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文化 > 正文

定州—历史名人

更新时间:2012-09-06 13:56:00点击次数:31783次

定州平原沃野,钟灵毓秀,不仅孕育了中山古国的早期文明,而且哺育了灿若星辰的古今人物。

李克(前455~前395)

即李悝,战国时法家、政治家。中山(今定州)人,子夏弟子。魏文侯攻灭中山,封太子击(即魏武侯)为中山君,李克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出任中山相。在治理中山过程中,要求各县县令呈报赋税应讲求实际,不能虚报。曾建议魏文侯“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并提出选拔相国的标准。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粮食,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汉书·食货志》录其农作规划:“一家五口,治田百亩,亩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这乃是全家衣食和解决病困以及赋敛等开支的根本。魏文侯任用李悝等推行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实施平籴与出粜,取有余以补不足,使农户不致轻易贫困破产。他的谋划付诸实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魏国于是富强。他还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

廉颇(前327~前243)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后汉书·廉范传》称其为廉颇后裔,苦陉(今定州邢邑)人。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带领赵国军队讨伐齐国,直取晋阳,大获全胜,班师回朝,拜为上卿。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之威。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与秦王渑池之会,蔺相如又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使赵王免受秦王之辱。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又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心怀不满,认为自己作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他,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朝堂上排在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引车躲避,引起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廷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正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说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负荆请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谱写出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廉颇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取防陵(今河南安阳南)。收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攻燕国,围燕都,升任相国,封信平君。正是由于廉、蔺交好,赵国内部团结一致,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廉颇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赵国占领中山后,廉颇在一村落筑台练兵,定州市廉台村以此而得名。

李延年(?~前87)

西汉音乐家。中山(今定州)人。乐工出身,自幼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作曲水平高超。《史记》上记载“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曾在汉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被歌中所描述的绝色美女所感动,惊叹道:“天下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这位佳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他把妹妹献给汉武帝。李延年的妹妹被召进宫,汉武帝一见,果然是一位绝世佳丽。汉武帝被其美貌倾倒,选进宫,称为李夫人。李夫人非常得宠,李延年也因此被任为乐府协律督尉(负责宫廷音乐的官)。“绝世独立”、“倾城倾国”也流传于后世,被人们用来形容美貌女子。

李延年曾为当时文人司马相如等所写的诗词配曲,为《汉郊祀歌》十章配乐。又仿张骞传自西域的《摩诃兜勒》曲,作“新声”二十八解,用于军中,称为“横吹曲”。这些乐曲流传甚久,直到数百年后的晋代尚能演奏其中的《黄鹄》、《陇头》、《出关》、《入关》等10首。这种将西域音调改编为新曲的创作实践,不仅体现了李延年作曲艺术的高超水平,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李延年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在作品上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并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他还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李康(约196~约265)

三国魏文学家。字萧远。中山(今定州)人。性格耿直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十分欣赏。曾为浔阳长,政绩显著,封隰阳侯。李康所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处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治乱运也,穷达命也,富贵时也”,并且列举历史上正反事例加以论证,旨在抒写自己生不逢时的愤懑和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行文流畅,说理透辟。《文心雕龙》曾评价他的《运命论》与王充的《论衡》相近,而文笔之流丽胜过王充。李康的著作大都已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自李康的《运命论》。

刘琨(271~318)

西晋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定州邢邑)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年轻时就有“隽朗”之誉,以雄豪著称。历任晋朝著作郎、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并州刺史、大将军、司空等职。据《世说新语》记载: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常共被而眠,夜半闻鸡起舞,互相激励。刘琨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祖逖)先吾著鞭。”他这种奋发有为的精神,一直为后人传为美谈和典范。刘琨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领兵打仗。一次在晋阳被匈奴军围困,刘琨乘月色登上城楼,高歌思乡之曲,子夜时又奏胡笳,拂晓又复吹之,许多匈奴军士流涕唏嘘,军心动摇,不得不撤走了重围。

