏。

专家分析,这两件大罐采用了绘画、镂雕、堆塑、贴塑等多种装饰技法,工艺水平较高,且时代特征明显。直口,短颈,溜肩,上腹较鼓,下腹渐收至底,宽圈足,底足露胎。胎质坚硬致密,但不够细腻,胎色白,底伴有粘砂、铁质斑点和釉斑,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颈部绘青花缠枝菊花纹,肩部饰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云头内用青花地白花技法绘水波莲花,如意云头之间缀以折枝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以双重串珠堆贴而成,开光内镂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花卉间杂有浓淡不一的绿色斑点,红、蓝、绿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下腹饰卷草纹和变形莲瓣纹。罐有覆盆形盖,盖顶置蹲狮钮,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和卷草纹,口外沿饰青花回纹。

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通身呈八棱型,胎骨厚重,釉质细腻。绘青花海水及火焰,衬托四浮雕白龙。一件缺盖,另一件通高52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5厘米。另有精美的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青花八棱执壶各一件,白釉龙纹盘、白釉莲瓣式酒杯各一件,宝石蓝釉金彩匜、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出土时被压碎)等三件。

元青花瓷大罐青花和釉里红是我国元代创新出的产品,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温度要求极为严格,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创新集于一身烧制,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如此精美。青花呈色浓艳,聚釉处有黑褐色“锡光”斑点,系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而成,是研究进口钴料的重要实物资料。专家认为,其埋藏时间应是元朝末年的动乱年代。

失落的国宝——辽三彩大罗汉

20世纪30年代,《易县志稿》记载了世纪初与敦煌文物、西夏文物同时期盗失的八佛洼(百佛洼)三彩罗汉塑像的一段史事:“峨眉寺百佛洼瓷佛在县西北五十五里峨眉寺后,百佛洼亦称百佛洞或称百佛山、八佛洼,山腰凿石虎,内有大瓷佛八尊,小瓷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阁,内有三彩瓷观音一尊,后为邦人盗去售诸国外,今在英伦者有三,彼邦人以为唐三彩慈(瓷)云……”。

在易县城西18公里处的梁格庄镇娄亭村附近有座白玉山,当地人又称为白脸山、玉面山。曾有慈航阁、峨磨寺、八卦连环洞、睒公堂等。睒公堂又称睒子洞,位于白玉山东侧的山腰。该洞供奉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二十四孝”人物之一的睒子。

睒子洞口一通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造像圆满之记》碑,记录了造像主人宋均为明大宁都司茂山卫后所人,所造佛像大多献给了睒子洞。根据碑文可证明睒子洞曾是佛造像龛的主要存放地。但后来被盗一空。

据关注八佛洼的历史学者金申在《河北易县八佛洼三彩瓷罗汉》一文中所记,在民国初期,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与中国文物贩子勾结把易县八佛洼的大罗汉盗卖至国外,在盗卖过程中有多尊被打碎。有确切下落的罗汉现分散于欧美及日本,计为: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一尊、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一尊、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尊、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一尊、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一雅坚斯艺术博物馆一尊、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残像一尊、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一尊、法国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馆一尊、日本松方幸次郎私人收藏一尊,共计10尊。此外,据说古董商和个人手中还有四尊。

20世纪初,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留美期间在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物馆见到了易县八佛洼所出的一尊三彩罗汉像,后来在其名著《中国雕塑史》中评价说:“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或容态雍容,……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写实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透过这段精彩描述,可感知笔者初见八佛洼三彩罗汉像时的激动心情。

由于造像是白色的陶胎,上敷三彩釉,与唐三彩的质地极为接近,所以有人认为是唐三彩。但专家根据造像的风格和造型,认为这些罗汉与唐三彩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过热释光测定,罗汉像的烧造年代应在十一二世纪之间,是北宋与辽并存时期,当时易县是辽的属地,所以这批罗汉像应该是辽三彩。

直至现在,这些被掠夺的“罗汉”仍远在异国他乡,期待着回归祖国。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