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读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数字方志 > 地情文献 > 保定读本 > 正文

第七章 悠远的探寻之路 张元素创易水学派

更新时间:2020-01-13 16:26:49点击次数:241686次

金朝是个名医辈出的时代,被称为中医历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守真创立了“寒凉派”。据《金史》记载,有一次刘守真得了伤寒病,头痛、脉紧、不思饮食,一连几天高烧不退,服用了自己开的几剂汤药,丝毫不见效。当地一位自学成材的年轻医生前去探望他,刘守真对他的到来并不欢迎,面朝墙壁,不理他,年轻人问:“为什么对我如此轻视呢?”对他的问话,刘守真置之不理。尽管受到冷遇,年轻人还是给刘守真诊了脉,说:“据晚生看先生的脉很紧,一定头痛得厉害,而且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吧?”刘守真说:“是。”年轻人又说:“先生开始服过黄连、石膏等大寒的药,对吗?”刘守真说:“那又怎样?”年轻人接着说:“先生你错啦,你服用的是寒性药,因此发不出汗来,不利于你病的治疗。按照你的脉象看,应该换一种药才行。”对年轻人的正确诊断,刘守真嘴上不说,心里却十分钦佩,就立即请他开了药方,结果只服了两剂药,病就好了。给刘守真看好病的年轻医生,就是后来开创易水学派的张元素。

张元素,字洁古,《中国医学通史》中给他列的生卒年是约1131年到1234年,易州良岗人,据民国《易县志稿》载,张元素墓在易县良岗水口村。他自幼聪敏,8岁就参加了童子举的考试,27岁考进士时,因为触犯了皇帝父祖的名讳,没有被录取,于是放弃了当官的念头,开始学习医术,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

开始行医时,他对医术并不精通,对《内经》也不能读懂运用,因此,他发奋努力,博览医书,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金史》中说,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有人用开山大斧和长长的凿子,在他的心上凿了个大洞,把好多医书装到他心里,从此他对医学无师自通,医术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是对张元素自学成材的神化,实际上他是经过深入研究医学经典,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在医术上才有了长足进步的。

张元素整理总结《内经》《难经》《中藏经》等有关脏腑辨证的医学理论,吸取《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在行医和研究过程中,张元素受到《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中藏经》和《小儿药证直诀》等前人著作中有关脏腑辨证思想的启发,系统总结这些医学著作中的有关理论,在他所著《医学启源》中,详细阐述了各脏腑天人相应的关系和表里关系,并按“不及”“太过”“实”“虚”“寒”“热”几大证候类型,描述各脏腑疾病的主要症状、脉象,提出五脏用药原则或寒热补泻的方药例证。他重视脏腑辨证治疗思想,在临症杂病治疗中,积极运用这一思想指导用药,尤其是以五脏为中心,治疗一些常见病。如虚损症按程度不同分出脏腑虚损六类症候进行治疗,这一思想对后人尤其是他的传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元素通过深入研究《内经》中“气机升降浮沉、气的阴阳厚薄、四气五味”等理论,把它广泛应用于药物功效原理和作用特异性等内容的阐发中,创立了一整套系统的药物学理论,并且与临床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药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有酸、苦、辛、甘、淡的不同味道,因此,药物性味的不同组合,就会构成不同的功效。并且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明确了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他重视扶养胃气。这些立论与河间学派的学说比较有很大不同,刘守真用药寒凉,而张元素却极力避免这样做,并且在用药方面尽力讲求药物归经,创制的方剂“九味羌活汤”到现在还很实用,彰显了药物归经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派特点。

张元素的主要理论独树一帜,受当时运气学说的影响,他认为古今运气不同,所发病种也有不同,故古方不能治今病。同时,他把运气与脏腑疾病认识作了联系,并深入研究药物的阴阳、升降、浮沉、补泻的各种性能,发明药理,注重创新方剂,在治疗思想上强调“扶护元气(胃气)”的意义,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

张元素的医学思想有独到之处,著作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药注难经》《洁古家珍》等,入室弟子张璧、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在他的医学思想影响下,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他们各有建树,使易水学派屹立于杏林。

(编辑: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