在文学上,《隋书·经籍志》载,刘琨著有《刘琨集》9卷,《别集》12卷,都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山集》,又名《刘越石集》一卷。刘琨的诗风慷慨悲壮,寄托高远,有清拔之气。《文心雕龙》评其诗“雅壮而多风”。现仅存诗《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望葛渔城寨》、《夜饮飞虹桥》5首,诗中洋溢着忧国伤时的感情,表现出对腐败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抒发了效忠国家、抗战御侮的豪迈气概和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满腔悲愤。刘琨诗歌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与当时浮华诗歌相比更显得充实清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写到:“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昙曜(生卒年不详)

北魏高僧,云冈石窟开创者。少年出家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寺院,后至中山(今定州)寺院为主持。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446)毁佛时,隐于民间,曾求见恭宗,述“欲礼佛守死”,恭宗劝喻。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立,诏恢复寺院,兴佛教,师贤为道人统。和平元年(460)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翌年,昙曜应诏自中山赴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昙曜是一个信仰坚定、很有操守的僧人,为使佛教能够永远流传,不致因一时政治权力的迫害而经像法物荡然无存,提出凿窟雕佛的建议,文成帝从人力物力上给予积极支持。昙曜选择武州塞的断崖作为开窟之所,总体构想和设计方案都出自本人。他熟悉西域佛影窟的体制,还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构思起来有例可循,但他只把旧例作为借鉴,更多的是融进自己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创造。他率先主持开凿的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其中第20窟为露天造像,是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的露天大佛。昙曜除开凿佛窟外,从多种途径弘扬佛教,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译经和设置僧祇户、佛图户两事。和平三年(462),他在刚刚修成的武周山石窟寺约集一批学问僧,配合印度僧人翻译《称扬诸佛功德经》3卷,《方便心论》1卷,《付法藏因缘传》6卷,《杂宝藏经》8卷。其中《付法藏因缘传》的翻译最能体现昙曜的深意。

慧光(487~536)

南北朝高僧,佛教学者。俗姓杨。定州人。13岁时随父入洛阳,因灵巧聪明,受到来自天竺的禅师佛陀扇多的赏识,收为弟子,在少林寺皈依佛门。他习诵佛经,执卷一览便能旁通博引,穷究入微。口才极好,议世论佛,常有出人意外的见解。胸怀宽广,超脱流俗,深受众僧称赞,被誉为“圣沙弥”。慧光经过多年的律学研究,写成律疏一百二十纸,成为我国佛学四分律学的奠基之作,后代的律学学者奉为经典,常常引用它来议论说明。慧光在河北、洛阳讲经传佛,研习南北各地的方言,造诣深厚,参与了《十地经论》的翻译工作,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成了《十地经论疏》一书,发挥经论的奥旨,《地论》学派由此流传。慧光成为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又是四分律的开山祖。慧光是一位积极著述的佛教学者,他的注疏有《华严》、《涅槃》等经,并造《四分律疏》,删定《羯磨戒本》,又著《玄宗论》、《大乘律义章》等。现存著述只有《华严经义记》卷一的片段,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余都散佚了。慧光在佛学方面的建树,仅次于前秦时的道安。慧光因其学识和能力出类拔萃,北魏末在洛阳担任国僧都。东魏被召入邺都,转为国统。以致后人说“千载仰其清规,众师奉为宗辖”。北齐时,朝野僧俗视慧光为圣人,有“齐代名贤,重之如圣”之说,学者称他为光统律师。

崔仁师(592~652)

唐代大臣。安喜(今定州)人。唐武德初年,任管州录事参军,博通史学,参加撰写《梁史》、《魏史》。贞观初年,改任殿中侍御史。当时,青州有人阴谋作乱,凡是参与其事的人都被投入监狱。仁师据实情审讯,只对十余名首恶判了罪,其他则谅情宽恕释放。大理寺少卿怀疑释放错了,仁师说:“判案以仁恕为主,如果能仅仅判处一人死刑,而使其他同案囚犯都有了生路,那才是我的初愿啊!”及至大理寺复审时,那被判刑的十余人都叩头说:“崔大人以仁恕为怀,确实没有冤枉我们。”从此,仁师名声昭著。后来,迁度支郎中、户部侍郎。他敢于直言上疏,伸张正义,曾以《清暑赋》讽谏太宗奢侈享乐,太宗赏赐绸缎五十匹,迁升他为中书侍郎。后被贬职,授简州刺史,死在任所。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君胄。定州人。天宝十五年(756)举进士,宝应元年(762)任渭南(今属陕西省)县尉,后入朝为左拾遗、尚书员外郎等职,官至郢州刺史。工诗,与钱起齐名,时称“前有沈(佺期)宋(之问),后有钱(起)郎(士元)”。其诗多为送别应酬之作,擅长五律,诗风闲雅,真切自然,为世所称。如“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送李将军赴定州》),“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长安逢故人》),“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送杨中丞和蕃》),“去鸟不知倦,远帆生暮愁”(《题刘相公三湘图》)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存其诗70余首,编为一卷。

崔元翰(733~795)

唐代状元。名鹏,字以行。博陵(今定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状元。他通经史,工诗文,年近50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登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在历代状元中,是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职方员外郎,七年知制诰。在朝中,举止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刚烈,不能取容于时,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他师法班固、蔡邕,尤善对策、奏记及碑志。《全唐诗》存其诗7首,《全唐文》存其《与常州独孤使君书》等文13篇。其弟崔敖、崔备也与他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一时传为佳话。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自传称中山靖王之后。童年时寓居苏州,曾拜皎然、灵澈学诗。自称越郎、越客、江南客、刘中山。22岁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24岁始为太子校书,累迁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志趣相投,交谊甚深,世称“刘柳”,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积极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贬为郎州司马,后改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等职,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后期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有“刘白”之称。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白居易对他推崇备至,誉为“诗豪”。死后,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云:“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其诗通俗流畅,含蓄婉转,爱憎分明。今存诗800余首,多作于贬谪之后。《飞鸢操》、《昏镜词》、《百舌吟》,用比兴手法,痛斥权贵,寄寓其革新失败后的满腔激愤。《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踏歌词》、《堤上行》等,是他谪居巴楚时向民间民歌学习的优秀成果,既保留了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响亮和谐的节奏与比兴谐音等手法,又凝练婉转、词藻华美。《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脍炙人口。《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广为流传。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是我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刘禹锡的散文与诗歌一样词藻瑰丽,编入中学课本的《陋室铭》简练隽逸,脍炙人口。民国《定县志》载:“禹锡有诗云,我本山东人,时恒山东概称山东,则为中山人无疑。”《新唐书》载:“刘禹锡,字梦得,自言出中山。其七代祖刘亮系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元魏时任冀州刺史迁居洛阳。”主要著作有《刘梦得文集》40卷,《刘白唱和集》3卷,《洛中集》1卷,《汝洛集》1卷,《吴蜀集》1卷,《传信方》2卷。《天论》3篇,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崔护(生卒年不详)

唐代诗人。字殷功。博陵(今定州)人。唐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大和三年(829),由京兆尹出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全唐诗》录存其诗6首,以《题都城南庄》(即《人面桃花》)最为著名。元代剧作家白朴、尚仲贤分别写出《崔护谒浆》、《人面桃花》等剧目,明传奇《桃花记》、《崔护记》及京剧《人面桃花》皆取材于此,流传至今。《全唐文》存其《日五色赋》、《屈刀为镜赋》二文。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他的诗是“诗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揉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事见《本事诗·情感》、《旧唐书·文宗纪》、《唐诗纪事》卷四十。

杜太后(约902~961)

宋太祖(赵匡胤)之母,昭宪杜太后。安喜(今定州)人。及笄,归于宣祖。杜太后治家严毅有礼法。生有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与陈国二长公主。太祖即位,她被尊称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祝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建隆二年(961),太后身体不适,太祖以药侍奉,不离左右,病重,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问太祖:“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一再追问,太祖答:“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说:“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再拜落泪说:“敢不如教。”太后又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藏于金匮,命谨密宫人收掌。太祖谨尊母命,驾崩后传位于太宗。太后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明宪”,葬安陵,神主袝享太庙。乾德二年(964),更谥“昭宪”,合袝安陵。

刘益(生卒年不详)

北宋数学家。中山(今定州)人。大约在元丰三年(1080)完成一部《论古根源》著作,提出二次方程式的求根法。曾被杨辉编入《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一书。刘益第一个把贾宪的“增乘开方法”作进一步推广,使它成为求解高次方程的普遍解法,对于系数是正数、负数、整数、小数的一般方程也使用。“增乘开方法”经过贾宪、刘益等人的研究而逐渐发展起来。到了13世纪中叶,在秦九韶所著的《数书九章》中,“增乘开方法”已被推行为一般任意高次方程的一种普遍的数值解法了。

滕安上(1242~1295)

元代诗人。字仲礼。原籍定州。曾被推荐为中山府教授,历任禹城主簿、国子博士、太常丞、监察御史等职。长于七言古诗,著有《东庵集》16卷,被收录于《四库全书》。死后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文穆。

刘贯道(生卒年不详)

元代画家。字仲贤。中山(今定州)人。因画皇帝像得到赏识,得补御衣局使。擅长画释道人物,采前人之长,为一时高手,他的应真神像尤为优雅。他也善画鸟、兽、花、竹、山水,细致逼真。《图绘宝鉴》称他的绘画“一一师古,集诸家长,尤高出时辈”。传世作品有《元世祖出猎图》轴,辑入《故宫名画三百种》;《积雪图》轴,绢本水墨山水,结构雄伟,辑入《故宫书画集》;《消夏图》卷,绢本设色人物画,笔法坚重,款小书“毋道”二字于芭蕉竹枝隙间。

郝浴(1623~1683)

清初学者。字雪海、冰涤,号复阳。定州唐城村人。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授刑部主事。顺治八年(1651)升任湖广道御史,并委以钦差大臣巡按四川。此间郝浴体察民情,为民请命,直言敢谏。因多次疏发吴三桂,被吴怀恨在心,为其所谤,流放奉天。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走上流放之路,寓于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移居铁岭,创办银冈书院,传授理学经典,培养生徒,普及文化。银冈书院培养了众多人材,成为铁岭文人学者聚集之地和文化中心。银冈书院也是东北地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是东北第一书院,在东北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恩来曾在银冈书院读小学。银冈书院的建立,对铁岭、辽宁及东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郝浴在此讲学18载,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康熙十四年(1675),侍郎魏象枢上奏,称郝浴“才、学、识兼优,不宜终弃”,康熙帝准奏,官复原职。此后仍多次上书陈谏,警世革弊。因有每天上奏三本的习惯,人称“郝三本”。今定州市博物馆存郝浴画《大雪图》一幅,画面透彻,立体感强,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郝浴著有《子午集》1卷、《中山史论》2卷、《郝中丞奏议》4卷、《中山集》4卷等。

马三纲(生卒年不详)

清代名医。定州东阜才村人。幼年研究外科,自创新方数十种,尤其善长医治疥疮和痔疮,针药兼用,数日即能痊愈。著有《外科验方》一书。

邢敦行(生卒年不详)

清代武状元。字立德,号恕堂。定州内化村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武科状元。任御前头等侍卫,外授参将、广东三江口协副将等职。乾隆五十三年(1788),安南(今越南)发生内乱,阮惠军攻占黎城,国王逃匿民间,其妻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命两广总督张士毅、提督许世亨督剿,并令邢敦行从征。邢敦行星夜赶赴大营,连战连捷,叛乱者恐慌,弃城而逃。不数日,叛乱者乘城内空虚,连结他国,拥众数万人深夜进犯,他与诸将士开城迎敌,力战而死。朝廷赠总兵衔,世袭骑都尉。据记载:“敦行事母孝,将出战,解衣付其仆,使归告母。”可见,邢敦行英勇善战,置生死于度外。

王灏(1822~1888)

清代学者。字文泉,号坦圃。定州西关人。家财居定州之首。清咸丰二年(1852)举人。咸丰三年(1853)组建团练队,镇压附近一带的“土匪”、“枭匪”、捻军。清光绪年间,曾出钱出物救济灾民,修建奇连屯五里长堤,以防唐河水患。他喜爱收藏图书和名人字迹,著辑有《括斋文集》、《畿辅地名考刊》、《畿辅丛书》等。《畿辅丛书》170种,1530卷,王灏配合纂修《畿辅通志》,萃集河北省乡邦文献,自周秦至明清的著书刊为丛书。所刊都是校讐较精、流传较少的书。其中汇刻书六家,除《永年申氏遗集》是佳胤、涵光、涵煜等一家合集外,余为清初学者颜元、李塨、孙奇逢、尹会一、崔述各家全集。李鸿章曾以“畿辅文献”榜其门。他也因多次有功于朝廷,被加封四品顶戴,授中宪大夫。

王瑚(1864~1933)

清末民初官员。字铁珊。定州南支合村人。幼时家境贫困,勤奋好学。21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四川庆符知县。他深入民间,排忧解难,开垦荒地,平定匪患,罢黜赃官,任用贤能。当地百姓和绅士赠他两句诗:“使君廉介胜刘庞,不向人民选一钱。”光绪二十五年(1899),调任灌县知县,庆符人民不愿意他离去,在去城外的路旁立了3块高4尺、宽2尺的石碑,上面刻写着“王铁珊长生禄位碑”,以表示对他的纪念和怀念之情。在灌县,为了自律,写下一条座右铭:“万分廉洁,只是子善,半点贪污,便是大恶。”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改革制度,使社会秩序好转。1912年,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作为东三省筹边使,考察官吏政绩时,称王瑚为“循吏第一”。

1926年6月,王瑚被任命为江苏省长,依然十分俭朴,为政清廉,办事公道。辞官回乡后,冯玉祥派部将鹿钟麟前去聘请。王瑚素闻冯玉祥治军有方,爱国爱民,而且诚心来请,一片盛情,便同意了,但提出3个条件:一、不能信基督教;二、不能戒纸烟;三、不能穿短服。冯玉祥全部同意,并在报上发表了消息。从此,王瑚跟随冯玉祥转战南北。王瑚去世后,冯玉祥以王瑚966部藏书分为“经、史、子、集、新书、艺术”6大类在定县城内倡办了“铁珊图书馆”。后由于战乱,书籍大部遗失。现仅存《王铁珊先生文集》、《铁珊先生墨迹》。冯玉祥称他是“中国第一流清官”,并在泰山建五贤祠,把王瑚列为“五贤”之一。

谷钟秀(1874~1949)

民国时期学者。字九峰。定州东马家寨村人。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直隶高等师范教员。1901年,他与王振尧等将定武书院改为中学堂,成立了定州第一所中学,即今定州中学的前身。辛亥革命时被推举为直隶省代表,曾组织统一共和党,后加入国民党。国会成立后任众议院议长兼宪法起草委员会主任。起草了《天坛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上海创办《中华新报》任主编,反对袁世凯称帝,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深受国人称赞。1916年任段祺瑞政府内阁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裁,1936年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井陉矿务局局长。抗战胜利后,曾任北平市参议会议长、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通志馆馆长。著有《中华民国开国史》、《世界地理》等。

鹿钟麟(1884~1966)

国民党军将领。字瑞伯。定州北鹿庄人。早年教过学,1908年到北洋第一混成协当兵,后入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由营长升任炮兵团长。在清军兵营学习时结识冯玉祥,初步接触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立下“先驱清廷,后御外侮”之誓言。护国战争期间,追随冯玉祥,得到冯玉祥的重用。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鹿钟麟奉命率部先行入城,仅三天时间,不费一枪一弹,就控制了北京城。11月5日,鹿钟麟带军警乘车直入故宫,令溥仪废除帝号,迁出宫外。遣散太监宫女,摘掉宫内悬挂的宣统十六年之牌。1937年,任冀察绥靖公署高级参议。“七七事变”后,先后任第三战区副参谋长,第六战区和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38年后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河北省党部主任兼河北游击总司令。1944年曾任兵役部部长。抗战胜利后任华北宣慰使。新中国成立后,移居天津,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街道居民工作。抗美援朝中,又以极大的热情带头捐款捐物。1954年,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称他为“街道工作专家”,并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在中央广播电台对台湾军政人员发表讲话,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撰有《滦州起义的前前后后》、《冯玉祥政变》、《驱除溥仪出宫始末》、《张学良在南京受审的回忆》等书。

杨银山(1887~1974)

战斗英雄。原名杨国珍,曾用名杨书绅,人送号杨老银。定州杨只东村人,1926年投身革命活动,1931年在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参加领导定县女师学潮、沙河两岸抢秋和抢仓库、抗捐抗税、借粮吃大户、砸盐店驱盐商等革命暴动和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支队长、定北游击队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一支队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人民武装,支持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杨银山被誉为定县抗日英雄“三山”之一。2004年7月13日,为纪念杨银山逝世30周年,定州市在市永安公墓为杨银山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

王森然(1894~1984)

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美术家。原名王樾,字森然。定州东旺村人。辛亥革命爆发后,首先剪掉辫子,响应革命。在保定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结识李大钊、邓中夏、陈独秀等革命先驱,成立进步组织,创办进步刊物,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呼号。在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执教,从事教育事业70多年。他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撰写了《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理论;精心研究我国近代史,撰写了《近代百家评传》、《近代二十家评传》,集中反映我国近百年来的学术史、政治思想史,国外学术界称他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活化石”;搜集了大量有关世界妇女问题的资料,编成了《世界妇女运动大系》13卷,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文学,研究成果汇集为《文学新论》,还写有大量的诗歌、小说、杂文,针砭时弊,抨击暴政,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长期从事艺术研究和国画创作,其画自辟蹊径,风格独特,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且在86岁高龄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松鹤朝阳》和《群鹰图》巨幅国画。

为了纪念他,我国成立有王森然教授艺术思想研究会,日本成立有中国王森然日本基金会。1992年出版《王森然画集》。1999年,日中友好王森然纪念会和日本国北里研究所在日本建立王森然纪念馆。

张寒晖(1902~1946)

音乐家。原名张兰璞、张含辉。定州西建阳村人。1919年在保定高等师范附中求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早期革命活动。他酷爱音乐,立志用文艺作品唤起民众,因此考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后合并于北京大学)深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平、西安等地开展革命活动。主办《戏剧》周刊,抨击反动军阀,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以教书为掩护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1934年,在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任职,编写通俗读物,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为恢复定县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创作了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歌曲一问世,迅速传遍全国,极大地唤起了东北军及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后又创作了《军民大生产》、《去当兵》、《努力战斗下去》等60多首革命歌曲。还创作了许多曲子戏、秧歌舞,如《争取俘虏》、《从心里看人》、《太平车》等。1946年3月11日,病逝于延安。为了纪念他,陕甘宁边区文协出版了《张寒晖同志遗作歌曲集》。1960年,定县建成张寒晖纪念馆。2002年,在张寒晖纪念馆旧址建立了张寒晖文化广场。

甄凤山(1903~1972)

战斗英雄。定州东朱谷村人。自幼以乞讨、当长工维持生活。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他暗下决心“中国人决不能受人欺负,一定要抗日打鬼子才成”。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抗捐抗税、抢秋、反盐税等斗争,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建抗日游击队,除汉奸,捉敌特,毁炮楼,扒铁路,炸火车,历经百余次战斗,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绩。1944年,晋察冀军区授予他抗日战斗英雄称号。为定县抗日英雄“三山”之一。

马溶之(1908~1976)

土壤学家、土壤地理学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字月亭。定州西南合村人。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地学系。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地理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土壤科学研究工作多年,对土壤的发生、分类、制图、地理分布与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为发展我国土壤科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土壤地理分布规律》、《中国土壤区划》、《中国土壤图》、《中国土壤区别图》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曾授予他通讯院士称号。

李双贵(1909~1961)

定州秧歌艺人。艺名大贵子。定州塔宣村人。早年拜秧歌艺人杜士林为师,16岁时登台演出,吸取其他艺人、剧种之长,形成独特的秧歌丑角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到定县秧歌剧团工作,培养了大批秧歌后人。他嗓音高亢、清脆,唱腔旋律性强,富于变化。走高音时,字正腔圆,走低音时,深厚清晰。高低唱腔韵味十足,听众拍手叫绝。代表剧目有《借女吊孝》、《跑沙滩》、《双锁柜》、《唐知县审诰命》和《杨八姐剃头》等。

孙志远(1911~1966)

领导干部。原名孙秉哲。定州大王耨村人。1928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理科预科,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多次参加和领导北平师范大学学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游行示威活动。1932年,任大王耨村党支部书记,组织群众同地主、盐霸做斗争。后在县城以教书为掩护,发展党员,建立党、团支部。1932年3月,孙志远任中共定县委员会第一任书记,组织了以大王耨为中心的抢秋斗争。他以身作则,指挥战斗,取得了胜利。1937年,受周恩来、叶剑英委派,与林铁等组成五十三军工委会,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在整顿军队、剿匪、扩军、建立抗日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任八路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194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解放战争初期,只身一人前往国民党戒备森严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同国民党代表、美方代表谈判集宁归属问题。他义正辞严,立场坚定,圆满完成使命。1947年6月,领导山西省静乐县土地改革运动,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后率部参加解放太原和解放大西南战役,战绩显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防工委副主任等职。

郝庆山(1917~1983)

战斗英雄。定州郝白土村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游击小组、民兵连开展抗日斗争,创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荣获晋察冀边区民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50年,被选为全国民兵战斗英雄,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被誉为定县抗日英雄“三山”之一。

马宝山(1926~1991)

全国劳动模范。定州南会同村人。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村武委会主任,20岁担任南会同村党支部书记。1951年,韩家洼南会同村马宝山互助组成立,第二年发展成为南会同马宝山初级农业合作社。1954年,韩家洼马宝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宣布成立,为全省第一。全社包括9个自然村,1028户农民,800公顷土地。他带领农民大搞农业生产,发展副业,提高农民收入,筹建发电厂。1958年8月,以马宝山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体成立了韩家洼人民公社,由原来51个高级社合并而成,包括71个自然村,13269户,68100人,9600多公顷土地,马宝山任社长。三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会议,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聘请为特约研究员。1958年,韩家洼公社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视察。1959年,参加了中国农业代表团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世界农业博览会。“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7年复任韩家洼公社党委书记兼社长,1982年任环城区区长。

宋文川(1929~2000)

定州秧歌艺人。定州南平谷村人。10岁时拜秧歌老艺人秦志荣为师学艺,1952年参加定州秧歌剧团。他吸取前人精华,完善青衣、旦角表演风格。20世纪60年代,积极参加排演《夺印》、《三告状》、《朝阳沟》等现代剧,受到广泛欢迎。“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解散。1978年秧歌剧团恢复后,重新入团,使剧团又焕发了青春。后来,他以一个老艺人的高尚品德和忘我的追求精神,在自己家中办秧歌培训班,使定州秧歌后继有人。1958年当选定县人民代表。2000年1月,在定州市戏协二届理事会换届时被推荐为名誉理事长。

(编辑:admin)